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电动一体式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8469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电电动一体式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目前的普通电机工作时可控性差,直接输出的速度单一,如在工作中需要将电机输出的转速改变,则要通过齿轮组变速机构来实现,存在的不足是设备结构比较复杂、体积比较庞大,既耗费电能又耗费动能,耗费的能量较多。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电电动一体式电动机,结构简单,可控性好,能根据需要来调节电动机本身的转速和耗电量,并且在电动机运行的过程中还能为电池充电,节省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转子和定子,其特征是转子的转子轴上同轴设置三个以上间隔的转子,在每个转子的外周分别设置定子,控制电路通过换向装置连接各转子或定子。
上述的控制电路是在各转子或定子与充电电池之间设置回路,在各回路上分别设置控制开关,控制开关连接充电电路。
上述的换向装置采用换向片和电刷结构或采用换向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发电电动一体化,结构简单,可控性好,能根据需要来调节电动机本身的转速和耗电量,并且在电动机运行的过程中还能为电池充电,节省能源。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a、b是实施例一的开关控制电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充电电路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的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二的换向电路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实施例一具体结构如下在一根转子轴2上组装三个小转子4、6、7,小转子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各小转子是匝数不同的线圈,匝数的多少根据控制的转数和消耗电能确定。各小转子之间设置间隔的距离,在转子轴2上的各小转子处按现有技术组装换向片3,各换向片3分别与各电刷1构成换向装置,通过此换向装置连接控制电路。在各转子的外周设置有各永磁体定子5。见图2,实施例一的控制电路各转子均连接充电电池,在各连接的回路上分别设置控制开关K1、K2、K3,并与控制开关K1、K3分别连接充电电路8。见图3a、b,各控制开关设置定触点,滑动连接开关9上设置多组动触点,多组动触点设置的位置原则是如图3a所示,滑动连接开关9向上滑动时,转子控制开关K2导通,转子控制开关K1、K3不导通。转子6转动工作,并带动转子4、7转动,转子4、7通过充电电路8(见图4,充电电路8采用现有电路)给电池充电。如图3b所示,滑动连接开关9向下滑动时,转子控制开关全部导通,直接给转子供电,由于电机内部的各转子是分开独立的,各转子一起转动,增加了电机内的磁力,达到了电机可控性。
见图5,实施例二具体结构如下在一根转子轴2上组装三个以上小转子4、6、7,各小转子为永磁体,各小转子之间设置间隔的距离。在各转子的外周设置定子5,各定子5为匝数不同的线圈,匝数的多少根据控制的转数和消耗电能确定。各定子分别通过换向电路10构成的换向装置连接控制电路。见图6、7,实施例二的控制电路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是控制电路通过换向电路10连接各定子5(换向电路采用现有技术,见图7),各控制开关K1、K2、K3与滑动连接开关9的组装结构同实施例1。见图3所示,滑动连接开关9向上滑动时,转子控制开关K2导通,转子控制开关K1、K3不导通。转子6的换向电路10控制转子6转动工作,并带动转子4、7转动,转子4、7的换向电路10控制充电电路8给电池充电。由于转子换向电路10控制转子6单独转动,这样慢速时就减少了电池电流的流量,从而减少了电机本身的消耗和浪费。同时转子4、7的又给电池充电,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滑动连接开关9向下滑动时,转子控制开关K1、K2、K3全部导通。直接给转子供电,由于电机内部的各转子是分开独立的,转子一起转动,增加了电机内的磁力,达到了电机可控性。
权利要求1.一种发电电动一体式电动机,它包括转子和定子,其特征是转子的转子轴上同轴设置三个以上间隔的转子,在每个转子的外周分别设置定子,控制电路通过换向装置连接各转子或定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电动一体式电动机,其特征是控制电路是在各转子或定子与充电电池之间设置回路,在各回路上分别设置控制开关,控制开关连接充电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电动一体式电动机,其特征是换向装置采用换向片和电刷结构或采用换向电路。
专利摘要一种发电电动一体式电动机,它包括转子和定子,其特征是转子的转子轴上同轴设置三个以上间隔的转子,在每个转子的外周分别设置定子,控制电路通过换向装置连接各转子或定子。本实用新型实现发电电动一体化,结构简单,可控性好,能根据需要来调节电动机本身的转速和耗电量,并且在电动机运行的过程中还能为电池充电,节省能源。
文档编号H02K11/00GK2762429SQ200520088838
公开日2006年3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7日
发明者刘勃 申请人:刘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