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转接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7759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流转接插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流转接插头,其主要由一主插头与一双向插头组成,其中双向插头穿套在一套座内,并可与主插头构成电气连接,双向插头正常状态下是以一端穿出到套座外,其可经推移动作,与双向插头另一端交互穿出到套座外,供分别与不同电源规格需求的负载连接,而以该双向插头外覆伸缩套座的设计,可对不使用的另一端插头提供一防护措施,以防止其间经过金属物体接通而造成短路的现象。
一般家电设备所使用的电源大部份为110伏特的交流电源,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小家电必须使用直流电源,至于直流电源的供应管道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使用干电池,另一种则通过变压器将110伏特的交流电源整流降压为直流电源,而该种降压整流过程除了须利用一变压器外,变压器输出与负载间须通过一转接插头予以连接,按照日本电器工会所制订的新EIAJC-5320标准(该标准当前也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所通用),不同高低的直流电压输出分别指定特殊规格的直流电压输出插头,其中3·15伏特以下共同的插头规格(以插头插接端外径计算)为2·35mm,又3·15~6·3伏特间共同的插头规格为4mm,6·3~10·5伏特间的插头规格则为4·75mm,其正极端规定在插头的中心插口,而负极端在插头的外缘。
早年小家电专用的变压器大多仅具备单一电压输出,因此也只配备单一插头,且插头外径规格没有标准,其有2·35、3·4、3·8、4·0、4·75、5·0、5·5及6·0…等数种规格,其正、负极的位置有可能在插头的中心端,也有可能在外缘,故不同品牌的小家电均需配置专用的变压器插头,而当前需利用直流电源的小家电愈来愈多,其所需电源规格也不尽相同,故当前市面上的专用变压器大多已具备多种直流电压规格,可供切换选择,而因不同电压输出必须利用不同规格的转接插头,故其输出端便必须利用一种多接头的转接插头,其构造如图4所示,其主要是在一本体90上分设若干不同规格的转接插头91~94,各转接插头91~94是共同与电源输出导线95并接,当变压器切换输出不同高低的直流电源时,用户便可依实际状况,选择对应规格的转接插头91~94与负载连接,但以该种多接头式的转接插头在构造上有其缺点存在,如其虽具有不同规格的转接插头91~94可供选择利用,但各转接插头91~94的正、负极均为外露型,如同时碰触到金属物体,便将发生短路现象,而严重影响用电安全;各种不同品牌电器负载插口的中心插头直径没有统一标准,故用户有可能将插头91~94误插,而破坏插口或插头的插接结构,另外因各转接插头的金属部份外露,易因人手的酸性成份或空气中粉尘的堆积造成金属部份生锈,再者,此种设计方式在现代工业设计的观点来看,在外观美感及使用的方便性上均有欠缺;因此该种开放式的转接插头结构显然有进一步改良的必要。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防护效果的直流转接插头,其主要是由一主插头与一双向插头插接组成,其中双向插头是套掣在一套座内,其一端伸出在套座外,且可经推移与插头另一端交互穿出套座外,以供与负载插接,利用该种设计可有效防止各插头的正、负极同时接触金属物体而造成短路现象,而用户在使用上十分便利,也不致于产生误插情况或影响美观。
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措施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直流转接插头,主要由一主插头与一双向插头组成,主插头是连接至一具电压切换功能的变压器电压输出端上,又双向插头穿套在一套座内;该双向插头两端分别设有一不同规格的插掣部,两插掣部可经推移,交互突出在套座外,又双向插头底部形成有一插孔,供主插头的插掣部插入;双向插头内部在两插掣部间设有一芯杆,该芯杆的水平两臂是对应插入两插掣部内部,而分别构成其电源的一极,芯杆的垂直臂是供与主接头的插掣部内缘连接;两插掣部内侧分别设有一弹片,两弹片一端分别与两插掣部外缘构成电气接续状态,其另一端则对应在主插头的插掣部外缘;外套座两端分别形成有开口,供双向插头的两插掣部交互穿出,又其底部形成有两分别对应于双向插头底部的插孔;用上述结构通过套座的运用,只露出单一插掣部,从而防止两插掣部同时因接触金属而短路。
