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28908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于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受电设备中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国专利厅发布的以下专利材料提出了一种方法,使用电磁感应、微波、电场的共振或者磁场的共振以无线方式对电动汽车的电池送电而不使用送电线缆。JP2009-106136A, 2009 年 5 月 14 日发布,JP2002-152996A, 2002 年 5 月 25 日发布,JP2008-054424A, 2008 年 3 月 5 日发布,JP2006-174676A, 2006 年 6 月四日发布以及Japan Patent S erial No. 3985390,2007 年 10 月 3 日发布。另夕卜,在 2007 年 6 月 6 日发布的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Science Vol. 317,pages83_86 中记载了使用电场的共振或者磁场的共振的送电技术例如能够超过几米的较大间隔发送几千瓦的大电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这种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中,实现受电设备的省空间化、低成本化以及提高电力传送效率。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装置,对从供电设备通过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传送的电力进行蓄电,该蓄电装置具备串联或者并联连接的多个蓄电单元,各蓄电单元具备蓄电元件,其蓄积电荷;容器,其收装蓄电元件;受电天线,其接收通过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传送的电力;以及充电控制电路,其使用由受电天线接收的电力对蓄电元件进行充
H1^ O本发明的详细以及其它特征、优点在说明书的以下记载中说明,并且表示在附图中。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车辆用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概要结构图。图2是说明与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配置有关的变化例的车辆用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概要结构图。图3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4是说明内置于各蓄电单元中的控制器所执行的充电控制例程的流程图。图5A 图5D是蓄电单元的主视图、俯视图、后视图以及垂直截面图。图6是图5D的部分VI示出的蓄电单元主要部分的放大垂直截面图。图7A 图7G是说明蓄电单元制造工艺的蓄电单元的垂直截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图9是车辆搭载状态下的蓄电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图10是说明供电设备与蓄电装置的位置关系的车辆的概要俯视图。图11与图10类似,但是表示其它位置关系。图12与图10类似,但是表示其它位置关系。图13是表示蓄电装置的各地点中的接收电量与蓄电电量的图。图14A 图14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主视图、垂直截面图以及俯视图。图15是图14B的部分XV示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蓄电单元主要部分的放大垂直截面图。图16A 图16C与图14A 图14C类似,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7是图16B的部分XVII示出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蓄电单元主要部分的放大垂直截面图。图18A 图18C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蓄电单元内部的主视图、蓄电单元的垂直截面图以及俯视图。图19A 图19F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制造工艺的蓄电单元的垂直截面图。图20A 图20C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主视图、垂直截面图以及俯视图。图21A 图21C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主视图、垂直截面图以及俯视图。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次级自谐振线圈的配置的电绝缘膜的俯视图。图23A以及图23B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主视图以及垂直截面图。图M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次级自谐振线圈以及次级线圈的配置的层压膜的俯视图。图25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立体图。图沈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垂直截面图。图27A 图27C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制造工艺的蓄电单元垂直截面图。图28k以及图28B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蓄电单元的容器的主视图以及俯视图。图四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其它车辆用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概要结构图。图3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充电控制例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电动汽车10具备与车轮相耦合的马达/发电机11 ;运转控制器12,其控制马达/发电机11的运转;以及作为马达/发电机11的动力源的蓄电装置13。运转控制器12将从蓄电装置13提供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而提供给马达/ 发电机11,驱动马达/发电机11作为电动马达,由此使电动汽车10行驶。另外,在电动汽车10制动时,运转控制器12以车轮转矩来驱动马达/发电机11作为发电机,由此进行再生发电而对蓄电装置13进行充电。将马达/发电机11用作交流或者直流马达/发电机。蓄电装置13构成为多个蓄电单元的集合体,马达/发电机11构成提供用于驱动电动汽车10所需的直流电力的直流高电压源。