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3767阅读:7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逆变器领域,具体涉及ー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
背景技术
现阶段常见的ー种逆变器电路组合结构Boost+Fullbridge,无论其是双BOOST输入,还是单BOOST输入,因其前ー级BOOST的主ニ极管Dl的单向导通性,只能实现DC/AC的能量流动,但无法实现AC/DC的能量流动,或者一路DC到另一路DC的能量流动,即无法实现对具有能量存储功能的直流电源充电,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ー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或变更器件改变ニ极管所处路径的单向导通特点,即可进行能量的双向流动,同时采用两路及以上直流输入方式,实现对能量的灵活存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直流直流交換部分、直流交流交換部分和滤波部分,所述直流直流交換部分与第一电源、第二电源和第一电容连接,所述第一电容接地,直流直流交換部分还与直流交流交換部分连接,所述直流交流交換部分与滤波部分连接,所述滤波部分与输出端连接。进ー步的,所述滤波部分由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串联组成,所述第二电容上并联有输出端。进ー步的,所述直 流直流交換部分由第一变换部分和第二变换部分组成,所述第ー变换部分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变换部分与第二电源连接。进ー步的,所述第一变换部分由ニ极管、第三电容、第三电感和开关管组成,所述第三电容并联于第一电源上,所述第三电感一端与第一电源正极连接,另一端分别于第五开关管和ニ极管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接地,所述ニ极管与第一电容串联。进ー步的,所述第二变换部分由第四电容、第四电感和两个开关管组成,所述第四电容与第二电源并联,所述第四电感一端与第二电源正极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管与第一电容串联。进ー步的,所述直流交流交換部分由四个开关管组成,所述第二开关管与第四开关管串联,并且并联于上,所述第一开关管与第三开关管串联,并且并联于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A端与第二电感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B端与第一电感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新电路拓扑,可以实现逆变和能量存储两种工作模式,并可灵活切换,提高了该电路拓扑的应用灵活性;2、新电路拓扑,当需要由AC/DC对直流电源充电时,同样具备交流输入PFC功能,可以提闻输入功率因数;[0014]3、新电路拓扑,无论在DC/AC、AC/DC或双向DC/DC工作模式下,因未采用变压器隔离技术,其将具有很高的转换效率;4、新电路拓扑无论在逆变控制上或储能控制上和传统的控制方式没有本质区別,都是基于BOOST、BUCK电路的基础,数字化控制是很容易实现的。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架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逆变模式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储能模式示意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储能模式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储能模式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储能逆变模式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直流直流交換部分,2、直流交流交換部分,3、滤波部分,D1、ニ极管,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3、第三电感,L4、第四电感,Cl、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Q1、第一开关管,Q2、第二开关管,Q3、第三开关管,Q4、第四开关管,Q5、第五开关管,Q6、第六开关管,Q7、第七开关管,Vout、输出端,VDC1、第一电源,VDC2、
第二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參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參照图1与图2所示,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直流直流交換部分1、直流交流交換部分2和滤波部分3,所述直流直流交換部分I与第一电源VDCl、第二电源VDC2和第一电容Cl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l接地,直流直流交換部分I还与直流交流交換部分2连接,所述直流交流交換部分2与滤波部分3连接,所述滤波部分3与输出端Vout连接。进ー步的,所述滤波部分3由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二电容C2串联组成,所述第二电容C2上并联有输出端Vout。进ー步的,所述直流直流交換部分I由第一变换部分DC/DC1和第二变换部分DC/DC2组成,所述第一变换部分DC/DC1与第一电源VDCl连接,所述第二变换部分DC/DC2与第ニ电源VDC2连接。进ー步的,所述第一变换部分DC/DC1由ニ极管D1、第三电容C3、第三电感L3和开关管Q5组成,所述第三电容C3并联于第一电源VDCl上,所述第三电感L3 —端与第一电源VDCl正极连接,另一端分别于第五开关管Q5和ニ极管Dl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Q5接地,所述ニ极管Dl与第一电容Cl串联。进ー步的,所述第二变换部分DC/DC2由第四电容C4、第四电感L4和两个开关管Q6、Q7组成,所述第四电容C4与第二电源VDC2并联,所述第四电感L4 一端与第二电源VDC2正极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Q6和第七开关管Q7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Q6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管Q7与第一电容Cl串联。