所述套座可由中空的上、下壳盖相对组合构成,该上、下壳盖两侧分别形成有半圆弧形的缺槽,在套座两端分别形成一开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不同规格电源输出插头配合不同的电器负载使用,用户不会插错电源,而因双向接头是容置在套座内,当与主插头配合使用时,人手不易接触,空气中的粉尘不易堆积,外观设计上也符合现代美学观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确可彻底解决传统开放式多接头直流转接插头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具备高度创造性与实用性。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为传统多接头式转接插头的外观图。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部份,请首先参阅图1、2所示,其主要是由一主插头10与一双向插头20组成,其中主插头10是连接至一具电压切换功能的变压器30电压输出端上,又双向插头20则穿套包覆在一套座40内;该主插头10上端形成有一插掣部11,供与该双向插头20插接,该插掣部11内、外缘为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插头10本身可直接插接在4·5或6·0伏特的负载设备上;又双向插头20两端分别设有一不同规格的插掣部21、22,其底部则形成有一插孔23,供主插头10的插掣部11插入,又在本实施例中,该外径较小的插掣部21是供插接在1·5或3·0伏特的负载上,另一外径稍大的插掣部22则供插接至9伏特的电源负载上;至于双向插头20的内部构造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其主要是在两插掣部21、22间设一呈T形状的芯杆24,该芯杆24的水平两臂对应插入两插掣部21、22内部,而分别构成其电源的一极(正极),又芯杆24的垂直臂则供与主接头10的插掣部11内缘接续,再两插掣部21、22内侧分别设有一U形弹片210、220,两弹片210、220一端分别与两插掣部21、22外缘构成电气接续状态,其另一端则在主插头10插入后,与其插掣部11外缘接续,而构成电源的另一极(负极)。
如图2所示,该套座40主要由中空的上、下壳盖41、42相对组合构成,该上、下壳盖41、42两侧分别形成有半圆弧形的缺槽410、420,其二者经结合后,便在套座40两端分别形成一开口,又下壳盖42底部分别形成有两通孔43、44,该两通孔43、44分别对应于双向插头20底部的插孔23,当双向插头20向套座40左侧推移时(如图3所示),双向插头20底部的插孔23对应于套座40左侧的通孔43,如双向插头20向套座40内的右侧推移时,其插孔23便对应于套座40的右通孔44,以供主插头10对应插入,而套座40的长度恰适于包覆双向插头20的本体及其中一插掣部21、22,换言之,在常态下,其中一插掣部21、22将穿出在套座40外。
经上述说明可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其使用状态详述如下,如前面所述,当变压器30欲作4·5或6伏特的直流电源输出时,其可直接使主插头10插接至电源负载上,又如作1·5或3·0伏特电压输出时,便须配合使用该双向插头20,如图3所示,其主要是将双向插头20向套座40内的左侧推移,而使主插头10的插掣部11经套座40的左侧通孔43插接至双向插头20上,从而经由芯杆24与弹片210将电源由插掣部21送至负载上;反之,如作9伏特电源输出时,则先将主插头10自套座40的左侧通孔43脱离,再将双向插头20向套座40内的右侧推移,使原先的插掣部21推入套座40内,而使另一相对插掣部22露出在套座40外,此时再将主插头10插入套座40的右侧通孔44与双向插头20插接,而后便可通过该插掣部22对负载提供9伏特直流电源,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在作任何一种规格的电源输出时,其始终保持只有一组插掣部暴露在外,如主插头10单独使用时,只有其插掣部11外露,如配合使用双向插头20时,其两插掣部21、22通过套座40的遮盖,有一组使用中的插掣部与负载相连接,而另一端插掣部则收置在套座40内,故不会发生插掣部正、负极端同时接触金属物体而造成短路的情况。
权利要求1.一种直流转接插头,其包括一与具有电压切换功能的变压器电压输出端连接的主插头,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双向插头及一套座,双向插头穿套在套座内;双向插头两端分别设有一不同规格的插掣部,两插掣部经推移,交互突出在套座外,双向插头底部形成有一插孔,供主插头的插掣部插入;双向插头内部在两插掣部间设有一芯杆,芯杆的水平两臂对应插入两插掣部内部,分别构成其电源的一极,芯杆的垂直臂供与主接头的插掣部内缘连接;两插掣部内侧分别设有一弹片;两弹片一端分别与两插掣部外缘构成电连接状态,其另一端对应于主插头的插掣部外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直流转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座包括相对合的中空的上、下壳盖,上、下壳盖两侧分别形成有半圆弧形的缺槽,在套座两端分别形成一开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流转接插头,尤指一种具伸缩套座的直流转接插头,其主要由一主插头与一双向插头组成,其中双向插头套掣在一套座内,其一端伸出在套座外,且可经推移与插头另一端交互穿出套座外,以供与负载插接,而利用该种设计可封闭双向插头的插接端,以防止接头经导体接触相互接通而造成短路现象。
文档编号H01R27/00GK2202361SQ9422150
公开日1995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1994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1994年9月23日
发明者郑裕丰 申请人:伸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