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56417阅读:8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包括:壳体、固定装置、卡位装置和防撞装置,所述壳体的内部底部平行设置有两条轨道,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条、滑块和弹簧,所述滑块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条的底部,所述滑块分别设置在所述轨道内,所述固定条之间连接有所述弹簧,所述卡位装置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壳体的内部底部和内部顶部,所述防撞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侧面。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具有结构新颖、固定牢固、安全防撞、多重保护、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拆卸方便、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优点,在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的普及上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动力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其主要包括铅酸蓄电池、镍镉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铁镍蓄电池、锂蓄电池、空气蓄电池、太阳能蓄电池等种类,具有寿命长、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但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由于运输中常会碰撞损伤,造成了降低电池寿命、损伤电池功能、甚至有泄漏、爆炸等问题,具有一定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通过采用专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来保护动力电池,结构新颖、固定牢固、安全防撞、多重保护、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拆卸方便、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的普及上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包括:壳体、固定装置、卡位装置和防撞装置,所述壳体的内部底部平行设置有两条轨道,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条、滑块和弹簧,所述滑块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条的底部,所述滑块分别设置在所述轨道内,所述固定条之间连接有所述弹簧,所述卡位装置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壳体的内部底部和内部顶部,所述防撞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侧面,所述防撞装置在远离所述壳体侧面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凸起。
[0005]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
[0006]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条的长度大于所述轨道之间的距离。
[0007]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弹簧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条在超出所述轨道的两端。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弹簧的自由长度小于所述动力电池的宽度。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卡位装置包括第一卡位条和第二卡位条。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立条的一端抵接所述壳体的内部底部,另一端抵接所述动力电池。
[0011]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位条的一端抵接所述壳体的内部在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壳体的抵接位置的对角位置,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抵接位置。
[0012]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第二卡位条所成角度为120-170。。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凸起抵接所述动力电池的侧面。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具有结构新颖、固定牢固、安全防撞、多重保护、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拆卸方便、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优点,在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的普及上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0019]—种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包括:壳体1、固定装置2、卡位装置3和防撞装置4。
[0020]所述壳体I的内部底部平行设置有两条轨道,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固定条、滑块和弹簧,所述滑块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条的底部,所述滑块分别设置在所述轨道内,所述滑块可在所述轨道内自由滑动,进而带动所述固定条滑动,所述固定条之间连接有所述弹簧,由于弹簧有弹力,因此所述固定条可相对滑动并自动收回,所述卡位装置3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壳体I的内部底部和内部顶部,所述防撞装置4设置在所述壳体I的内部侧面,所述防撞装置4在远离所述壳体I侧面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凸起401,所述防撞装置4 一般采用较柔软材料制成,安全防护。
[0021]优选地,所述壳体I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5,所述保护层5的材质为泡沫、海绵或者棉。
[0022]优选地,所述固定条的长度大于所述轨道之间的距离。
[0023]优选地,所述弹簧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条在超出所述轨道的两端。
[0024]优选地,所述弹簧的自由长度小于所述动力电池6的宽度。
[0025]优选地,所述卡位装置3包括第一卡位条和第二卡位条。
[0026]优选地,所述第一卡位条的一端抵接所述壳体I的内部底部,另一端抵接所述动力电池6。
[0027]优选地,所述第二卡位条的一端抵接所述壳体I的内部在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壳体I的抵接位置的对角位置,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动力电池6的抵接位置。
[0028]优选地,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第二卡位条所成角度为120-170°。
[0029]优选地,所述若干凸起401抵接所述动力电池6的侧面。
[0030]所述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I)所述推动所述固定条互相远离以增大固定条之间的距离,放入所述动力电池6,然后松开所述固定条让其自然回拢以夹紧固定所述动力电池6的底部;
[0032](2)放置所述卡位装置3,使得所述第一卡位条的一端抵接所述壳体I的内部底部、另一端抵接所述动力电池6,所述第二卡位条的一端抵接所述壳体I的内部在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壳体I的抵接位置的对角位置,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动力电池6的抵接位置,用以抵接并固定所述动力电池6的顶部;
[0033](3)放置所述防撞装置4使得所述若干凸起401抵接所述动力电池6的侧面,此时所述固定装置2、卡位装置3和防撞装置4配合使用、共同作用用于固定并保护所述动力电池6;
[0034](4)当需要取出所述动力电池6时,依次拆下并取出所述防撞装置5和所述卡位装置4,然后推开所述固定条、取出动力电池6。
[0035]本实用新型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0036]一、通过采用专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来保护动力电池,结构新颖、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拆卸方便、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0037]二、通过采用固定装置、卡位装置和防撞装置配合使用、共同作用,起到多重防撞固定的效果,固定牢固、安全防撞、多重保护、安全可靠。
[00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固定装置、卡位装置和防撞装置,所述壳体的内部底部平行设置有两条轨道,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条、滑块和弹簧,所述滑块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条的底部,所述滑块分别设置在所述轨道内,所述固定条之间连接有所述弹簧,所述卡位装置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壳体的内部底部和内部顶部,所述防撞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侧面,所述防撞装置在远离所述壳体侧面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凸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条的长度大于所述轨道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条在超出所述轨道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的自由长度小于所述动力电池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装置包括第一卡位条和第二卡位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条的一端抵接所述壳体的内部底部,另一端抵接所述动力电池。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位条的一端抵接所述壳体的内部在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壳体的抵接位置的对角位置,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抵接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条与所述第二卡位条所成角度为120-170°。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力电池的防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凸起抵接所述动力电池的侧面。
【文档编号】H01M2/10GK205645920SQ201620282859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4月7日
【发明人】丁慎平, 邓玲黎, 陈跃
【申请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