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组件、操作面板和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88996发布日期:2022-12-17 12:16阅读:37来源:国知局
按键组件、操作面板和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按键组件、一种操作面板和一种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按键组件,通常在键帽下方没有设置能够使键帽回弹的结构,或者将弹性结构设置在键帽的侧方,即弹性结构伸出键帽在基座的投影范围之外,从而导致弹性结构所占用的空间较大,进而导致按键组件整体的体积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按键组件。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操作面板。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电器设备。
7.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按键组件,包括:基座;键帽,活动地设于基座,按键能够沿朝向和背离基座的方向运动;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位于键帽与基座之间,任一第一弹性件位于键帽在基座上的投影范围内;在键帽被朝向基座的方向按压之后,第一弹性件能够推动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移动以恢复初始位置。
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按键组件包括基座和键帽,其中键帽活动地设于基座,在键帽受到外力按压的情况下,键帽能够朝向基座运动,而在外力撤销之后,键帽能够回弹至初始位置,如此,可以保证按键组件中的键帽在自由状态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在初始位置,以便于用户使用,并能够保持按键组件的外观较为美观。
9.进一步地,为了使键帽能够在不受到外力按压的情况下自动回弹,在按键组件中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通过第一弹性件能够使键帽在被按压后自动回弹。具体地,第一弹性件位于键帽与基座之间,在键帽受到外力按压之后,键帽沿朝向基座的方向运动,而由于第一弹性件位于键帽与基座之间,此时第一弹性件被压缩,进而使得第一弹性件产生推动键帽复位的趋势。在施加于键帽的外力撤除之后,由于第一弹性件具有恢复原始状态的趋势,第一弹性件推动键帽沿背离基座的方向运动,如此,使得键帽能够在第一弹性件的推动下恢复至原始位置,使键帽能够自动复位。
10.进一步地,为了减小第一弹性件所占用的空间,减小按键组件整体的体积,以及为了使按键组件的整体保持美观,将任一第一弹性件设置于键帽在基座上的投影范围内。可理解地,按键组件通常设置于电器设备中,若将第一弹性件伸出于键帽在基座上的投影范围之外,则容易导致第一弹性件占用较大的空间,进而导致按键组件整体的体积较大,不利于电器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若将第一弹性件伸出于键帽在基座上的投影范围之外,那么第一弹性件则会长时间暴露于键帽与基座之外,使得第一弹性件的老化速度加快,
使用寿命缩短。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按键组件,将任一第一弹性件设置于键帽在基座上的投影范围之内,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不再占用额外的空间,进而能够减小按键组件的整体体积,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并且,由于第一弹性件位于键帽在基座上的投影范围之内,即第一弹性件没有伸出键帽在基座上的覆盖范围,从而使得键帽能够对第一弹性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进而能够通过键帽阻挡部分外界的光照或烟气对第一弹性件造成的损伤,延长第一弹性件的使用寿命。
11.通过在按键组件中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可通过第一弹性件对键帽的推动作用,使得键帽在被按压之后能够自动复位。并且,通过将第一弹性件设置于键帽在基座上的投影范围之内,一方面使得第一弹性件不再占用额外的空间,进而能够减小按键组件的整体体积,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能够通过键帽对第一弹性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进而能够通过键帽阻挡部分外界的光照或烟气对第一弹性件造成的损伤,延长第一弹性件的使用寿命,并且,还能够使按键组件的整体保持美观。
12.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按键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区别技术特征: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任一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键帽和基座固定相连。
14.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弹性件与键帽和基座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具体地,任一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键帽和基座固定相连,也即,在键帽刚刚受力沿朝向基座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件即能够产生相应的变形量,如此,使得第一弹性件能够随着键帽的移动同步产生变形量,使第一弹性件能够更加及时地对键帽进行推动以使其复位。
15.通过将任一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键帽和基座固定相连,从而能够使第一弹性件能够随着键帽的移动同步产生变形量,使第一弹性件能够更加及时地对键帽进行推动以使其复位。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任一第一弹性件包括:两个支撑筋,分别与基座和所述键帽相连;连接筋,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筋相连,任一支撑筋与连接筋之间具有夹角;在第一弹性件受到压缩的情况下,夹角的角度变小,在第一弹性件推动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夹角的角度变大。
