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件以及翘板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50255发布日期:2023-03-22 10:3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件以及翘板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件以及翘板开关。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翘板开关通常设有用于与动触片配合的铜件,铜件一端与动触片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电路或接头连通,从容实现翘板开关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连通效果。
3.但是,现有的铜件其结构较为复杂,导致与动触片以及外部电路或接头的连接效果较差,使得电路运行不稳定,同时,也位于开关内安装较为困难,从而影响整体的使用效果以及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铜件以及翘板开关。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铜件以及翘板开关,其中,包括主体,主体一端设有水平折弯的横向部,主体另一端设有延伸部,延伸部上设有朝上折弯的环形部,横向部与延伸部呈上下错位设置。
6.采用上述结构设置,使用时,首先通过横向部的设置,实现与动触片的配合,再通过环形部的设置,实现与外部的电路或接头联动,从而实现了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电气连接效果,而通过上下错位设置,横向部与环形部在配合时互不干扰,电路运行更加稳定。相较现有技术而言,铜件整体结构更加简单,与动触片以及外部电路或接头的联动效果更好,电路运行更加稳定。
7.其中,横向部与环形部朝向相反。
8.采用该种结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电路运行的稳定性,使得横向部与环形部在配合时,不易产生电弧、爬电等问题。
9.其中,横向部上设有凹槽。
10.采用凹槽设置,使得主体在开关内固定时,便于动触片位于横向部上的固定与配合,即动触片一端伸入至凹槽内相对于横向部呈摆动设置,使得动触片与铜件之间联动效果更好。
11.其中,横向部一端设有朝上折弯的限位部。
12.采用限位部设置,使得主体在开关内固定时,起到限位固定效果,防止主体左右移动,使得主体固定更加牢固。
13.其中,横向部两侧设有限位凸起。
14.采用限位凸起设置,进一步增强了主体在开关内的限位固定效果,使得铜件不易发生前后移动,防止掉落。
15.其中,环形部上设有开口。
16.采用开口设置,使得环形部具有一定的弹性效果,一方便便于外部的电路或接头的伸入固定,另一方面当外部电路或接头固定后,起到弹性夹紧的效果,使得外部的电路或
接头不易松动。
17.其中,环形部的长度为主体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18.采用环形部的长度限定,进一步保证了主体与外部电路或接头配合时的连接效果,使得接触面更大、更多,从而增强了电气连接效果。
19.其中,主体为一体成型设置。
20.采用一体成型设置,使得主体整体便于加工成型,整体结构强度更好,导电性能更强,防止掉落。
21.一种翘板开关,其中,包括上述的一种铜件以及壳体,壳体上设有第一腔室以及第一插孔,第一腔室内设有支撑部,横向部固定于支撑部上,环形部伸入至第一插孔内固定。
22.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一腔室、支撑部以及第一插孔的设置,实现了铜件位于壳体内的固定,而通过第一插孔的设置,实现了翘板开关与外部电路或接头的配合。相较现有技术而言,铜件位于壳体内的固定更为便捷,更牢固。
23.其中,第一腔室内还设有固定槽,主体一端以及部分延伸部伸入至固定槽内固定。
24.采用固定槽设置,进一步增强了铜件位于第一腔室内的固定,使得铜件固定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实施例1:
29.参照附图1-2所示,一种铜件,包括主体1。
30.主体1整体呈矩形片状,且主体1相对于水平面呈竖立设置,此处,主体1可以为垂直竖立设置,也可以为倾斜竖立,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倾斜竖立设置,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便于主体1安装于开关内,且使得主体1形成空间立体结构设置。
