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545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路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共通端子和选择端子的电路断路器。共通端子是将三根导电棒中的一根插入连接的共通端子,选择端子是选择两根导电棒中的一根插入连接的选择端子。
作为以往的配备插入导电棒连接的端子的电路断路器已经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0-241540号上公开。该以往的电路断路器,在单相三线制配线中,通过调换上段的选择端子,能够有选择地连接两个导电棒和设置两个选择端子,通过切换开关切换这些选择端子,能够连接两根导电棒其中的一根。并且,已有实施例也有配备分别对应电压极的两个极的两种电路断路器。如按照这些已有实施例,可根据单相三线制配线电路的负载选择适宜连接的导电棒。
以上所述的通过调换上段的选择端子,能够有选择地连接两根导电棒的电路断路器,需要按照连接的导电棒将选择端子由器件主体上一个个卸下,重新配置选择端子,非常麻烦。
并且,设置两个选择端子,通过切换开关切换这些选择端子,能够连接两根导电棒中的一根的电路断路器,需要两个选择端子,在连接各导电棒时,存在由于插入力大不容易连接的问题。
另外,配备分别对应电压极的两个极的两种电路断路器的已有实施例,也存在必须配备两种电路断路器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由,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简单地选择连接两根导电棒中的一根,同时能够减小导电棒的插入力的电路断路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1的电路断路器包括,器件主体和1个共通端子及1个选择端子,在1个共通端子中插入连接在该器件主体的一侧的不同位置分别设置的3根导电棒中的1根,在1个选择端子中插入连接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设置的其余的2根导电棒中选择的1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设置内部收存部,同时在该内部收存部内至少在对应2根导电棒的2个位置间设置移动自如的所述选择端子。
本发明2是在本发明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在所述内部收存部,在分别对应其余的2根导电棒的2个位置设置定位所述选择端子的定位装置。
本发明3是在本发明1或2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在所述器件主体设置显示所述选择端子位于对应2根导电棒中的哪一个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4是在本发明1至3所述的任何一个电路断路器中,在所述内部收存部、对应保持所述选择端子2根导电棒的位置间,设置通过来自所述器件主体的外部的操作使导板移动的导板构件。
本发明5是在本发明4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所述器件主体在一侧端部上下方向形成在上、中、下3段配设的由宽度方向插入3根导电棒的3个插入部,在对应该3个插入部中的最下段的插入部配设所述共通端子,同时形成连通3个插入部中其余的2个插入部的所述内部收存部,设置了由所述器件主体的上面连通到所述内部收存部的通孔。
本发明6是在本发明5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在所述内部收存部的内面两侧设置了由所述器件主体的上方向下方延伸、结合所述导板构件的侧部、引导导板构件上下方向移动的导板引导装置。
本发明7是在本发明5或6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至少在所述导板构件的一侧侧面,设置向外侧凸出的凸出部,至少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侧面,在位于从最上段的插入部到中段的插入部之间的状态,所述凸出部形成插通到外部的引导部。
本发明8是在本发明7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所述导板构件的凸出部由以下构成,形成由选择端子的位置向下侧延伸出的支脚片的前端,所述引导部由从器件主体的底面向上方延长的导向槽和在该导向槽的最上方形成的所述凸出部以及所述支脚片的插通孔。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及其主要符号。


图1(a)表示本实施形式的1使用例的省略了一部分第1侧壳体的侧视图。
图1(b)表示本实施形式的1使用例的省略了一部分第1侧壳体的另一侧视图。
图2(a)表示本实施形式的其他使用例的省略了一部分第1侧壳体的侧视图。
图2(b)表示本实施形式的其他使用例的省略了一部分第1侧壳体的另一侧视图。
图3是表示同上的导板构件和选择端子关系的立体详图。
图4是表示同上的导板构件和第1侧壳体以及第2侧壳体关系的省略了一部分的立体详图。
图5是同上的立体详图。
图6是同上的中间壳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同上的省略了闩部位一部分的放大立体详图。
图8是同上的下侧电磁驱动部以及下侧双金属片的结构部位的立体详图。
图9是同上的上侧电磁驱动部以及上侧双金属片的结构部位的立体图。
图10是同上的上侧电磁驱动部以及上侧双金属片的结构部位的立体详图。
图11是同上的双金属片的调整说明图。
图12是同上的下侧电磁驱动部以及下侧双金属片的结构部位的立体图。
图13是同上的侧视图。
图14是同上的后视图。
图15是同上的立体图。
图16是同上的图13的A-A剖视图。
图17是同上的图13的B-B剖视图。
图18是同上的俯视图。
图19是同上的仰视图。
图20是对同上的第1侧壳体的构件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同上的断开状态的状态说明图。
