储能电池壁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8704发布日期:2023-01-24 22:56阅读:38来源:国知局
储能电池壁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户用储能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电池壁挂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绿色二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已愈发成熟,小型家用光伏发电系统已快速进入到户用供电系统中,伴随而来的,为了增加光伏所发电能的利用率,避免造成能源浪费,户用储能电池也应运而生。户用储能电池可以在光伏发电有多余电量时进行能量储存,在光伏或市电断电时,进行能量输出,使能量利用达到一个较好的循环。
3.授权公告号为cn21557879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壁挂式储能设备,包括电池包、活动组件和固定件;活动组件固定在电池包的背面;活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动件和第二活动件;第一活动件包括第一背板和第一主挂钩板;第二活动件包括第二背板和第二主挂钩板;固定件包括主体固定板,主体固定板固定在墙壁上,第一主挂钩板卡扣固定在主体固定板上,第二主挂钩板卡扣固定在主体固定板上。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有以下缺陷:然而将活动组件额外安装在电池包背面,造成活动组件突出主体结构之外,导致壁挂式储能设备的整体形状不规则,破坏产品外观整体的协调性,在装箱运输时难以利用包装箱内部的全部容积,并且由于包装箱内存在有较大间隙,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导致电池包之间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电池包的损坏,造成一定毁损,且活动组件与固定件之间存在有间隙,且缺乏引导限位结构,导致两者配合对位不易操作,增加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储能电池的表面规则程度,并且提高对储能电池进行挂放的安装便捷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储能电池壁挂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壁挂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储能电池壁挂系统,包括储能电池本体,所述储能电池本体上内凹开设有安装限位槽,所述储能电池本体位于安装限位槽内设置有壁挂梁;所述储能电池本体上可拆卸设置有壁挂支架,所述壁挂支架固定设置在结构面上,且所述壁挂支架与壁挂梁相互卡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能电池本体用于对电能进行存储和释放,在对储能电池本体进行放置的过程中,先将壁挂支架固定安装在储能电池本体的待安装处,然后将储能电池本体的壁挂梁对应壁挂支架的位置放置,使得壁挂梁与壁挂支架相互卡接,且从而将储能电池本体安装在壁挂支架上,进而对储能电池本体进行安装。如此设置,提高了储能电池本体的挂放安装便捷性,同时将壁挂梁设置在安装限位槽内,能够提高储能电池本体的表面规则程度。
9.可选的,所述壁挂梁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安装部,所述限位安装部与壁挂支架卡接配合;所述限位安装部包括限位梁、壁挂钩和安装竖孔,所述安装竖孔成型于限位梁与壁挂钩之间,所述壁挂支架卡接于安装竖孔内。
10.可选的,所述限位安装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安装部首尾相连,两个所述安装竖孔同向开口设置。
11.可选的,所述壁挂钩位于安装竖孔开口的一侧开设有插接倒角。
12.可选的,所述壁挂支架包括背板和至少一个限位壁挂部,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壁挂部位于背板上,所述限位壁挂部与壁挂梁相互卡接,所述背板固定设置于结构面上;当所述限位壁挂部与壁挂梁相互卡接时,所述限位壁挂部位于安装限位槽内,所述背板与储能电池本体相贴合。
13.可选的,所述限位壁挂部包括限位臂和支撑臂,所述限位臂位于背板上,且所述限位臂朝向远离结构面设置,所述支撑臂位于限位臂相对远离背板的一段,且所述支撑臂与壁挂梁相互卡接;当所述支撑臂与壁挂梁相互卡接时,所述限位臂与安装限位槽内侧壁相互抵触。
14.可选的,所述限位壁挂部设置有四个。
15.可选的,所述背板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多个所述安装孔均贯穿背板侧壁。
16.可选的,所述背板上贯穿开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周侧分布有多个安装孔。
