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14370发布日期:2023-02-10 22:25阅读:47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2.锂离子动力电池因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和长使用寿命等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源。但是单个电池提供的能源是有限的,要满足电动汽车或者储能系统的电能需求势必要将众多的单体电池采用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连接成组,达到一定的电压等级及容量等级来满足电压、功率的需求。
3.为保证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电池模组中的保护板必须实时检测单体电池的电压,避免电芯失效引起的问题。目前电池模组的电压采集一般采用采压线,采压线的固定方式相对复杂,对空间安装要求比较高,不利于小尺寸电池模组的布置设计;而且排布凌乱,容易造成采压线断裂进而导致电池模组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集成的电池模组,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减少电池模组的体积。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电芯支架、汇流片、转接片和保护板,多个所述电芯形成电芯组;所述电芯支架套接在所述电芯上,所述汇流片被配置为与所述电芯串联和/或并联;所述保护板上设置有采压线路和采压模块,所述采压线路与所述采压模块电连接;所述转接片第一端与所述汇流片连接,所述转接片第二端与所述采压线路连接。
7.可选地,所述汇流片分为第一汇流片、第二汇流片和第三汇流片,所述第一汇流片和所述第二汇流片分别作为所述电芯组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三汇流片被配置为串/并联除所述第一汇流片和所述第二汇流片连接的电芯之外的所述电芯。
8.可选地,所述转接片的第二端垂直连接于所述保护板上。
9.可选地,所述转接片分为第一转接片、第二转接片和第三汇流片,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第一汇流片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片与所述第二汇流片连接、所述第三转接片与所述第三汇流片连接,所述保护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转接片对应的焊接缺口,所述第三转接片的第二端能够抵接在所述焊接缺口的底部,以与所述保护板上的所述采压线路连接。
10.可选地,所述保护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转接片和所述第二转接片插入的焊盘。
11.可选地,所述电芯支架靠近所述保护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螺母,所述保护板与所述凹槽一一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供与螺母配合使用的螺钉拧入的通孔。
12.可选地,所述汇流片设置于所述电芯支架上,所述电芯支架上还设置有限制所述汇流片的限位块。
13.可选地,所述电芯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设置在所述
电芯支架与所述保护板连接的第一端端面及所述保护板的第二端端面上,所述保护板的第二端端面与所述保护板连接的第一端端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凸块垂直于所述第一凸块,所述保护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凸块穿过的避让槽。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块上垂直设置有第三凸块。
1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能够有效减少线束数量,减小电池包的体积,包括箱体、箱盖和上述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置于箱体内,所述箱盖罩设在所述箱体上。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模组,将采压线集成在保护板上,整个电池模组只有少量通讯线束,结构简单,有效减小了电池模组的尺寸同样避免了采压线断裂的风险,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包,应用上述电池模组,充分提升了电池包箱体内狭小的空间利用率,可以进一步缩小电池包的体积,实现电池包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的爆炸图;
19.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保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芯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图5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芯支架的俯视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电芯;2、电芯支架;21、连接件;22、支撑凸台;23、第一凸块;24、第二凸块;25、第三凸块;26、限位块;3、汇流片;3a、第一汇流片;3b、第二汇流片;3c、第三汇流片;4、保护板;41、焊接缺口;42、焊盘;43、避让槽;5、转接片;5a、第一转接片;5b、第二转接片;5c、第三转接片;6、箱盖;7、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
字形设置,第三汇流片3c包括三种结构形式,一种为“z”字形结构,能够连接电芯1组相邻列的电芯1,一种为“一”字形结构,能够连接电芯组同一列的全部电芯1,还有一种为“日”字形结构,能够连接电芯组相邻列的电芯1。
37.可以理解的是,当某个或某些汇流片3与保护板4的距离过远时,汇流片3与保护板4通过转接片5连接时难以满足节省空间的需求时仍可以通过线束连接。
38.转接片5呈z形,其第一端与汇流片3连接,第二端垂直连接在保护板4上,连接部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并抵接于电芯支架2的端面上,对应的,电芯支架2的端面上设置有内凹的与连接部抵接的抵接面,转接片5分为第一转接片5a、第二转接片5b和第三转接片5c,其中第一转接片5a与第一汇流片3a连接、第二转接片5b与第二汇流片3b连接、第三转接片5c与第三汇流片3c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三转接片5c的数量为多个,为减少转接片5占用空间,保护板4上设置有与第三转接片5c一一对应的焊接缺口41,采压线路的一端设置于焊接缺口41处,第三转接片5c的第二端能够焊接在焊接缺口41的底部,以与保护板4上的采压线路连接。
39.转接片5设置为z形并抵接于焊接缺口41,相对于将转接片5直接焊接在保护板4的底部端面或侧边端面上,在不额外占用空间的同时,降低了焊接难度。
40.可选地,保护板4上还设置有供第一转接片5a和第二转接片5b插入的焊盘42,根据第一转接片5a和第二转接片5b的形状,焊盘42可以设置为长圆孔形,相对于与第三转接片5c抵接的焊接缺口41,焊盘42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转接片5a、第二转接片5b与保护板4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强过流能力。第一转接片5a、第二转接片5b同样与保护板4锡焊连接。
41.参考图5和图7所示,为保证电芯组的稳定性,两个电芯支架2可拆卸连接,具体的,两个电芯支架2通过连接件21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1为相互配合的插杆和空心插筒,插杆垂直设置于其中一个电芯支架2上,另一个电芯支架2上对应插杆的位置则垂直设置有空心插筒,插杆能够插入空心插筒内实现两个电芯支架2之间的连接,更进一步的,插接件设置有多组,插杆和空心插筒可分别设置在两个电芯支架2上,也可以交叉设置在两个电芯支架2上。
42.参考图6所示,保护板4与电芯支架2之间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电芯支架2靠近保护板4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凸台22,支撑凸台22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设台阶,台阶将凹槽分为两部分,台阶与凹槽出口之间嵌有螺母,保护板4对应凹槽的位置开设有通孔,保护板4与电芯支架2连接时,螺钉穿过保护板4上的通孔直接拧入凹槽内嵌的螺母中,相对于在电芯支架2上打孔,将螺母嵌入凹槽内,可实现电芯支架2与保护板4的重复拆装,减少对电芯支架2的损伤。
43.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7、箱盖6和上述高度集成的电池模组。
44.参考图8和图9所示,至少一个的电池模组置于箱体7内,箱盖6罩设在箱体7上并与箱体7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是螺接,箱盖6上设置有透气阀、按键和电量显示板。
45.参考图5和图6所示,电芯支架2的四周设置有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其中第一凸块23分别间隔设置在电芯支架2的第一端端面和第二端端面上(电芯支架2的第一端指与所述保护板4连接的一端,第二端指与电芯支架2的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第二凸块24间隔设置于电芯支架2外侧面,即第二凸块24垂直于第一凸块23,能够分别抵接于电池包箱体7的不同侧面,防止电池模组在箱体7内晃动。保护板4上设置有第一凸块23一一对应的避让
槽43,避让槽43沿保护板4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第一凸块23能够插入避让槽43内并凸出于避让槽43,第一凸块23不仅能够实现与箱体7的抵接,同时还能够保证保护板4与电芯支架2之间正确的安装位置。
46.可选地,第一凸块23上还垂直设置有第三凸块25,第三凸块25同样能够抵接于箱体7侧壁,对电池模组的位置进行限制。
47.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