图22是同上的向闭合状态过渡中的状态说明图。
图23是同上的闭合状态的状态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同上的在取下解扣板状态下的闭合状态说明图。
图25是由于同上的过载电流而跳闸动作的状态说明图。
图26是由于同上的过载电流而瞬断状态的状态说明图。
图27是同上的闩和手柄连接关系的立体图。
在上述附图中,1--器件主体;1A--第1侧壳体;83--导板构件;90--收存部;200--内部收存部;204--导向槽;T1--共通端子;T2--选择端子;L1~L3--导电棒。
实施例下面参照图1至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于本实施例的电路断路器如图5所示那样,在两侧由合成树脂制造的第1侧壳体1A和第2侧壳体1B叠合构成的器件主体1内装有,在沿器件主体1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2个固定触点2A、2B和对向这些各固定触点2A、2B的,接通、断开(接触、离开)自如的可动触点3A、3B,和紧固可动触点3A、3B的2个可动触头4A、4B,和驱动这2个可动触头4A、4B的开关机构5;通过由手柄6开关操作的开关机构5使各可动触点3A、3B接通、断开各固定触点2A、2B,在器件主体1的高度方向上下设置各固定触点2A、2B以及可动触头4A、4B;同时在两可动触头4A、4B中,在由各固定触点2A、2B离开各可动触点3A、3B的状态,从器件主体1的宽度方向看来不交叉的高度位置上设置,在高度方向,介于2个固定触点2A、2B之间设置一个可动触头4B,和接通、断开另一个可动触头4A的可动触点3A的固定触点2A。
在器件主体1的一端内部设置象夹入两壳体1A、1B间那样,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隔壁构件(以下称中间壳体)7,在由第1侧壳体1A的侧壁(外壁)内侧的凹部8和中间壳体7的纵壁部35构成的区域内,收存在一端设置固定触点2A的作为构成固定侧电路的端子块10A;在由中间壳体7的第2侧壳体1B侧设置的凹部9和第2侧壳体1B的侧壁(外壁)构成的区域内,收存在一端设置固定触点2B的、作为构成固定侧电路的端子块10B。
另外,在器件主体1的另一端的内部,设置有收存部90和内部收存部200,收存部90是收存如图1或是图2所示那样,将在不同的位置(在图中是上下方向)分别设置的3个导电棒L1~L3内的最下段的导电棒L3插入连接1个共通端子T1;内部收存部200是至少在对应2根导电棒L2、L3的2个位置间移动自如的设置、选择其余的2根导电棒L1、L2中的1根插入连接的1个选择端子T2。
共通端子T1以及选择端子T2都呈大致コ字状,是由上下并行的两侧片的前部相互接近之后,由前端向外分开的刀承弹簧构成,由于前端分开,导电棒L1、L2或L3容易插入,用中央的接近部位夹住导电棒L1、L2或L3。
在内部收存部200作为分别对应其余的2根导电棒的2个位置,设置定位所述选择端子T2的定位装置,在构成第1侧壳体1A的内部收存部200区域的端部壁面,在第1侧壳体1A的宽度方向,设置剖面大致呈半圆状的凸块97。
在相当所述器件主体1的内部收存部200的顶点壁,作为指示选择端子T2位于对应2根导电棒L2、L3中的哪一个的指示装置,设置连通内部收存部200内部的通孔201,从该通孔201可否由外部看到、确认在收存选择端子T2的导板构件83的上部形成圆柱状的指示部202?通过由外部不能够看到、确认离开通孔201的位置,可知选择端子T2的位置。并且,也可通过通孔201由外部按动操作使导板构件83向下方移动。该通孔201是由在两侧壳体1A、1B的上面侧壁设置的半圆的凹孔201a对接形成的圆孔构成的。
由于导板构件83是对应由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的器件主体1的两端方向的两端面开口的框体形成的,从一端开口插入构成选择端子T2的刀承弹簧,保持使刀承弹簧的前端部较其他端开口凸出,选择端子T2与该导板构件83一起如图1及图2的上下方向移动自如地被设置在内部收存部200内。
在构成内部收存部200的两侧壁的两侧壳体1A、1B的侧壁的内面,上下移动自如地配合形成了导板构件83的两侧部的导板凸块203,在2条并行的凸块205之间形成使其滑动的上下方向的导向槽204,在对该两侧壁的导向槽204、204锁合导板构件83的两侧的导板凸块203的状态,内部收存部200在上下方向移动自如地收存保持导板构件83和选择端子T2。还有,也可在内部收存部200一侧设置导板凸块203,在导板构件83的一侧设置导向槽。
在如图3所示那样的图中,在第1侧壳体1A的侧部,导板构件83一体延长形成向下方延伸的支脚片83a,同时在支脚片83a的下端部形成向外凸出的凸出部206。
该凸出部206在构成内部收存部200的侧壁的第1侧壳体1A的侧壁外侧,如图4所示那样,由第1侧壳体1A的底面,由在上方形成的导板槽207的上端底部与内部收存部200连通那样开口的插通孔208向导板槽207内插入支脚片83a,同时在上下方向滑动自如地位于导板槽207内。
导板槽207、插通孔208构成为了使安装了选择端子T2的导板构件83上下移动的导板部,在内部收存部200内凸出那样形成导板槽207的底部,通过在导板槽207的上端底部形成的插通孔208向导板槽207内上方插入的支脚片83a的背面可滑动连接导板槽207的上端底部。并且,在导板槽207的最上方设置向导板槽207的上端部移动时对接的凸出部207a。
然后,凸出部206构成使内部收存部200内的选择端子T2上下移动的操作部,如果通过由器件主体外部拿着该凸出部206或用螺丝刀等推上、按下,使导板在导板槽207内移动,伴随该导板移动,内部收存部200内的导板构件83与选择端子T2一起,通过导板凸块203和导向槽204,用导板向上或下移动。
这里,凸出部206位于导板槽207的下端部,在如图2所示那样中段的导电棒L2对应选择端子T2的位置,凸出部206位于导板槽207的上部的位置,如图1所示那样,上段的导电棒L1对应选择端子T2的位置,构成支脚片83a的长度及导板部,通过上述凸出部206的操作能够使选择端子T2的位置对应上段的导电棒L1或中段的导电棒L2的位置。
在通过上述操作移动导板构件83时,导板构件83的前端上部或前端下部由其弹性和定位凸块97的径向面越过定位凸块97移动后,导板构件83的前端下部或前端上部触及定位凸块97,保持选择端子T2的位置。
