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型方壳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16748发布日期:2023-12-19 19:48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型方壳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型方壳电池。


背景技术:

1、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无记忆效应、单节循环周期长、高效清洁无污染等特点,使其得到了广泛应用。储能行业以及动力电池行业对于电池的高容量,大倍率充放电等需求激增,然而电池做厚做大带来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是电池内部散热问题。

2、公告号为cn217641482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双芯包方形锂离子电池结构,包括方形铝壳,方形铝壳的内部设置有a电芯、b电芯、铝转接片、铜转接片和顶盖,a电芯和b电芯的侧面相互贴合叠放在方形铝壳内,a电芯和b电芯的正极耳通过铝转接片连通,a电芯和b电芯的负极耳通过铜转接片连通,顶盖上的正极柱与铝转接片连通,顶盖上的负极柱与铜转接片接通。现有的双芯锂电池两个电芯之间散热效果较差,并且电池极耳过流面积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双芯锂电池两个电芯之间的散热效果。

2、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回型方壳电池,包括外壳体、内壳体、电芯、正极盖板和负极盖板;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均为中空结构,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腔中,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环绕在所述内壳体外周的安装腔体;两个电芯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内且分别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两侧;所述正极盖板和所述负极盖板分别封闭住所述安装腔体的两端且中间位置分别通过通孔连通所述内壳体的内腔,所述正极盖板与两个电芯的正极耳连通,所述负极盖板与两个电芯的负极耳连通。内壳体分隔在两个电芯之间,通过内壳体的内腔进行散热,提高了电池的散热效果,且内壳体的内腔可以吸收电芯的部分膨胀变形。

3、优选地,所述回型方壳电池还包括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所述正极盖板与所述正极导电条固定连接,所述正极导电条与两个电芯的正极耳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盖板与所述负极导电条固定连接,所述负极导电条与两个电芯的负极耳固定连接;所述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在其两侧沿长度方向分布,两个电芯的正极耳位于同一侧且负极耳位于同一侧,所述正极导电条和所述负极导电条分别在所述电芯的左右两侧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延伸。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均沿电芯的长度方向分布并分别与沿电芯长度方向延伸的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固定连接,增加了电池极耳的过流面积。

4、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主体和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主体的内部一周且由所述外壳体主体的一端延伸至距另一端一定长度处;所述正极盖板和所述负极盖板中的一个尺寸小于另一个,二者中尺寸较大的与所述外壳体主体的内圈尺寸配合,二者中尺寸较小的与所述第一台阶的内圈尺寸配合。通过设置第一台阶可实现正极盖板及负极盖板与外壳体的配合限位,方便装配。

5、优选地,所述内壳体包括内壳体主体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主体的外部一周且由所述外壳体主体距一端一定长度处延伸至距另一端一定长度处,所述内壳体主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正极盖板和所述负极盖板中间的通孔尺寸配合。通过设置第二台阶可实现正极盖板及负极盖板与内壳体的配合限位,方便装配。

6、优选地,所述正极盖板包括正极盖板主体和正极柱,所述正极柱设置在所述正极盖板主体上,所述正极导电条与所述正极柱为一体结构;所述负极盖板包括负极盖板主体和负极柱,所述负极柱设置在所述负极盖板主体上,所述负极导电条与所述负极柱为一体结构。

7、优选地,所述正极盖板还包括正极第一绝缘结构和正极第二绝缘结构;所述正极第一绝缘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正极盖板主体的内侧,另一部分穿出至所述正极盖板主体的外侧;所述正极柱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正极第一绝缘结构的内侧,另一部分穿出至所述正极第一绝缘结构的外侧;所述正极第二绝缘结构设置在所述正极柱的内侧,所述正极导电条穿过所述正极第二绝缘结构;

8、所述负极盖板还包括负极第一绝缘结构和负极第二绝缘结构;所述负极第一绝缘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负极盖板主体的内侧,另一部分穿出至所述负极盖板主体的外侧;所述负极柱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负极第一绝缘结构的内侧,另一部分穿出至所述负极第一绝缘结构的外侧;所述负极第二绝缘结构设置在所述负极柱的内侧,所述负极导电条穿过所述负极第二绝缘结构。

