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片及电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97721发布日期:2023-03-31 16:58阅读:70来源:国知局
极片及电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极片及电芯。


背景技术:

2.锂离子电池是近代兴起且使用较为广泛的新一代化学能源,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场景都均有使用。其具有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小巧、安全等特点成为移动端能源的首选电源。
3.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碰撞、跌落和撞击的情况,以上情况都会对电池的电芯造成冲击,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导致集流体与极耳连接处出现断裂现象,进而使得集流体与极耳脱离,最终电池因为断路而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极片及电芯。
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极片,包括:集流体、缓冲体及极耳,缓冲体具有第一焊接区、弯折区及第二焊接区,第一焊接区连接集流体,第一焊接区通过弯折区与第二焊接区连接,极耳设置于第二焊接区;其中,通过弯折区使得第一焊接区与第二焊接区可相对运动。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弯折区朝靠近集流体的方向弯折。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弯折区朝远离集流体的方向弯折。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焊接区及弯折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焊接区间隔设置且连接集流体,两个弯折区分别与两个第一焊接区连接,第二焊接区位于两个弯折区之间,且第二焊接区连接两个弯折区。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缓冲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缓冲体之间通过第一焊接区连接,且至少两个缓冲体位于集流体的一侧或两侧。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相邻缓冲体上的弯折区分别朝远离和靠近集流体的方向弯折。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缓冲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缓冲体分布于集流体的两侧。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集流体一侧的弯折区朝远离集流体的方向弯折,集流体另一侧的弯折区朝靠近集流体的方向弯折。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弯折区沿集流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分布。
1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正极片和/或负极片采用极片结构。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集流体、缓冲体及极耳的配合设置,缓冲体的第一焊接区与集流体连接,缓冲体的第二焊接区与极耳连接,在第一焊接区与第二焊接区之间连接有弯折区,通过弯折区的设置,使得第二焊接区与第一焊接区可以相对运动,进而使得极耳与集流体可相对运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冲击后,由于弯折区的弯折设计,使得极耳
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起到缓冲作用,即使极耳因冲击脱落后,仍可以通过缓冲体保持与集流体的连接保持电路导通,避免出现断路的现象,大大提升了电池的抗跌性能和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极片的正视图;
18.图2为极片的另一正视图;
19.图3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一;
20.图4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二;
21.图5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三;
22.图6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四;
23.图7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五;
24.图8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六;
25.图9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七;
26.图10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八;
27.图11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九;
28.图12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十;
29.图13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十一。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集流体;
32.2-缓冲体;21-第一焊接区;22-弯折区;23-第二焊接区;
33.3-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3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实施例一
37.如图1-图3所示,图1为极片的正视图;图2为极片的另一正视图;图3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一。极片包括集流体1、缓冲体2及极耳3,缓冲体2连接集流体1,极耳3设置于缓冲体2。
进一步的,缓冲体2可以是沿集流体1长度l方向开设,也可以是沿集流体1宽度w方向开设,本实施例中,缓冲体2是沿长度l方向开设。
38.具体应用时,缓冲体2的制成材料可根据其使用场景而定,例如当极片作为正极片时,集流体1为铝材,缓冲体2则由铝材制成,并且缓冲体2的厚度大于集流体1的厚度,具体的,缓冲体2的厚度大于等于8μm;又例如当极片作为负极片时,集流体1为铜材,缓冲体2则由铜材制成,并且缓冲体2的厚度大于集流体1的厚度,具体的,缓冲体2的厚度大于等于4μm。
