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箔材、极片及电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91823发布日期:2023-10-28 20:27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箔材、极片及电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池,特别涉及一种复合箔材、极片及电芯。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可以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源的电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研发高能量密度的电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

2、随着高能量密度电芯的研发,兼具安全性、经济性和能量密度等优势的复合箔材已成为一种趋势。复合箔材通常以绝缘高分子薄膜为支撑基材层,在支撑基材层的两侧面形成金属层。由于该种分层结构的特殊性,在制作电芯的过程中需要在极耳区增加滚焊工艺来续接极耳,这不仅使得电芯的制造成本较高,还会产生接触电阻,使得电芯的内阻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箔材、极片及电芯,该复合箔材有利于降低电芯的制造成本,减小电芯的内阻。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箔材,该一种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包括涂料区和极耳区,涂料区包括支撑层和导电层,导电层覆盖于支撑层相对设置的两侧面;极耳区设置于涂料区的两侧,极耳区包括导电结构层,导电结构层连接于涂料区的导电层,用于形成极耳。

3、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复合箔材中,导电结构层的厚度等于两层导电层的厚度和支撑层的厚度之和。

4、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复合箔材中,支撑层包括至少一层支撑子层,两层及以上支撑子层沿支撑层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

5、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复合箔材中,导电层的厚度设置为d1nm,30≤d1≤3000。

6、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复合箔材中,支撑层的厚度设置为d2μm,1≤d2≤30。

7、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复合箔材中,涂料区的宽度设置为d3mm,100≤d3≤200。

8、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复合箔材中,极耳区的宽度设置为d4mm,1≤d4≤100。

9、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复合箔材中,支撑层的厚度和导电层的厚度之和为d5μm,1≤d5≤33。

10、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极片,该极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复合箔材以及设置于复合箔材表面的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

11、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芯,该电芯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极片,多个极片层叠设置。

12、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1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箔材,该复合箔材包括涂料区和极耳区,极耳区设置于涂料区的两侧,涂料区包括支撑层和导电层,导电层覆盖于支撑层相对设置的两侧面,极耳区中的导电结构层连接于涂料区的导电层,用于形成极耳。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极耳区设置导电结构层并不具有分层结构,使得导电结构层无需滚焊续接极耳,不仅减少了加工工序,有利于降低电芯的制造成本,还减少了焊接接触,减小了接触电阻,有利于减小电芯的内阻。

1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极片,由于该极片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复合箔材,该极片有利于降低电芯的制造成本,减小电芯的内阻。

1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该电芯的制造成本较低,内阻较小。



技术特征:

1.一种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层的厚度等于两层所述导电层的厚度和所述支撑层的厚度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包括至少一层支撑子层,两层及以上所述支撑子层沿所述支撑层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的厚度设置为d1nm,30≤d1≤3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的厚度设置为d2μm,1≤d2≤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料区的宽度设置为d3mm,100≤d3≤2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区的宽度设置为d4mm,1≤d4≤1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的厚度和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之和为d5μm,1≤d5≤33。

9.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箔材以及设置于所述复合箔材表面的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

10.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隔膜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片,所述极片与所述隔膜层叠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箔材、极片及电芯,该复合箔材包括涂料区和极耳区,极耳区设置于涂料区的两侧,涂料区包括支撑层和导电层,导电层覆盖于支撑层相对设置的两侧面,极耳区中的导电结构层连接于所述涂料区的所述导电层,用于形成极耳。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极耳区设置导电结构层并不具有分层结构,使得导电结构层无需滚焊续接极耳,不仅减少了加工工序,有利于降低电芯的制造成本,还减少了焊接接触,减小了接触电阻,有利于减小电芯的内阻。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