9、优选地,所述正极盖板主体、正极第一绝缘结构,正极柱和正极第二绝缘结构采用纳米注塑工艺或者铆接工艺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负极盖板主体、负极第一绝缘结构,负极柱和负极第二绝缘结构采用纳米注塑工艺或者铆接工艺固定连接在一起。

10、优选地,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及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均覆盖有绝缘层。

11、优选地,所述正极盖板与所述外壳体及所述内壳体均焊接,所述负极盖板与所述外壳体及所述内壳体均焊接。

12、优选地,所述电芯采用叠芯,所述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采用全极耳或多段式极耳。

13、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4、1、内壳体分隔在两个电芯之间,通过内壳体的内腔进行散热,提高了电池的散热效果,且内壳体的内腔可以吸收电芯的部分膨胀变形。

15、2、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均沿电芯的长度方向分布并分别与沿电芯长度方向延伸的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固定连接,增大了电池极耳的过流面积。

16、3、可实现正极盖板及负极盖板与外壳体及内壳体的配合限位,方便装配。



技术特征:

1.一种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内壳体、电芯、正极盖板和负极盖板;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均为中空结构,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腔中,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环绕在所述内壳体外周的安装腔体;两个电芯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内且分别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两侧;所述正极盖板和所述负极盖板分别封闭住所述安装腔体的两端且中间位置分别通过通孔连通所述内壳体的内腔,所述正极盖板与两个电芯的正极耳连通,所述负极盖板与两个电芯的负极耳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型方壳电池还包括正极导电条和负极导电条;所述正极盖板与所述正极导电条固定连接,所述正极导电条与两个电芯的正极耳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盖板与所述负极导电条固定连接,所述负极导电条与两个电芯的负极耳固定连接;所述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在其两侧沿长度方向分布,两个电芯的正极耳位于同一侧且负极耳位于同一侧,所述正极导电条和所述负极导电条分别在所述电芯的左右两侧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主体和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主体的内部一周且由所述外壳体主体的一端延伸至距另一端一定长度处;所述正极盖板和所述负极盖板中的一个尺寸小于另一个,二者中尺寸较大的与所述外壳体主体的内圈尺寸配合,二者中尺寸较小的与所述第一台阶的内圈尺寸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包括内壳体主体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主体的外部一周且由所述外壳体主体距一端一定长度处延伸至距另一端一定长度处,所述内壳体主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正极盖板和所述负极盖板中间的通孔尺寸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盖板包括正极盖板主体和正极柱,所述正极柱设置在所述正极盖板主体上,所述正极导电条与所述正极柱为一体结构;所述负极盖板包括负极盖板主体和负极柱,所述负极柱设置在所述负极盖板主体上,所述负极导电条与所述负极柱为一体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盖板还包括正极第一绝缘结构和正极第二绝缘结构;所述正极第一绝缘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正极盖板主体的内侧,另一部分穿出至所述正极盖板主体的外侧;所述正极柱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正极第一绝缘结构的内侧,另一部分穿出至所述正极第一绝缘结构的外侧;所述正极第二绝缘结构设置在所述正极柱的内侧,所述正极导电条穿过所述正极第二绝缘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盖板主体、正极第一绝缘结构,正极柱和正极第二绝缘结构采用纳米注塑工艺或者铆接工艺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负极盖板主体、负极第一绝缘结构,负极柱和负极第二绝缘结构采用纳米注塑工艺或者铆接工艺固定连接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及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均覆盖有绝缘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盖板与所述外壳体及所述内壳体均焊接,所述负极盖板与所述外壳体及所述内壳体均焊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型方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采用叠芯,所述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采用全极耳或多段式极耳。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型方壳电池,涉及锂电池领域,包括外壳体、内壳体、电芯、正极盖板和负极盖板;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均为中空结构,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腔中,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环绕在所述内壳体外周的安装腔体;两个电芯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内且分别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两侧;所述正极盖板和所述负极盖板分别封闭住所述安装腔体的两端且中间位置分别通过通孔连通所述内壳体的内腔,所述正极盖板与两个电芯的正极耳连通,所述负极盖板与两个电芯的负极耳连通。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高了电池的散热效果,可以吸收电芯的部分膨胀变形。

技术研发人员:查文兵,苏峰,张壁,曹勇,贺文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