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包电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80541发布日期:2023-07-15 13:0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软包电芯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包电芯。


背景技术:

1、近几十年来,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发展迅速,在数码产品、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的应用上越来越广泛。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其安全性能也日益关注。锂离子电池的电芯按照外壳封装形式可分为方壳电芯、圆柱电芯和软包电芯,其中,软包电芯的单体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能更好。

2、申请号为cn201811620868.6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软包动力电池的刺破导气泄压阀,用于设置在软包动力电池的的封口侧,该刺破导气泄压阀包含环盖、连接环、环体、气体单向阀、防水透气膜、环罩和刺破部;所述刺破部用于在软包动力电池膨胀抵在刺破部上时、将软包动力电池的外包刺破进行泄压;所述防水透气膜设置在所述环体内,用于防止刺破部刺破软包动力电池的外包后、电解液流出;所述气体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环盖内,用于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软包动力电池中。该方案的缺点在于,刺破部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其被反向挤压,可能会刺破电池内的极片和隔膜。

3、申请号为cn201820311996.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池软包袋及包括其的软包电池,该电池软包袋包括袋本体和单向阀,单向阀设于袋本体上,单向阀用于在容纳空间内的气压达到一设定值后打开,以使得容纳空间内的气体排放到袋本体外且阻止袋本体外的气体进入容纳空间。该方案的缺点在于用于排气的单向排气阀无法阻止电解液通过,存在电解液通过单向排气阀泄露至袋本体外部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包电芯,其能够实现软包外壳内的气体单向排出至软包外壳外,且能够避免电解液泄漏,同时结构简单可靠、安全性高。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软包电芯,包括软包外壳及设置于所述软包外壳内的裸电芯,所述软包外壳上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所述软包电芯还包括单向排气防液装置,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设置于所述透气孔处并密封所述透气孔;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能够阻隔液体并单向排气,以使所述软包外壳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单向排出至所述软包外壳外。

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包括防液透气膜和单向排气阀,所述防液透气膜和所述单向排气阀均设置于所述透气孔位置处;所述防液透气膜能够阻隔液体并透过气体;所述单向排气阀能够单向排气。

4、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单向排气阀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沿所述软包外壳的排气方向上,所述单向排气阀的进气端位于其排气端的上游。

5、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沿所述软包外壳的排气方向上,所述防液透气膜位于所述单向排气阀的上游。

6、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防液透气膜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的内壁,所述单向排气阀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的外壁,所述防液透气膜和所述单向排气阀均覆盖所述透气孔;

7、或者,所述防液透气膜和所述单向排气阀均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的内壁,所述单向排气阀覆盖所述透气孔,所述防液透气膜覆盖所述单向排气阀;

8、或者,所述防液透气膜和所述单向排气阀均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的外壁,所述防液透气膜覆盖所述透气孔,所述单向排气阀覆盖所述防液透气膜。

9、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沿所述软包外壳的排气方向上,所述防液透气膜位于所述单向排气阀的下游。

10、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单向排气阀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的内壁,所述防液透气膜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的外壁,所述单向排气阀和所述防液透气膜均覆盖所述透气孔;

11、或者,所述防液透气膜和所述单向排气阀均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的内壁,所述防液透气膜覆盖所述透气孔,所述单向排气阀覆盖所述防液透气膜;

12、或者,所述防液透气膜和所述单向排气阀均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的外壁,所述单向排气阀覆盖所述透气孔,所述防液透气膜覆盖所述单向排气阀。

1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还包括具有通孔的阀座,所述阀座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所述通孔对应所述透气孔设置;所述防液透气膜和所述单向排气阀均设置于所述阀座的通孔内。

14、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沿所述软包外壳的排气方向上,所述防液透气膜位于所述单向排气阀的上游或下游。

15、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阀座与所述软包外壳的内壁或外壁相连。

16、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防液透气膜选用高分子材料,选用的高分子材料的相对分子量为103~108,相对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0~3.0。

17、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软包外壳包括顶封区和电解液区,所述电解液区位于所述顶封区的一侧;所述透气孔设置于所述电解液区。

1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透气孔靠近所述顶封区设置。

19、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与所述透气孔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密封一个对应的所述透气孔;

20、或者,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为一个,该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密封所有所述透气孔;

21、或者,所述透气孔和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均为多个,至少有一个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密封多个所述透气孔,其余每个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各自密封至少一个所述透气孔。

22、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透气孔的总面积为0.0001-900mm2。

2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与所述软包外壳之间通过粘接固定或卡接固定或螺接固定。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电芯,通过在软包外壳上设置透气孔,并在透气孔处设置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单向排气防液装置能够阻隔液体并单向排气,以使软包外壳内的气体能够通过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单向排出至软包外壳外,从而避免因内部压力过大而导致的软包电芯变形或软包外壳破裂,并能够避免电解液泄漏,同时能够避免外界的水汽进入软包外壳内。该软包电芯结构简单可靠、安全性高、封装方便且生产成本低。



技术特征:

1.一种软包电芯,包括软包外壳(1)及设置于所述软包外壳(1)内的裸电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外壳(1)上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11),所述软包电芯还包括单向排气防液装置(3),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3)设置于所述透气孔(11)处并密封所述透气孔(11);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3)能够阻隔液体并单向排气,以使所述软包外壳(1)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3)单向排出至所述软包外壳(1)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3)包括防液透气膜(31)和单向排气阀(32),所述防液透气膜(31)和所述单向排气阀(32)均设置于所述透气孔(11)位置处;所述防液透气膜(31)能够阻隔液体并透过气体;所述单向排气阀(32)能够单向排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排气阀(32)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气端(32a)和排气端(32b),沿所述软包外壳(1)的排气方向上,所述单向排气阀(32)的进气端(32a)位于其排气端(32b)的上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软包外壳(1)的排气方向上,所述防液透气膜(31)位于所述单向排气阀(32)的上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液透气膜(31)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1)的内壁,所述单向排气阀(32)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1)的外壁,所述防液透气膜(31)和所述单向排气阀(32)均覆盖所述透气孔(11);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软包外壳(1)的排气方向上,所述防液透气膜(31)位于所述单向排气阀(32)的下游。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3)还包括具有通孔(331)的阀座(33),所述阀座(33)连接于所述软包外壳(1),所述通孔(331)对应所述透气孔(11)设置;所述防液透气膜(31)和所述单向排气阀(32)均设置于所述阀座(33)的通孔(331)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软包外壳(1)的排气方向上,所述防液透气膜(31)位于所述单向排气阀(32)的上游或下游。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33)与所述软包外壳(1)的内壁或外壁相连。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外壳(1)包括顶封区(10a)和电解液区(10b),所述电解液区(10b)位于所述顶封区(10a)的一侧;所述透气孔(11)设置于所述电解液区(10b)。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11)靠近所述顶封区(10a)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3)与所述透气孔(11)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3)密封一个对应的所述透气孔(11);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11)的总面积为0.0001-900mm2。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3)与所述软包外壳(1)之间通过粘接固定或卡接固定或螺接固定。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软包电芯,包括软包外壳及设置于所述软包外壳内的裸电芯,所述软包外壳上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所述软包电芯还包括单向排气防液装置,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设置于所述透气孔处并密封所述透气孔;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能够阻隔液体并单向排气,以使所述软包外壳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单向排气防液装置单向排出至所述软包外壳外。本技术提供的软包电芯,其能够实现软包外壳内的气体单向排出至软包外壳外,且能够避免电解液泄漏,同时结构简单可靠、安全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陈功,郭挺,李思昊,易江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