不使用送电线缆而通过无线电力传送方式从供电设备M对蓄电装置13提供电力。即,在电动汽车10停止在规定的供电位置的状态下,不使用送电线缆而通过无线电力传送方式从埋设于路面下的供电设备M对蓄电装置13提供电力。另外,对构成蓄电装置13的各个蓄电单元直接提供电力。参照图2,代替将供电设备M埋设于路面下,还能够将供电设备M配置于电动汽车10的上方,对应地在电动汽车10的车内的顶棚位置配置蓄电装置13。在电动汽车10停止在供电位置的状态下,电动汽车10的蓄电装置13与送电天线22对置。参照图3,供电设备M具备交流电源20 ;电力转换部21,其将交流电源20的电力转换为能够发送的电力;以及送电天线22,其发送从电力转换部21提供的电力。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基于磁场共振的送电方式,作为在供电设备M与蓄电装置13之间传送电力的无线电力传送方式。还能够应用上述以往技术所公开的其它无线电力传送方式、即利用电磁感应、微波、电场的共振等无线电力传送方式。交流电源20例如由系统电源构成。电压转换部21由振荡电路21a和驱动电路 21b构成,该振荡电路21a产生规定的高频,该驱动电路21b将交流电源20的输出电力转换为振荡电路21a的高频的电力而输出到送电天线22。送电天线22具备初级线圈22a以及通过电磁感应能够与初级线圈2 相耦合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b。初级线圈2 将从驱动电路21b接收到的电力通过电磁感应传送给初级自谐振线圈22b。初级自谐振线圈22b是两端开放的LC谐振线圈。参照图8,蓄电装置13构成为使多个蓄电单元36在支架52上一体化而得到的蓄电模块。再次参照图3,各蓄电单元36具备进行充电的蓄电元件37、受电天线30以及充电控制电路31。蓄电元件37由电双层电容器构成。还能够由镍电池、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以及其它电池构成蓄电元件37。充电控制电路31具备对整流器31a、蓄电元件37的充电量(SOC)进行检测的SOC传感器31b以及控制器31c。受电天线30具备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和次级线圈30b。次级自谐振线圈30a是两端开放的LC谐振线圈。次级自谐振线圈30a构成为能够通过磁场的共振来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2b相耦合。次级线圈30b构成为能够通过电磁感应来与次级自谐振线圈30a相耦合,将从次级自谐振线圈30a接收到的高频电力提供给整流器31a。整流器31a将高频电力整流成直流,通过控制器31c将充电电力提供给蓄电元件 37。控制器31c根据来自用于检测蓄电元件37的充电量的SOC传感器31b的充电量信号, 以使蓄电元件37不会形成过充电的方式,来控制从整流器31a向蓄电元件37进行的充电电力的供给。控制器31c包括具备中央运算装置(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 以及输出接口(I/O接口)的微型计算机以及电力控制元件。控制器31c还能够包括多个模拟元件。蓄电装置13将具有以上结构的多个蓄电单元36进行串联连接或者串联再并联连接,由此构成电动汽车10的驱动所需的容量的高电压直流电源。在蓄电装置13中,各蓄电单元36还具备受电天线30和充电控制电路31,各蓄电单元36彼此独立地进行利用来自供电设备M的供电电力的充电。此时,可以在各蓄电单元36之间使用基于电波的个体识别(RFID)技术将电压信息相互通信,由此协调地进行充电。具体地说,关于电动汽车10,如图1所示那样使蓄电装置13停止在与供电设备M 对置的供电位置,使供电设备M工作。其结果,送电天线22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b与各蓄电单元36的受电天线30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通过磁场的共振相耦合,从送电天线22向各蓄电单元36的受电天线30并行地进行送电。在各蓄电单元36中,整流器31a将由受电天线30接收到的高频电力转换为直流,通过充电控制电路31蓄积到蓄电元件37。这样,按照每个蓄电单元36来设置受电天线30和充电控制电路31,由此仅变更蓄电单元36的数量就能够容易地构成任意容量的蓄电装置13。另外,不需要大型受电天线、 充电控制电路,因此将电动汽车10的蓄电装置13的搭载空间抑制为较小。蓄电装置13对充电电压为3-5V的蓄电元件37独立地且并行地进行充电,因此电力传送损耗小,从而能够得到较高的电力传送效率。受电后的充电路径的长度短,因此也能够将基于布线电阻的电力损耗抑制为较小。参照图4,说明控制器31c所执行的向蓄电元件37的充电控制例程。在电动汽车 10停止在规定的供电位置上的状态下,将由运转控制器12输出到各蓄电单元36的充电控制电路31的蓄电指令信号作为触发,各控制器31c仅执行一次该例程。控制器31c被设置于各蓄电单元36中,关于各蓄电单元36的控制器31c向蓄电单元36内的蓄电元件37的充电,执行该例程。在步骤Sl中,控制器31c读取由SOC传感器31b检测出的蓄电元件37的充电量 (SOC)。在步骤S2中,控制器31c判断是否需要向蓄电元件37充电。具体地说,判断蓄电元件37的SOC是否为充电判断阈值以下。在蓄电元件37由电双层电容器构成的情况下, 将充电判断阈值例如设为满充电量的30 40%。另外,在蓄电元件37由二次电池构成的情况下,将充电判断阈值例如设为满充电量的60 70%。在步骤S2的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3以后,控制器31c使用由整流器31a 输出的直流电流对蓄电元件37充电。在步骤S2的判断为否定的情况下,控制器31c不对蓄电元件37进行充电而结束例程。在步骤S3中,控制器31c根据满充电量和蓄电元件37的SOC之间的差在规定期间内对蓄电元件37进行充电。在步骤S4中,控制器31c根据SOC传感器31b的输出信号再次检测蓄电元件37 的 SOC。在步骤S5中,控制器31c判断满充电量与蓄电元件37的SOC之间的差是否在5 % 以内。在步骤S5的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控制器31c判断为向蓄电元件37的充电完成而结束例程。在步骤S5的判断为否定的情况下,控制器31c在步骤S5的判断转变为肯定之前,反复进行步骤S3 S5的充电处理。此外,步骤S3中的向蓄电元件37的充电仅在步骤S2中蓄电元件37的SOC为充电判断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5中成为大于满充电量与蓄电元件37的SOC之间的差5%的情况下进行。也就是说,根据上述算法,在蓄电元件37的SOC处于满充电量附近的情况下不进行充电。当从运转控制器12接收蓄电指令信号时,各控制器31c这样根据由SOC传感器 31b检测的蓄电元件37的S0C,对蓄电元件37进行充电。根据各蓄电元件37的SOC分别控制对各蓄电元件37的充电,因此蓄电装置13能够发挥较高的蓄电效率。另外,蓄电装置 13通过使蓄电单元36的数量发生变化来能够容易地与所需的蓄电容量对应。因而,结果是,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蓄电装置的成本。电双层电容器在原理上能够进行几秒单位的急速充电。因而,通过对应用了电双层电容器的蓄电元件37与利用于电磁共振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进行组合,还能够例如在经过供电设备M上方的期间对各蓄电单元36进行急速充电。