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10516发布日期:2023-03-01 00:49阅读:3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导电端子排布高密度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至一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个绝缘体和多排端子,每排端子前后方向对齐排列,每个所述端子具有一主体部固定于所述绝缘体,自所述主体部上端向前弯折延伸的一上弹臂,用于向上抵接所述对接元件,自所述主体部下端向前弯折延伸的一下弹臂,用于向下抵接所述电路板。当组装所述端子时,若在后的所述端子已组装于所述绝缘体,在前的所述端子向下组装于所述绝缘体时,在前的所述端子与在后的所述端子之间的距离需要大于在后的所述端子的所述上弹臂向前延伸的水平距离,在前的所述端子才可组装于所述绝缘体;若在前的所述端子已组装于所述绝缘体,在后的所述端子向下组装于所述绝缘体时,在前的所述端子与在后的所述端子之间的距离需要大于在后的所述端子的所述下弹臂向前延伸的水平距离,在后的所述端子才可组装于所述绝缘体。这样的组装容易造成前后端子之间的距离较大,不符合所述端子密集化的发展趋势。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排布高密度的电连接器。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框,所述外框包括在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前端壁和后端壁及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前端壁、所述后端壁围设形成一容纳空间;多个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向下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多个所述端子组件沿前后方向排列,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一绝缘体及沿左右方向呈排排布于所述绝缘体的多个导电端子,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绝缘体沿前后方向组装在一起,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定位于所述绝缘体的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一上弹臂及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一下弹臂,所述下弹臂具有位于所述基部前方的一下接触部,所述下接触部用于向下抵接一下对接元件,所述上弹臂具有一上接触部,所述上接触部用于向上抵接一上对接元件,对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件而言,在后的所述端子组件的所述下弹臂向前超过在前的所述端子组件的所述绝缘体的后端面;限位件,其与所述绝缘体和所述外框分体成型,所述限位件被夹于所述前端壁、后端壁其中一个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绝缘体之间。
7.进一步地,当所述上接触部位于所述基部前方时,所述前端壁面向所述容纳空间的内表面设有一导斜面;当所述上接触部位于所述基部后方时;所述后端壁面向所述容纳空间的内表面设有一导斜面;所述导斜面与所述外框的上表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限位件对应所述导斜面设有一配合面,所述限位件组装于所述外框时,所述配合面贴合所述导斜面斜向下插入所述容纳空间而让位所述上弹臂,所述限位件组装完成后,沿向下的投影所
述限位件与对应的所述上弹臂重叠。
8.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设有多个让位槽,组装时所述让位槽让位对应的所述下弹臂或所述上弹臂通过,所述让位槽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隔栏,所述隔栏向后抵接与其相邻的所述绝缘体。
9.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绝缘体在前端面和后端面其中一个凸设凸部,另一个凹设凹槽,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绝缘体通过所述凸部和所述凹槽相互配合固定,使得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绝缘体沿前后方向组装在一起;沿左右方向所述隔栏位于两个所述凸部之间。
10.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上框,所述上框与所述外框接合,所述上框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两个端部、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侧部及由两个所述端部及两个所述侧部围成的一上下贯通的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以收容所述上对接元件,所述导电端子向上伸入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绝缘体左右两侧各设有承载部,每一所述侧壁向所述容纳空间凸伸支撑台,两个所述侧部对应覆盖所述承载部的上方而挡止所述承载部向上移动,所述支撑台向上支撑所述承载部。
11.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端子组件的所述导电端子前后对齐排列,所述上接触部位于所述基部的前方,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前端壁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绝缘体之间。
12.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框,所述外框包括在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前端壁和后端壁及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侧壁和所述前端壁、所述后端壁围设形成一容纳空间;多个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向下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多个所述端子组件沿前后方向排列,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一绝缘体及沿左右方向呈排排布于所述绝缘体的多个导电端子,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绝缘体沿前后方向组装在一起,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定位于所述绝缘体的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一上弹臂及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形成的一下弹臂,所述下弹臂具有位于所述基部前方的一下接触部,所述下接触部用于向下抵接一下对接元件,所述上弹臂具有一上接触部,所述上接触部用于向上抵接一上对接元件,对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件而言,在后的所述端子组件的所述下弹臂向前超过在前的所述端子组件的所述绝缘体的后端面;限位件,其与所述外框一体成型且向后抵接与其相邻的所述绝缘体,所述限位件设有让位槽,组装时所述让位槽让位对应的所述下弹臂向下通过。
