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0364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令多组定子同时
一起进行绕线作业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内转式马达定子根据不同用处区分为三极柱、四极柱、六极柱、八极柱、十二极柱等结构,并在各极柱上或极柱间绕上漆包线线圈,并构成多组启动线圈及多组运转线圈组,早期仍须以人工方式单向一一绕设,因此加工速度慢,因而造成成本提高且浪费工时,因此需要改良。而且,由于存在上述已知缺点,因而需研发一种由机器代替人工的定子绕线设备,所述定子绕线设备由一马达驱动一绕线单元进行绕线,并由另一马达驱动转向单元将定子转向从而进行另一极柱的绕线作业,已知的定子绕线设备一次绕线作业仅能只对单一定子作绕线作业,仅是利用机器代替人工提升绕线速度,但也仅能一次仅对一定子作绕线工作,故只是小幅提升了工时与生产效率,仍然不甚理想。因此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缺点 1.工时较长; 2.生产效率低;[0005] 3.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定子绕线作业效率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低定子生产成本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定子产品均一性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包
括一传动模块、多个绕线单元、多个支撑元件、 一转向装置,所述传动模块具有至少一第一
马达、至少一第一传动组、至少一第二传动组、至少一第三传动组,所述第一、二、三传动组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连接,并由所述第一马达驱动前述第一、二、三传动组;所述绕线单元
通过前述传动模块带动并具有至少一转盘、至少一绕线管、至少一轴心,所述绕线管插设于前述转盘一端面,所述轴心一端接设一抵顶元件;支撑元件可供至少一定子套设固定;所述转向装置具有至少一第一转向组、至少一第二转向组、至少一第三转向组及一第二马达,所述第一、二、三转向组及第二马达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连接,并由所述第二马达驱动前述第一、二、三转向组转动,前述支撑元件与该转向装置组设在一起。通过上述驱动结构使定子进行绕线工作时多组定子可同时一起进行绕线工作,不仅达到节省工时节省成本外更可提升产品的均一性,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0010]1.节省生产成本;2.提升生产效率;3.提升产品的均--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模块立体组合图;[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传动模块立体组合图;[001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立体组合图;[0019]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立体组合图。[0020]附图标记说明传动模块1第一马达ll第一传动组12主动轴121主动轮122沟槽122A第一传动轮123第一传动部1231沟槽1231A第二传动部1232沟槽1232A第二传动轮124第三传动部1241沟槽1241A第四传动部1242沟槽1242A第一轴125第二轴126第二传动组13第三轴131第三传动轮132沟槽132A第三传动组14第四轴141第四传动轮142沟槽142A绕性元件15凸条151第一调整单元16第二调整单元17绕线单元2转盘21端面211绕线管22轴心23抵顶元件24支撑元件3转向装置4第一转向组41第一轴心411第一转向轮412第一转向部4121沟槽4121A第二转向部4122沟槽4122A第二轴心413第二转向轮414第三转向部4141沟槽4141A第四转向部4142沟槽4142A主动轴415[0047]主动轮416沟槽416A第二转向组42沟槽422A第三轴心421第三转向轮422第三转向组43第四轴心431第四转向轮432沟槽432A第二马达44绕性元件45凸条451第三调整单元46第四调整单元47定子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 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包括 一传动模块1、多个绕线单元2、多个支撑元件3、一转向装置4,其中该传动模块1具有至少 一第一马达11、至少一第一传动组12、至少一第二传动组13、至少一第三传动组14,所述该 第一传动组12、第二传动组13、第三传动组14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15连接,并由第一马达 11驱动前述第一传动组12、第二传动组13、第三传动组14 ;所述绕线单元2通过前述传动 模块1带动,其具有至少一转盘21、至少一绕线管22、至少一轴心23,该绕线管22为一中 空管,插设在前述转盘21的端面211,该轴心23 —端接设一抵顶元件24 ;前述支撑元件3 供至少一定子5套设固定;前述转向装置4具有至少一第一转向组41、至少一第二转向组 42、至少一第三转向组43,及一第二马达44,所述第一转向组41、第二转向组42、第三转向 组43及第二马达44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45连接,并由所述第二马达44驱动前述第一转 向组41、第二转向组42、第三转向组43转动,前述支撑元件3与该转向装置4组设在一起。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动模块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所述传动模块1具有一第一传动 组12、一第二传动组13、一第三传动组14。