17.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弹性件的结构进行具体限定,任一第一弹性件包括两个支撑筋和连接筋,其中,两个支撑筋分别与基座和键帽相连,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筋相连,任一支撑筋与连接筋之间具有夹角。可选地,两个支撑筋朝相向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任一支撑筋的端点位于连接筋的延伸的长度范围内,以减小第一弹性件的整体长度,使其可适用于长度较短的键帽。可理解地,在两个支撑筋朝相向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下,任一支撑筋与连接筋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18.进一步地,由于任一支撑筋与连接筋之间具有夹角,从而在第一弹簧受到压力被压缩的情况下,通过夹角的改变使第一弹性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具有一定的弹性。
19.具体地,在第一弹性件受到压缩的情况下,夹角的角度变小,此时,第一弹性件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产生恢复原始形状的趋势,第一弹性件对键帽产生向上的推力。进一步地,在施加于键帽上的外力撤销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弹性件具有恢复原始形状的趋势,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能够推动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移动,在第一弹性件推动
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夹角的角度变大,直至夹角的角度恢复至原始角度,第一弹性件的形状恢复为原始形状,此时键帽在第一弹性件的推动下复位。
20.通过在任一第一弹性件中设置两个分别与基座和键帽连接的支撑筋,和与两个支撑筋分别相连的连接筋,从而使两个支撑筋和连接筋共同构成类似于“z”形的弹性件,使得第一弹性件在受到压力时,连接筋与支撑筋所构成的夹角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具有弹性,并能够推动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移动,从而使键帽复位。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按键组件还包括:支撑杆,位于基座与键帽之间,键帽能够带动支撑杆相对于基座运动。
22.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对键帽进行支撑定位,在按键组件中还设置了支撑杆,具体地,支撑杆位于基座与键帽之间,在键帽朝向基座运动的情况下,键帽能够推动支撑杆朝向基座运动,而在第一弹簧件推动键帽恢复至原位置的情况下,键帽带动支撑杆沿背离基座的方向运动。
23.进一步地,支撑杆与键帽的中间位置相连,从而使得支撑杆能够对键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并且,将支撑杆设置于键帽的中部能够使键帽整体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24.通过在按键组件中设置支撑杆,可通过支撑杆对键帽进行支撑,以使键帽整体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座和/或键帽设有容纳腔,至少部分支撑杆位于容纳腔内,在键帽相对于基座运动的情况下,支撑杆能够在容纳腔内运动。
26.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支撑杆为刚性件,而在键帽相对于基座运动的情况下,键帽与基座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为了避免键帽与支撑杆之间出现干涉,在键帽和/或基座上设置了与支撑杆适配的容纳腔。具体地,至少部分支撑杆位于容纳腔内,在键帽相对于基座运动情况下,支撑杆在容纳腔内运动,从而能够避免支撑杆与键帽之间或支撑杆与基座之间发生干涉。
27.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容纳腔设置于基座,支撑杆的一端与键帽朝向基座的表面相连,另一端活动地位于容纳腔内。在键帽受到压力朝向基座运动的情况下,键帽带动支撑杆在容纳腔内同步运动。在键帽所受到的压力撤除,第一弹性件推动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运动,键帽带动支撑杆朝远离基座的方向运动,支撑杆在容纳腔内同步运动。
28.在另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容纳腔设置于键帽,支撑杆的一端与基座朝向键帽的表面相连,另一端活动地位于容纳腔内。在键帽受到压力朝向基座运动的情况下,支撑杆保持固定不动,键帽相对于支撑杆运动,支撑杆伸入容纳腔内的长度增大。在第一弹性件推动键帽复位的情况下,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运动,支撑杆保持固定不动,支撑杆伸入容纳腔内的长度减小。
29.在另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键帽和基座上均设有容纳腔,支撑杆的一端伸入键帽上的容纳腔内,支撑杆的另一端伸入基座上的容纳腔内,此种结构适用于支撑杆长度较长的情况,或键帽在受压后与基座的距离较近的情况,如此,使得至少部分支撑杆能够位于容纳腔内,避免支撑杆与键帽和基座之间发生干涉。
30.通过在基座和/或键帽上设置容纳腔,并将至少部分支撑杆设置于容纳腔内,可在键帽相对于基座运动的情况下,避免支撑杆与键帽和基座之间发生干涉,以保证键帽能够正常移动。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纳腔位于基座朝向键帽的一侧,和/或容纳腔位于键帽朝向基座的一侧。
32.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容纳腔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具体地,在容纳腔设置于基座的情况下,容纳腔位于基座朝向键帽的一侧,在容纳腔设置于键帽的情况下,容纳腔位于键帽朝向基座的一侧,以便于支撑杆伸入容纳腔内,从而保证支撑杆能够在支撑键帽的同时,还能够伸入容纳腔内,避免支撑杆与基座和键帽之间发生干涉。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第一弹性件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弹性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一弹性件对称设于支撑杆的两侧。
34.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弹性件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具体地,在第一弹性件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弹性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一弹性件对称设于支撑杆的两侧。可理解地,第一弹性件在被压缩的情况下,能够对键帽产生推力,以推动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移动,直至键帽恢复至原始位置。若第一弹性件仅设置于支撑杆的一侧,那么则只有键帽的一侧能够受到推力,从而导致键帽受力不均,在键帽和第一弹性件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磨损,进而导致键帽和第一弹性件的使用寿命缩短。为了避免该问题,将多个第一弹性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一弹性件对称设置于支撑杆的两侧,使得键帽的两侧受力均衡,以避免第一弹性件和键帽出现磨损,延长了按键组件的使用寿命。
