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热管理结构、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48007发布日期:2024-03-28 18:31阅读:9来源:国知局
电池热管理结构、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热管理结构、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技术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2、电池作为一种供能装置,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发生热失控的风险,如何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是电池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热管理结构、电池及用电装置,以通过提高对电池单体的热管理能力,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风险。

2、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池热管理结构,包括热管理板体,所述热管理板体包括多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多个所述第一部分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相邻两所述第一部分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部分,相邻的两所述第一部分与该相邻的所述第一部分之间的第二部分合围形成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电池的电池单体。

3、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热管理板体通过相邻两第一部分和连接于两第一部分之间的第二部分形成容纳槽,设置于容纳槽内的电池单体,可以受第二部分以及两个第一部分的热管理作用,即热管理板体可以对电池单体的至少三个面进行相应的热管理,提高了对电池单体的热管理能力,降低了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4、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结构,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板体内设置有介质流道,所述介质流道连通所述多个第一部分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所述介质流道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动。通过在热管理板体内设置介质流道,在使用电池热管理结构时,介质流道内可以流经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与电池单体进行热交换,可以管理电池单体的热量,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概率。

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板体包括阻燃绝缘本体,所述介质流道设置于所述阻燃绝缘本体内。通过阻燃绝缘本体可以降低电池单体之间短路的可能,降低了电池由于相邻电池单体之间发生短路而导致电池发生热失控风险。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燃绝缘本体包括塑料本体层。塑料本体层可以使得热管理板体即具有绝缘性又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这样热管理板体在阻燃绝缘本体和介质流道的作用下,可以对相邻的电池单体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并且,热管理板体可以适应电池单体因循环充放电引起的反复膨胀收缩。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燃绝缘本体的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的厚度为0.2毫米至2毫米,和/或,所述阻燃绝缘本体的相反的两外侧面之间的厚度为0.5毫米至20毫米。这种厚度的阻燃绝缘本体既可以使得电池单体与介质流道内的换热介质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又能使得热管理板体在相邻电池单体之间起到较好的隔热性能。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热管理板体具有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两相邻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一端之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通过将第二部分连接于两相邻第一部分在第二方向的同一端之间,使得容纳槽在对应的第二部分相对的一端可以形成开口,方便了电池单体组装至容纳槽内。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板体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部分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端,另一个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端。多个第二部分沿第一方向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交替设置,提高了同一排电池单体的隔离效果,有利于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效的概率。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板体为一体式板体。热管理板体的加工组装较为方便。

12、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单体和本技术或本技术任意实施例提出的电池热管理结构,电池单体容纳于所述电池热管理结构的所述容纳槽内。

13、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电池,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热管理结构还包括粘胶层,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容纳槽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粘胶层,所述电池单体通过所述粘胶层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连接。通过粘结层与对应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连接,电池单体至少三面与热管理板体进行连接,提高了电池单体与热管理板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电池单体组装至箱体内的稳定性。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胶层的厚度为0.001至0.5毫米。这种厚度的粘胶层占用的空间小,且可以使得电池单体与热管理板体之间具有较好的固定稳定性。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单体成至少一排设置,且每排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电池单体;所述热管理板体与所述电池单体形成的排一一对应设置,每块所述热管理板体形成有多个容纳槽,每排的多个所述电池单体一一对应容纳于对应的所述热管理板体的容纳槽。通过热管理板体与电池单体形成的排一一对应设置,电池单体与容纳槽一一对应设置,电池单体在安装时,可以被热管理板体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限定,提高了电池单体的固定稳定性,且同一排的电池单体采用一块热管理板体,热管理板体的结构简单,且组装方便,提高了电池的组装效率。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排中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的相邻侧面为第一侧面,相邻两排中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相邻的侧面为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或所述第二侧面为所述电池单体的面积最大的侧面。由于第一侧面与第一部分对应设置,将面积最大的侧面作为第一侧面,可以提高热管理板体与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提高热管理板体对电池单体的热管理能力。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热管理板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两相邻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一端之间,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所述第二部分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端,另一个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端;多个所述电池单体沿所述第二方向成至少两排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有至少两块所述热管理板体,相邻的所述热管理板体的所述容纳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对齐设置,相邻的所述热管理板体中相邻的所述容纳槽的所述第二部分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相同端;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本实施例电池的多块电池热管理板体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相邻两块热管理板体中任意两相邻的容纳槽(也即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容纳槽)内的电池单体之间均可以通过第二部分隔离,使得相邻排电池单体可以均被热管理板体隔离,在结构较为简单的情况下,提高了多排电池单体之间的热管理能力。

19、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本技术或本技术任意实施例提出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为所述用电装置提供电能。

20、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