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56927发布日期:2024-01-26 23:17阅读:19来源:国知局
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1、随着交直流电器产业的迅速发展,旋转式隔离开关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有的旋转式隔离开关中,接触模块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接触单元,每个接触单元的基座存在如下缺陷:其一,采用直线形的导电板通常需要嵌设在外壳内,使其装配过程较为繁琐;其二,相邻两个基座对接部分密封性较差,容易影响接触模块的气密性;其三,静触头组件的引脚端从接线槽伸出基座,由于相邻两个引脚端之间距离较小,隔离效果较差,容易相互影响;其四,现有基座不具备用于装配线路板的配合区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接触单元,包括基座和触头系统,所述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组件以及一对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转动装配于基座的装配腔中部,在动触头组件两侧的装配腔内设置有一对装配槽,且一对装配槽分别与位于基座同一侧的一对接线槽对应连通,位于装配腔内的一对静触头组件被分别限位安放于一对装配槽内,使一对静触头组件的一端作为引脚端从接线槽伸出基座外,所述引脚端与外部的线路板焊接或与外部电器插接。

4、进一步,相邻两个层叠设置的基座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包括相互插接的封装壁和封装槽,所述封装壁由基座外侧壁的部分边缘平行向外凸出延伸形成,封装槽由基座外侧壁的部分边缘凹陷形成。

5、进一步,环绕每个基座的外侧壁设置有封装壁和/或封装槽,所述封装壁的部分边缘凸出设有护板,所述封装槽开设有与护板配合的配合槽,且护板、配合槽位于与静触头组件相对应的基座外侧壁。

6、进一步,背对装配腔的基座凸出设置有至少一对压紧凸台,所述压紧凸台用于压紧放置于相邻基座的装配腔内的静触头组件。

7、进一步,所述装配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灭弧槽,所述灭弧槽沿动触头组件的周向设置并与装配槽连通。

8、进一步,其中一个灭弧槽与两个装配槽位于动触头组件的同一侧并与其中一个装配槽共用一侧槽壁。

9、进一步,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隔弧部和动触桥,隔弧部与基座转动配合并径向外侧壁设有接触槽,在隔弧部的边缘开设有与接触槽连通的安装槽,安装槽沿平行于隔弧部的轴线方向贯通接触槽;

10、所述静触头组件包括第三导电板,第三导电板的中部弯折,使第三导电板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第三导电板的一端作为引脚端从接线槽延伸出基座外,第三导电板的另一端边侧向外倾斜延伸形成v形的静接触部,第三导电板与静接触部连接的一端和静接触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静接触部与安装槽匹配。

11、进一步,每个接线槽的边缘向外凸出延伸形成环绕于引脚端外侧的引脚槽。

12、进一步,所述基座的外侧壁还设置有一对定位板,一对定位板位于同一基座的一对引脚槽之间,且一对定位板之间的间隔形成固定分槽,相邻两个基座的固定分槽对应连通形成用于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限位的固定凸台。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层如上所述的接触单元。

14、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在基座的装配腔内设置装配槽且装配槽与接线槽连通,使静触头组件可以被限位放置在装配槽内,相比现有静触头组件采用嵌设安装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装配便利的优点。

15、此外,相邻两个层叠设置的基座之间设置封装结构,利于保证接触模块的气密性。

16、特别是,封装壁、封装槽分别环绕基座的外侧壁设置,其中封装壁还设有护板,封装槽开设有与护板配合的配合槽,利于保证封装结构的插接稳定性。

17、此外,静触头组件的引脚端从基座的接线槽伸出,由接线槽的边缘环绕引脚端形成引脚槽,引脚槽既可以用于保护引脚端,也可以隔离相邻两层接触单元的引脚端,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18、此外,在一对引脚槽之间还设置用于固定线路板的固定凸台,方便装配线路板。



技术特征:

1.接触单元,包括基座和触头系统,所述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组件(11)以及一对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11)转动装配于基座的装配腔中部,其特征在于:在动触头组件(11)两侧的装配腔内设置有一对装配槽(1012),且一对装配槽(1012)分别与位于基座同一侧的一对接线槽对应连通,位于装配腔内的一对静触头组件被分别限位安放于一对装配槽内,使一对静触头组件的一端作为引脚端(1221)从接线槽伸出基座外,所述引脚端(1221)与外部的线路板焊接或与外部电器插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层叠设置的基座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包括相互插接的封装壁(1014)和封装槽(1015),所述封装壁(1014)由基座外侧壁的部分边缘平行向外凸出延伸形成,封装槽(1015)由基座外侧壁的部分边缘凹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环绕每个基座的外侧壁设置有封装壁(1014)和/或封装槽(1015),所述封装壁(1014)的部分边缘凸出设有护板(10141),所述封装槽(1015)开设有与护板(10141)配合的配合槽(10151),且护板(10141)、配合槽(10151)位于与静触头组件相对应的基座外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背对装配腔的基座凸出设置有至少一对压紧凸台(1018),所述压紧凸台(1018)用于压紧放置于相邻基座的装配腔内的静触头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灭弧槽(1017),所述灭弧槽(1017)沿动触头组件(11)的周向设置并与装配槽(1012)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灭弧槽(1017)与两个装配槽(1012)位于动触头组件(11)的同一侧并与其中一个装配槽(1012)共用一侧槽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组件(11)包括隔弧部(110)和动触桥(111),隔弧部(110)与基座转动配合并径向外侧壁设有接触槽(1103),在隔弧部(110)的边缘开设有与接触槽(1103)连通的安装槽(1104),安装槽(1104)沿平行于隔弧部(110)的轴线方向贯通接触槽(110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接线槽的边缘向外凸出延伸形成环绕于引脚端(1221)外侧的引脚槽(10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外侧壁还设置有一对定位板(10161),一对定位板(10161)位于同一基座的一对引脚槽(1013)之间,且一对定位板(10161)之间的间隔形成固定分槽(10162),相邻两个基座的固定分槽(10162)对应连通形成用于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限位的固定凸台(10163)。

10.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b)以及由操作模块(b)驱动的接触模块(a),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模块(a)包括至少一层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单元(1)。


技术总结
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接触单元包括基座和触头系统,所述触头系统包括动触头组件以及一对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转动装配于基座的装配腔中部,在动触头组件两侧的装配腔内设置有一对装配槽,且一对装配槽分别与位于基座同一侧的一对接线槽对应连通,位于装配腔内的一对静触头组件被分别限位安放于一对装配槽内,使一对静触头组件的一端作为引脚端从接线槽伸出基座外,所述引脚端与外部的线路板焊接或与外部电器插接。本技术中,在基座的装配腔内设置装配槽且装配槽与接线槽连通,使静触头组件可以被限位放置在装配槽内,相比现有静触头组件采用嵌设安装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装配便利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葛伟骏,李闯,顾哲,蒋家鹏,龚锐,潘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0
技术公布日:2024/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