35.通过将多个第一弹性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一弹性件对称设于支撑杆的两侧,可以保证键帽整体受力均衡,以避免第一弹性件和键帽出现磨损,进而延长了按键组件的使用寿命。
3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第一弹性件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弹性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设于键帽的端部。
37.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弹性件的设置位置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具体地,多个第一弹性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设于键帽的端部。可理解地,键帽的回弹速度与第一弹性件整体对键帽的推力相关,而第一弹性件整体对键帽的推力与第一弹性件的数量相关,第一弹性件的数量越多,键帽所受到的推力越大,键帽的回弹速度越快。为了加快键帽的回弹速度,将多个第一弹性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设于键帽的端部,从而增加位于键帽与基座之间的第一弹性件的数量,进而增加第一弹性件对键帽的推力,使键帽的回弹速度加快,以使键帽能够快速恢复至原始位置。
38.通过将多个第一弹性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设于键帽的端部,可增加位于键帽与基座之间的第一弹性件的数量,进而增加第一弹性件对键帽的推力,使键帽的回弹速度加快,以使键帽能够快速恢复至原始位置。
3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键帽的数量为多个,任一键帽与基座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
40.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键帽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的设置方式进行限定。具体地,键帽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键帽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任一键帽与基座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
41.可理解地,按键组件为了实现多种供能,可在基座上设置多个键帽,并且任一键帽与基座之间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从而使得任一键帽能够相对于基座运动,并能够在第一弹性件的推动下回弹至原始位置。
42.通过在多个键帽中的任一键帽与基座之间均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从而使得按键组件中的多个键帽都能够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朝背离基座的方向运动,以恢复至原始位置,实现任一键帽的自动回弹。
4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避让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相互靠近的一端。
44.在该技术方案中,对键帽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的设置位置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具体地,在键帽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避让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相互靠近的一端,即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相互靠近的一端不设置第一弹性件。可理解地,在键帽被按压朝向基座运动的情况下,与该键帽相连的第一弹性件受到压力而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弹性件的外形发生变化,若在相邻的两个键帽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第一弹性件,那么相邻的两个第一弹性件之间的距离较近,在其中一个第一弹性件受压变形的情况下,该变形的第一弹性件容易与相邻的第一弹性件之间发生干涉,从而影响第一弹性件的压缩或复位,进而会对键帽的下压或回弹产生影响,使键帽无法顺畅地移动。为了避免该问题,从而将第一弹性件避让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以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一弹性件之间发生干涉。
45.通过使第一弹性件避让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可以避免两个第一弹性件之间的距离过小,进而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一弹性件之间发生干涉,保证键帽能够顺畅地移动。
4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按键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侧壁,任一侧壁与基座相连;第二弹性件,一端与侧壁朝向键帽的一侧固定相连,另一端与键帽固定相连,在键帽被朝向基座的方向按压之后,第二弹性件能够推动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移动以恢复初始位置。
47.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在按键组件中设置伸出于键帽投影范围的第二弹性件,对于设有第二弹性件的按键组件,按键组件中还设有至少一个侧壁,任一侧壁与基座相连,键帽位于多个侧壁合围的区域内。
