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间距内锁双排贴片式工业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98645发布日期:2023-03-17 21:34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间距内锁双排贴片式工业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间距内锁双排贴片式工业连接器。


背景技术:

2.新能源储能&工业&汽车市场对于产品性能应用要求越来越高:产品体积要求越来越小,功能要求越来越全面。市面上的常规的连接器由于受到结构的局限,小间距双排的线对板内扣式结构的产品通常板端都设计成插件方式(pcb板子开孔:pcb板开孔会增加pcb排布的设计空间),导致无法满足性能应用。
3.基于以上局限,通过紧凑性的设计贴板结构以及线端端子与胶壳的稳定结合结构,在最大限度满足客户使用要求的同时,更能节约客户端设计pcb板排布,节约更多空间,实现不同的产品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小间距内锁双排贴片式工业连接器,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小间距内锁双排贴片式工业连接器,包括:
6.公头,所述公头包括设有第一定位孔的公胶壳以及设于公胶壳的母端子,所述母端子设有上下两排,所述母端子的前端设有母槽,后端设有线端槽;
7.母头,所述母头包括设有第二定位孔的母胶壳以及设于母胶壳的公端子,所述公端子的前端可插设于母端子的母槽,后端插设于pcb板上;
8.所述母胶壳两侧可拆卸安装有水平设置或垂直设置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部分凸设并可焊接于pcb板;
9.所述公胶壳的上壁前端向后延伸有摆动设置的摆臂,所述摆臂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卡扣,所述母胶壳的顶壁设有与卡扣相配合的卡槽,当公胶壳对插于母胶壳时,所述卡扣勾挂于卡槽内。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1.1、采用内扣式卡扣的极限两边扣位结构,当公胶壳和母胶壳对插后,可最大限度保证公胶壳和母胶壳结合平衡,提高两者的结合度,即使两者之间产生较大振动也不易脱扣,提高了用电的安全,同时板端采用垂直式或水平式贴片结构,使客户可根据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使用和设计高度选用对应的母胶壳;
12.2、在母胶壳的两侧增加固定片,固定片设计成倒扣结构,焊接在pcb板后更能起到固定板端产品,且公端子的后端与pcb板的结合度更高,减少母胶壳因为反复插拔造成pcb板损坏,且减少了公端子受反复插拔造成与pcb板分离,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3.图1为公端子第一实施例爆炸图;
14.图2为公端子第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15.图3为公端子第一实施例侧视图;
16.图4为公端子第二实施例爆炸图;
17.图5为公端子第二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18.图6为公端子第二实施例侧视图;
19.图7为母端子立体示意图一;
20.图8为母端子立体示意图二。
21.图中,1为公头,11为第一定位孔,12为公胶壳,13为母端子,131为主体,132为弹片,133为突起部,2为母头,21为第二定位孔,22为母胶壳,23为公端子,231为折弯部,232为水平部,31为摆臂,32为卡扣,33为卡槽,4为塑胶挡部,51为固定片,52为阶梯状固定槽,53为焊盘,6为倒刺,71为限位部,72为限位槽,8为挡座。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4.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5.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小间距内锁双排贴片式工业连接器,包括:
26.公头1,所述公头1包括设有第一定位孔11的公胶壳12以及设于公胶壳12的母端子13,所述母端子13设有上下两排,所述母端子13的前端设有母槽,后端设有线端槽;
27.母头2,所述母头2包括设有第二定位孔21的母胶壳22以及设于母胶壳22的公端子23,所述公端子23的前端可插设于母端子13的母槽,后端插设于pcb板上;
28.所述母胶壳22两侧可拆卸安装有水平设置或垂直设置的固定片51,所述固定片51部分凸设并可焊接于pcb板;