在器件主体1的另一端部,通过对接用两侧壳体1A、1B的端壁和侧壁形成的L字状的缺口槽,对应在上、中、下三段配设的3根导电棒L1~L3,形成端面及侧面开口的插入导电棒用的插入部209a~209c,上段、中段的插入部209a,209b连通至内部收存部200内,最下段的插入部209c连通至收存部90内。
共通端子T1机械地整体且电连接保持固定的下述电磁驱动部47的导电板71,选择端子T2通过编组线82电连接下述的双金属片46。
另外,在通过开关机构5电连接这些共通端子T1、选择端子T2的端子块10A、10B中,端子块10A是由呈コ状弯曲的端子板11和由该端子板11下片的一端向上方整体延长,从该延长片11a的上端对延长片11a直角弯曲、对端子板11,向外整体延长的固定触头12A和在该固定触头12A的一端上面铆接固定的固定触点2A和在端子板11的下片上载置、收存于端子板11内的大致呈厶字状的锁扣弹簧13A构成,在所述第1侧壳体1A的凹部8的向下倾斜的底面上设置装载端子板11的下片、沿凹部8一端的立壁8a那样的延长片11a;在将越过立壁8a的上端的固定触头12A,向凹部外导出的立壁8a和由第1侧壳体1A的底部立起的隔壁14之间,与凹部8的底部同样倾斜的整体形成的固定触点配置部15上,设置固定触头12A的前部,由此使端子块10A设置在凹部8内。在固定触点配置部15形成向固定触头12A的下侧凸出的、错过固定触点2A的下端的凹部15a。端子板11由上片的另一端向上整体延长形成T字片11b,在形成位于第1侧壳体1A的内侧面的凸平部22的上端面,载置该T字片11b的上端的侧方凸出部的片侧前端。并且,在端子板11的侧片的侧面整体形成插入锁扣弹簧13A的压板片13b内、防止锁扣弹簧13A不稳的凸块23。
由于锁扣弹簧13A和端子板11是足以构成导体连接部的快速连接端子,在对第1侧壳体1A重合中间壳体7时,在第1侧壳体1A的另一端的纵壁部形成的断面是由半圆状的向下倾斜的槽160和图6所示那样,在中间壳体7的对向壁面形成的同样形状的向下倾斜的槽160形成的;通过向下倾斜的电线插入孔16A,将由外部插入的电线(无图示)的芯线压入端子板11的上片和锁扣弹簧13A的锁扣片13a的上端以及压板片13b的上端之间,由锁扣片13a的前端锁扣相对于电线的引出方向的芯线,并且,通过用压板片13b的上端面将芯线压在端子板11的上片,在电连接芯线的同时,机械地保持住。
解除该电线锁扣是用解除手柄17在该解除手柄17下部侧面设置的转动轴18,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在第1侧壳体1A的内侧面的凸平部22上设置的轴孔20中,并且在下部另一侧面设置的凸出中间壳体7的纵壁部35的壁面的轴36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在下部的另一侧面设置的凹部37中,在图20中,手动操作露出器件主体1外侧的操作部17a,使其沿反时针方向转动时,下端设置的驱动凸块19按压锁扣弹簧13A的锁扣片13a的一侧端的前部,使锁扣片13a弯曲,能够解除对芯线的锁扣。图5中的21是解除手柄17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的复位弹簧。
端子块10B是由与基本的端子块10A同样的端子板11和锁扣弹簧13B以及固定触头12B构成,与端子块10A的端子板11不同的是端子块10B的端子板11是由其下片的一端向下延长形成的延长片11c,由其延长片11c的前端与器件主体1的底部平行那样延长形成固定触头12B,并且,由端子板11的侧片的一端部形成直角延长的里片11d。
锁扣弹簧13B与锁扣弹簧13A的结构相同,载置在端子板11的下片上,向压板片13b内插入由端子板11的侧片凸出的凸块23。
该端子块10B是在与构成中间壳体7的凹部9底部的器件主体1的底部大致平行延长形成的横壁部24上载置端子板11的下片,同时在凹部9的一端部的纵壁25沿里片11d的纵壁25的下端和与横壁部24的一端部之间形成的缺口27上镶嵌端子板11的一端,将延长片11c向凹部9外伸出,在第1侧壳体1A一侧重合中间壳体7时,在第1侧壳体1A的底部的凸缘26、26上载置固定触头12B的前部,也就是设置了固定触点2B的下面。
用中间壳体7的横壁部24以及后述的膨出部30以及在两壳体1A、1B的侧壁间构成的空间,跨越两壳体1A、1B间设置固定触点2B。还有,凸缘26、26间的凹处,是为错开在固定触头12B的前部铆接固定的固定触点2B的固定触头12B的下面一侧凸出的下端部。
并且,由端子板11的上片的另一端部向上方延长形成T字片11b的上端的侧方凸出部的前端被设置在形成中间壳体7的壁面的凸平部22′的上端面。
端子块10B的锁扣弹簧13B和端子板11构成与端子块10A同样情况相当导体连接部的速连端子,在第2侧壳体1B重合中间壳体7时,从由在中间壳体7的凹部9的另一端部的纵壁部28上设置的剖面呈半圆状向下倾斜的槽160,和从由用与该向下倾斜的槽160同样在第2侧壳体1B的另一端部的纵壁设置的向下倾斜的槽160所形成的电线插入孔16B插入电线时,用锁扣弹簧13B的锁扣片13a锁扣其芯线,用压板片13b将芯线压接在端子板11的上片,在电连接电线的同时将其机械锁扣住。
用解除该电线锁扣的解除手柄17′在中间壳体7的凸平部22′设置的轴孔20转动自如地支承该解除手柄17′与上述解除手柄17同样在下部侧面设置的转动轴18,并且在凹部37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侧面形成向第2侧壳体1B的内侧面凸出的轴38,在手动操作露出器件主体1外侧的操作部17a使其转动时,在下端设置的驱动凸块19能够压住锁扣弹簧13B的锁扣片13a的一侧端的前部,使锁扣片13a松弛,解除锁扣状态。图5中21′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除手柄17′的复位弹簧。
中间壳体7形成在图6所示那样的大致平行于两壳体1A、1B的侧壁对于纵壁部35向第2侧壳体1B侧凸出、连接第2侧壳体1B的侧壁内面的膨出部30,较该膨出部30下面更下垂的壁是所述纵壁25,在第1侧壳体1A侧设置用面向第2侧壳体1B侧的侧壁、底壁31、一端部的纵壁32以及顶壁33围成的凹处34。然后在第1侧壳体1A侧当对接中间壳体7时,在凹处34的底部31的段面31a上载置在第1侧壳体1A侧组装的端子块10A的固定触头12A的前端侧部,并且沿较第1侧壳体1A的内侧面更凸出的横壁29的下面配置顶壁33。在段面31a形成错开铆接固定固定触头12A的固定触点2A的下端部的槽31b。并且在纵壁32形成为了向凹处34内插入对应固定触点2A的可动触头4A的自由端的开口部39。
