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液储存水壶、冷却系统、电池包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43723发布日期:2023-11-06 19:49阅读:33来源:国知局
冷却液储存水壶、冷却系统、电池包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液储存水壶、冷却系统、电池包和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新能源汽车通过电池驱动,电池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因此可以在电池的周围设置冷却系统,冷却系统采用水冷的方式对电池进行冷却。膨胀水壶是冷却系统的零部件之一,主要起到储存冷却液的作用,并通过自身的膨胀空间吸收由于冷却液受热膨胀出来的部分,冷却液温度降低后,补充回路的冷却液收缩量,从而平衡整个冷却系统的压力。然而,整车使用期间,伴随着电池性能的变化,电池体积变化导致冷板内冷却液流道容积变化。电池冷板流道容积变化,使得过量的冷却液会被挤入膨胀水壶,最终导致膨胀水壶液位变化,可能通过膨胀水壶排出,会滴落到电器件和线束上,影响零部件的性能。同时,由于冷却液进入膨胀水壶的量不固定,导致冷却液在水壶中晃动、流动和冲击,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冷却液储存水壶、冷却系统、电池包和车辆。

2、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储存水壶用于车辆,所述冷却液储存水壶包括壳体、进液管和引流管,所述壳体限定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和所述第三容纳腔连通,所述进液管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进液管用于连接所述车辆的冷却系统,以连通所述冷却系统的管路和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引流管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引流管用于连通所述第三容纳腔和外界环境,以将所述容纳腔中的冷却液排出。

3、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储存水壶中,冷却液储存水壶用于车辆,冷却液储存水壶包括壳体、进液管和引流管,壳体限定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容纳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连通,进液管设置在壳体上,进液管用于连接车辆的冷却系统,以连通冷却系统的管路和第一容纳腔,引流管设置在壳体上,引流管用于连通第三容纳腔和外界环境,以将容纳腔中的冷却液排出。如此,在车辆原有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冷却液储存水壶,冷却液储存水壶可以承接膨胀水壶多余的冷却液,避免冷却液从膨胀水壶排出,滴落到电器元件和线束上,影响零部件的性能。同时,冷却液进入冷却液储存水壶中时可以依次通过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车辆在急加速和急减速时等大加速度工况时,不同的容纳腔可以有效限制冷却液流动和冲击,进而降低冷却液撞击壳体壁面的声音。第三容纳腔位于最底部,第二容纳腔位于中部,在装载冷却液时可以优先将第三容纳腔装满,使得第三容纳腔可以对冷却液起到限制作用,避免冷却液在单一腔室内随着车辆急加速、急减速或颠簸路面撞击壳体内壁,进而产生较大的噪声。这样还可以限制冷却液在不同的腔室之间流动,以避免冷却液溢出。

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液储存水壶还包括放液阀,所述放液阀设置在所述引流管上并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引流管。

5、如此,放液阀可以处于常闭状态,使得容纳腔可以用于储存冷却液,以避免冷却液从冷却系统溢出至车辆的其他元件位置。在车辆进行保养状态时,用户可以开启放液阀以使得容纳腔中的冷却液可以外排,消除了电池模组膨胀造成的影响。

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隔板上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和所述第三容纳腔的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导流孔和所述第二导流孔交错设置。

7、如此,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交错设置,使得冷却液在进入容纳腔后可以顺着弯折的流道进入到第三容纳腔的底部,避免车辆的行驶的过程中出现急加速、急减速或颠簸路面时,冷却液直接冲击壳体底部或在容纳腔中来回撞击壳体内壁,导致车辆出现噪音的问题。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顶壁、侧围和底壁,所述顶壁、所述侧围和所述底壁依次连接限定所述容纳腔。

9、如此,顶壁、底壁和侧围连接可以形成壳体,并限制出容纳腔以承载冷却液。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管设置在所述侧围靠近所述底壁的一端,且所述引流管与所述底壁平行设置。

11、如此,底壁可以设计的较为平整,以使得壳体可以较为稳定的设置在车辆上,同时可以将引流管与底壁平行设置,这样,在需要开启放液阀以排空冷却液时,容纳腔底部的冷却液也可以通过引流管外排,避免在容纳腔中残留太多的冷却液。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液储存水壶还包括压力平衡口,所述压力平衡口设置在所述侧围靠近所述顶壁的一端。

13、如此,容纳腔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在冷却液通过进液管进入容纳腔的同时,容纳腔中的空气可以在通过压力平衡口外排,以使得容纳腔中的压力平衡,避免出现大气压太大阻塞冷却液进入容纳腔中。

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分别连接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围以限定出排气腔室,所述压力平衡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连通所述排气腔室,所述第三隔板底部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排气腔室和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通孔避让所述压力平衡口。

15、如此,第三隔板可以配合侧围和顶壁形成排气腔室,壳体中的空气可以通过通孔进入排气腔室并通过压力平衡口外排,以使得容纳腔中的压力平衡,第三隔板可以对冷却液进行阻隔,避免冷却液进入排气腔室堵塞压力平衡口。

16、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液管路、膨胀水壶和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冷却液储存水壶。

17、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和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冷却系统。

18、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池包。

19、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储存水壶、冷却系统、电池包和车辆中,冷却液储存水壶用于车辆,冷却液储存水壶包括壳体、进液管和引流管,壳体限定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容纳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连通,进液管设置在壳体上,进液管用于连接车辆的冷却系统,以连通冷却系统的管路和第一容纳腔,引流管设置在壳体上,引流管用于连通第三容纳腔和外界环境,以将容纳腔中的冷却液排出。如此,在车辆原有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冷却液储存水壶,冷却液储存水壶可以承接膨胀水壶多余的冷却液,避免冷却液从膨胀水壶排出,滴落到电器元件和线束上,影响零部件的性能。同时,冷却液进入冷却液储存水壶中时可以依次通过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三容纳腔,车辆在急加速和急减速时等大加速度工况时,不同的容纳腔可以有效限制冷却液流动和冲击,进而降低冷却液撞击壳体壁面的声音。第三容纳腔位于最底部,第二容纳腔位于中部,在装载冷却液时可以优先将第三容纳腔装满,使得第三容纳腔可以对冷却液起到限制作用,避免冷却液在单一腔室内随着车辆急加速、急减速或颠簸路面撞击壳体内壁,进而产生较大的噪声。这样还可以限制冷却液在不同的腔室之间流动,以避免冷却液溢出。

20、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