所述第一传动组12还具有一主动轴121、一 主动轮122、至少一第一传动轮123、至少一第二传动轮124、至少一第一轴125、至少一第二 轴126。所述主动轮122套设于前述主动轴121,所述第一传动轮123具有一第一传动部 1231及一第二传动部1232,并套设前述第一轴125。所述第二传动轮124具有一第三传动 部1241及一第四传动部1242,并套设前述第二轴126。所述第二传动组13还具有一第三 轴131及与其套设的一第三传动轮132,且第三传动组14还具有一第四轴141及与其套设 的第四传动轮142。前述第一传动组12、第二传动组13、第三传动组14通过至少一绕性元 件15连接以传递动力,所述绕性元件15可为一皮带。所述第一传动组12、第二传动组13 间也就是所述第一传动轮123、第三传动轮132间具有至少一第一调整单元16,所述第一传 动组12、第三传动组14间也就是所述第二传动轮124、第四传动轮142间具有至少一第二 调整单元17,所述第一调整单元16、第二调整单元17为一滚轮,用以调整绕性元件15的松 紧度。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传动模块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所述传动模块1具 有一第一传动组12、一第二传动组13、一第三传动组14,所述第一传动组12还具有一主 动轴121、一主动轮122、至少一第一传动轮123、至少一第二传动轮124、至少一第一轴125、至少一第二轴126。所述主动轮122套设于前述主动轴121,且所述主动轮122具有多个沟 槽122A,所述第一传动轮123具有一第一传动部1231及一第二传动部1232,并套设前述第 一轴125。所述第二传动轮124具有一第三传动部1241及一第四传动部1242,并套设前述 第二轴126,且所述第二传动组13还具有一第三轴131及与其套设的一第三传动轮132,所 述第三传动轮具有多个沟槽132A,且第三传动组14还具有一第四轴141及与其套设的第 四传动轮142,所述第四传动轮具有多个沟槽142A。所述第一传动组12、第二传动组13间 也就是所述第一传动轮123、第三传动轮132间具有至少一第一调整单元16,所述第一传动 组12、第三传动组14间也就是所述第二传动轮124、第四传动轮142间具有至少一第二调 整单元17,所述前述第一传动组12、第二传动组13、第三传动组14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15 连接以传递动力,所述绕性元件15可为一皮带,所述第一调整单元16、第二调整单元17为 一滚轮,用以调整绕性元件15的松紧度。所述第一传动部1231、第二传动部1232、第三传 动部1241、第四传动部1242具有多个沟槽1231A、1232A、1241A、1242A。前述绕性元件15 的内沿具有多个凸条151,凸条151可与前述第一传动部1231、第二传动部1232、第三传动 部1241、第四传动部1242的各沟槽1231A、1232A、1241A、1242A及第三传动轮132、第四传 动轮142的相应的沟槽132A、142A以及主动轮122的相应沟槽122A对应卡制防止动力损 失。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立体图,如图所示,所述转向装置4具有一第 一转向组41、一第二转向组42、一第三转向组43。所述第一转向组41还具有一第一轴心 411、一第一转向轮412、一第二轴心413、一第二转向轮414、一主动轴415及一主动轮416。 所述第一转向轮412套设于前述第一轴心411,所述第二转向轮414套设于前述第二轴心 413,所述主动轮416套设于前述主动轴415。前述支撑元件3与该第一轴心411对接,所述 第二轴心413与另一支撑元件3对接,所述第一转向轮412具有一第一转向部4121及一第 二转向部4122,所述第二转向轮414具有一第三转向部4141及一第四转向部4142。所述 第二转向组42还具有至少一第三轴心421及与其套设的至少一第三转向轮422,前述支撑 元件3与该第三轴心421对接。所述第三转向组43具有至少一第四轴心431及与其套设 的至少一第四转向轮432,前述支撑元件3与该第四轴心431对接。前述第一转向组41、第 二转向组42、第三转向组43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45连接以传递动力,所述绕性元件45可 为一皮带。所述第一转向组41、第二转向组42间也就是所述第一转向轮412及第三转向组 422间具有至少一第三调整单元46,所述第一转向组31、第三转向组43间也就是所述第二 转向轮414及第四转向轮432间具有至少一第四调整单元47。所述第三调整单元46、第四 调整单元47为一滚轮,用以调整绕性元件45的松紧度。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立体图,如图所示,所述转向装置4具 有一第一转向组41、一第二转向组42、一第三转向组43。所述第一转向组41还具有一第一 轴心411、一第一转向轮412、一第二轴心413、一第二转向轮414、一主动轴415及一主动轮 416。所述第一转向轮412套设于前述第一轴心411,所述第二转向轮414套设于前述第二 轴心413,所述主动轮416套设于前述主动轴415,并且所述主动轮416具有多个沟槽416A。 前述支撑元件3与该第一轴心411对接,所述第二轴心413与另一支撑元件3对接,所述第 一转向轮412具有一第一转向部4121及一第二转向部4122,所述第二转向轮414具有一 第三转向部4141及一第四转向部4142,所述第一转向部4121、第二转向部4122、第三转向
