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冷却结构及电池包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04850发布日期:2023-04-19 12:14阅读:43来源:国知局
电池冷却结构及电池包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冷却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设有该电池冷却结构的电池包,以及一种设有该电池包的汽车。


背景技术:

1、动力电池是电动车辆的核心组件,动力电池的成本、性能和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成本和可靠性。电池自身温度高低和内部温度均匀性对电池性能和寿命影响很大。较高的温度会加速电池的化学反应,从而对电池结构产生永久性的破坏,此外,高温不但会损坏极板,而且容易导致过充电现象,严重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2、随着动力电池的大型化,使得电池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减小,导致电池内部热量不易散出,更可能出现内部温度不均、局部温升过高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加速电池衰减,缩短电池寿命。在目前的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中,其动力电池组件的冷却方式主要包括:自然冷却、风冷及液冷等三种,其中,液冷冷却方式通过在电芯的表面铺设冷却板,通常具有最佳的散热效果。

3、然而,随着电池的大型化,冷却板的面积往往也会较大,而冷却板内的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电池散发的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导致位于冷却通道内不同位置的冷却液的温差较大,容易导致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匀,局部位置温度较高,从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池冷却结构,以利于提升电池温度分布均匀性。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电池冷却结构,包括;

4、第一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设置在电芯的顶面和/或底面上,所述第一冷却组件上形成有供冷却液流经的第一冷却通道;

5、第二冷却组件,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设置在第一冷却组件上,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内形成有供冷却液流经的第二冷却通道;

6、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导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冷却通道入口以及第二冷却通道出口,经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入口进入所述第二冷却通道的冷却液,经由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出口回流至所述第一冷却通道。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包括水平布置的第一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板上的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及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板及所述第二冷却板上。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板的两相对侧的集流管,两侧的所述集流管上分别形成有供冷却液流经的腔室,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与两侧的所述腔室分别导通。

9、进一步的,两侧的所述集流管上分别设有与所述腔室导通的第一冷却通道入口及第一冷却通道出口。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板为设置在两个所述集流管之间,并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包括设置在所各所述第一冷却板上的第一冷却子通道,各所述第一冷却子通道依次导通。

11、进一步的,所述集流管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腔室沿长度方向分隔为多个分腔室,各所述分腔室至少与一个所述第一冷却子通道导通,两侧的所述集流管内的所述隔板错位布置。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却板竖直布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板上,且所述第二冷却板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入口及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出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冷却子通道导通。

13、进一步的,所述电芯与所述第一冷却板之间设有导热垫;和/或,所述电芯朝向所述第一冷却板的一侧涂覆有导热胶。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通过设置有第二冷却组件,并使形成在第二冷却组件上的第二冷却通道具有与第一冷却通道导通的第二冷却通道入口以及第二冷却通道出口,能够使第一冷却通道内某一位置的冷却液经第二冷却通道的引流,流动至第一冷却通道的另一位置处,以降低第一冷却通道内不同位置的冷却液的温差,提升电池温度分布均匀性。

16、此外,第二冷却板竖直布置在相邻的两个电芯之间,实现对电芯侧面的冷却,提升冷却效果。

17、另外,通过在第一冷却板与电芯之间设有导热垫,或是在电芯上涂覆有导热胶,有利于提升电芯与第一冷却板之间的换热效率。

1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中设有如上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

19、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有利于提升电池包温度分布均匀性,从而提升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20、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设有如上所述的电池包。

21、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电池包,有利于提升汽车的性能及工作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结构及电池包和汽车,本技术的电池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冷却组件以及第二冷却组件,其中,第一冷却组件上形成有供冷却液流经的第一冷却通道,第二冷却组件内形成有供冷却液流经的第二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具有与第一冷却通道导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冷却通道入口以及第二冷却通道出口,经第二冷却通道入口进入第二冷却通道的冷却液,经由第二冷却通道出口回流至第一冷却通道。本技术所述的电池冷却结构,通过在第二冷却组件上形成有第二冷却通道,并使第二冷却通道与第一冷却通道的交汇,能够降低第一冷却通道内不同位置的冷却液的温差,提升电池温度分布均匀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亚茹,凌添,甄朋亮,韩国伟,王亚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如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8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