开关驱动可动触头4A、4B的开关机构5是由相当于挂钩构件的工作板43和闩40和具有锁合工作板43的一端的段状的锁合部57的第1解扣板41和第2解扣板42和手柄6以及コ字状的连杆44等构成,在对这些施加过载电流检测时,驱动开关机构5的2个双金属片45、46,特别是当短路电流流过时,附加驱动开关机构5的电磁驱动部47、48构成的共通构件。
手柄6由操作部6a和转动部6b以及手柄轴6c构成,将转动部6b的两侧面的中央凸出的手柄轴6c分别转动自如地插入在第1侧壳体1A的内侧形成的轴孔49和在第2侧壳体1B的内侧面形成的轴孔49并保持在两壳体1A、1B之间,操作部6a是面临在两壳体1A、1B叠合的状态下构成的器件主体1的上面开口的窗孔50。还有,在手柄轴6c安装扭转弹簧51,通过该扭转弹簧51手柄6在开操作位置靠向关操作方向。
在转动部6b的下端如图20所示那样设置轴孔52中转动自如地插入连杆44的上侧轴44a,通过连杆44连接工作板43。
工作板43是在中央两侧设置的轴承孔43a贯插连杆44的下侧轴44b,由此通过连杆44连接手柄6,上下移动自如地配置在器件主体1内。
闩40是在两壳体1A、1B的内侧面上形成的轴孔52、52内插入凸出上部的两侧面的轴40a,是支撑在两壳体1A、1B之间的构件,如图7所示,较轴40a稍下方的第1侧壳体1A侧的侧部设置从横方向镶入可动触头4A的切槽54并且还在下部的第2侧壳体1B侧的侧部设置从横方向镶入可动触头4B的切槽55。然后在可动触点侧端面,各可动触点3A、3B在离开各固定触点2A、2B的状态锁入向中间壳体7以及两壳体1A、1B的侧壁的内面凸出设置定位片130,在宽度方向形成与其底部连接的凹槽131。
这里,可动触头4A是由刚体的导电金属板构成,由侧方向插入闩40的切槽54,同时在如图7所示那样的切槽54的后面设置的凹部54a,通过后面下部和凹部54a的底部之间压缩配置的接压用的线圈弹簧53,后部靠向上方,闩40以轴40a为中心转动时,使对应在自由端铆接固定的可动触点3A,对固定触点2A离、合。
并且,可动触头4B是由导电性弹簧薄板材构成,闩40在图20中反时针方向转动时,压向下方使其弯曲,在由该弯曲状态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闩40复位,用其弯曲和复位,使在前端铆接固定的可动触点3B,对固定触点2B离、合。
闩40的下端部,通过在该下端部和由第1侧壳体1A的底部垂立的壁63之间被压缩配置的螺旋弹簧62压住,用图20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力使其靠上。
第1解扣板41是由轴部41a,和凸出该轴部41a上部的凸出部41b,和靠近轴部41a的第2侧壳体1B侧与轴部41a有垂直相交面的侧片部41c,和由该侧片部41c的上端向一端整体延伸出的横臂片41d构成,是向两壳体1A、1B的内侧面设置的轴孔56、56内插入轴部41a的两端,在两壳体1A、1B之间转动自如地被支撑的构件,在凸出部41b的上端部形成锁脱工作板43的一端(图20的右端)的锁合部57,并且,在横臂片41d的前端上部形成按压驱动电磁驱动部47的可动铁心58的驱动部58a的支承物部分88。并且,在侧片部41c下部的第2侧壳体1B侧面,形成通过设置在第2解扣板42的下端部端面的对向部42a按压驱动的支承物部分59,在该支承物部分59的侧面设置锁合在轴部41a嵌入环部的扭转弹簧60的两端的锁合部61。并且,在侧片部41c下部的第1侧壳体1A侧面设置对向由固定保持电磁驱动部47的导电板71垂下的双金属片45的下端,在双金属片45弯曲改变位置时被按压的第1驱动部69。
朝向第1侧壳体1A内侧面从第1侧壳体1A的上侧附近直到底部附近整体形成的相当于隔壁的分离壁65的端面的中央部设置的轴体66插入第2解扣板42的中央部的轴孔42b,是在两壳体1A、1B之间转动自如地被支撑的构件,在上述的对向部42a的相反一侧的下部端面设置使图8所示的电磁驱动部48的可动铁心67的驱动部67a被按压驱动的支承物部分68。并且,在第2解扣板42的上端的第1侧壳体1A侧的侧面设置对向由固定保持电磁驱动部48的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71垂下的双金属片46的上端,在双金属片46弯曲改变位置时被按压的第2驱动部70。
由薄板金属材料构成的导电板71如图9所示那样被折曲形成反L状,在其外横片71a固定保持电磁驱动部47,在与由外横片71a的前端U状折回的外横片71a平行的内横片71b的前端下部的段面焊接固定双金属片45的上端反L状部的横片,使双金属片45垂下。
电磁驱动部47是由如图10所示那样反L状折曲磁性铁板,直角折曲其垂直片的两侧端,水平剖面呈コ字状的固定铁心74,和可动铁心58,和在固定铁心74的两端磁极面摇动自如地对向支撑可动铁心58的板弹簧73构成,在导电板71的外横片71a和内横片71b之间插入由与固定铁心74呈直角整体形成的水平片构成的平板75,通过在平板75的两侧缘的中央部的凹槽75a结合由外横片71a的两侧缘的中央部垂下的反T状片76,在如图9所示那样的导电板71上固定保持固定铁心74。
可动铁心58在将固定铁心74一侧的面上形成凸出该面的凸块58b、58b插入在板弹簧73的中央片73a的上端部形成的孔73b、73b,通过铆接固定,摇动自如地支撑板弹簧73。板弹簧73沿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外面那样配置在中央片73a的两侧方折曲形成的两侧片73c、73c,通过在固定铁心74的外侧角部形成的凹部74b、74b,锁合在两侧片73c、73c的前端向内凸出的锁合片73d、73d,来固定保持固定铁心。
由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前端的倾斜面构成的磁极面,对向通过板弹簧73的中央片73a和两侧片73c、73c之间的可动铁心58,当导电板71流过短路电流那样的过大电流时,通过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磁极面产生的磁力,吸引摇动可动铁心58,使凸出设置在可动铁心58的一侧的驱动部58a移动。