对蓄电元件中使用电双层电容器,在串联或者并联地组合多个蓄电元件而构成蓄电装置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理想的充电效率,需要一边协调操作各蓄电元件,一边充电至各单元满容量为止。这种处理对于防止各个蓄电元件的过充电、过放电来说也是需要的。 因此,在充放电之前,对各蓄电元件37的电压进行平均化处理。将该操作称为初始操作 (initializing)。然而,该蓄电装置13按照每个蓄电单元36分别判断S 0C,根据S OC分别且同时并行地进行充电,因此即使省略用于初始操作的平均化电路也能够发挥同样的功能。接着,参照图5A 图5D以及图6说明蓄电单元36的结构。参照图5A 图5D,蓄电单元36具备蓄积电荷的蓄电元件37 ;收容蓄电元件37 的容器38 ;以及与蓄电元件37相连接的一对电极端子39。蓄电元件37由以下层叠体构成,即将矩形的正极体、负极体以及存在于这些正极体与负极体之间的隔板层叠规定数量而得到的层叠体。正极体和负极体由蓄积电荷的电极层、进行电荷的存取的集电层以及与集电层相连接的引线42构成。对同极性的集电层的引线42进行捆扎,而与对应的极性的电极端子39相连接。容器38具备包围蓄电元件37的矩形框40以及粘贴在矩形框40两面的一对膜体 41。受电天线30以及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被固定在矩形框40中。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是在电绝缘性基板上构成包括整流器31a的充电控制电路31而得到的,整流器 31a的输出端子预先与控制器31c的输入端子相连接。矩形框40由具有热溶敷性且电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矩形框40具有矩形的内周面, 以包围截面为矩形的蓄电元件37的外周。膜体41是将在金属箔的中间层中层叠具有电绝缘性的多个树脂层而成的层压膜切成与矩形框40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而得到的。在膜体41面向矩形框40的内侧的面上配置有具有热溶敷性且电绝缘性的树脂层。参照图6,矩形框40呈外周形成槽的线轴状。在槽的内侧卷绕有受电天线30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和次级线圈30b。次级线圈30b被卷绕成与槽底的部分接近。次级自谐振线圈30a被卷绕在次级线圈30b的外侧。但是,附图表示一个实施例,还能够将次级线圈 30b卷绕在次级自谐振线圈30a的外侧。将线圈30a和30b的配置设定为受电效率变得最大即可。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被配置于槽的内侧且次级自谐振线圈30a的外侧。次级线圈30b的两端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31a的输入端子相连接。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为两端开放的LC谐振线圈。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控制器31c的输出端子通过布线与一对电极端子39相连接。参照图7A 图7G说明蓄电单元36的制造工序。如图7A所示,矩形框40预先一体地形成为外周具有槽的线轴状。在该阶段中没有粘贴膜体41。如图7B所示,首先在矩形框40外周的槽内卷绕次级线圈30b。如图7C所示,在该次级线圈30b上卷绕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如图7D所示,使用模制材料30d进行固定。对于模制材料30d,使用电绝缘性和防水性良好的材料。如图7E所示,将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安装到槽内侧的模制材料30d的外侧,将次级线圈30b的两端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31a的输入端子进行连接。接着,如图7F所示,将由电双层电容器构成的蓄电元件37配置在矩形框40的内侧,将一对电极端子39固定于矩形框40。电极端子39为板状的部件,将中间部固定于矩形框40的端面,由此使一端向矩形框40的外侧突出,使另一端向矩形框40的内侧突出。如上所述,在向矩形框40的内侧突出的各电极端子39的突出部中捆扎蓄电元件37的同极性的集电层的引线42而通过焊接等进行连接。如图7G所示,在这种状态下,在矩形框40的前面与背面上通过热封处理来固定膜体41。此外,将图中的矩形框40的左侧的端面称为前面,将右侧的端面称为背面。在热封处理中,在包括在前一道工序中固定于矩形框40的上边的前面上的电极端子39的中间部的矩形框40的前面覆盖膜体41,通过热封处理,与膜体41的周缘部一起将矩形框40的前面进行加压、加热。通过对矩形框40的前面实施膜体41的热封处理,膜体41的热溶敷性树脂以及矩形框40的热溶敷性树脂熔融,在散热后凝固,由此将膜体41与矩形框40进行无缝接合。一对电极端子39的中间部也被包在凝固的树脂内,其周围被无缝地密封。即,该热溶敷性树脂对电极端子也具有粘接性。最后,使用布线将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控制器31c 的输出端子与一对电极端子39进行连接。同样地,也通过热封处理将膜体41固定到矩形框40的背面。通过以上工序,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制造具备受电天线30和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的蓄电单元36。在该蓄电单元36中,没有将蓄电元件37分别固定于矩形框40。这是基于以下理 再次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蓄电装置13构成为,使用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形成与蓄电单元36大致相同大小的矩形孔的支架52,来使多个蓄电单元36在平面上一体化地构成蓄电模块。使用导磁性材料板对蓄电模块的前面与背面进行夹持并使用螺栓进行紧固, 由此限制各蓄电单元36中的蓄电元件37相对于矩形框40的在框贯通方向上的位移。通过预先使矩形框40的内周的尺寸与蓄电元件37的外周尺寸相配合,来限制蓄电元件37相对于矩形框40的在其它方向上的位移。因而,即使不将蓄电元件37固定于矩形框40,蓄电元件37与矩形框40的相对位移也被阻止,蓄电元件37稳定地保持在矩形框40的内侧。 另外,蓄电单元36相对于支架52的在支架贯通方向上的位移也被限制。除了利用导磁性材料板夹持蓄电模块的前面和背面并利用螺栓进行紧固之外,作为替代方式,还能够在将蓄电元件37配置在矩形框40内的状态下使硅模制剂流入到矩形框40内并使之固化。在支架52上固定母线51。母线51由四个横梁51a以及从各横梁51a的三个点起分别沿直角方向突出设置而成的枝梁51b构成。从相邻的横梁51a起在三个部位相向地突出设置有枝梁51b。与支架52的矩形孔对应地,由相邻的横梁51a和相向的枝梁51b形成矩形空间。各蓄电单元36 通过各矩形空间以埋入到支架52的矩形孔的方式被配置于支架52内。四个横梁51a中的图8中右端的横梁51a构成蓄电模块的正极。图8中左端的横梁51a构成蓄电模块的负极。在正极与负极之间配置有3个X3列共计九个蓄电单元36。 与横梁51a平行地配置的每三个蓄电单元36并联地进行连接。