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7327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用的电机,具体是指ー种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该轮毂式减速电机同样适用在小轮径电动两轮车上。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两轮车,使用的轮毂减速电机中行星减速机构由太阳轮,行星轮,齿圈组成,现有的电机齿圈外径都小于电机外壳的内径,造成电机电磁综合性能设计定型后,由于受电机外壳内径限制而不能加大齿圈进而限制了減速比的设计,无法获得理想的电机转速和转矩,轮毂减速电机基本上都设置辐条缘,使用辐条连接电机和轮圈,小 轮径充气车胎无法安装,个别的在轮毂减速电机外売上直接注射聚安脂轮胎,造成电机无法散热致使转子磁瓦消磁及脱瓦损坏电机,既不能充气又不能在安全距离内刹车制动,只能安装在速度极低的老年代步车上。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能够获得理想的电机转速和转矩,并且该减速电机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够安装充气轮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该减速电机包括电机轴、定子、转子、电机外壳、齿圈外壳、左端盖和右端盖,电机轴横向设置,左端盖和右端盖通过轴承竖向套装在所述电机轴上,电机外壳和齿圈外壳均为圆环形壳,电机外壳的外壳面固定连接有横向设置的轮辐,轮辐上固定安装有轮圈,轮圈具有轮缘和充气嘴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外壳和齿圈外壳一体成型,齿圈外壳的内径大于电机外壳的外径,电机外壳与左端盖固定连接,齿圈外壳与右端盖固定连接,电机外壳、齿圈外壳和端盖连接后形成ー个封闭的容置空间,所述定子和转子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该容置空间内还安装有定子架、齿圈、行星轮、太阳轮和离合器,定子架固定安装在电机轴上,定子固定安装在定子架上,转子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电机轴和定子架连接,所述齿圈、行星轮、太阳轮和离合器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同一侧,所述太阳轮套装在电机轴上并且与转子固定连接,离合器通过轴承安装在电机轴上,所述行星轮通过轴承与离合器连接并且与太阳轮相啮合,所述齿圈的内齿面与行星轮相啮合,外圈面压嵌在所述齿圈外壳内,所述齿圈的内径大于电机外壳的外径。本实用新型的轮毂式减速电机具有齿圈外径大于电机外壳的行星減速机构,以实现需要的电机减速后的转速和转矩,电机外壳上设置轮辐和轮圈,在以上三者的中间设有散热孔随时为电机散热,在轮辐轮圈轮缘的中间设置充气嘴座,以实现安装无内胎的可充气轮胎。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轮辐为均匀设置的六根轮辐,轮辐之间形成散热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机外壳与左端盖通过螺钉螺接,所述齿圈外壳与右端盖通过螺钉螺接,所述太阳轮通过螺钉与转子螺接。[000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离合器为超越离合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机外壳的中心线和电机轴的中心轴线相重合,轮辐与电机轴相平行,左端盖和右端盖均垂直于电机轴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效果(I)本实用新型使齿圈摆脱了安装在电机外壳内的局限性,有利于调节电机减速比和电机转速及转矩。(2)本实用新型结束了电机外壳不能安装充气轮胎的历史,有利于小轮径车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电机和电动自行车电动两轮车的减震和制动。(3)本实用新型在电机外壳与轮圈和轮辐之间设置了散热孔,确保电机正常散热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下结合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轮毂式减速电机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I中局部部件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轮毂式减速电机用在小轮径电动两轮车中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I、电机外壳;2、齿圈;3、充气嘴座;4、行星轮;5、太阳轮;6、离合器;7、电机轴;8、右端盖;9、左端盖;10、转子;11、定子;12、导线;13、齿圈外壳;14、定子架;15、轮福;16、轮圈;17、散热孔;18、轮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至图3所示的一种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该减速电机包括电机轴7、定子11、转子10、电机外壳I、齿圈外壳13、左端盖9和右端盖8,电机轴7横向设置,左端盖9和右端盖8通过轴承竖向套装在电机轴7上,电机外壳I和齿圈外壳13均为圆环形売,电机外壳I的外壳面固定连接有横向设置的轮辐15,轮辐15上固定安装有轮圈16,轮圈16具有轮缘18和充气嘴座3,使用时电动两轮车的轮胎套缚在轮圈16上,具体套缚在轮圈16两侧凸出的轮缘18之间,轮辐15为均匀设置的六根轮辐15,轮辐15之间形成散热孔17,电机外壳I和齿圈外壳13 —体成型,齿圈外壳13的内径大于电机外壳I的外径,电机外壳I与左端盖9固定连接,齿圈外壳13与右端盖8固定连接,电机外壳I、齿圈外壳13和端盖连接后形成ー个封闭的容置空间,定子11和转子10均设置在容置空间内,该容置空间内还安装有定子架14、齿圈2、行星轮4、太阳轮5和离合器6,行星轮4环绕在太阳轮5的四周,离合器6为超越离合器,定子架14固定安装在电机轴7上,定子11固定安装在定子架14上,定子11的导线12穿过电机轴7 —头的空心后引出,转子10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电机轴7和定子架14连接,齿圈2、行星轮4、太阳轮5和离合器6均位于容置空间内的同一侧,太阳轮5套装在电机轴7上并且与转子10固定连接,具体连接为太阳轮5通过螺钉与转子10螺接,离合器6通过轴承安装在电机轴7上,行星轮4通过轴承与离合器6连接并且与太阳轮5相啮合,齿圈2、行星轮4和太阳轮5构成减速电机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齿圈2的内齿面与行星轮4相啮合,外圈面压嵌在齿圈外壳13内,齿圈2的内径大于电机外壳I的外径。本实施例中,电机外壳I的中心线和电机轴7的中心轴线相重合,轮辐15与电机轴7相平行,左端盖9和右端盖8均垂直于电机轴7设置,保证电机具有较高的对中精度。定子导线从电机轴7的空心端引出,无内胎车胎安装在轮圈16上,充气嘴座螺接充气嘴座给车胎充气,可根据电机转速和转矩的需要加大或缩小齿圈2和齿圈外壳13。电机外壳I与左端盖9通过螺钉螺接,也可采用其它固定连接方式,齿圈外壳13与右端盖8通过螺钉螺接,也可采用其它固定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中齿圈2的内径大于电机外壳I的外径,有利于调节电机减速比和电机转速及转矩,充气嘴座3设置在轮圈I的中间,实现了小轮径电动两轮车轮毂减速电机可安装轮胎并能够充气,有利于电动两轮车的减震和制动,在电机外壳I与轮圈16和轮辐15之间设置散热孔17,解决了电机上安装小轮径轮胎后运行过程中的散热问题。本实施例中的轮毂式减速电机也可应用在小轮径电动自行车上,安装方式和安装在图3所示的小轮径电动两轮车上相同。该轮毂式減速电机将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电机部件和轮毂部件集成在一体,安装后将轮胎套缚在轮圈上,该减速电机既作为电机使用,又作为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对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该减速电机包括电机轴、定子、转子、电机外壳、齿圈外壳、左端盖和右端盖,电机轴横向设置,左端盖和右端盖通过轴承竖向套装在所述电机轴上,电机外壳和齿圈外壳均为圆环形壳,电机外壳的外壳面固定连接有横向设置的轮辐,轮辐上固定安装有轮圈,轮圈具有轮缘和充气嘴座,其特征在干所述电机外壳和齿圈外壳一体成型,齿圈外壳的内径大于电机外壳的外径,电机外壳与左端盖固定连接,齿圈外壳与右端盖固定连接,电机外壳、齿圈外壳和端盖连接后形成一个封闭的容置空间,所述定子和转子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该容置空间内还安装有定子架、齿圈、行星轮、太阳轮和离合器,定子架固定安装在电机轴上,定子固定安装在定子架上,转子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电机轴和定子架连接,所述齿圈、行星轮、太阳轮和离合器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同一侧,所述太阳轮套装在电机轴上并且与转子固定连接,离合器通过轴承安装在电机轴上,所述行星轮通过轴承与离合器连接并且与太阳轮相啮合,所述齿圈的内齿面与行星轮相啮合,外圈面压嵌在所述齿圈外壳内,所述齿圈的内径大于电机外壳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为均匀设置的六根轮辐,轮辐之间形成散热孔。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外壳与左端盖通过螺钉螺接,所述齿圈外壳与右端盖通过螺钉螺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轮通过螺钉与转子螺接。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为超越离合器。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外壳的中心线和电机轴的中心轴线相重合,轮福与电机轴相平行,左端盖和右端盖均垂直于电机轴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轮径电动两轮车的轮毂式减速电机,包括电机轴、定子、转子、电机外壳、齿圈外壳、左端盖和右端盖,电机外壳和齿圈外壳一体成型,齿圈外壳的内径大于电机外壳的外径,电机外壳、齿圈外壳和端盖连接后形成一个封闭的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安装定子、转子、定子架、齿圈、行星轮、太阳轮和离合器,定子架固定安装在电机轴上,定子固定安装在定子架上,转子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电机轴和定子架连接,太阳轮套装在电机轴上并且与转子固定连接,行星轮与太阳轮相啮合,齿圈的内齿面与行星轮相啮合,外圈面压嵌在齿圈外壳内,齿圈的内径大于电机外壳的外径。该减速电机能获得理想的电机转速和转矩,且具有良好的散热性。
文档编号H02K7/10GK202455213SQ20122007301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9日
发明者张建民 申请人:张建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