还有,由导电板71的外横片71a的插通孔72向设置在平板75中央的螺孔78旋入调整螺丝77,通过内横片71b使其前端对向双金属片45的上端反L字状部的横片,通过旋进调整螺丝77,使内横片71b弯曲,能够调整双金属片45的下端的初始位置(参照图11)。
在导电板71的垂直片71c的下端,焊接固定上述共通端子T1,并且,由双金属片45的下端稍上方的板面上焊接在可动触头4A的一端焊接的编组线79的另一端,电连接共通端子T1、导电板71、双金属片45、编组线79和可动触头4A。
固定保持电磁驱动部48的可动触头4B如图8所示那样将后端部作为外部呈U状折回,形成平行后端部的内横片80,在该内横片80的前端上部的段面载置双金属片46的下端呈L字状折部的横片,使焊接固定的双金属片46垂立。
电磁驱动部48形成与上述电磁驱动部47相同的形状,是由固定铁心74′、板弹簧73′以及可动铁心67构成,在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和内横片80之间插入在固定铁心74′上整体形成的平板75′,通过对平板75′的两侧缘的中央部的凹槽75a′结合由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的两侧缘的中央部垂立的T状片76,固定铁心74在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如图12所示那样被固定保持。
在板弹簧(73′)的中央片73a′的上端部形成的孔73b′、73b′内插入可动铁心67朝向固定铁心74′一侧的面凸出的凸块(无图示),通过铆接固定,摇动自如地被支撑在板弹簧73′上。板弹簧73′是沿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外面那样配置在中央片73a′的两侧折曲形成的两侧片73c′、73c′,通过在固定铁心74′的外侧角部形成的凹部74b′、74b′锁合在两侧片73c′、73c′的前端向内凸出设置的锁合片(无图示),使固定铁心74′固定保持住。
由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前端的倾斜面构成的磁极面是通过板弹簧73′的中央片73a′和两侧片73c′、73c′的间隙,对向可动铁心67,当短路电流那样的过大电流流过可动触头7B时,在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磁极面产生的磁力吸引摇动可动铁心67,使在可动铁心67的一侧端面凸出设置的驱动部67a移动。
通过在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设置的插通孔(无图示)将调整螺丝77′从下方旋入在平板75′的中央设置的螺孔78′,通过内横片80使其前端对向双金属片46的下端L字状部的横片,通过旋进调整螺丝77′,使内横片80弯曲,能够调整双金属片46的上端位置(参照图11)。
在较双金属片46的上端稍下方的板面焊接与导板构件83内的上述选择端子T2一端焊接的编组线82的另一端,电连接选择端子T2、双金属片46、可动触头4B。
当装配本实施例的电路断路器时,首先,在第1侧壳体1A的凹部8收存端子块10A,同时在规定位置随同复位弹簧21一起装入解除手柄17。
还有,在规定位置随同扭转弹簧51一起安装手柄6,而且,在图20所示的器件主体1的另一端底部设置的收存部90收存共通端子T1,在沿第1侧壳体1A的隔壁91、92间的L状的间隙配置导电板71的纵片71c,同时配置与隔壁92的上横壁部92a的上面并行的外横片71a,在第1侧壳体1A的侧平内面形成的分离壁65的左侧壁面(图20)配置电磁驱动部47以及双金属片45。这时决定导电板71的外横片71a的位置和决定镶入在内横片71b的U字状的屈曲部内较第1侧壳体1A的内侧面凸出的半圆状的凸缘103′。
然后,在第1侧壳体1A的规定位置转动自如地配置在切槽54内镶入闩40、可动触头4A的同时,在凹部54a内收存线圈弹簧53。并且,用连杆44将工作板43与手柄6连接。
并且,在分离壁65和戈壁92之间的空间收存电磁驱动部48以及双金属片46,同时随同导板构件83收存选择端子T2,收存在与第2侧壳体1B对接时,构成的对应内部收存部200的第1侧壳体1A的内侧的区域(该收存位置也可对应导电棒L1或L2的任何位置)。还有,通过插通孔208向外部露出导板构件83的支脚片83a,向外部露出在第1侧壳体1A的侧壁的外侧面形成的导板槽207内插入的凸出部206。
从位于较第1侧壳体1A的底部稍上方的分离壁65的下端向第1侧壳体1A的另一端方向在底部平行,在由该平行部向上倾斜延长的隔壁95和第1侧壳体1A的底部之间配置可动触头4B的中央部的倾斜向上的倾斜部位,通过隔壁14的缺口14a,将可动触头4B的自由端侧配设在配置固定触头12B的空间。
这时,用在隔壁95的平行部的下面和第1侧壳体1A的底部分别凸出设置的凸缘96夹住固定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还有,这时在后端部和内横片80的U字状屈曲部内镶入较第1侧壳体1A的内侧面凸出的半圆状的凸缘103′,使其定位。
将第1解扣板41随扭转弹簧60转动自如地配置在规定位置。并且还将第2解扣板41转动自如地配置在规定位置。
这样如图20所示那样,在第1侧壳体1A侧配置中间壳体7以及收存在该中间壳体7的凹部9内的端子块10B、解除手柄17′以及其复位弹簧21′,在装配完之后,在第1侧壳体1A侧重复配置端子块10B、解除手柄17′以及将复位弹簧21′装配在凹部9内的中间壳体7。
这里,当在第1侧壳体1A的规定位置配设中间壳体7时,同时通过纵壁32的开口部39在凹处34内配设可动触头4A,在底壁31的段面31a上载置在端子块10A上设置的固定触头12A的前端侧部,同时在解除手柄17的凹部37镶入轴36。
在第1侧壳体1A的底部上的凸缘26上载置在其中一个端子块10B上设置的固定触头12B。并且在第1侧壳体1A的端部壁形成的平坦面上载置在中间壳体7的端部形成的向下段部的下面。
在该状态下将第2侧壳体1B叠加结合在第1侧壳体1A侧。这时,由第1侧壳体1A向第2侧壳体1B侧整体凸出的两端上下的4处的弹性锁合片100…的前端的爪状的挂接锁合部101锁合在对应第2侧壳体1B侧设置的凸块状的被挂接部102,构成了结合固定第1侧壳体1A和第2侧壳体1B的器件主体1(参照图13~图1 7等)。在卸下该第1侧壳体1A和第2侧壳体1B的结合固定时,对应在第2侧壳体1B侧设置的各被挂接部102…从各解除孔150插入螺丝刀151向上方按压对应各弹性锁合片100…的挂接锁合部101,通过脱离与被挂接部102的挂接状态,能够从第1侧壳体1A上卸下第2侧壳体1B。
