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固定结构及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28238发布日期:2024-05-11 00:07阅读:8来源:国知局
端子固定结构及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适配器,尤其涉及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及适配器。


背景技术:

1、满足不同标准间相互转换的充电适配器,不仅可以使用自有充电网络充电,也可以使用符合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国标的充电设施进行充电,此举极大地丰富了充电网络,更进一步提升了车主的充电便利性,丰富了充电网点,让车主可以更自由、更随意的充电。更重要的是,充电适配器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信心,使得绿色、环保、亲民的绿色出行的概念深入人心,同时,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智能化,电动化,高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单个系统的自我感知和判断需要更主动,更智能。其中,新能源适配器可以实现在不同充电标准间的相互充电,而不同的充电标准定义的信号端子位置不同,pin序不同,为了实现信号端子间的连接,传统的连接方式有焊线连接、压线连接及冲压弹片端子连接等,这些连接方式需要单独的设备及工艺来实现,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且无法实现自动化装配;而且,冲压弹片端子连接由于是在端子的端面方向进行接触,因此对零件的尺寸、装配尺寸公差要求很高,若公差过大则会有接触不良和虚接,公差过小则对生产和制造的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及适配器,以解决现有适配器不同信号端子间连接时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包括信号端子和印制板,印制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导电回路的安装孔,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套设有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电扩张件,且信号端子的导电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导电扩张件朝远离印制板的方向移动的第一梯台结构;所述导电扩张件包括套设在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外侧的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以及用于连接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为沿信号端子的径向向外侧冲压形成的第一鼓型结构,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和导电扩张件装入安装孔后,所述导电部与安装孔的内壁挤压接触,以使信号端子的导电端与所述印制板导电连接。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部与第一环状部之间还成型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为沿信号端子的径向向外侧冲压形成的第二鼓型结构,第一鼓型结构和第二鼓型结构的外径均由中间到两端逐渐减小,第二鼓型结构的最大外径大于第一鼓型结构的最大外径,且第一鼓型结构的最大外径大于安装孔的内径。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部和支撑部整体呈葫芦状。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环状部、支撑部、导电部以及第二环状部上沿导电扩张件的母线方向贯穿设置有扩张缝。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环状部、支撑部、导电部以及第二环状部由板材一体冲压成型。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还设置有第二梯台结构,第一梯台结构和第二梯台结构之间形成用于收容导电扩张件的收容槽,当所述导电部与安装孔的内壁挤压接触时,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分别抵接至第一梯台结构和第二梯台结构。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的内径相同,且两者的内径小于所述信号端子在收容槽处的外径,当所述导电扩张件装设在所述收容槽的外侧时,所述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向外侧扩张并抱紧在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外侧。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部和支撑部上沿导电扩张件的母线方向设置有母线槽,且所述母线槽贯穿导电部和至少部分支撑部的侧壁设置。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的端部设置有直径逐渐减小的导向部,以引导导电扩张件装入信号端子的导电端。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的最大外径与导电部的最大外径之比为1.5:1~2:1。

12、本发明的一种适配器,包括至少一个母端信号端子、至少一个公端信号端子以及印制板,印制板上开设有多个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导电回路的安装孔,至少一个母端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公端信号端子采用上述的端子固定结构与所述印制板的安装孔导电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端子固定结构在印制板的安装孔与信号端子的导电端之间设置导电扩张件,安装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导电回路,导电扩张件包括套设在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外侧的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以及用于连接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的导电部,导电部为沿信号端子的径向向外侧冲压形成的第一鼓型结构,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和导电扩张件装入安装孔后,导电部与安装孔的内壁挤压接触,以使信号端子的导电端与印制板导电连接,相对于现有的焊线连接、压线连接及冲压弹片端子连接等连接方式来说,连接方式简单,成本低;同时,第一梯台结构的设置,可防止导电扩张件在装入安装孔时朝远离印制板的方向移动,从而便于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和导电扩张件顺利装入安装孔内,而且,采用该端子固定结构的适配器可适用于自动化装配,适于大范围推广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包括信号端子和印制板,印制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导电回路的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套设有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电扩张件,且信号端子的导电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导电扩张件朝远离印制板的方向移动的第一梯台结构;所述导电扩张件包括套设在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外侧的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以及用于连接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为沿信号端子的径向向外侧冲压形成的第一鼓型结构,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和导电扩张件装入安装孔后,所述导电部与安装孔的内壁挤压接触,以使信号端子的导电端与所述印制板导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与第一环状部之间还成型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为沿信号端子的径向向外侧冲压形成的第二鼓型结构,第一鼓型结构和第二鼓型结构的外径均由中间到两端逐渐减小,第二鼓型结构的最大外径大于第一鼓型结构的最大外径,且第一鼓型结构的最大外径大于安装孔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和支撑部整体呈葫芦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部、支撑部、导电部以及第二环状部上沿导电扩张件的母线方向贯穿设置有扩张缝。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部、支撑部、导电部以及第二环状部由板材一体冲压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还设置有第二梯台结构,第一梯台结构和第二梯台结构之间形成用于收容导电扩张件的收容槽,当所述导电部与安装孔的内壁挤压接触时,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分别抵接至第一梯台结构和第二梯台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的内径相同,且两者的内径小于所述信号端子在收容槽处的外径,当所述导电扩张件装设在所述收容槽的外侧时,所述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向外侧扩张并抱紧在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和支撑部上沿导电扩张件的母线方向设置有母线槽,且所述母线槽贯穿导电部和至少部分支撑部的侧壁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导电端的端部设置有直径逐渐减小的导向部,以引导导电扩张件装入信号端子的导电端。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最大外径与导电部的最大外径之比为1.5:1~2:1。

11.一种适配器,包括至少一个母端信号端子、至少一个公端信号端子以及印制板,印制板上开设有多个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导电回路的安装孔,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母端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公端信号端子采用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固定结构与所述印制板的安装孔导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子固定结构及适配器,本发明的端子固定结构在印制板的安装孔与信号端子的导电端之间设置导电扩张件,导电扩张件包括第一环状部、第二环状部以及导电部,导电部为沿信号端子的径向向外侧冲压形成的第一鼓型结构,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和导电扩张件装入安装孔后,导电部与安装孔的内壁挤压接触,以使信号端子的导电端与印制板导电连接,相对于现有的连接方式来说,连接方式简单,成本低;同时,第一梯台结构的设置,可防止导电扩张件在装入安装孔时朝远离印制板的方向移动,从而便于信号端子的导电端和导电扩张件顺利装入安装孔内,而且,采用该端子固定结构的适配器可适用于自动化装配,适于大范围推广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赵相杰,简守聪,王书建,范照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