7部4141、第四转向部4142具有多个沟槽4121A、4122A、4141A、4142A ;所述第二转向组42还 具有至少一第三轴心421及与其套设的至少一第三转向轮422,前述支撑元件3与该第三 轴心421对接,所述第三转向轮422具有多个沟槽422A ;所述第三转向组43具有至少一第 四轴心431及与其套设的至少一第四转向轮432,前述支撑元件3与该第四轴心431对接, 所述第四转向轮432具有多个沟槽432A。所述第一转向组41、第二转向组42间也就是所 述第一转向轮412及第三转向轮422间具有至少一第三调整单元46,所述第一转向组41、 第三转向组43间也就是所述第二转向轮414及第四转向轮432间具有至少一第四调整单 元47。所述第三调整单元46、第四调整单元47为一滚轮,用以调整绕性元件45的松紧度。 前述第一转向组41、第二转向组42、第三转向组43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45连接以传递动 力。所述绕性元件45可为一皮带,所述绕性元件45内缘具有多个凸条451,凸条451可与 前述第一转向部4121、第二转向部4122、第三转向部4141、第四转向部4142的沟槽4121A、 4122A、4141A、4142A及主动轮416的沟槽416A以及第三转向轮422、第四转向轮432的沟 槽422A、432A对应卡制防止动力损失。 图1、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的实施示意图,如 图所示,由前述传动模块1及多个绕线单元2及多个支撑元件3及转向装置4彼此组合搭 配,将可同时进行多个定子5的绕线作业,大幅减少人力成本及縮短工时,同时产品质量的 均一性也相对提高,并大幅减少不良率的产生,因此相比较已知的以人工或传统绕线设备 加工的技术的各方面缺点皆有大幅改善及进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根据本实用 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范围内,例如对构形或布置型态加以变 换,对于各种变化,修饰与应用,所产生等效作用,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传动模块,其具有至少一第一马达、至少一第一传动组、至少一第二传动组、至少一第三传动组,所述第一、二、三传动组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连接,并由所述第一马达驱动前述第一、二、三传动组;多个绕线单元,所述绕线单元具有至少一转盘、至少一绕线管、至少一轴心,所述绕线管插设于前述转盘一端面,所述绕线单元通过前述传动模块带动,所述轴心一端接设一抵顶元件;多个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供至少一定子套设固定;及一转向装置,其具有至少一第一转向组、至少一第二转向组、至少一第三转向组及一第二马达,所述第一、二、三转向组及第二马达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连接,并由所述第二马达驱动前述第一、二、三转向组转动,前述支撑元件与该转向装置组设在一起。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模块的第一 传动组还包括一主动轴、一主动轮、至少一第一传动轮、至少一第二传动轮、至少一第一 轴、至少一第二轴,所述主动轮套设于前述主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轮包括一第一传动部及一 第二传动部,并套设前述第一轴,所述第二传动轮包括一第三传动部及一第四传动部,并套设前述第二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二、三、四传 动部及主动轮分别包括多个沟槽。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传动组包括一第 三轴及与其套设的一第三传动轮。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传动组包括一第 四轴及与其套设的第四传动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性元件为一皮 带,其内沿包括多个凸条。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组具有 一主动轮、一主动轴、一第一轴心、一第一转向轮、一第二轴心及一第二转向轮,所述主动轮 套设于前述主动轴,所述第一转向轮套设于前述第一轴心,所述第二转向轮套设于前述第 二轴心,前述支撑元件与该第一轴心对接,所述第二轴心与另一支撑元件对接。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组具有 至少一第三轴心及与其套设的至少一第三转向轮,前述支撑元件与该第三轴心对接,所述 第三转向轮具有多个沟槽。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向组具有 至少一第四轴心及与其套设的至少一第四转向轮,前述支撑元件与该第四轴心对接,所述 第四转向轮具有多个沟槽。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传动组 之间具有至少一第一调整单元,第一、三传动组之间具有至少一第二调整单元。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组及第 三转向组之间具有至少一第三调整单元,所述第一转向组及第二转向组之间具有至少一第 四调整单元。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管为一中空管。
13.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轮具有 一第一转向部及一第二转向部,所述第二转向轮具有一第三转向部及一第四转向部,所述 第一、二、三、四转向部及主动轮分别具有多个沟槽。
专利摘要一种定子绕线设备的驱动结构,包含一传动模块、多个绕线单元、多个支撑元件、一转向装置。传动模块包括至少一第一马达、至少一第一传动组、至少一第二传动组、至少一第三传动组,第一、二、三传动组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连接,并由第一马达驱动第一、二、三传动组;绕线单元通过传动模块带动,其包括至少一转盘、至少一绕线管、至少一轴心,绕线管插设于转盘一端面,轴心一端接设一抵顶元件;支撑元件供至少一定子套设固定;转向装置具有至少一第一转向组、至少一第二转向组、至少一第三转向组,及一第二马达,第一、二、三转向组及第二马达通过至少一绕性元件连接,并由第二马达驱动第一、二、三转向组转动,支撑元件与转向装置组设。
文档编号H02K15/04GK201440632SQ20092015042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7日
发明者吴仁杰, 陈江汉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