进ー步的,所述直流交流交換部分2由四个开关管Ql、Q2、Q3、Q4组成,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与第四开关管Q4串联,并且并联于Cl上,所述第一开关管Ql与第三开关管Q3串联,并且并联于Cl上,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A端与第二电感L2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l的B端与第一电感LI连接。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针对一般普通的DC/DC+DC/AC电路结构的特点,因为ニ极管的单向导通特点,基本上只能进行能量的单向流动,所以 通过增加或变更器件改变ニ极管所处路径的单向导通特点,即可进行能量的双向流动,同时采用两路及以上直流输入方式,即可实现对能量的灵活存储。其核心思想在于I)采用两路及以上直流输入方式,其中第一路直流输入工作于BOOST模式,另ー路工作于双向DC/DC模式,即BOOST或者BUCK模式;2)工作于双向DC/DC模式的那一路,当需要将直流能量逆变成交流时,其工作于BOOST模式,当需要对该路的直流输入电源进行充电或能量存储时,其工作于BUCK模式;3)当一路工作于BUCK模式时,其输入端将变为输出端,可由另一路通过BOOST升压后为其提供能量来源,或者由后ー级DC/AC通过控制实现能量反向流动后提供;4)该拓扑能分别工作于三种模式DC/DC/AC的逆变模式、DC/DC或AC/DC的储能模式、DC/DC/AC和DC/DC的逆变加储能模式;5)电路结构变化后,配合合理的驱动逻辑分配,即可工作于电流源模式或电压源模式,实现对负载的稳定供电,避免其中一路能量不足时,导致整个系统无法工作的情況。如图1所示,是本专利的主要电路结构,分两部分组成一、DC/DC多路直流电压变换部分,其中一路可由BOOST电路构成,其他路由双向DC/DC变换电路构成,或者全部由双向DC/DC电路构成;ニ、DC/AC直流交流电压变换部分,可以由任何能进行交流逆变的拓扑结构构成,比如全桥、三电平、H5、H6、Heric桥等;然后由第一电源VDCl接PV Panel,第ニ电源VDC2接Battery为例,进行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①逆变模式工作方式和传统的方式一祥,两路前级DC/DC分别工作于BOOST模式,后级全桥逆变,工作于BUCK模式;实现PV Panel和Battery的能量从DC向AC的流动,如图3所示。②储能模式该模式实现对电池的充电管理,又分为三种方式A :DC/DC充电,即由PV Panel给Battery充电,一路DC工作于BOOST模式,一路DC工作于BUCK模式,DC/AC此时不工作,如图4所示。B:AC/DC充电,即由交流侧通过BOOST PFC整流后,一路DC工作于BUCK模式,给Battery充电,另一路DC不工作,如图5所示。C: AC/DC+DC/DC混合充电,即由交流侧通过BOOST PFC整流后,一路DC工作于Boost模式,另一路DC工作于BUCK模式,给Battery充电,如图6所示。③储能+逆变模式该模式下,既实现DC/DC的储能,又实现DC/AC的逆变;将PVPanel的能量一部分给Battery充电,一部分通过DC/AC逆变出去,同步实现储能和逆变功能,如图7所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直流交换部分(I)、直流交流交换部分(2)和滤波部分(3),所述直流直流交换部分(I)与第一电源(VDCl )、第二电源(VDC2)和第一电容(Cl)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l)接地,直流直流交换部分(I)还与直流交流交换部分(2)连接,所述直流交流交换部分(2)与滤波部分(3)连接,所述滤波部分(3)与输出端(Vout)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部分3由第一电感(LI)、第二电感(L2)和第二电容(C2)串联组成,所述第二电容(C2)上并联有输出端(Vou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直流交换部分(I)由第一变换部分(DC/DC1)和第二变换部分(DC/DC2)组成,所述第一变换部分(DC/DC1)与第一电源(VDCl)连接,所述第二变换部分(DC/DC2)与第二电源(VDC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换部分(DC/DC1)由二极管(DI)、第三电容(C3)、第三电感(L3)和开关管(Q5)组成,所述第三电容(C3)并联于第一电源(VDCl)上,所述第三电感(L3) —端与第一电源(VDCl)正极连接,另一端分别于第五开关管(Q5)和二极管(Dl)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Q5)接地,所述二极管(Dl)与第一电容(Cl)串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换部分(DC/DC2)由第四电容(C4)、第四电感(L4)和两个开关管(Q6、Q7)组成,所述第四电容(C4)与第二电源(VDC2)并联,所述第四电感(L4) 一端与第二电源(VDC2)正极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Q6 )和第七开关管(Q7 )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Q6 )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管(Q7)与第一电容(Cl)串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交流交换部分(2)由四个开关管(Ql、Q2、Q3、Q4)组成,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与第四开关管(Q4)串联,并且并联于(Cl)上,所述第一开关管(Ql)与第三开关管(Q3)串联,并且并联于(Cl)上,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A端与第二电感(L2)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l)的B端与第一电感(LI)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的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直流直流交换部分、直流交流交换部分和滤波部分,所述直流直流交换部分与第一电源、第二电源和第一电容连接,所述第一电容接地,直流直流交换部分还与直流交流交换部分连接,所述直流交流交换部分与滤波部分连接,所述滤波部分与输出端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或变更器件改变二极管所处路径的单向导通特点,即可进行能量的双向流动,同时采用两路及以上直流输入方式,实现对能量的灵活存储。
文档编号H02M7/797GK202872689SQ20122051631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0日
发明者方刚 申请人: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