在蓄电模块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地连接的三个蓄电单元36再串联地进行连接。图8中位于形成正极和负极的母线51的左右方向的两端的横梁51a具备向图8 的上方突出的布线的连接部53。形成正极的横梁51a与形成负极的横梁51a各自的连接部 53通过运转控制器12而与马达/发电机11相连接。在支架52的一面、即在搭载于电动汽车10上的状态下不与送电天线22相对一侧配置有未图示的由非导磁性材料构成的磁遮挡板。磁遮挡板具有防止各蓄电单元36的受电泄露的作用。在图8中在支架52内配置有横三列、纵三列共计九个蓄电单元36,但是能够任意地设定构成蓄电模块的蓄电单元36的数量。使用这种蓄电模块构成蓄电装置13,对于能够高效且简单地构成所需容量的蓄电装置这一点、特别是对于作为电动汽车的蓄电装置13较理想。参照图9 图12说明蓄电装置13的搭载例和充电方式。参照图9,蓄电装置13构成为,在电动汽车10的横方向上排列配置m个蓄电单元 36并将其在电动汽车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三列来作为蓄电模块。在电动汽车10的前后方向上排列的三个蓄电单元36并联地进行连接。并且,由并联地连接的每三个蓄电单元36 构成单元群,将m个单元群串联地进行连接。在以下说明中,将配置在电动汽车10的前部的蓄电单元36的列称为前列,将配置在电动汽车10的中间部的蓄电单元36的列称为中间列,将配置在电动汽车10的后部的蓄电单元36的列称为后列。各列的m个蓄电单元36串联地进行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电动汽车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有三个蓄电单元36,但是能够如上述那样任意地设定构成蓄电模块的蓄电单元36的数量。在电动汽车10经过供电设备M的上方时,各蓄电单元36与供电设备M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10 图12那样发生变化。在图10 图12中为了便于表现而仅描绘三个蓄电单元36,但是所搭载的蓄电模块与图9的蓄电模块相同,图10 图12的三个蓄电单元 36分别代表前列、中间列以及后列的蓄电单元36。同样是为了便于表现,供电设备M被描绘在各图的电动汽车10的左侧,但是在实际上是被埋设于电动汽车10下方的行驶路径上。
参照图10,当前列的蓄电单元36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靠近供电设备M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b的上方时,磁场的共振在这些线圈之间激活。其结果是,从供电设备M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b向前列的蓄电单元36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发送电力,由次级自谐振线圈30a接收到的电力从次级线圈30b提供给整流器31a,通过控制器31c对蓄电元件37 进行充电。将实现该位置关系的车辆位置设为车辆位置A。参照图13,当在位置A处前列的蓄电单元36的电位上升时,在前列的蓄电单元36 和与前列的蓄电单元36并联连接的中间列以及后列的蓄电单元36之间产生电位差。在此, 电荷流向电位低的方向,因此中间列和后列的蓄电单元36的电位比前列的蓄电单元36延迟但也上升。参照图11,当中间列的蓄电单元36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靠近供电设备M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b的上方时,磁场的共振在这些线圈之间激活。其结果是,从供电设备M 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b向中间列的蓄电单元36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发送电力,由次级自谐振线圈30a接收到的电力从次级线圈30b提供给整流器31a,通过充电控制电路31对蓄电元件37进行充电。将实现该位置关系的车辆位置设为车辆位置B。再次参照图13,当中间列的蓄电单元36的电位上升时,在中间列的蓄电单元36和与中间列的蓄电单元36并联连接的前列以及后列的蓄电单元36之间产生电位差。在此,电荷流向电位低的方向,因此前列和后列的蓄电单元36的电位也跟着中间列的蓄电单元36 的电位上升而上升。也就是说,在并联连接的各列的蓄电单元36之间进行接受电力的平均化。参照图12,当后列的蓄电单元36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靠近供电设备M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b的上方时,磁场的共振在这些线圈之间激活。其结果是,从供电设备M的初级自谐振线圈22b向后列的蓄电单元36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发送电力,由次级自谐振线圈30a接收到的电力从次级线圈30b提供给整流器31a,通过充电控制电路31对蓄电元件37进行充电。将实现该位置关系的车辆位置设为车辆位置C。再次参照图13,当后列的蓄电单元36的电位上升时,在后列的蓄电单元36和与后列的蓄电单元36并联连接的前列以及中间列的蓄电单元36之间产生电位差。在此,电荷流向电位低的方向,因此前列和中间列的蓄电单元36的电位也跟着后列的蓄电单元36的电位上升而上升。图13中的虚线表示搭载于前列、中间列以及后列的蓄电单元36的蓄电电量。图 13中的实线表示在车辆位置A、B、C中与供电设备M相对的各列的蓄电单元36的受电电量。附图中的单位为瓦特·小时(W · h)。如图13所示,当车辆经过位置A、B、C时,对应列的蓄电单元36的蓄电电量急增, 但是由于上述列间的受电电力的平均化作用,并联连接的前列、中间列以及后列的三个蓄电单元36的蓄电电量变得相同。另一方面,关于在相同列内串联连接的蓄电单元36,各受电天线30的受电状态不一定均勻。另外,在同列内的串联连接的蓄电单元36之间也不进行基于电位差的充电电力的再次分配。结果是,在图9示出的m个单元群的电位V 1、V2、…、Vm中产生偏差。为了使该偏差平均化,该充电装置13还具备充放电平衡电路55。充放电平衡电路55按照串联连接的每个蓄电单元群而具备一个一个地并联连接的旁路电路。在进行蓄电装置13的充放电时,马达/发电机11的运转控制器12对各旁路电路的接通和断开进行控制使得缩小蓄电单元群之间的电位差。充放电平衡电路阳根据日本国专利厅在2002年公布的JP2002-281685A以及日本国专利厅在2006年公布的 JP2006-296179A而是公知的。另外,作为缩小蓄电单元群的电压差的方法,也可以使用从电压高的单元群向电压低的单元群输送电力的方法。这种电力输送方法根据日本国专利厅在2002年公布的 JP2002-135976A而是公知的。该充电装置13不仅将由各个蓄电单元36接收的电力储存到对应的蓄电元件37, 还以根据与不同列的蓄电单元36之间的电位差来消除电位差的方式在与不同列的蓄电单元36之间再次分配电力,因此能够高效率地储存由受电装置13接收的电力。另外,该受电装置13按照每个蓄电单元36而具备受电天线30,因此受电泄露较少,即使某一个蓄电单元36的受电功能产生问题,也能够通过其它蓄电单元36的受电天线 30对受电功能产生问题的蓄电单元36进行充电。因而,使充电装置13的受电设备的可靠性提高。并且,还通过设置充放电平衡电路55来消除串联连接的蓄电单元36之间的电位差。