13.进一步地,所述让位槽有多个,多个所述让位槽与相邻的一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下弹臂一一对应,每一所述让位槽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隔栏,所述隔栏向后抵接与其相邻的所述绝缘体。
14.进一步地,所述基部与所述绝缘体注塑成型,所述绝缘体对应所述基部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一开口,所述基部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具有一断料边,所述断料边对应显露于所述开口。
15.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绝缘体在前端面和后端面其中一个凸设凸部,另一个凹设凹槽,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绝缘体通过所述凸部和所述凹槽相互配合固定,使得前后相邻的两个绝缘体沿前后方向组装在一起;所述开口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绝缘体,所述开口位于左右两个所述凸部之间,所述限位件进入左右两个所述凸部之间且覆盖所述开口。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由于前后相邻的两个绝缘体沿前后方向组装在一起,从而前后相邻的导电端子之
间的水平距离无需大于在后的导电端子的所述下弹臂到所述基部的水平距离,从而缩短前后相邻的导电端子之间的距离,提高导电端子排布密集化;所述限位件限制多个所述端子组件的所述绝缘体在所述容纳空间前后位移;通过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外框分体成型,或者,所述限位件设有让位槽让位对应的所述下弹臂向下通过,从而可防止将所述端子组件组装于所述外框时所述导电端子的上弹臂或下弹臂变形。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19.图2为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20.图3为图1中的端子组件组装入外框的立体分解图;
21.图4为图3中的限位件组装过程的剖视图;
22.图5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的组装后的局部剖视图;
23.图6为图5的俯视图;
24.图7为图6在a-a处的剖视图;
25.图8为图6在b-b处的剖视图;
26.图9为图8中电连接器与上对接元件和下对接元件导接后的剖视图;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28.图11为图10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29.图12为图11中的电连接器去掉上框的立体组合图;
30.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
31.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装前的局部剖视图;
32.图15为图14中电连接器的组装后的局部剖视图。
33.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34][0035]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7]
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于电性连接一上对接元件200至一下对接元件300。为方便对附图的理解,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
[0038]
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外框1,向下组装于所述外框1的多个端子组件2,以及一限位件5和一上框6。
[0039]
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外框1包括在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前端壁11和一后端壁12及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13,所述前端壁11、后端壁12及两个侧壁13围成一上下贯通的容纳空间14,每一所述侧壁13向所述容纳空间14凸伸形成一支撑台15(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台15也可以为多个),所述端子组件2向下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14,所述支撑台15用于向上支撑所述端子组件2。
[0040]
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所述端子组件2沿前后方向排列,每一所述端子组件2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纵长的绝缘体3及沿左右方向呈排排布于所述绝缘体3的多个导电端子4。多个所述端子组件2的所述导电端子4前后对齐排列。
[0041]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绝缘体3设有多个开口34,所述开口34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绝缘体3(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开口34也可以不前后贯穿所述绝缘体3而是向上或向
下贯穿所述绝缘体3)。所述绝缘体3左右两侧各设有承载部31(所述承载部31不收容所述导电端子4),所述支撑台15向上支撑所述承载部31。所述绝缘体3的前端面凸设多个凸部32,所述绝缘体3的后端面凹设多个凹槽33,每一在前的所述绝缘体3与相邻的一在后的所述绝缘体3通过所述凸部32和所述凹槽33相互配合固定,使得前后相邻的两个绝缘体3沿前后方向安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绝缘体3的后端面凸设凸部32,所述绝缘体3的前端面凹设凹槽33;凸部32也可以只设一个,凹槽33也可以只设一个)。
[0042]