48.进一步地,按键组件中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侧壁朝向键帽的一侧固定相连,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键帽固定相连,在对键帽施加外力以使键帽朝向基座的方向运动的情况下,由于键帽相对于侧壁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弹性件与侧壁相连的一端保持固定不动,而第二弹性件与键帽相连的一端则随着键帽移动,第二弹性件出现弹性形变。出现弹性形变的第二弹簧产生回弹的趋势,在施加于键帽的外力撤销之后,第二弹性件带动键帽朝背离基座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二弹性件回弹至原始位置,此时,键帽也在第二弹性件的带动下恢复至原始位置,实现键帽的自动回弹。
49.通过在按键组件中设置位于键帽在基座的投影范围之外的第二弹性件,可使键帽在多种弹性件的共同作用下运动,进一步提高了键帽的自动复位能力。
5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任一侧壁与键帽之间留有距离,任一第二弹性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键帽在基座上的投影范围之外。
51.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二弹性件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任一侧壁与键帽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任一第二弹性件的至少部分位于键帽在基座上的投影范围之外。具体地,在使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按键组件中设置位于键帽在基座上投影范围之外
的第二弹性件,从而丰富按键组件中弹性件的种类,以提高按键组件的可靠性,并能够提高键帽的自动复位能力。
5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弹性件与侧壁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多个第二弹性件与键帽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
53.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二弹性件的设置方式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第二弹性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第二弹性件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二弹性件与侧壁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多个第二弹性件与键帽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可理解地,键帽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二弹性件与键帽相连的一端同步运动,从而使第二弹性件产生弹性形变,而第二弹性件对键帽的作用力与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形变的大小相关,若每个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形变不同,那么多个第二弹性件作用于键帽的弹力也不同,这样会导致键帽受力不均。为了避免该问题,需要保证每个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形变相同,因此,使多个第二弹性件与侧壁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以及使多个第二弹性件与键帽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这样能够保证多个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形变相同,从而保证键帽受力均衡。
5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操作面板,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提出的按键组件。
5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操作面板,因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按键组件,因此具有按键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5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提出的按键组件,或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操作面板。
57.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的电器设备,因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按键组件,或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操作面板,因此具有按键组件或操作面板的全部有益效果。
5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5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60.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按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6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按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62.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按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63.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按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64.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65.100按键组件,110基座,120键帽,130第一弹性件,131支撑筋,132连接筋,140支撑杆,150侧壁,160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6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
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8.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组件100、操作面板和电器设备。
69.实施例一:
