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72346发布日期:2023-07-24 02:01阅读:31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模组外壳,具体为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


背景技术:

1、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在锂电池结构中,外壳的提手作为提取以及搬运锂电池组的重要组件,其可靠性以及便捷性尤为重要。

2、现有的公告号为cn217361789u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记载了一种自复位电池外壳提手,该结构通过复位弹簧配合设于提手末端的插销以及设于提手卡槽底部的弹簧固定凸台,以及设于提手两端的行程槽配合设于提手卡槽内的行程凸台,实现了提手的自复位功能,并进一步配合提手收纳槽以及挡板盖,无需增加电池整体空间,且起到了美化外观的效果,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3、但是提手末端与壳体之间的用于装配的零部件较多,需要采用弹簧固定凸台和插销等零部件及其在行程槽和行程凸台进行配合安装,导致提手与电池模组壳体之间的装配存在步骤繁杂的技术问题。

4、因此,亟需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于提供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为了更好地解决提手与电池模组壳体之间零部件较多且不利于装配的技术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包括用于提取以及移动电池组的提手和用于保护电池组的电池模组壳体,提手整体呈u形结构,电池模组壳体的两侧开设有用于安装提手的行程槽,行程槽的底部为复位内腔,复位内腔的两侧壁向外进行切斜,复位内腔呈三角形结构;提手的两端为向下延伸的移动部,移动部与行程槽进行相互配合,使得移动部可沿行程槽进行上下移动,移动部的底端设有与复位内腔相配合的复位组件,复位组件包括两块复位斜块和弹性复位件,复位斜块可通过弹性复位件在移动部的底端进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复位斜块的斜面与复位内腔的侧壁进行配合抵接。

4、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移动部的底端开设有用于安装复位组件的复位通槽,复位通槽贯穿移动部底端的两侧面,复位斜块分别对称地设置在复位通槽的内部,复位斜块通过弹性复位件可在复位通槽的内部进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5、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复位斜块的斜面上还设有向外凸起的导向凸起,复位内腔的两侧壁均开设有与导向凸起相匹配的导向槽,导向凸起可镶嵌在导向槽内进行移动。

6、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复位斜块远离斜面的背部设有向外突起的限位板块,复位斜块通过限位板块与复位通槽的两端内壁进行抵接。

7、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限位板块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

8、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弹性复位件由复位弹簧构成,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孔进行固定连接。

9、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电池模组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向下凹陷的提手收纳槽,提手收纳槽的两端与行程槽的顶部进行连通,提手的中部为持握部,提手处于收纳状态时,持握部镶嵌在提手收纳槽的内部。

10、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提手处于展开状态时,复位斜块底部的边角延伸至复位通槽的外部,两块复位斜块的背部进行相互抵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2、本申请的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仅采用两块复位斜块和弹性复位件构成的复位组件,其结构简单,零部件少;仅需将复位斜块向内进行按压,再将提手末端的移动部对准复位内腔放入,即可在弹性复位件的弹力作用下完成扣合装配,其装配的步骤简单;同时复位斜块可在弹性复位件的弹力作用下与复位内腔倾斜的侧壁进行配合抵接复位,推动提手向下复位。



技术特征:

1.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包括用于提取以及移动电池组的提手和用于保护电池组的电池模组壳体,提手整体呈u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壳体的两侧开设有用于安装提手的行程槽,行程槽的底部为复位内腔,复位内腔的两侧壁向外进行切斜,复位内腔呈三角形结构;提手的两端为向下延伸的移动部,移动部与行程槽进行相互配合,使得移动部可沿行程槽进行上下移动,移动部的底端设有与复位内腔相配合的复位组件,复位组件包括两块复位斜块和弹性复位件,复位斜块可通过弹性复位件在移动部的底端进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复位斜块的斜面与复位内腔的侧壁进行配合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的底端开设有用于安装复位组件的复位通槽,复位通槽贯穿移动部底端的两侧面,复位斜块分别对称地设置在复位通槽的内部,复位斜块通过弹性复位件可在复位通槽的内部进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斜块的斜面上还设有向外凸起的导向凸起,复位内腔的两侧壁均开设有与导向凸起相匹配的导向槽,导向凸起可镶嵌在导向槽内进行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斜块远离斜面的背部设有向外突起的限位板块,复位斜块通过限位板块与复位通槽的两端内壁进行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块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由复位弹簧构成,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安装孔进行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向下凹陷的提手收纳槽,提手收纳槽的两端与行程槽的顶部进行连通,提手的中部为持握部,提手处于收纳状态时,持握部镶嵌在提手收纳槽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处于展开状态时,复位斜块底部的边角延伸至复位通槽的外部,两块复位斜块的背部进行相互抵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池模组外壳技术领域的电池模组的外壳提手结构,包括提手和电池模组壳体,行程槽的底部为复位内腔,复位内腔的两侧壁向外进行切斜,复位内腔呈三角形结构;移动部的底端设有与复位内腔相配合的复位组件,复位组件包括两块复位斜块和弹性复位件,复位斜块的斜面与复位内腔的侧壁进行配合抵接,仅采用两块复位斜块和弹性复位件构成的复位组件,其结构简单,零部件少;仅需将复位斜块向内进行按压,再将提手末端的移动部对准复位内腔放入,即可在弹性复位件的弹力作用下完成扣合装配,其装配的步骤简单;同时复位斜块可在弹性复位件的弹力作用下与复位内腔倾斜的侧壁进行配合抵接复位,推动提手向下复位。

技术研发人员:蒋扬方,伍胤霖,陈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言必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4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