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体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21399发布日期:2023-11-04 05:41阅读:48来源:国知局
全固体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全固体二次电池。本申请基于2021年3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21-045819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1、近年来,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实现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型轻量化、薄型化、多功能化。随之,对于成为电子设备的电源的电池,强烈期望小型轻量化、薄型化、可靠性的提高。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一直以来使用有机溶剂等电解质(电解液)作为用于使离子移动的介质。但是,在上述结构的电池中,电解液有时漏出。

2、另外,因为用于电解液的有机溶剂等是可燃性物质,所以需要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因此,用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的一个对策提出使用固体电解质作为电解质来代替电解液。进而,使用固体电解质作为电解质,并且其它的构成要素也由固体构成的全固体二次电池的开发不断发展。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通过设置空隙率不同的两种电解质,通过体积膨胀收缩缓和施加于固体电解质层的内部应力,并提高充放电循环特性。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75993号

7、非专利文献

8、非专利文献1:《电中研报告》平成16年t03036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然而,在全固体二次电池中,伴随着充放电而产生发热(非专利文献1)。对于该发热,从难以散热来看,暗示电池的中央部一方的温度比外侧部(周边部)的温度高。通常,全固体二次电池的温度越高,容量越大,但劣化也越快,循环特性趋于越差。该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未能够解决。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循环特性的全固体二次电池。

4、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6、(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全固体二次电池,其具备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正极层、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负极层、以及包含固体电解质的多个固体电解质层,且具有所述正极层和所述负极层经由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其中,所述多个固体电解质层具有在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分别配置于两端侧且厚度在所述多个固体电解质层中为最薄的最外固体电解质层(将厚度设为ta。)、和配置于比所述最外固体电解质层靠内侧且厚度比所述最外固体电解质层厚的内侧固体电解质层(将厚度设为tbn(1≤n)>ta。)。

7、(2)上述方式的全固体二次电池也可以是,具备多个比所述最外固体电解质层厚的内侧固体电解质层,在所述多个内侧固体电解质层中,越靠近所述层叠方向的中央部配置的内侧固体电解质层,厚度越厚。

8、(3)上述方式的全固体二次电池也可以是,具备多个比所述最外固体电解质层厚的内侧固体电解质层,在所述多个内侧固体电解质层中,在将从配置于所述层叠方向的中央部的内侧固体电解质层数位于第n层的内侧固体电解质层的厚度设为tbn时,

9、tb(n+1)<tbn<tb(n+1)×2。

10、(4)上述方式的全固体二次电池也可以是,在将所述最外固体电解质层及所述内侧固体电解质层的总层数设为p,并将所述内侧固体电解质层的层数设为q时,

11、3≤q≤p-2。

12、(5)上述方式的全固体二次电池也可以是,所述固体电解质为钠超离子导体型、石榴石型、或钙钛矿型中的任一种晶体结构。

13、发明效果

14、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循环特性的全固体二次电池。



技术特征:

1.一种全固体二次电池,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体二次电池,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固体二次电池,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全固体二次电池(100),具备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层(1B)的多个正极层(1)、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层(2B)的多个负极层(2)、以及包含固体电解质的多个固体电解质层(5),且具有上述正极层(1)和上述负极层(2)经由上述固体电解质层(5)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体(10),其中,上述多个固体电解质层具有:在上述层叠体的(10)层叠方向上分别配置于两端侧且厚度在上述多个固体电解质层中最薄的最外固体电解质层(5A)、和配置于比上述最外固体电解质层靠内侧且厚度比上述最外固体电解质层厚的内侧固体电解质层(5B)。

技术研发人员:竹内启子,田中一正,大槻佳太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TDK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