7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按键组件100,包括:基座110;键帽120,活动地设于基座110,按键能够沿朝向和背离基座110的方向运动;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位于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任一第一弹性件130位于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投影范围内;在键帽120被朝向基座110的方向按压之后,第一弹性件130能够推动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移动以恢复初始位置。
7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按键组件100包括基座110和键帽120,其中键帽120活动地设于基座110,在键帽120受到外力按压的情况下,键帽120能够朝向基座110运动,而在外力撤销之后,键帽120能够回弹至初始位置,如此,可以保证按键组件100中的键帽120在自由状态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在初始位置,以便于用户使用,并能够保持按键组件100的外观较为美观。
72.进一步地,为了使键帽120能够在不受到外力按压的情况下自动回弹,在按键组件100中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通过第一弹性件130能够使键帽120在被按压后自动回弹。具体地,第一弹性件130位于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在键帽120受到外力按压之后,键帽120沿朝向基座110的方向运动,而由于第一弹性件130位于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此时第一弹性件130被压缩,进而使得第一弹性件130产生推动键帽120复位的趋势。在施加于键帽120的外力撤除之后,由于第一弹性件130具有恢复原始状态的趋势,第一弹性件130推动键帽120沿背离基座110的方向运动,如此,使得键帽120能够在第一弹性件130的推动下恢复至原始位置,使键帽120能够自动复位。
73.进一步地,为了减小第一弹性件130所占用的空间,减小按键组件100整体的体积,以及为了使按键组件100的整体保持美观,将任一第一弹性件130设置于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投影范围内。可理解地,按键组件100通常设置于电器设备中,若将第一弹性件130伸出于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投影范围之外,则容易导致第一弹性件130占用较大的空间,进而导致按键组件100整体的体积较大,不利于电器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若将第一弹性件130伸出于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投影范围之外,那么第一弹性件130则会长时间暴露于键帽120与基座110之外,使得第一弹性件130的老化速度加快,使用寿命缩短。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按键组件100,将任一第一弹性件130设置于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投影范围之内,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130不再占用额外的空间,进而能够减小按键组件100的整体体积,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并且,由于第一弹性件130位于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投影范围之内,即第一弹性件130没有伸出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覆盖范围,从而使得键帽120能够对第一弹性件130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进而能够通过键帽120阻挡部分外界的光照或烟气对第一弹性件130造成的损伤,延长第一弹性件130的使用寿命。
74.通过在按键组件100中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可通过第一弹性件130对键帽120的推动作用,使得键帽120在被按压之后能够自动复位。并且,通过将第一弹性件130设置于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投影范围之内,一方面使得第一弹性件130不再占用额外的空间,进而能够减小按键组件100的整体体积,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能够通过键帽120对第一弹性件130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进而能够通过键帽120阻挡部分外界的光照或烟气对第一弹性件130造成的损伤,延长第一弹性件130的使用寿命,并且,还能够使按键组件100的整体保持美观。
75.实施例二:
76.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任一第一弹性件130的两端分别与键帽120和基座110固定相连。
77.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弹性件130与键帽120和基座110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具体地,任一第一弹性件130的两端分别与键帽120和基座110固定相连,也即,在键帽120刚刚受力沿朝向基座110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件130即能够产生相应的变形量,如此,使得第一弹性件130能够随着键帽120的移动同步产生变形量,使第一弹性件130能够更加及时地对键帽120进行推动以使其复位。
78.通过将任一第一弹性件130的两端分别与键帽120和基座110固定相连,从而能够使第一弹性件130能够随着键帽120的移动同步产生变形量,使第一弹性件130能够更加及时地对键帽120进行推动以使其复位。
79.实施例三:
80.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任一第一弹性件130包括:两个支撑筋131,分别与基座110和所述键帽120相连;连接筋132,连接筋1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筋131相连,任一支撑筋131与连接筋132之间具有夹角;在第一弹性件130受到压缩的情况下,夹角的角度变小,在第一弹性件130推动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夹角的角度变大。