闩40的轴40a、第1解扣板41的轴41a转动自如地插入粘附第2侧壳体1B的,在第2侧壳体1B内侧面设置的轴孔52、56。
并且,对应各双金属片45、46的调整螺丝77、77′的头部应该是如图18所示那样在器件主体1的上面开口的开口部104,如图19所示那样在底部开口的开口部105,通过在组装后的动作试验时得到的最佳工作点那样的开口部104,105旋入动作调整螺丝77、77′,由图11(a)向图11(b)那样调整双金属片45、46的初始位置,在其调整之后,利用其弹性,用将上盖106、下盖106′镶入器件主体1的各自部位来被覆开口部104、105。
这里,双金属片45、46是在以器件主体1的宽向为宽向一部分重叠那样并列设置在器件主体1的纵向,谋求器件主体1的宽向的紧凑化。还有,由于将改变位置方向设定在相互的外侧方向,预先清楚不改变位置的初始位置,即使各双金属片45、46改变位置,由于不会接近初始位置以上,容易进行各双金属片45、46的安装作业。
也就是说,如果在同一方向改变位置,需要配设调整其改变位置量,各双金属片45、46的安装作业是麻烦的,在实施例中没有这样的麻烦。
并且,由于在各双金属片45、46之间存在是隔壁的分离壁65,能够减小两双金属片45、46之间的间隔,可以充分利用收存在器件主体1内的开关机构5和接点部的配设空间。特别是将连接各双金属片45、46的编组线79、82由器件主体1的上下方向折回,容易进行编组线79、82的折回作业。
然后,在器件主体1的另一端内部的内部收存部200及收存部90分别收存选择端子T2、共通端子T1,并且在对应这些端子T1,T2那样的器件主体1的一端部形成绵亘器件主体1的端面和两侧面那样开口的插入部209a~209c。
特别是在器件主体1的另一端部并列形成倾斜向上开口的一对电线插入孔16A、16B。
特别是在该电线插入孔16A、16B的下方的端面形成将在用两壳体1A、1B的侧壁和中间壳体7分割的2个区域的内下侧的区域配置的固定触点2B和可动触点3A的开关动作而产生的气体,通过排气孔109以及器件主体安装用锁合孔112排出的开口,特别是在器件主体1的另一端部的上面形成,将在上侧的区域配置的固定触点2A和可动触点3A的开关动作而产生的气体向斜上方排出的排气孔110。
这些两排气孔109、110上下分离,并且,由于面临器件主体1外部的方向相互离开的角度,在强制断开时,产生的电弧的排出方向互不相同,通过两极的电弧混合能够防止极间短路。这里,排气孔110是内部的中间壳体7的前端升高的凸缘113、在解除手柄17、17′的侧面凸出的凸缘114、114以及通过面临壳体1A、1B的排气孔的开口的横凸出壁115,排气气体被导向斜上方,所以不容易与下方的排气孔109排出的气体交叉。
然后,如果向电线插入孔16A、16B插入各自负载侧的电线、连接各端子10A、10B,通过插入部209c向在宽向的共通端子T1插入连接导电棒L3,通过插入部209a或209b向在宽向的选择端子T2插入连接导电棒L1或L2,能够将本实施例的电路断路器插入电路。
下面根据图21至图26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
图21表示断开状态,在该断开状态,手柄6的操作部6a呈由开口部50倒立露出的状态,工作板43的一端和第1解扣板41结合的状态在于脱落的状态。然后,闩40通过螺旋弹簧62如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其靠上,贯通插入闩40的切槽54中的可动触头4A位于向上方移动自由端的状态,并且,贯通插入切槽55中的可动触头4B通过其弹簧的弹性力位于向上方移动自由端的状态,在各自的自由端设置的可动触点3A、3B位于离开对应的固定触点2A、2B的状态。
在该状态,当顺时针方向转动手柄6的操作部6a时,连杆44的上侧轴44a是向下方按动的,连杆44通过下侧轴44b按下工作板43。通过按下工作板43,工作板43的一端(图的右端)触及第1解扣板41的锁合部57,以其位置作为转动中心,工作板43向反时针方向转动,工作板43的另一端(左端)如图22所示那样触及在闩40的上端设置的凸出部84,靠弹簧的反作用力使闩40反时针方向转动。
通过该转动,贯通插入闩40的切槽55中的可动触头4B弯向其自由端向下移动的方向,使自由端的可动触点3B接触固定触点2B。并且,贯通插入切槽54中的可动触头4A反时针方向转动,使其自由端的可动触点3A接触固定触点2A。该接触较可动触点3B接触固定触点2B延迟。
这里,由于可动触头4B用其自体的弹性接压,不需要接压用的弹簧装置,而且,由于不需要用编组线进行电路连接,省去了零件装配作业和编组线连接作业,使生产性得到提高。
然后,当再使手柄6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连接连杆44的下侧轴44b的位置与手柄6的转动中心的线的上侧轴44a,如图23所示那样向左向移动,该状态手柄6的扭转弹簧51、靠上闩40的螺旋弹簧62、进一步均衡可动触头4B的弹簧力等,保持工作板43的一端和第1解扣板41的锁合部57的闩锁状态,维持图23的闭合状态。图24表示在取下解扣板41、42状态下的上述闭合状态。
在闭合状态,当使手柄6的操作部6a反时针方向转动时,由于连杆44的上侧轴44a位置向将连接手柄6的转动中心和下侧轴44b的线,越过右方向,向上方移动,解除工作板43的左端和第1解扣板41的锁合部57的闩锁状态,闩40借助螺旋弹簧62的力沿时针方向转动,同时,手柄6借助螺旋弹簧62的力快速转动回归到离开一侧。由于向闩40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可动触头4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自由端向上方移动,使可动触点3A离开固定触点2A。并且,可动触头4B不向下按压,用其弹簧力恢复原状态,使其自由端的可动触点3B离开固定触点2B。该离开较可动触点3A离开固定触点2A延迟。该延迟与后面要讲述的强制断开时相同。
这里,由于具有上述那样的两极的触点部的开闭和延迟,触点开闭时所产生的电弧仅为刚体侧的可动触头4A,可防止由弹簧材料构成的可动触点4B由于电弧而耗损。
由于在两极的触点部产生的电弧在各自的配置区域内产生,并且,排气孔109、110的排气方向不同,能够防止极间短路。
