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壳电芯芯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20833发布日期:2022-11-16 09:10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壳电芯芯包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壳电芯芯包组件。


背景技术:

2.方壳锂电池内部电芯一般有两个芯包,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极片与隔膜进行堆叠,并缠卷,形成方壳锂电池内的芯包,而芯包在塑形与初步固定时,均需要使用胶纸进行粘贴,如公开号为cn109390620a的“一种电池芯包的贴胶装置”,通过粘贴胶纸使芯包塑形固定。
3.目前,芯包贴胶的方式采用同位置贴胶,即在芯包初步塑形固定时,在极片与隔膜的外部贴小段胶纸,形成一个芯包,并在两个芯包一同固定时,在芯包外部塑形贴胶的位置再次粘贴胶纸,将两个芯包进行初步固定,导致贴胶位置较厚,充放电膨胀挤压易出现死区,一旦电芯膨胀,在双重胶带位置会发生极片掉导电性能下降,能量密度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方壳电芯芯包组件,通过将塑形粘贴胶纸和芯包固定胶纸进行错位设置,避免胶纸在同一位置重复粘贴,产生的双重贴胶,从而提高芯包组成电芯后的整体性能。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壳电芯芯包组件,包括两个芯包本体、两个第一胶带与第二胶带,其中,
6.所述两个芯包本体外部均粘贴有多个塑形胶带,所述多个塑形胶带分别设置在芯包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
7.所述两个第一胶带分别粘贴在两个芯包本体长度方向上的两侧;
8.所述第二胶带粘贴在两个芯包本体外部,且与部分塑形胶带位于芯包本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胶带与两个第一胶带用于将两个芯包本体固定;
9.各个所述塑形胶带与第一胶带和第二胶带均呈错位设置。
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二胶带与相邻的两个塑形胶带具有3-10mm的间距。
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胶带均延伸至第二胶带所在的一侧。
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胶带延伸至第二胶带所在侧面的一端,与相邻的塑形胶带具有2-6mm的间距。
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与所述第二胶带相邻的两个塑形胶带分别位于第二胶带的左右两侧。
14.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单个所述芯包本体上塑形胶带的数量为六个,且分别位于芯包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用于将芯包本体进行塑形。
15.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二胶带位于两个芯包本体宽度方向其
中一侧的中部,且第二胶带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芯包本体相远离的一侧。
16.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塑形胶带均延伸并粘贴至芯包本体厚度方向上的两侧。
17.本实用新型的方壳电芯芯包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通过将第一胶带、第二胶带与塑形胶带进行错位设置,可避免重叠粘贴导致芯包本体的局部抗膨胀压力过大,使得整体的贴胶厚度相同,芯包本体可以有一定的膨胀空间,防止芯包本体在充放电过程中膨胀挤压出现死区,提高芯包本体的使用性能;
19.(2)通过第二胶带,从侧面的中部将两个芯包本体进行固定,具有加强单个芯包本体稳定性的能力,同时第二胶带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芯包本体相远离的一侧,即两个芯包本体厚度方向上相对的最远两个侧面,第二胶带与两个芯包本体最外侧的隔片粘接在一起,可提高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壳电芯芯包组件的正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壳电芯芯包组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方壳电芯芯包组件,其包括两个芯包本体1、两个第一胶带2与第二胶带3。
25.芯包本体1,由隔片、正极片与负极片依次堆叠,堆叠的第一层与最后一层均为隔片,在堆叠后,沿类似一个方形片的外部缠卷形成,芯包本体1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将形成类似圆柱局部的弧面,作为方壳电芯的内部结构,方壳电芯的正负极柱需连接芯包本体1上的正极片与负极片,缠卷的隔片、正极片与负极片形成芯包本体1后,外部粘贴多个塑形胶带11,并将各个塑形胶带11分别设置在芯包本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从而避免芯包本体1松散打开。
26.将两个芯包本体1面对面紧贴抵持在一起,具体为两个芯包本体1厚度方向两侧的其中一个侧面,并使用两个第一胶带2分别粘贴在两个芯包本体1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即两个芯包本体1的弧面上用于将两个芯包本体1固定在一起,同时加强芯包本体1本身的稳定性,避免其恢复形变导致隔片、正极片与负极片松脱。