81.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弹性件130的结构进行具体限定,任一第一弹性件130包括两个支撑筋131和连接筋132,其中,两个支撑筋131分别与基座110和键帽120相连,连接筋1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筋131相连,任一支撑筋131与连接筋132之间具有夹角。可选地,两个支撑筋131朝相向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任一支撑筋131的端点位于连接筋132的延伸的长度范围内,以减小第一弹性件130的整体长度,使其可适用于长度较短的键帽120。可理解地,在两个支撑筋131朝相向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下,任一支撑筋131与连接筋13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82.进一步地,由于任一支撑筋131与连接筋132之间具有夹角,从而在第一弹簧受到压力被压缩的情况下,通过夹角的改变使第一弹性件130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130具有一定的弹性。
83.具体地,在第一弹性件130受到压缩的情况下,夹角的角度变小,此时,第一弹性件130产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130产生恢复原始形状的趋势,第一弹性件130对键帽120产生向上的推力。进一步地,在施加于键帽120上的外力撤销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弹性件130具有恢复原始形状的趋势,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130能够推动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移动,在第一弹性件130推动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夹角的角
度变大,直至夹角的角度恢复至原始角度,第一弹性件130的形状恢复为原始形状,此时键帽120在第一弹性件130的推动下复位。
84.通过在任一第一弹性件130中设置两个分别与基座110和键帽120连接的支撑筋131,和与两个支撑筋131分别相连的连接筋132,从而使两个支撑筋131和连接筋132共同构成类似于“z”形的弹性件,使得第一弹性件130在受到压力时,连接筋132与支撑筋131所构成的夹角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130具有弹性,并能够推动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键帽120复位。
85.实施例四:
86.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按键组件100还包括:支撑杆140,位于基座110与键帽120之间,键帽120能够带动支撑杆140相对于基座110运动。
87.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对键帽120进行支撑定位,在按键组件100中还设置了支撑杆140,具体地,支撑杆140位于基座110与键帽120之间,在键帽120朝向基座110运动的情况下,键帽120能够推动支撑杆140朝向基座110运动,而在第一弹簧件推动键帽120恢复至原位置的情况下,键帽120带动支撑杆140沿背离基座110的方向运动。
88.进一步地,支撑杆140与键帽120的中间位置相连,从而使得支撑杆140能够对键帽12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并且,将支撑杆140设置于键帽120的中部能够使键帽120整体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89.通过在按键组件100中设置支撑杆140,可通过支撑杆140对键帽120进行支撑,以使键帽120整体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90.进一步地,基座110和/或键帽120设有容纳腔,至少部分支撑杆140位于容纳腔内,在键帽120相对于基座110运动的情况下,支撑杆140能够在容纳腔内运动。
91.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支撑杆140为刚性件,而在键帽120相对于基座110运动的情况下,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为了避免键帽120与支撑杆140之间出现干涉,在键帽120和/或基座110上设置了与支撑杆140适配的容纳腔。具体地,至少部分支撑杆140位于容纳腔内,在键帽120相对于基座110运动情况下,支撑杆140在容纳腔内运动,从而能够避免支撑杆140与键帽120之间或支撑杆140与基座110之间发生干涉。
9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容纳腔设置于基座110,支撑杆140的一端与键帽120朝向基座110的表面相连,另一端活动地位于容纳腔内。在键帽120受到压力朝向基座110运动的情况下,键帽120带动支撑杆140在容纳腔内同步运动。在键帽120所受到的压力撤除,第一弹性件130推动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运动,键帽120带动支撑杆140朝远离基座110的方向运动,支撑杆140在容纳腔内同步运动。
93.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容纳腔设置于键帽120,支撑杆140的一端与基座110朝向键帽120的表面相连,另一端活动地位于容纳腔内。在键帽120受到压力朝向基座110运动的情况下,支撑杆140保持固定不动,键帽120相对于支撑杆140运动,支撑杆140伸入容纳腔内的长度增大。在第一弹性件130推动键帽120复位的情况下,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运动,支撑杆140保持固定不动,支撑杆140伸入容纳腔内的长度减小。
94.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键帽120和基座110上均设有容纳腔,支撑杆140的一端伸入键帽120上的容纳腔内,支撑杆140的另一端伸入基座110上的容纳腔内,此种结构适用
于支撑杆140长度较长的情况,或键帽120在受压后与基座110的距离较近的情况,如此,使得至少部分支撑杆140能够位于容纳腔内,避免支撑杆140与键帽120和基座110之间发生干涉。
95.通过在基座110和/或键帽120上设置容纳腔,并将至少部分支撑杆140设置于容纳腔内,可在键帽120相对于基座110运动的情况下,避免支撑杆140与键帽120和基座110之间发生干涉,以保证键帽120能够正常移动。
96.进一步地,容纳腔位于基座110朝向键帽120的一侧,和/或容纳腔位于键帽120朝向基座110的一侧。
97.在该实施例中,对容纳腔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具体地,在容纳腔设置于基座110的情况下,容纳腔位于基座110朝向键帽120的一侧,在容纳腔设置于键帽120的情况下,容纳腔位于键帽120朝向基座110的一侧,以便于支撑杆140伸入容纳腔内,从而保证支撑杆140能够在支撑键帽120的同时,还能够伸入容纳腔内,避免支撑杆140与基座110和键帽120之间发生干涉。