由于触点部的离开时转动的闩40的前端面的宽向形成的凹槽131拴入在两壳体1A、1B以及中间壳体7形成的定位片130,在凹槽131的底部相接,不必担心在一个区域内产生的电弧由器件主体1的里侧的闩40一侧迂回进入另一区域,防止由器件主体1内的电弧引起极间短路。
由于以上侧的固定触头12A的固定触点2A近旁的空间作为由中间壳体7的膨出部30到两壳体1A、1B的侧壁间的宽敞空间,并且,以下侧的固定触头12B的固定触点2B近旁的空间作为到两壳体1A、1B的侧壁间的宽敞空间,能够减少由于触点部的离开时产生电弧的气压,能够防止由气压造成两壳体1A、1B的裂痕和破损。
还有,由于中间壳体7是用含有氢氧化镁的树脂材料成形的,能够防止在触点部离开时产生的氧化碳造成绝缘老化。
在如图23所示上述闭合状态中,当过电流流过负载时,双金属片45、46由于过载电流而发热弯曲变形。这里,由上方垂下的双金属片45下端向图的左方向移动那样改变位置,并且垂下的双金属片46上端向图的右方向移动那样改变位置,如图24所示那样,双金属片45的下端向左方向推动第1解扣板41的第1驱动部69,双金属片46的上端向右方向推动第2解扣板42的第2驱动部70。也就是说,两双金属片45、46的自由端向互相离开的方向改变位置。由于该改变位置,第1、2解扣板41、42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第2解扣板42的对向部42a推动第1解扣板41的支承物部分59,向第1解扣板41提供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力。
这里,由于双金属片45、46的通电方向互为相反方向,当大电流流过时,在两双金属片45、46上产生互为离开方向的磁力。因此,能够使双金属片45、46快速弯曲改变位置,其结果可更快强制断开。该动作对后面讲述的由于短路电流的强制断开也同样有效。
当第1解扣板41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解除锁合部57和工作板43的一端(右端)的闩锁状态,工作板43以连杆44的下侧轴44b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工作板43的另一端(左端)不限制闩40,闩40依靠螺旋弹簧的弹簧力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如图25所示那样,使可动触头4A、4B恢复到离开状态,使可动触点3A、3B分别离开固定触点2A、2B。
其后,由于电路断开,双金属片45、46返回到原状态,第1解扣板41借助扭转弹簧60的力,转回原位置,同时,支承物部分59推动第2解扣板42的对向部42a,使第2解扣板42返回到原位置。并且,手柄6借助扭转弹簧51的力,转回到关操作方向(反时针方向)。
并且,在上述闭合状态,当流过短路电流那样的过大电流时,对电磁驱动部47、48的固定铁心74、74′产生磁力,吸引对应的可动铁心58、67,使其摇动。因此,如图26所示那样,可动铁心58的驱动部58a推动第1解扣板41的支承物部分88,并且可动铁心67的驱动部67a推动第2解扣板42的支承物部分68,使其分别顺时针方向转动。当流过过电流时,同样第1解扣板41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除锁合部57和工作板43的一端(右端)的闩锁状态,工作板43以连杆44的下侧轴44b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由工作板43的另一端(左端)不限制闩40,闩40依靠螺旋弹簧62的弹簧力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可动触头4A、4B恢复到离开状态,使可动触点3A、3B分别离开固定触点2A、2B。
其后,当电路断开,对电磁驱动部47、48的固定铁心74、74′不产生磁力时,可动铁心58、67,通过板弹簧的弹簧力返回到原状态,第1解扣板41借助扭转弹簧60的力,转回原位置,同时,推动第2解扣板42返回到原位置。并且,手柄6借助扭转弹簧51的力,转回到关操作方向(反时针方向)。
这里,由于在可动铁心58、67的各固定铁心74、74′上配设被吸引方向是互为反方向那样的电磁驱动部47、48,即使施加振动,可动铁心58、67的中一个由于振动被吸引的方向,另一个反吸引的方向动作,使第1、第2解扣板41、42向闩锁解扣方向的转动力仅通过任何一个可动铁心的动作得到的,抗拒扭转弹簧60的抵力,不能够得到解脱第1解扣板41的力,结果可防止由于振动的误动作。
但是,如图27所示那样,在闩40的上端设置对向凸块84那样的反L状的凸块85,在闭合状态时,由于连杆44的下侧轴44b结合凸块85的前端,当触点部接触电弧时,由于即使向离开侧操作手柄6,闩40也不动作,解除离开操作和手柄6返回闭合位置,使用者由此可知触点部接触电弧。
本发明1的电路断路器包括,器件主体和1个共通端子及1个选择端子,在1个共通端子中插入连接在该器件主体的一侧的不同位置分别设置的3根导电棒中的1根,在1个选择端子中插入连接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设置的其余的2根导电棒中选择的1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设置内部收存部,同时在该内部收存部内至少在对应2根导电棒的2个位置间设置移动自如的所述选择端子。因此,不需要将位于对应剩余的2根导电棒中的一根的选择端子,由器件主体卸下,调换到对应剩余的2根导电棒中的另一根的位置,即可简单地有选择地连接2根导电棒中的一根,并且,由于一个共通端子和一个选择端子各连接一根导电棒,仅连接2根导电棒,能够使插入连接导电棒时的插入力减小,而且选择端子是一个,由于使该选择端子移动,可准确连接2根导电棒其中的任何一根,同时具有减少零件数量降低费用的效果。
本发明2是在本发明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在所述内部收存部,在分别对应其余的2根导电棒的2个位置设置定位所述选择端子的定位装置。因此,容易进行2根导电棒和选择端子的定位,具有导电棒连接选择端子容易操作的效果。