参照图14A 图14C以及图15说明与蓄电单元36的结构有关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蓄电单元36与第一实施例的蓄电单元36同样地具备包围蓄电元件37 的矩形框40以及由粘贴在矩形框40两面上的一对膜体41构成的容器38。在矩形框40外周上没有形成槽,取而代之是由第二矩形框60覆盖矩形框40外周。第二矩形框60形成为外周形成槽的线轴状,在槽的内侧依次卷绕有构成受电天线30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和次级线圈30b,使用模制材料进行固定。并且,在槽的内侧固定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次级线圈30b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31a的输入端子相连接。 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控制器31c的输出端子与一对电极端子39通过布线进行连接。一对电极端子39在矩形框40与第二矩形框60之间的边界附近以沿直角方向弯曲的方式固定于矩形框40上,使得电极端子39不与第二矩形框60相干涉。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根据本实施例,预先将受电天线30和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Id安装到第二矩形框60,将蓄电元件37插入到矩形框40,在使用膜体41来密封矩形框40的前面与背面的状态下,如图14C所示那样,能够将第二矩形框60安装到矩形框40外周。换言之,通过在不具有受电天线30、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的现有的蓄电单元的容器外周安装矩形框60, 能够构成具备受电功能和充电控制功能的蓄电单元36。参照图16A 图16C以及图17说明与蓄电单元36的结构有关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蓄电单元36与第一实施例的蓄电单元36同样地具备由包围蓄电元件 37的矩形框40以及由粘贴在矩形框40两面上的一对膜体41构成的容器38。在矩形框40 外周的槽中卷绕次级线圈30b,并配置有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第二矩形框60覆盖矩形框40外周。第二矩形框60形成为外周形成槽的线轴状。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卷绕在该槽的内侧,使用模制材料进行固定。次级线圈30b的两端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 上的整流器31a的输入端子相连接,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充电控制电路31的输出端子通过布线来与一对电极端子39相连接。一对电极端子39与第二实施例同样地以大致弯曲90度的方式固定于矩形框40。根据本实施例,在次级线圈30b与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中的某一个中产生问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从矩形框40取下第二矩形框60,仅更换产生问题的线圈。矩形框40外周被第二矩形框60覆盖,因此也不需要使用模制材料将被卷绕在矩形框40外周的槽内的次级线圈30b固定在槽内。参照图18A 图18C以及图19A 图19F说明与蓄电单元36的结构有关的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参照图18A 图18C,本实施例的蓄电单元36与第一实施例的蓄电单元36同样地具备由包围蓄电元件37的矩形框40以及由粘贴在矩形框40两面上的一对膜体41构成的容器38。但是,在矩形框40外周没有形成槽,取而代之是与一个膜体41 一体地形成次级自谐振线圈和次级线圈30b。此外,在附图中没有示出次级自谐振线圈。具体地说,预先通过图案印刷在电绝缘性膜上分别形成次级自谐振线圈和次级线圈30b。形成次级线圈30b的电绝缘性膜预先被插入到由构成膜体41的电绝缘性的多个树脂层形成的层压膜的两个树脂层之间。形成次级自谐振线圈的电绝缘性膜预先被插入到层压膜的其它两个树脂层之间。在插入了电绝缘性膜的膜体41的一个边形成向矩形框40外侧突出的弯曲部64。 预先设定印刷图案使得次级线圈30b两端在弯曲部64露出。一对电极端子39预先与矩形框40 —体地嵌入成形。各电极端子39的一端向矩形框40的外侧突出,另一端向矩形框40的内侧突出。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在一对电极端子39之间被固定于矩形框40的外周。各电极端子39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 的控制器31c的输出端子相连接。在次级线圈30b的弯曲部64露出的两端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31a的输入端子相连接。参照图19A 图19F,说明该蓄电单元36的制造工序。如图19A所示,关于矩形框40,一对电极端子39预先嵌入成形。在矩形框40外周首先如图19B所示那样安装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将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控制器31c与一对电极端子39进行连接。接着,如图19C所示,在矩形框40内侧收装蓄电元件37,接合与一对电极端子39 对应极性的引线42的捆扎部。接着,如图19D所示,通过热封处理使膜体41热溶敷在矩形框40的一面,该膜体 41是将对次级自谐振线圈和次级线圈30b极性图案印刷而得到的电绝缘性膜插入到树脂层之间而得到的。如图19E所示,使弯曲部64弯曲,在弯曲部64中使次级线圈30b的两端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31a的输入端子相连接。最后,如图19F所示,通过热封处理将另一个膜体41热溶敷在矩形框40的相反侧。通过上述工序,能够简单且低成本地制造具备受电天线30和充电控制电路板31d 的蓄电单元36。