27.第二胶带3,粘贴在两个芯包本体1外部,位于两个芯包本体1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且与部分塑形胶带11位于芯包本体1的同一侧,具体的,第二胶带3粘贴的侧面为远离后续
方壳电池极柱的一侧,第二胶带3可将两个芯包本体1的侧面进行锁紧,并配合两个第一胶带2将两个芯包本体1固定,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芯包本体1在放入电芯方壳内时,为粘贴第二胶带3的一侧先放入,且远离第二胶带3的一侧后续会安装方壳电芯的顶盖总成,故而芯包本体1远离第二胶带3的一侧无需通过贴胶的方式将两个芯包本体1进行固定,各个所述塑形胶带11与第一胶带2和第二胶带3均呈错位设置,即在第一胶带2与第二胶带3在后续的粘贴过程中,均不与各个塑形胶带11接触,避免存在局部堆叠粘贴。
28.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单个所述芯包本体1上塑形胶带11的数量为六个,且分别位于芯包本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粘贴至芯包本体1上时,芯包本体1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三个,且在单个侧面的三个塑形胶带11中,其中两个分别靠近芯包本体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另一个则靠近芯包本体1的中部,设置在两端的塑形胶带11,可避免芯包本体1的端部在挤压的相互作用力下向外伸展,导致端部膨胀变形,而靠近中部的塑形胶带11,可将芯包本体1的中部及靠近中部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中部产生形变。
29.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胶带3位于两个芯包本体1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中部,可从侧面的中部将两个芯包本体1进行固定,并具有加强单个芯包本体1稳定性的能力,同时第二胶带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芯包本体1相远离的一侧,即两个芯包本体1厚度方向上相对的最远两个侧面,第二胶带3与两个芯包本体1最外侧的隔片粘接在一起,可提高连接稳定性。
30.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由于芯包本体1连接极柱的一侧有盖板总成进行固定,而远离盖板总成的一侧仅有第二胶带3,为了提高两个芯包本体1底部边角处的稳定性,使第一胶带2延伸至第二胶带3所在的一侧,通过第一胶带2将两个芯包本体1的靠近第二胶带3一侧的边角处粘接在一起,从而将两个芯包本体1稳定连接在一起,并避免两个芯包本体1的边角处产生较大的间隙。
31.具体的,所述第一胶带2延伸至第二胶带3所在侧面的一端,与相邻的塑形胶带11具有2-6mm的间距,其中相邻于第一胶带2的塑形胶带11是指,位于第二胶带3同一侧且远离第二胶带3的两个塑形胶带11,使其距离第一胶带2端部存在2-6mm间距,是为防止其粘贴产生的压力在局部堆积,同时避免距离过远,造成塑形胶带11在芯包本体1塑形时对边角粘贴稳定性较差。
32.在贴胶过程中,与所述第二胶带3相邻的两个塑形胶带11分别位于第二胶带3的左右两侧,避免两个芯包本体1粘贴固定在一起后,塑形胶带11存在厚度重叠,导致两个芯包板体1间的间隙变大。
33.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两个所述第一胶带2均延伸至两个芯包本体1相远离的一侧,通过粘附在芯包本体1的相背侧,可增大粘接面积,同时提高粘接固定的稳定性。
3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胶带3与相邻的两个塑形胶带11具有3-10mm的间距,可避免粘贴产生的压力在芯包本体1的局部堆积,同时靠近芯包本体1的侧面中部,避免影响对芯包本体1中的粘贴固定效果。
3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芯包本体1远离第二胶带3一侧的各塑形胶带11,沿芯包本体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布,同时各塑形胶带11均延伸并粘贴至芯包本体1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使得芯包本体1的外部可通过各塑形胶带11进行稳定的粘接固定塑形。
36.其中,第一胶带2、第二胶带3与塑形胶带11均为pet胶带,且为单层带背胶,其具有
良好尺寸稳定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初粘性和持粘性好,易模切加工,对塑胶、橡胶、铭牌均有良好的粘性;能适用于更宽的温度范围和恶劣环境。
3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将第一胶带2、第二胶带3与塑形胶带11进行错位设置,可避免重叠粘贴导致芯包本体1的局部抗膨胀压力过大,使得整体的贴胶厚度相同,芯包本体1可以有一定的膨胀空间,防止芯包本体1在充放电过程中膨胀挤压出现死区,提高芯包本体1的使用性能。
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说带有方向的描述,均以图1为参照,例如长度方向为图1中的左右方向,即芯包本体1最长边的延伸方向,厚度方向为图1中的前后方向,即芯包本体1最短边的延伸方向,宽度方向为图1中的上下方向,即芯包本体1上长度在最长边与最短边之间的边的延伸方向。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