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阻尼架空导线和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307426发布日期:2024-03-13 20:55阅读:15来源:国知局
自阻尼架空导线和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架空导线,尤其涉及一种自阻尼架空导线和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架空导线布设于高空中,长期处于高频且低振幅的微风振动环境下,很容易使架空导线出现上下震荡的情况,导致架空导线的铝绞线发生疲劳断裂的事故,影响导线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自阻尼架空导线和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制备方法,以解决已知技术中架空导线容易因微风振动而发生疲劳断裂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自阻尼架空导线,包括内芯、内导电层、以及外导电层,内导电层包括多个内导电单丝,多个所述内导电单丝环绕所述内芯的外周面设置,每一所述内导电单丝为采用弯折工艺对单丝进行连续弯折后形成;外导电层环绕所述内导电层的外周面设置;其中,每一所述内导电单丝包括内端部、多个中间弯折部、以及外端部,所述内端部的一侧弹性抵持所述内芯的外周面,所述外端部间隔地设于所述内端部远离所述内芯的一侧,所述外端部远离所述内端部的一侧弹性抵持所述外导电层的内周面;所述多个中间弯折部连接于所述内端部与所述外端部之间,沿所述内芯的径向,多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依次连接且堆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之间设有间隙。

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弯折部的数量为2至3个,相邻两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之间的间距为0.12至0.16mm。

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端部与相邻一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之间的间距为0.12至0.16mm,所述外端部与相邻一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之间的间距为0.12至0.16mm。

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内芯的径向,所述内端部、多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以及所述外端部的延伸长度递增,且任意一个所述内导电单丝的相背两侧分别抵持与之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导电单丝。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端部远离所述外端部一侧的表面为第一曲面,所述外端部远离所述内端部一侧的表面为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相同。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内导电单丝以所述内芯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沿所述内芯的延伸方向,所述内导电单丝的延伸长度与所述内芯的延伸长度相同。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导电层包括多个外导电单丝,多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环绕所述内导电层的外周面设置,且任意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相背两侧分别抵持相邻两个所述外导电单丝,所述外端部弹性抵持所述外导电单丝。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多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环绕方向,所述外导电单丝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其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凸部,任意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第一凸部卡持于相邻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第一凹槽内,且其第一凹槽收容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第一凸部。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导电单丝远离所述内导电层的一侧凹设有第二凹槽。

11、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自阻尼架空导线,所述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提供内芯;

13、提供第一金属杆,将所述第一金属杆拉制形成多个内导电单丝,并将每个所述内导电单丝至少连续弯折两次,随后将弯折后的多个所述内导电单丝绞合于所述内芯的外周面,以形成内导电层;

14、提供第二金属杆,将所述第二金属杆拉制形成多个外导电单丝,并将每个所述外导电单丝进行冲压工艺,以在所述外导电单丝的一端形成第一凹槽,并在所述外导电单丝的另一端形成第一凸部,随后将多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绞合于所述内导电层的外周面,以形成外导电层,多个外导电单丝在绞合时,将任意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第一凸部卡持于相邻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第一凹槽内,且使其第一凹槽收容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第一凸部。

15、本申请的自阻尼架空导线,通过对单丝采用连续弯折工艺后形成内导电单丝,使整个内导电单丝形成沿内芯的径向层层堆叠的结构,且相邻两个中间弯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内导电单丝沿内芯的径向可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从而使内导电单丝沿内芯的径向的两端分别弹性抵持内芯和外导电层,以在自阻尼架空导线发生振动时,外导电层相对内导电层发生运动,进而使多个内导电单丝发生弹性形变而消耗振动能量。同时,内导电单丝在经过拉丝工艺成型后再进行连续弯折处理后得到所需形状的内导电单丝,一方面能够不需要额外制备弹性结构,简化了自阻尼架空导线的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能避免额外增加弹性结构导致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外径过大。此外,内导电层与外导电层的固有频率不同,能够降低微风对自阻尼架空导线带来的振动影响。



技术特征:

1.一种自阻尼架空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阻尼架空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弯折部的数量为2至3个,相邻两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之间的间距为0.12至0.16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阻尼架空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端部与相邻一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之间的间距为0.12至0.16mm,所述外端部与相邻一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之间的间距为0.12至0.16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阻尼架空导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芯的径向,所述内端部、多个所述中间弯折部、以及所述外端部的延伸长度递增,且任意一个所述内导电单丝的相背两侧分别抵持与之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导电单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阻尼架空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端部远离所述外端部一侧的表面为第一曲面,所述外端部远离所述内端部一侧的表面为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阻尼架空导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内导电单丝以所述内芯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沿所述内芯的延伸方向,所述内导电单丝的延伸长度与所述内芯的延伸长度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阻尼架空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电层包括多个外导电单丝,多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环绕所述内导电层的外周面设置,且任意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相背两侧分别抵持相邻两个所述外导电单丝,所述外端部弹性抵持所述外导电单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阻尼架空导线,其特征在于,沿多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环绕方向,所述外导电单丝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其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凸部,任意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第一凸部卡持于相邻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第一凹槽内,且其第一凹槽收容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外导电单丝的第一凸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阻尼架空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电单丝远离所述内导电层的一侧凹设有第二凹槽。

10.一种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阻尼架空导线,所述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自阻尼架空导线和自阻尼架空导线的制备方法,自阻尼架空导线包括内芯、内导电层、以及外导电层;内导电层包括多个内导电单丝,多个内导电单丝环绕内芯的外周面设置,每一内导电单丝为采用弯折工艺对单丝进行连续弯折后形成;外导电层环绕内导电层的外周面设置;其中,每一内导电单丝包括内端部、多个中间弯折部、以及外端部,内端部的一侧弹性抵持内芯的外周面,外端部间隔地设于内端部远离内芯的一侧,外端部远离内端部的一侧弹性抵持外导电层的内周面;多个中间弯折部连接于内端部与外端部之间,沿内芯的径向,多个中间弯折部依次连接且堆叠设置,且相邻两个中间弯折部之间设有间隙。

技术研发人员:朱卫华,王新新,魏成东,白如勇,陈雪康,曾兴华,刘东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天府江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