31.主体1前端顶部设有横向部2,横向部2水平向左折弯成型,横向部2主要用于与开关内的动触片配合,从而实现铜件与动触片之间的联动效果。横向部2上设有凹槽21、限位部22以及限位凸起23。凹槽21位于横向部2中央处,凹槽21呈v型内凹状,凹槽21主要用于与动触片的固定与配合,具体的,当主体1固定于开关内时,动触片一端伸入至凹槽21内固定,并通过凹槽21的v型设置相对于横向部2呈摆动设置,从而实现了动触片位于横向部2上的固定与配合,也实现了动触片的摆动效果。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开关、动触片以及相关外部电路或接头均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说明。
32.进一步,凹槽21位于横向部2上冲压成型,使得横向部2底部形成与凹槽21对应成型的凸起24,横向部2通过凸起24实现了位于开关内的定位固定,从而便于铜件的安装。
33.限位部22位于横向部2远离主体1的一端,限位部22竖直向上折弯,限位部22主要起到限位固定效果,即主体1在开关内固定时,防止主体1左右移动,使得主体1固定更加牢固。
34.限位凸起23位于横向部2与主体1的连接处上,限位凸起23位于横向部2前后两侧,限位凸起23同样起到了限位固定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了主体1在开关内的固定效果,使得铜件不易发生前后移动。
35.主体1后端底部设有延伸部3,延伸部3向右折弯成型,延伸部3上设有环形折弯的环形部31,环形部31的朝向与横向部2的朝向相反,即横向部2朝向主体1左侧,环形部31朝向主体1右侧,使得横向部2与环形部31在空间上呈上下错位设置,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使得横向部2与环形部31在配合时,不易产生电弧、爬电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电路运行的稳定性。环形部31主要用于与外部的电路或接头配合,外部电路或接头插入至环形部31内与主体1以及横向部2上的动触片电气连接,从而实现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效果。同时,环形部31上还设有开口32,开口32位于环形部31朝向主体1一侧,通过开口32的设置,使得环形部31整体具有一定的弹性效果,一方面便于外部的电路或接头的伸入固定,另一方面当外部电路或接头固定后,起到弹性夹紧的效果,使得外部的电路或接头不易松动。
36.进一步,环形部31整体的长度为主体1整体长度的三分之间至二分之一,在本实施例中,有选采用环形部31长度为主体1长度的二分之一,通过长度的限定,进一步保证了主体1与外部电路或接头配合时的连接效果,使得接触面更大、更多,从而增强了电气连接效果。
37.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整体为一体成型设置,使得主体1整体便于加工成型,整体结构强度更好,导电性能更强,防止掉落。
38.故采用上述结构设置,使用时,首先通过横向部2的设置,实现与动触片的配合,再通过环形部31的设置,实现与外部的电路或接头联动,从而实现了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电气连接效果,而通过上下错位设置,横向部2与环形部31在配合时互不干扰,电路运行更加稳定。相较现有技术而言,铜件整体结构更加简单,与动触片以及外部电路或接头的联动效果更好,电路运行更加稳定。
39.实施例2:
40.参照附图3所示,一种翘板开关,包括铜件10以及壳体4。此处,所述的铜件10上的具体结构已在实施例1中详细描述了,故本实施例中不中重复赘述。
41.壳体4上设有第一腔室41以及第一插孔42。第一腔室41主要用于容纳固定铜件10,第一腔室41上设有侧口43以及支撑部44,侧口43位于第一腔室41朝向铜件10一侧,通过侧口43设置,便于铜件10的安装。支撑部44位于第一腔室41内呈凸出设置,支撑部44用于支撑固定铜件10,具体的,横向部2固定于支撑部44上方,限位部22与支撑部44左侧壁相抵,主体1侧面与支撑部44右侧壁相抵,从而实现了铜件10位于第一腔室41内固定。
42.进一步,支撑部44上还设有凹部45,凹部45与凸起24适配,凸起24伸入至凹部45内固定,从而实现了铜件10的定位固定效果。
43.进一步,第一腔室41内还设有固定槽46,固定槽46呈l型,即固定槽46包括纵向部分以及横向部分,固定槽46主要用于与主体1以及延伸部3配合,具体的,主体1的后端伸入至固定槽46的纵向部分内固定,同时延伸部3的部分伸入至固定槽46的横向部分内固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铜件10的固定效果。
44.第一插孔42贯穿整个壳体4,并与第一腔室41呈连通设置,第一插孔42主要用于与环形部31的固定以及外部电路或接头配合,具体的,环形部31伸入至第一插孔42内固定,外
部电路或接头穿过第一插孔42伸入至环形部31内,从而实现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效果。
45.故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一腔室41、支撑部44以及第一插孔42的设置,实现了铜件10位于4内的固定,而通过第一插孔42的设置,实现了翘板开关与外部电路或接头的配合。相较现有技术而言,铜件10位于壳体4内的固定更为便捷,更牢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