如图2和图8所示,所述导电端子4包括与所述绝缘体3注塑成型(insert-mold)的一基部41、自所述基部41向上延伸形成且向上显露出所述绝缘体3的一上弹臂42及自所述基部41向下延伸形成且向下显露出所述绝缘体3的一下弹臂43。所述上弹臂42具有一上接触部421,所述上接触部421用于向上抵接所述上对接元件200,所述下弹臂43具有一下接触部431,所述下接触部431用于向下抵接所述下对接元件300,所述上接触部421和所述下接触部431均位于所述基部41前方(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上接触部421也可以位于所述基部41后方,也就是说所述上接触部421与所述下接触部431位于所述基部41的不同侧)。对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件2而言,位于后方的所述端子组件2的所述下弹臂43和所述上弹臂42在前后方向延伸超过位于前方的所述端子组件2的所述绝缘体3的后端面。沿左右方向所述基部41位于所述开口34之间,所述基部41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具有一断料边411,所述断料边411对应显露于所述开口34,在注塑成型前通过料带将多个导电端子4连接在一起,注塑成型后,通过所述开口34去除料带从而使相邻的所述导电端子4相互断开。
[0043]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限位件5与所述外框1分体成型,所述前端壁11面向所述容纳空间14的内表面设有一导斜面16,所述导斜面16与所述外框1的上表面的夹角α为钝角,所述限位件5对应所述导斜面16设有一配合面51,所述限位件5组装于所述外框1时,所述配合面51贴合所述导斜面16斜向后且向下插入所述容纳空间14,以避免所述限位件5干涉所述上弹臂42而损伤所述上弹臂42(在其它实施例中,如果所述上弹臂42位于所述基部41后方,则所述限位件5可竖直向下组装于所述容纳空间14,所述限位件5不会与所述上弹臂42干涉),当所述限位件5组装完成后,所述支撑台15向上支撑所述限位件5的两侧,沿向下的投影所述限位件5与对应的所述上弹臂42部分重叠。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5可以组装于所述后端壁12和靠近所述后端壁12的所述端子组件2之间,此时如果所述上弹臂42位于所述基部41前方,则所述限位件5可竖直向下组装于所述容纳空间14,所述限位件5不会与所述上弹臂42干涉;如果所述上弹臂42位于所述基部41后方,则所述限位件5可斜向前且向下组装于所述容纳空间14,所述限位件5不会与所述上弹臂42干涉。
[0044]
如图5至图9所示,所述上框6与所述外框1相互卡扣,所述上框6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两个端部61、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侧部62及由两个所述端部61及两个所述侧部62围成的一收容空间63。所述导电端子4向上伸到所述收容空间63,所述收容空间63用以收容所述上对接元件200。所述侧部62对应覆盖所述外框1和多个所述绝缘体3的所述承载部31的上方,所述承载部31限制在所述支撑台15与对应的所述侧部62之间,在前后方向位于前方的所述端部61位于所述限位件5的上方,将所述限位件5限制在所述支撑台15与对应的所述端部61之间。所述上框6通过在所述端部61和所述侧部62设有卡扣64与所述外框1的所述前端壁11、所述后端壁12及所述侧壁13相互卡合。
[0045]
具体组装过程如下:首先将多个所述导电端子4与所述绝缘体3注塑成型,其次通
过所述绝缘体3的开口34将相邻所述导电端子4沿所述基部41的所述断料边411断开,然后将多个所述端子组件2先沿前后方向组装固定再整体组装入所述容纳空间14,再将所述限位件5沿所述导斜面16斜向下插入所述容纳空间14,所述限位件5限位所述端子组件2在所述容纳空间14前后位移,最后将所述上框6与所述外框1通过卡扣64卡合固定。当然,多个所述端子组件2也可以逐一自上而下组装于所述容纳空间14,通过向前或向后推动对应的所述端子组件2使相邻两个所述端子组件2通过所述凸部32和所述凹槽33配合固定。
[0046]
如图10至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限位件5竖直向下插设于所述前端壁11和靠近所述前端壁11的一个所述端子组件2之间,所述限位件5设有多个让位槽52,多个让位槽52与相邻的一排导电端子4的下弹臂43一一对应,每一所述让位槽5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隔栏53,所述隔栏53向后抵接与其相邻的所述绝缘体3,以限位所述端子组件2在所述容纳空间14前后位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栏53进入相邻两个凸部32之间并覆盖所述开口34(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限位件5对应靠近所述限位件5的一排所述导电端子4的所述下弹臂43设置一个所述让位槽52,所述让位槽52两侧的两个所述隔栏53对应抵接两个所述承载部31的前端面,也就是说,所述限位件5中间的所述隔栏53取消掉只剩下两边的所述隔栏53,从而所述限位件5对应所述导电端子4的整体区域凹设一个所述让位槽52,相较而言,所述限位件5仅在两侧设有所述隔栏53抵接所述绝缘体3,所述绝缘体3受力不均匀容易产生变形)。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电连接器100组装时可以先将所述限位件5沿所述前端壁11插入所述容纳空间14,再将多个所述端子组件2整体组装于所述容纳空间14,即所述限位件5可以先于所述端子组件2安装于所述外框1,此时所述让位槽52对应让位靠近所述前端壁11的所述导电端子4的所述下弹臂43向下通过。当然也可以先将多个所述端子组件2整体或逐一组装于所述容纳空间14,再将所述限位件5沿所述前端壁11插入所述容纳空间14,所述让位槽52对应让位靠近所述前端壁11的所述导电端子4的所述上弹臂42。如此较第一实施例组装更方便。第二实施例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0047]
如图14和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限位件5与所述外框1一体成型,所述端子组件2通过所述外框1的所述前端壁11、所述后端壁12及所述侧壁13相互干涉限位所述端子组件2在上下方向的位移,即本实施例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不设所述上框6。此实施例只能是多个所述端子组件2整体自上而下组装入所述容纳空间14,靠近所述前端壁11的所述下弹臂43自所述让位槽52通过。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5可以自所述前端壁11向所述容纳空间14凸伸两个所述隔栏53,每一所述隔栏53对应抵接一个所述承载部31的前端面,也就是说,两个所述隔栏53之间的一个所述让位槽52让位一排所述导电端子4的所述下弹臂43,相较而言,当所述绝缘体3长度较长时,所述绝缘体3左右两侧和中间区域受力不均匀容易产生变形。第三实施例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0048]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是将端子组件装入外框的方向定义为下,且以下接触部与基部的前后关系为参照物,将下接触部位于基部的一方定义为前方;当然,也可以将上述3个实施例倒过来看,从而端子组件就变成了向上装入外框,对应地,下弹臂就变成了上弹臂


[0049]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