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空调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6015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马达以及空调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以及空调机,所述马达具有:轴、具有突出部的树脂制的马达外壳、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一轴承托架、第二轴承托架以及引线。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且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各自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呈导电性。第一轴承托架与第一轴承电连接。第二轴承托架与第二轴承电连接。并且,第一轴承托架与第二轴承托架通过引线电连接。引线具有与第一轴承托架连接的第一端子。第一端子通过使其至少一部分被突出部和第一轴承托架夹持而被保持。由此,不需复杂的固定结构和多余的部件就能够同时实现第一端子的固定和电蚀现象的抑制。
【专利说明】马达以及空调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0002]以往,有一种模制马达,该模制马达的定子是通过树脂进行模制成型而形成机壳,且借助轴承在该机壳内部内置转子。在这样的马达中,定子的防水性和抵抗马达驱动时的定子的振动的防振性及防音性优异。
[0003]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9-112065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以往的马达。日本公开公报第2009-112065号公报的马达具有通过模制树脂来模制一体成型有定子的马达框架、具有旋转轴的转子、安装于旋转轴的两端的两个轴承、以及分别保持轴承的两个托架(权利要求1,0039段)。

【发明内容】

[0004]模制一体成型有定子的马达框架通过树脂材料而成型。即,马达框架具有静电电容。因此,由于马达的驱动在马达框架中存储有电荷,因而在两个托架间产生电位差。如此一来,在旋转轴与轴承之间流过电流。即,有时会由于该电流产生被称作电蚀的轴承的损伤。作为解决该电蚀问题的方法存在以下的马达。
[0005]日本公开公报第2010-001947号公报中记载的马达,其封入有润滑脂的深沟球轴承的多个球由陶瓷构成(权利要求1,0008段、0044段)。即,球轴承的球由非导电性的陶瓷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在轴承流过电流。因此,能够抑制轴承的电蚀。但是,陶瓷制的球轴承与普通金属制的球轴承相比价格高。
[0006]日本公开公报第2004-22942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马达在定子的铁芯和轴承的托架安装具有螺丝状的接地端子的接地线,从而与外部短路(权利要求1,0022-0025段)。由此,静电电容成分的分布和基于电压变化的电流通过接地线而流向外部,因此能够抑制轴承被电蚀(0011段)。但是,日本公开公报第2004-229429号公报的结构中,需要螺丝部件。并且,还需要在托架设置螺丝孔。因此,需要拧螺丝的工序。并且,为了防止由于马达的振动而导致的螺丝的松动,需要螺纹紧固和粘结等。因此,材料价格虽然不高,但部件个数和工序数增加了。
[0007]并且,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0-158152号公报所记载的马达中,两个托架间通过导电引脚而电连接。导电引脚与两个托架中的一个托架以及定子一起模制一体成型。导电引脚具有用于与另一个托架导通的末端部。末端部从一体成型的模制树脂露出(0050段)。如此一来,为了使导电引脚的末端部从树脂露出,在模具成型上需要密封部件或者连接器部件。因此,部件个数增加。
[0008]如上所述,在以往的马达中,为了抑制电蚀现象,需要增加成本以及增加部件个数和工序数。
[0009]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蚀现象且能够实现简单的组装和成本削减的马达。
[0010]本申请例示性的第一发明为具有轴、转子、定子、马达外壳、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一轴承托架、第二轴承托架和引线的马达。轴在上下方向上沿中心轴线配置。转子在轴的周围与轴一同旋转。定子配置在转子的径向外侧。马达外壳由树脂制成,且容纳定子的至少一部分。第一轴承在比转子靠上方的位置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且第一轴承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呈导电性。第二轴承在比转子靠下方的位置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且第二轴承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呈导电性。第一轴承托架具有导电性,且与第一轴承电连接,且直接或者借助其他导电性的部件保持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托架具有导电性,且与第二轴承电连接,且直接或者借助其他导电性的部件保持第二轴承。引线将第一轴承托架与第二轴承托架电连接。马达外壳具有向上方沿轴向延伸的突出部。引线具有与第一轴承托架电连接的第一端子。第一端子通过使其至少一部分被突出部与第一轴承托架夹持而被保持。
[0011]本申请的第二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具有上述的马达。
[0012]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第一发明,第一端子被突出部和第一轴承托架夹持。由此,能够同时实现第一端子的固定以及第一轴承托架与第一端子间的导通。即,无需复杂的固定结构和多余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电蚀现象且能够实现简单的组装和成本削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14]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15]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外观图。
[0016]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0017]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
[0019]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仰视图。
[0020]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21]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22]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分解纵剖视图。
[0023]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
[0024]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
[0026]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27]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
[0028]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
[0029]图1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30]图1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0031]图1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32]图2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
[0033]图2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
[0034]图2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0035]图2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
[0037]并且,在本申请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转子以第一轴承侧为上,以第二轴承侧为下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但是,该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本发明所涉及的马达在使用时的方向。