本发明3是在本发明1或2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在所述器件主体设置显示所述选择端子位于对应2根导电棒中的哪一个的显示装置。因此,能够容易辨别选择端子对应2根导电棒中的哪一根的位置,具有能够容易辨别可连接2根导电棒中的哪一根的效果。
本发明4是在本发明1至3所述的任何一个电路断路器中,在所述内部收存部、对应保持所述选择端子2根导电棒的位置间,设置通过来自所述器件主体的外部的操作使导板移动的导板构件。因此,具有能够容易使选择端子在对应2根导电棒的位置之间移动的效果。
本发明5是在本发明4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所述器件主体在一侧端部上下方向形成在上、中、下3段配设的由宽度方向插入3根导电棒的3个插入部,在对应该3个插入部中的最下段的插入部配设所述共通端子,同时形成连通3个插入部中其余的2个插入部的所述内部收存部,设置了由所述器件主体的上面连通到所述内部收存部的通孔。因此,当从器件主体的上面一侧窥视通孔时,能够容易判别选择端子位于哪个插入部一侧,特别是可从器件主体的上面一侧判别,当在配电盘内配设了电路断路器时,通过位于正面一侧的通孔,可判断没有取下其电路断路器,并且,当导板构件位于2个插入部中的上段时,如果从通孔插通导板按压导板构件,具有能够使其向下段的插入部移动的效果。
本发明6是在本发明5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在所述内部收存部的内面两侧设置了由所述器件主体的上方向下方延伸、结合所述导板构件的侧部、引导导板构件上下方向移动的导板引导装置。因此,通过引导手段能够使导板构件沿上下方向一直移动,具有可使选择端子的导电棒插入前端侧容易合位的效果。
本发明7是在本发明5或6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至少在所述导板构件的一侧侧面,设置向外侧凸出的凸出部,至少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侧面,在位于从最上段的插入部到中段的插入部之间的状态,所述凸出部形成插通到外部的引导部。因此,如果沿引导部从外部操作凸出部,具有可使导板构件在上侧及下侧的插入部之间移动的效果。
本发明8是在本发明7所述的电路断路器中,所述导板构件的凸出部由以下构成,形成由选择端子的位置向下侧延伸出的支脚片的前端,所述引导部由从器件主体的底面向上方延长的导向槽和在该导向槽的最上方形成的所述凸出部以及所述支脚片的插通孔。因此,不需要在器件主体的侧面沿上下方向穿设延长的孔,收到外观良好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路断路器包括,器件主体和1个共通端子及1个选择端子,在1个共通端子中插入连接在该器件主体的一侧的不同位置分别设置的3根导电棒中的1根,在1个选择端子中插入连接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设置的其余的2根导电棒中选择的1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设置内部收存部,同时在该内部收存部内至少在对应2根导电棒的2个位置间设置移动自如的所述选择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部收存部,在分别对应其余的2根导电棒的2个位置设置定位所述选择端子的定位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器件主体设置显示所述选择端子位于对应2根导电棒中的哪一个的显示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1项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部收存部、对应保持所述选择端子2根导电棒的位置间,设置通过来自所述器件主体的外部的操作使导板移动的导板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主体在一侧端部上下方向形成在上、中、下3段配设的由宽度方向插入3根导电棒的3个插入部,在对应该3个插入部中的最下段的插入部配设所述共通端子,同时形成连通3个插入部中其余的2个插入部的所述内部收存部,设置了由所述器件主体的上面连通到所述内部收存部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部收存部的内面两侧设置了由所述器件主体的上方向下方延伸、结合所述导板构件的侧部、引导导板构件上下方向移动的导板引导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导板构件的一侧侧面,设置向外侧凸出的凸出部,至少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侧面,在位于从最上段的插入部到中段的插入部之间的状态,所述凸出部形成插通到外部的引导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构件的凸出部由以下构成,形成由选择端子的位置向下侧延伸出的支脚片的前端,所述引导部由从器件主体的底面向上方延长的导向槽和在该导向槽的最上方形成的所述凸出部以及所述支脚片的插通孔。
全文摘要
一种电路断路器包括,器件主体和1个共通端子及1个选择端子,在1个共通端子中插入连接在该器件主体的一侧的不同位置分别设置的3根导电棒中的1根,在1个选择端子中插入连接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设置的其余的2根导电棒中选择的1根。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一侧设置内部收存部,同时在该内部收存部内至少在对应2根导电棒的2个位置间设置移动自如的所述选择端子。
文档编号H01H73/20GK1282090SQ9912732
公开日2001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27日
发明者平尾昭彦, 泽田知行, 川本哲靖, 稻次崇, 大井户敏宏, 田中孝信, 水野初男, 中道义也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