参照图20A 图20C说明与蓄电单元36的结构有关的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类似。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一个膜体41的树脂层之间插入将次级线圈30b进行图案印刷而得到的电绝缘性膜,在另一个膜体41的树脂层之间插入将次级自谐振线圈30a进行图案印刷而得到的电绝缘性膜。在使次级线圈30b —体化而成的膜体41中形成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弯曲部64,次级线圈30b的两端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31a的输入端子相连接。通过本实施例,也能够简单且低成本地制造具备受电天线30和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的蓄电单元36。参照图21A 图21C以及图22说明与蓄电单元36的结构有关的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容器38具备利用层压膜形成的一对壳体部件38a和38b。层压膜为在金属箔的中间层中层叠具有电绝缘性的多个树脂层,其材料与第一实施例的膜体41 所使用的材料相同。壳体部件38a和38b具有凹部38c以及形成于凹部周围的凸缘部38d。 蓄电元件被收装于壳体部件38a或者壳体部件38b的凹部38c。在这种状态下,在凸缘部 38d之间进行热溶敷使得凹部38c相向,由此形成收容蓄电元件的封闭的容器38。一对电极端子39被凸缘部38d夹持,将各自的一端向容器38的外侧突出。蓄电元件37的同极的引线42被捆扎,在容器38内侧与具有对应极性的电极端子39相连接。如图22所示,次级自谐振线圈30a通过图案印刷预先形成于电绝缘性膜66的一次级线圈30b也通过图案印刷形成于电绝缘性膜的一面。形成了次级线圈30b的电绝缘性膜预先被插入到与壳体部件38a的凹部38c底部相当的部位的层压膜的树脂层之间。次级线圈30b的两端在一对电极端子39附近在壳体部件38a的外面露出。形成了次级自谐振线圈30a的电绝缘性膜66在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与次级线圈 30b重叠的位置处被粘贴于壳体部件38a的凹部38c的底部。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在一对电极端子39附近被固定于壳体部件38a的凸缘部38d。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的输入端子与在壳体部件38a外面露出的次级线圈30b两端相连接。一对电极端子39通过布线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子相连接。通过该实施例,也能够简单且低成本地制造具备受电天线30和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的蓄电单元36。参照图23A和图23B以及图M说明与蓄电单元36的结构有关的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类似。在本实施例中,预先通过图案印刷在电绝缘性膜上分别形成次级自谐振线圈与次级线圈30b。形成了次级线圈30b的电绝缘性膜以及形成了次级自谐振线圈的电绝缘性膜预先通过树脂层在由图M中示出的电绝缘性的多个树脂层形成的层压膜67内侧层叠。还能够将电绝缘性膜中的一个粘贴于层压膜67的表面。这样,通过将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与次级线圈30b形成于树脂层之间而得到的层压膜67被粘贴在与凹部38c的底部的背面侧相当的壳体部件38a的外表面。次级线圈30b 的两端在层压膜67外侧露出,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的输入端子相连接。 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安装于容器38的周缘部的上边,一对电极端子39通过布线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控制器31c的输出端子相连接。
通过该实施例,也能够简单且低成本地制造具备受电天线30和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的蓄电单元36。参照图25J6、27A 27C以及图28A和28B说明与蓄电单元36的结构有关的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参照图25和沈,在本实施例中容器38由金属制的硬壳构成。蓄电元件37被收装于容器38,由配置了一对电极端子39的盖部38e封闭。蓄电元件37同极之间的引线42 被困扎,在容器38内部与具有对应极性的电极端子39相连接。为了防止电荷泄露、短路, 对金属制的容器38实施绝缘加工。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被固定于盖部38e的与容器38的内部相面对的里面。 在盖部38e外侧设置有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31a的输入端子。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控制器31c的输出端子与一对电极端子39相连接。参照图28A和图^B,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与次级线圈30b通过图案印刷预先形成为不与电绝缘性膜66的单面相互干涉。电绝缘性膜66的印刷图案形成面与相反侧的面被粘贴在容器38的外面。在电绝缘性膜66中形成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弯曲部64。次级线圈 30b的两端通过螺栓69来与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上的整流器的输入端子相连接。参照图27A 27C,在这种状态下将容器38放入到由热收缩性材料构成的袋70 内,通过使袋70热收缩,实现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与次级线圈30b的印刷图案的固定以及电绝缘。还能够使用没有底的筒状的热收缩性材料来代替袋70。优选还将由热收缩性材料形成的袋70应用于第六实施例或者第七实施例的蓄电单元36。通过该实施例,也能够简单且低成本地制造具备受电天线30和整流/充电控制电路板31d的蓄电单元36。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中,对蓄电元件37中使用电双层电容器。然而,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作为蓄电元件37而使用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以及其它蓄电池的蓄电装置中。在蓄电元件37中使用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当串联或者并联地组合多个蓄电元件来构成蓄电装置时,也难以抑制各个二次电池的SOC的偏差。本发明按照每个蓄电单元36 来分别判断S0C,根据SOC来分别且同时并行地进行充电,因此基于各个二次电池的SOC而将偏差在充电处理中平均化,能够将所有蓄电元件37充电到满充电量附近。因而,在蓄电元件37中使用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也通过应用本发明在防止过放电、过充电方面得到最佳效果。参照图29,说明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蓄电装置13的车辆用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变化例。电动汽车10除了具备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汽车1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第二蓄电装置15以及充电控制器16,该充电控制器16控制从第一蓄电装置13向第二蓄电装置15进行的电力的供给。