39.缓冲体2具有第一焊接区21、弯折区22及第二焊接区23,第一焊接区21与集流体1连接,弯折区22连接第一焊接区21及第二焊接区23,极耳3设置于第二焊接区23。具体的,第一焊接区21及弯折区2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焊接区21间隔开设,且其均与集流体1连接,两个弯折区22分别与两个第一焊接区21连接,第二焊接区23连接两个弯折区22。本实施例中,弯折区22朝远离集流体1的方向进行弯折。具体的,为了便于极耳3与第二焊接区23的连接,第二焊接区23的截面面积大于极耳3的截面面积。第一焊接区21与集流体1的连接以及第二焊接区23与极耳3的连接均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例如采用超声焊接、电阻焊、激光焊等。更进一步的,为了达到较好的缓冲效果,弯折区22在宽度w方向上的尺寸大于2.5mm;为了增强第一焊接区21与集流体1连接牢固性,第一焊接区21在宽度w方向上的尺寸大于2mm。第一焊接区21外部裸露的集流体1其宽度小于等于1.5mm。
40.实施例二
41.如图4所示,图4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缓冲体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缓冲体2分别位于集流体1的两侧。
42.实施例三
43.如图5所示,图5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缓冲体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缓冲体2上的一个第一焊接区21连接,形成缓冲体2的组合体,两个缓冲体2上的另一个第一焊接区21均与集流体1连接。
44.实施例四
45.如图6所示,图6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集流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缓冲体2的组合体。
46.实施例五
47.如图7所示,图7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五。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弯折区22朝靠近集流体1的方向弯折。
48.实施例六
49.如图8所示,图8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缓冲体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缓冲体2分别设置于集流体1的两侧。
50.实施例七
51.如图9所示,图9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七。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缓冲体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缓冲体2上的一个第一焊接区21连接,形成缓冲体2的组合体,两个缓冲体2上的另一个第一焊接区21均与集流体1连接。
52.实施例八
53.如图10所示,图10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八。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结构基本相同,其
区别在于,缓冲体2的组合体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缓冲体2的组合体分别位于集流体1的两侧。
54.实施例九
55.如图11所示,图11为极片的剖视图之九。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或实施例六的结构相似,其区别在于,缓冲体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缓冲体2的弯折区22朝靠近集流体1的方向弯折,另一个缓冲体2的弯折区22朝远离集流体1的方向弯折;并且两个缓冲体2分别位于集流体1的两侧。
56.实施例十
57.如图12所示,图12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十。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或实施例七的结构相近,其区别在于,缓冲体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缓冲体2的弯折区22朝靠近集流体1的方向弯折,而另一个缓冲体2的弯折区22则朝远离集流体1的方向弯折,将两个缓冲体2上的其中一个第一焊接区21进行连接,形成缓冲体2的组合体。
58.实施例十一
59.如图13所示,图13为极片的剖视图之十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由两个缓冲体2形成的组合体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组合体分别位于集流体1的两侧。
60.结合实施例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及十一,对其作出进一步说明,虽然以上列出的实施例中指出缓冲体2的数量为两个,但是其数量并非是限定,在实施例中仅仅是以该数量作为例子进行详细说明,并非是对缓冲体2的使用数量进行限定,也就是说,实际应用时,可依据需求对应增减缓冲体2的数量,由于缓冲件的数量无法穷举,在此不对其进行一一列举说明。
61.实施例十二
62.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及隔膜,隔膜位于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三者叠合后进行卷绕。本实施例中的正极片或负极片中的任意一者采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十一任意一种极片结构,另一者则采用常规的极片结构。
63.实施例十三
6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二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正极片与负极片均采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十一任意一种极片结构。
65.综上所述,通过集流体1、缓冲体2及极耳3的配合设置,缓冲体2的第一焊接区21与集流体1连接,缓冲体2的第二焊接区23与极耳3连接,在第一焊接区21与第二焊接区23之间连接有弯折区22,通过弯折区22的设置,使得第二焊接区23与第一焊接区21可以相对运动,进而使得极耳3与集流体1可相对运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冲击后,由于弯折区22的弯折设计,使得极耳3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起到缓冲作用,即使极耳3因冲击脱落后,仍可以通过缓冲体2保持与集流体1的连接保持电路导通,避免出现断路的现象,大大提升了电池的抗跌性能和稳定性能。
6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