98.实施例五:
99.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弹性件130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弹性件130中的至少部分第一弹性件130对称设于支撑杆140的两侧。
100.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弹性件130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具体地,在第一弹性件130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弹性件130中的至少部分第一弹性件130对称设于支撑杆140的两侧。可理解地,第一弹性件130在被压缩的情况下,能够对键帽120产生推力,以推动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移动,直至键帽120恢复至原始位置。若第一弹性件130仅设置于支撑杆140的一侧,那么则只有键帽120的一侧能够受到推力,从而导致键帽120受力不均,在键帽120和第一弹性件130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磨损,进而导致键帽120和第一弹性件130的使用寿命缩短。为了避免该问题,将多个第一弹性件130中的至少部分第一弹性件130对称设置于支撑杆140的两侧,使得键帽120的两侧受力均衡,以避免第一弹性件130和键帽120出现磨损,延长了按键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101.通过将多个第一弹性件130中的至少部分第一弹性件130对称设于支撑杆140的两侧,可以保证键帽120整体受力均衡,以避免第一弹性件130和键帽120出现磨损,进而延长了按键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102.进一步地,在第一弹性件130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弹性件130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设于键帽120的端部。
103.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弹性件130的设置位置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具体地,多个第一弹性件130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设于键帽120的端部。可理解地,键帽120的回弹速度与第一弹性件130整体对键帽120的推力相关,而第一弹性件130整体对键帽120的推力与第一弹性件130的数量相关,第一弹性件130的数量越多,键帽120所受到的推力越大,键帽120的回弹速度越快。为了加快键帽120的回弹速度,将多个第一弹性件130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设于键帽120的端部,从而增加位于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的第一弹性件130的数量,进而增加第一弹性件130对键帽120的推力,使键帽120的回弹速度加快,以使键帽120能够快速恢复至原始位置。
104.通过将多个第一弹性件130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设于键帽120的端部,可增加位于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的第一弹性件130的数量,进而增加第一弹性件130对键帽120的推力,使键帽120的回弹速度加快,以使键帽120能够快速恢复至原始位置。
105.实施例六:
106.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键帽120的数量为多个,任一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
107.在该实施例中,对键帽120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130的设置方式进行限定。具体地,键帽1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键帽120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任一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
108.可理解地,按键组件100为了实现多种供能,可在基座110上设置多个键帽120,并且任一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从而使得任一键帽120能够相对于基座110运动,并能够在第一弹性件130的推动下回弹至原始位置。
109.通过在多个键帽120中的任一键帽120与基座110之间均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0,从而使得按键组件100中的多个键帽120都能够在第一弹性件130的作用下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运动,以恢复至原始位置,实现任一键帽120的自动回弹。
110.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130避让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120相互靠近的一端。
111.在该实施例中,对键帽120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130的设置位置进行进一步的限定。具体地,在键帽120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130避让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120相互靠近的一端,即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120相互靠近的一端不设置第一弹性件130。可理解地,在键帽120被按压朝向基座110运动的情况下,与该键帽120相连的第一弹性件130受到压力而产生弹性形变,第一弹性件130的外形发生变化,若在相邻的两个键帽120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第一弹性件130,那么相邻的两个第一弹性件130之间的距离较近,在其中一个第一弹性件130受压变形的情况下,该变形的第一弹性件130容易与相邻的第一弹性件130之间发生干涉,从而影响第一弹性件130的压缩或复位,进而会对键帽120的下压或回弹产生影响,使键帽120无法顺畅地移动。为了避免该问题,从而将第一弹性件130避让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120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以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一弹性件130之间发生干涉。