第一蓄电装置13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具备构成为内置受电天线和充电控制电路的电双层电容器的多个蓄电单元。第二蓄电装置15具备由现有的镍氢电池或者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构成的蓄电单元。充电控制器16进行与第一蓄电装置13的蓄电电力向第二蓄电装置15的传送有关的控制。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构成的供电设备M的送电天线22发送过来的电力被传送到第一蓄电装置13的各蓄电单元。在充电控制器16在有效的状态下,从第一蓄电装置13 向第二蓄电装置15的各蓄电单元传送电力。第一蓄电装置13临时储存具备受电天线的各蓄电单元所接收的电力。第二蓄电装置15对来自第一蓄电装置13的电力进行蓄电。这样,通过将使用能够以几秒单位进行急速充电的电双层电容器的第一蓄电装置 13以及由能量密度高的镍氢电池或者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构成的第二蓄电装置15进行组合,能够延长电动汽车10的无供电行驶距离。参照图30,说明与充电控制例程有关的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蓄电单元36具备对蓄电元件37的电压进行检测的单元电压传感器来代替SOC传感器31b。控制器31c执行图30示出的充电控制例程来代替图4的充电控制例程,由此使用从供电装置M提供的电力来对蓄电装置13进行充电。图4的充电控制例程能够应用于对蓄电元件37应用电双层电容器的情况以及应用二次电池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但是该例程仅应用于对蓄电元件37应用电双层电容器的情况。二次电池由于其放电特性导致难以仅通过电压来检测蓄电电平。与此相对,电双层电容器的蓄电状态与电压具有较为线性的关系。因而,能够根据蓄电元件37的电压来判断蓄电状态。该充电控制例程也与图4的充电控制例程同样地,在电动汽车10停止在规定的供电位置的状态下,以由运转控制器12输出到各蓄电单元36的充电控制电路31的蓄电指令信号作为触发,控制器31c仅执行一次该充电控制例程。控制器31c被设置于各蓄电单元36中,关于各蓄电单元36的控制器31c向蓄电单元36内的蓄电元件37的充电,执行该例程。在步骤S11中,控制器31 c读取由单元电压传感器检测出的蓄电元件37的电压。在步骤S12中,控制器31c判断蓄电元件37的电压是否为充电开始电压以下。例如将充电开始电压例如设为1.0伏特(V)。在步骤S12的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控制器31c在步骤S13中使用由整流器31a 输出的直流电流对蓄电元件37充电。在步骤S13之后,控制器31c再次执行步骤Sll以后的处理。在步骤S12的判断为否定的情况下,控制器31c在步骤S14中判断蓄电元件37的电压是否为充电停止电压以上。将充电停止电压例如设为3.0V。在步骤S14的判断为否定的情况下,控制器31c在步骤S13中对蓄电元件37进行充电之后,再次执行步骤Sll以后的处理。在步骤S14的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控制器31c在步骤S15中,切断从整流器31a 向蓄电元件37输出直流电流,停止蓄电元件37的充电。在步骤S15的处理之后,控制器 31c结束例程。在该充电控制例程中,按照每个蓄电单元36分别判断蓄电元件37的电压,根据电压分别且同时并行地向蓄电元件37进行充电,因此具有用于使各蓄电元件37的蓄电量平均化的初始操作功能,不需要另外设置平均化电路。关于上述说明,引用申请日为2009年10月14日的日本国特愿2009-237051号的
内容并合并。以上,通过几个特定的实施例来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权利要求的技术范围内能够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或者变更。例如,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中,蓄电单元36分别具备控制器31c,分别执行图4 或者图30示出的充电控制例程。然而,对由多个蓄电单元36构成的单元群设置一个控制器31c,控制器31c还能够对单元群内的蓄电元件37同时并行地执行充电控制例程。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和蓄电单元并不限定于电动汽车用,能够作为采用了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各种电源而应用。产业上的可利用件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蓄电装置作为电动汽车的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受电设备具有特别优秀的效果。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包括特征和保护范围如权利要求所述。
权利要求
1.一种蓄电装置(13),对从供电设备04)通过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传送的电力进行蓄电,该蓄电装置(1 具备串联或者并联连接的多个蓄电单元(36),各蓄电单元(36)具备蓄电元件(37),其蓄积电荷;容器(38),其收装蓄电元件(37);受电天线(30),其接收通过无线电力传送系统传送的电力;以及充电控制电路(31),其使用由受电天线(30)接收的电力对蓄电元件(37)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受电天线(30)被容器(3 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将蓄电装置(1 搭载于车辆(10),将供电设备04)配置于车辆外。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供电设备04)具备送电天线(22),该送电天线02)包括接收高频电力的初级线圈 (22a)以及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与初级线圈(22a)相耦合的初级自谐振线圈Q2b),受电天线 (30)具备能够通过磁场共振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2b)相耦合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以及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与次级谐振线圈(30a)相耦合的次级线圈(30b)。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将并联连接的多个蓄电单元(36)串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以使蓄电单元(36)在平面上排列的状态来支承蓄电单元(36)的支架(52)。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蓄电单元(36)具备由电双层电容器构成的蓄电元件(37)。