29.所述公胶壳12的上壁前端向后延伸有摆动设置的摆臂31,所述摆臂31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卡扣,所述母胶壳22的顶壁设有与卡扣相配合的卡槽33,当公胶壳12对插于母胶壳22时,所述卡扣勾挂于卡槽33内。
30.1、采用内扣式卡扣的极限两边扣位结构,当公胶壳12和母胶壳22对插后,可最大限度保证公胶壳12和母胶壳22结合平衡,提高两者的结合度,即使两者之间产生较大振动
也不易脱扣,提高了用电的安全,同时板端采用垂直式或水平式贴片结构,使客户可根据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使用和设计高度选用对应的母胶壳22;
31.2、在母胶壳22的两侧增加固定片51,固定片51设计成倒扣结构,焊接在pcb板后更能起到固定板端产品,且公端子23的后端与pcb板的结合度更高,减少母胶壳22因为反复插拔造成pcb板损坏,且减少了公端子23受反复插拔造成与pcb板分离,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3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母端子13包括主体131、从主体131前端相对设置的两个弹片132以及从主体131中部向上延伸的两个突起部133,所述弹片132呈折弯状设置,两个弹片132可沿x轴方向相互形变,所述突起部133的前壁为斜面状。母端子13设置两个突起部133可以实现对主体131结构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母端子13变形);同时突起部133前壁增加具有一定倾斜角,使得母端子13更易对插进塑胶,与塑胶接触更为稳定,同时另一侧壁呈竖直面,起到了勾挂的作用,方便了母端子13的安装以及固定,提高了组装稳定性;
33.同时两个弹片132以及将弹片132折弯设置,使得公端子23和母端子13对插后,实现左右双面接触,提高了接触面积,同时减少振动对接触面积的影响,使接触更为稳定;
34.且在母端子13成型有加强筋,其中的加强筋主要分布在主体131以及突起部133,从而提高了母端子13的使用寿命。
35.具体地,所述公胶壳12的前端两侧设有凸设的塑胶挡部4,所述母胶壳22内设有与塑胶挡部4相配合的挡槽(未图示),所述挡槽凹设于母胶壳22。两边的塑胶挡部4凸出公胶壳12前端对插平面,可起到固定产品(限制左右移位,即x轴方向),使得公胶壳12和母胶壳22对插接触更为稳定,可起到固定产品的左右位移(限制连接器左右移位),使得公端子23和母端子13对插接触更为稳定,且避免了公端子23和母端子13受振动影响,使受力支点转移到胶壳的位置,提高公端子23和母端子13的使用寿命。
36.进一步地,所述母胶壳22两侧设有阶梯状固定槽52,所述固定片51与阶梯状固定槽52形状相适,并可插设于梯状固定槽内,所述阶梯状固定槽52水平设置或竖直设置。
37.具体地,所述固定片51呈折弯状设置,并延伸有焊盘53,通过焊盘53的设置从而方便了母胶壳22的固定。
3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公端子23的中部位置的上下壁设有至少一组倒刺6,
39.1、通过在公端子23设置倒刺6,方便了将公端子23安装在第二定位孔21内,实现公端子23的固定,避免公端子23被拔出;
40.2、倒刺6的设置避免了公端子23退pin(公端子也称pin针),保证端子的中心度形成y轴限位,保证了公端子23对插入母端子13。
41.具体地,公端子23一体延伸有水平设置的限位部71,所述母胶壳22的后壁设有与限位部71相配合的限位槽72。在公端子23增加限位部71以起到固定作用,可使公端子23与母胶壳22对应位置相固定,可平衡公端子23不易被偏移导致折弯,同时分解了公端子23插设时的作用力(实现y轴分解作用力,以及实现y轴的固定),提高了公端子23的使用寿命。
42.在公端子23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公端子23的后端倾斜向下折弯设置,并形成折弯部231,所述折弯部231伸出母胶壳22,上排公端子23的折弯部231长度大于下排公端子23的折弯部231且错位设置。其中第一实施例的公端子23对应垂直设置的固定片51,即折弯部231的端部直接垂直焊接在pcb板上。
43.进一步地,所述母胶壳22的两侧延伸有挡座8,所述挡座8的长度大于折弯部231的长度。通过折弯部231的设置从而保护折弯部231,保护公端子23smt脚位(即折弯部231的端部)不被碰撞导致损坏或变形。
44.在公端子23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公端子23设有水平部232,上排公端子23的水平部232和下排公端子23的水平部232朝相反方向延伸并部分凸出母胶壳22的上下壁。其中第二实施例的公端子23对应水平设置的固定片51,即水平部232的端部直接垂直焊接在竖直放置pcb板上。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