17.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8.1.通过在储能电池本体上内凹开设有安装限位槽,所述储能电池本体位于安装限位槽内设置有壁挂梁;所述储能电池本体上可拆卸设置有壁挂支架,所述壁挂支架固定设置在结构面上,且所述壁挂支架与壁挂梁相互卡接;储能电池本体用于对电能进行存储和释放,在对储能电池本体进行放置的过程中,先将壁挂支架固定安装在储能电池本体的待安装处,然后将储能电池本体的壁挂梁对应壁挂支架的位置放置,使得壁挂梁与壁挂支架相互卡接,且从而将储能电池本体安装在壁挂支架上,进而对储能电池本体进行安装。如此设置,提高了储能电池本体的挂放安装便捷性,同时将壁挂梁设置在安装限位槽内,能够提高储能电池本体的表面规则程度。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储能电池用壁挂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储能电池用壁挂系统中壁挂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储能电池用壁挂系统中壁挂梁和壁挂支架相互配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储能电池本体;2、安装限位槽;3、壁挂梁;31、限位安装部;311、限位梁;312、壁挂钩;313、安装竖孔;4、壁挂支架;41、背板;42、限位壁挂部;421、限位臂;422、支撑臂;5、插接倒角;6、安装孔;7、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储能电池壁挂系统。
25.参照图1至图3,储能电池壁挂系统,包括储能电池本体1,储能电池本体1整体呈长方体,且储能电池本体1外侧的两条侧边呈圆弧设置,储能电池本体1包括外壳、锂电池和bms板等设备,储能电池本体1用于对电能进行存储及再释放。
26.参照图1至图3,储能电池本体1的外壳面积最大的一个侧壁上开设有安装限位槽2,且安装限位槽2内凹设置在储能电池本体1上,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限位槽2开设有两个,两个安装限位槽2分别对称设置在储能电池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且两个安装限位槽2相互平行,安装限位槽2的开设方向与储能电池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27.参照图1至图3,储能电池本体1位于安装限位槽2内固定焊接有壁挂梁3,壁挂梁3沿安装限位槽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壁挂梁3的两端与安装限位槽2的两端侧壁相互抵触;储能电池本体1开设有安装限位槽2的侧壁上,还可拆卸设置有壁挂支架4,壁挂支架4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安装在结构面,如墙面上,且壁挂支架4与壁挂梁3可拆卸卡接固定,从而将储能电池本体1安装在结构面上。
28.参照图1至图3,壁挂梁3包括两个限位安装部31,且两个限位安装部 31沿自身长度方向首尾相连,且两个限位安装部31一体成型设置,对储能电池本体1进行挂放在结构面上时,壁挂支架4即与限位安装部31卡接固定。
29.参照图1至图3,限位安装部31包括限位梁311、壁挂钩312和安装竖孔313,限位梁311呈l形,壁挂钩312位于限位梁311长度方向的一端,且壁挂钩312也呈“l”形,壁挂钩312和限位梁311相互倒放,且壁挂钩 312与限位梁311整体呈c字形,安装竖孔313成型于限位梁311和壁挂钩 312之间,且两个安装竖孔313沿重力方向向下同向开口设置,壁挂钩312 位于安装竖孔313开口的一侧开设有插接倒角5,且插接倒角5朝向安装竖孔313内倾斜设置。
30.参照图1至图3,壁挂支架4包括背板41和四个限位壁挂部42,且整体呈“c”字形,背板41呈长方形,且背板41的长度方向与储能电池本体1 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背板41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6,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孔6开设有六个,且六个安装孔6贯穿背板41侧壁,六个安装孔6沿背板 41长度方向均匀排列,且在背板41上贯穿开设有减重孔7,六个安装孔6 三二排列设置在减重孔7的周侧,且四个限位壁挂部42两两设置在背板41 长度方向的两侧,且限位壁挂部42与安装竖孔313固定卡接。
31.对储能电池本体1进行挂放时,先将背板41贴合在结构面上,调整背板 41至水平后,使用膨胀螺栓通过安装孔6对背板41进行固定,然后将储能电池本体1上的限位安装部31与限位壁挂部42相互对应,首先使得限位壁挂部42的端部位于限位梁311上,然后将储能电池本体1沿重力方向滑下,从而使得限位壁挂部42的端部卡接在安装竖孔313内,壁挂钩312上的插接倒角5便于限位壁挂部42的落位卡接,且此时限位壁挂部42位于安装限位槽2内,背板41的侧壁与储能电池本体1的侧壁相互贴合。
32.参照图1至图3,限位壁挂部42包括限位臂421和支撑臂422,限位臂 421位于背板41上,且限位臂421位于背板41相对靠近储能电池本体1的一侧,且位于背板41长度方向两侧的限位臂421相对设置,支撑臂422位于限位臂421相对远离背板41的一侧,且背板41长度方向两侧的支撑臂422 相互远离设置,且限位臂421、支撑臂422和背板41均一体成型设置。
33.对储能电池本体1进行挂放时,首先将储能电池本体1上的限位梁311 对应移动至支撑臂422处,且使得限位梁311与支撑臂422相互抵触,此时背板41两侧的限位臂421与安装限位槽2处的两个侧壁相互抵触,从而对储能电池本体1进行左右限位和引导定位,从而便于将支撑臂422卡接安装在安装竖孔313内。
3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储能电池壁挂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储能电池本体1用于对电能
进行存储和释放,在对储能电池本体1进行放置的过程中,先将壁挂支架4固定安装在储能电池本体1的待安装处,然后将储能电池本体1的壁挂梁3对应壁挂支架4的位置放置,使得壁挂梁3与壁挂支架4相互卡接,且从而将储能电池本体1安装在壁挂支架4上,进而对储能电池本体1进行安装。如此设置,提高了储能电池本体1的挂放安装便捷性,同时将壁挂梁 3设置在安装限位槽2内,能够提高储能电池本体1的表面规则程度。
3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