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充电控制电路(31)具备整流器(31a),其将由受电天线(30)接收到的电力整流成直流电流;传感器(31b),其检测蓄电元件(37)的蓄电状态;以及控制器(31c),其根据蓄电元件(37)的蓄电状态来控制从整流器(31a)向蓄电元件(37)进行的蓄电电力的供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多个蓄电单元(36)的各控制器(31c)构成为以从外部输入的蓄电指令信号为契机来同时并行地控制向蓄电元件(37)进行的蓄电电力的供给。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传感器(31b)由对蓄电元件(37)的充电状态进行检测的充电状态传感器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各控制器(31c)被编程为在蓄电元件(37)的充电状态低于规定的充电判断阈值的情况下(S》执行向蓄电元件(37)供给蓄电电力(S3),在蓄电元件(37)的充电状态达到规定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向蓄电元件(37)供给蓄电电力(S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各控制器(31c)被编程为在蓄电元件(37)的充电状态低于规定的充电判断阈值的情况下(S2),根据满充电状态与蓄电元件(37)的充电状态之间的差来控制向蓄电元件(37) 进行的蓄电电力的供给。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蓄电单元(36)由电双层电容器构成,传感器(31b)由对蓄电元件(37)的电压进行检测的电压传感器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各控制器(31c)被编程为在蓄电元件(37)的电压低于规定的充电开始电压的情况下 (S12)执行向蓄电元件(37)供给蓄电电力(S13),在蓄电元件(37)的电压达到规定的充电停止电压的情况下(S 14)停止向蓄电元件(37)供给蓄电电力(S15)。
15.根据权利要求1 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容器(38)具备包围蓄电元件(37)的矩形框00)以及粘贴在矩形框00)两面的膜体 (41),受电天线(30)卷绕于矩形框(40)。
16.根据权利要求1 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容器(38)具备包围蓄电元件(37)的矩形框00)以及粘贴在矩形框00)两面的膜体 (41),受电天线(30)被安装到膜体(4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膜体Gl)由重叠电绝缘性的树脂层而成的层压板构成,受电天线(30)被图案印刷至插入到膜体Gl)的树脂层之间的电绝缘膜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 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容器(38)具备包围蓄电元件(37)的第一矩形框00)以及包围第一矩形框G0)的第二矩形框(60),受电天线(30)卷绕于第二矩形框(60)。
19.根据权利要求1 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受电天线(30)预先被图案印刷至电绝缘膜(66),并被固定于容器(38)。
20.根据权利要求1 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供电设备04)具备送电天线(22),该送电天线02)包括接收高频电力的初级线圈 (22a)以及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与初级线圈(22a)相耦合的初级自谐振线圈Q2b),受电天线 (30)具备能够通过磁场共振与初级自谐振线圈(22b)相耦合的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以及能够通过电磁感应与次级谐振线圈(30a)相耦合的次级线圈(30b)。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容器(38)具备包围蓄电元件(37)的矩形框00)以及粘贴到矩阵框G0)的两面的一对膜体(41),次级自谐振线圈(30a)被安装到一个膜体(41),次级线圈(30b)被安装到另一个膜体(41)。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容器(38)具备包围蓄电元件(37)的第一矩形框00)以及包围第一矩形框G0)的第二矩形框(60),次级线圈(30b)卷绕于第一矩形框(40),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卷绕于第二矩形框(60)。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容器(38)具备由重叠电绝缘性的树脂层而成的层压板构成的壳体部件(38a、38b),在壳体部件(38a、38b)中形成凹部(38c),次级线圈(30b)和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中的一个线圈被图案印刷至电绝缘膜(66),并被插入到树脂层之间,另一方面,次级线圈(30b)和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中的另一个线圈被图案印刷至电绝缘膜(66),并被粘贴至凹部(38c)的底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容器(38)由金属制的硬壳构成,电绝缘膜(66)的一面粘贴至容器(38)的外表面,在电绝缘膜(66)的另一面上以使次级线圈(30b)与次级自谐振线圈(30a)不会相互干扰的方式来图案印刷次级线圈(30b)和次级自谐振线圈(30a),并且容器(38)与电绝缘膜(66) 被收装于热收缩过的热收缩性材料的袋子(70)内。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蓄电装置(13),其特征在于,将层压膜(67)粘贴至容器(38),该层压膜(67)是将图案印刷了次级线圈(30b)的电绝缘膜以及图案印刷了次级自谐振线圈(30a)的其它电绝缘膜在电绝缘树脂层中以绝缘的方式层叠而得到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于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受电设备中的蓄电装置。蓄电装置(13)具备多个串联连接而成的蓄电单元(36)。蓄电单元(36)具备蓄积电荷的蓄电元件(37);容器(38),其收装蓄电元件;受电天线(30),其能够接收从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供电设备(24)的送电天线(22)发送的电力;以及充电控制电路(31),其使用由受电天线(30)接收的电力对蓄电元件(37)进行充电。多个蓄电单元(36)同时并行地以无线方式进行充电,由此由全部蓄电单元(36)适量地进行充电。
文档编号H02J7/00GK102577025SQ20108004643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4日
发明者中根正之, 土屋孝幸, 小林茂己 申请人:优迪卡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