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体结构及电池及动力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55543发布日期:2023-05-25 03:21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壳体结构及电池及动力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结构及电池及动力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电池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了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电池单体上通常会设置泄压机构。当电池单体运行异常内部产生气体时,可以通过泄压机构排出气体,以免造成较大的安全事故。

2、目前为了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壳体的壁厚越来越薄,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在壳体上直接加工刻痕以形成防爆阀的形式。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壳体的壁厚较薄导致强度较低,内部产生的气体在冲破防爆阀之前会使壳体先发生膨胀,导致防爆阀存在不能顺利爆开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壳体强度低容易变形导致防爆阀不能顺利爆开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在壳体强度低时仍能够保证防爆阀顺利爆开的壳体结构及电池及动力设备。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壳体结构,包括:

3、第一壁面;

4、防爆阀,形成于所述第一壁面上,所述防爆阀由所述第一壁面的部分区域减薄而成,所述防爆阀包括形成于外周的第一减薄区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减薄区内的第二减薄区。

5、可选的,所述第一减薄区的残厚为s,所述第二减薄区的残厚为e,其中,s>e。

6、可选的,所述第二减薄区的残厚为e,其中,0.065mm≤e≤0.1mm。

7、可选的,所述第一减薄区由所述第一壁面的外表面朝向靠近所述壳体结构的内部的方向减薄而成;

8、和/或,所述第二减薄区由所述第一壁面的外表面朝向靠近所述壳体结构的内部的方向减薄而成。

9、可选的,所述第一减薄区首尾相连形成环状。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减薄区为矩形。

11、可选的,所述第二减薄区包括沿x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中心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减薄区的所述矩形内,以及由所述矩形的各个顶角向所述中心线延伸的连接线。

12、可选的,所述壳体结构由金属材质制成。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减薄区和/或所述第二减薄区通过机加、冲压、激光刻蚀、化学药水腐蚀的其中一种方式加工而成。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壳体结构;

15、以及电芯,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的内部。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设备,包括:

17、动力设备本体;

18、以及设置于所述动力设备本体内的如上述所述的电池。

1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0、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结构,由于所述第一减薄区的存在,使得壳体的膨胀区域能够被提前规划,避免壳体的其他部分发生膨胀,进一步的,随着所述第一减薄区对应区域的气压增大,第二减薄区能够被轻易冲开。

2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结构,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减薄区的残厚大于所述第二减薄区的残厚,从而在电芯产气时,首先由于所述第一减薄区与所述第二减薄区的厚度均小于第一壁面的壁厚,使得所述第一减薄区与所述第二减薄区能够一起发生变形,从而在产气前期优先确定壳体结构的变形位置。同时又由于所述第一减薄区的残厚大于所述第二减薄区的残厚,故此所述第一减薄区的变形量小于第二减薄区的变形量,从而在后续产气中,能够保证第二减薄区被顺利撕裂。



技术特征:

1.一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区(21)的残厚为s,所述第二减薄区(22)的残厚为e,其中,s>e。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薄区(22)的残厚为e,其中,0.065mm≤e≤0.1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区(21)由所述第一壁面(11)的外表面朝向靠近所述壳体结构的内部的方向减薄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区(21)首尾相连形成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区(21)为矩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薄区(22)包括沿x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所述中心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减薄区(21)的所述矩形内,以及由所述矩形的各个顶角向所述中心线延伸的连接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区(21)和/或所述第二减薄区(22)通过机加、冲压、激光刻蚀、化学药水腐蚀的其中一种方式加工而成。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种动力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结构及电池及动力设备。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壁面;防爆阀,形成于所述第一壁面上,所述防爆阀由所述第一壁面的部分区域减薄而成,所述防爆阀包括形成于外周的第一减薄区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减薄区内的第二减薄区。本技术提供的壳体结构,由于所述第一减薄区的存在,使得壳体的膨胀区域能够被提前规划,避免壳体的其他部分发生膨胀,进一步的,随着所述第一减薄区对应区域的气压增大,第二减薄区能够被轻易冲开。

技术研发人员:李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1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