112.通过使第一弹性件130避让任意相邻的两个键帽120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可以避免两个第一弹性件130之间的距离过小,进而避免相邻的两个第一弹性件130之间发生干涉,保证键帽120能够顺畅地移动。
113.实施例七:
114.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按键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个侧壁150,任一侧壁150与基座110相连;第二弹性件160,一端与侧壁150朝向键帽120的一侧固定相连,另一端与键帽120固定相连,在键帽120被朝向基座110的方向按压之后,第二弹性件160能够推动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移动以恢复初始位置。
115.在该实施例中,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在按键组件100中设置伸出于键帽120投影范围的第二弹性件160,对于设有第二弹性件160的按键组件100,按键组件100中还设有至少一个侧壁150,任一侧壁150与基座110相连,键帽120位于多个侧壁150合围的区域内。
116.进一步地,按键组件100中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60,第二弹性件160的一端与侧壁
150朝向键帽120的一侧固定相连,第二弹性件160的另一端与键帽120固定相连,在对键帽120施加外力以使键帽120朝向基座110的方向运动的情况下,由于键帽120相对于侧壁150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弹性件160与侧壁150相连的一端保持固定不动,而第二弹性件160与键帽120相连的一端则随着键帽120移动,第二弹性件160出现弹性形变。出现弹性形变的第二弹簧产生回弹的趋势,在施加于键帽120的外力撤销之后,第二弹性件160带动键帽120朝背离基座110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二弹性件160回弹至原始位置,此时,键帽120也在第二弹性件160的带动下恢复至原始位置,实现键帽120的自动回弹。
117.通过在按键组件100中设置位于键帽120在基座110的投影范围之外的第二弹性件160,可使键帽120在多种弹性件的共同作用下运动,进一步提高了键帽120的自动复位能力。
118.进一步地,任一侧壁150与键帽120之间留有距离,任一第二弹性件16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投影范围之外。
119.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二弹性件16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任一侧壁150与键帽120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任一第二弹性件160的至少部分位于键帽120在基座110上的投影范围之外。具体地,在使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按键组件100中设置位于键帽120在基座110上投影范围之外的第二弹性件160,从而丰富按键组件100中弹性件的种类,以提高按键组件100的可靠性,并能够提高键帽120的自动复位能力。
120.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16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弹性件160与侧壁150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多个第二弹性件160与键帽120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
121.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二弹性件160的设置方式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第二弹性件16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第二弹性件160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二弹性件160与侧壁150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多个第二弹性件160与键帽120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可理解地,键帽120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二弹性件160与键帽120相连的一端同步运动,从而使第二弹性件160产生弹性形变,而第二弹性件160对键帽120的作用力与第二弹性件160的弹性形变的大小相关,若每个第二弹性件160的弹性形变不同,那么多个第二弹性件160作用于键帽120的弹力也不同,这样会导致键帽120受力不均。为了避免该问题,需要保证每个第二弹性件160的弹性形变相同,因此,使多个第二弹性件160与侧壁150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以及使多个第二弹性件160与键帽120的连接点的高度相同,这样能够保证多个第二弹性件160的弹性形变相同,从而保证键帽120受力均衡。
122.实施例八:
12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操作面板,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提出的按键组件100。
124.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操作面板,因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按键组件100,因此具有按键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
125.实施例九:
12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提出的按键组件100,或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操作面板。
127.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的电器设备,因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按键组件100,或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操作面板,因此具有按键组件100或操作面板的全部
有益效果。
128.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2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