[0038]并且,在本申请中的“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的“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0039]1.第一实施方式
[0040]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A的纵剖视图。如图1所示,马达IA包括轴10A、转子2A、定子3A、马达外壳4A、第一轴承51A、第二轴承52A、第一轴承托架61A、第二轴承托架62A以及引线7A。
[0041]轴IOA在上下方向上沿中心轴线9A配置。转子2A在轴IOA的周围与轴IOA—同旋转。定子3A配置在转子2A的径向外侧。马达外壳4A由树脂制成,且容纳定子3A。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4A容纳定子3A整体,但马达外壳4A容纳定子3A的至少一部分即可。并且,马达外壳4A具有朝向上方沿轴向延伸的突出部42A。
[0042]第一轴承5IA在比转子2A靠上方的位置将轴IOA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轴承5IA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呈导电性。第二轴承52A在比转子2A靠下方的位置将轴IOA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轴承52A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呈导电性。
[0043]第一轴承托架61A保持第一轴承51A。并且,第一轴承托架61A为导电性,且与第一轴承51A电连接。第二轴承托架62A保持第二轴承52A。并且,第二轴承托架62A为导电性,且与第二轴承52A电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托架61A以及第二轴承托架62A分别直接保持第一轴承51A以及第二轴承52A。但是,第一轴承托架61A以及第二轴承托架62A也可分别借助其他导电性的部件保持第一轴承51A以及第二轴承52A。
[0044]引线7A具有与第一轴承托架61A电连接的第一端子71A。第一端子71A通过使其一部分被突出部42A和第一轴承托架61A夹持而被保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7IA的一部分被突出部42A和第一轴承托架6IA夹持,但也可使第一端子7IA整体被突出部42A和第一轴承托架61A夹持。并且,引线7A将第一轴承托架61A和第二轴承托架62A电连接。
[0045]如上所述,在该马达IA中,第一端子7IA被马达外壳4A的突出部42A和第一轴承托架61A夹持。由此,能够同时实现第一端子7IA的固定以及第一轴承托架61A与第一端子71A间的导通。即,无需复杂的固定结构和多余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电蚀现象,且能够实现简单的组装和成本削减。
[0046]2.第二实施方式
[0047]2-1.马达的整体结构
[0048]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的纵剖视图。图3是马达I的外观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例如用于空调等家电产品。但是,本发明的马达也可以用于家电产品以外。例如,本发明的马达也可搭载于汽车和铁路等运输设备、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工具、工业用的大型设备等,产生各种驱动力。
[0049]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通过高频率的脉宽调制方式控制使逆变器的开关元件驱动。在进行脉宽调制方式控制的马达中容易产生电蚀现象。因此,在进行脉宽调制方式控制的马达中,本发明的技术特别有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马达I是进行脉宽调制方式控制的马达,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产生电蚀现象的马达,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控制方式进行驱动的马达。
[0050]如图2所示,马达I具有轴10、转子2、定子3、电路板30、马达外壳4、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第一轴承托架61、第二轴承托架62以及引线7。定子3、电路板30、马达外壳
4、第一轴承托架61、第二轴承托架62以及引线7属于马达I的静止部。轴10以及转子2属于马达I的旋转部。静止部和旋转部借助第一轴承51以及第二轴承52而相对旋转。
[0051]轴10为沿中心轴线9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状的部件。轴10被第一轴承51以及第二轴承52支承且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轴10的下端部从马达外壳4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在轴10的下端部例如安装空调用的风扇。并且,轴10的下端部也可借助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而与风扇以外的驱动部连接。
[00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10向下方突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轴10也可从第一轴承托架61向上方突出,且轴10的上端部与驱动部连接。并且,轴10也可向马达外壳4的下方以及第一轴承托架61的上方两个方向突出,且轴10的下端部以及上端部两者分别与驱动部连接。
[0053]转子2配置在定子3的径向内侧且在轴10的周围,并与轴10—同旋转。转子2具有转子铁芯21以及多个磁铁22。转子铁芯21由通过在轴向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多个磁铁22配置在转子铁芯21的周围。各磁铁22的径向外侧的面成为与后述的齿311的径向内侧的端面对置的磁极面。多个磁铁22以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交替排列的方式沿周向等间隔排列。
[0054]另外,也可使用圆环状的磁铁来代替多个磁铁22。使用圆环状的磁铁时,只要在磁铁的外周面沿周向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即可。并且,磁铁22既可如本实施方式一样配置在转子铁芯21的周围,或者也可在被埋入转子铁芯21的内部中的状态下被配置。
[0055]定子3为配置在转子2的径向外侧的电枢。定子3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2以及多个线圈33。定子铁芯31由通过在轴向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铁芯31固定于马达外壳4。并且,定子铁芯31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311。多个齿311沿周向大致等间隔排列。
[0056]绝缘件32由为绝缘体的树脂形成。各齿311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周向的两侧面被绝缘件32覆盖。线圈33由卷绕在绝缘件32的周围的导线构成。
[0057]电路板30在转子2以及定子3的上侧且第一轴承托架61的下侧大致水平配置。在电路板30的表面安装有用于对线圈33提供驱动电流的电子电路。构成线圈33的导线的端部与电路板30上的电子电路电连接。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流经由电路板30流向线圈
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路板30搭载有进行脉宽调制方式控制的电子电路。
[0058]马达外壳4为保持定子3的由树脂制成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外壳4为通过向插入有定子3以及第二轴承托架62的模具的内部注入树脂而得到的嵌件成型品。
[0059]马达外壳4具有定子保持部41、突出部42以及第二轴承托架保持部43。定子保持部41覆盖定子3的一部分且保持定子3。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的表面中的除齿311的径向内侧的端面以外的面被定子保持部41覆盖。在定子保持部41以及定子3的径向内侧容纳转子2。突出部42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位,且从定子保持部41的上端朝向上方沿轴向延伸。关于突出部42的详细形状在以后进行叙述。第二轴承托架保持部43位于定子保持部41的下方且与定子保持部41的下端面的径向内侧端部相连。第二轴承托架保持部43覆盖第二轴承托架6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以及外周面,且保持第二轴承托架62。
[0060]第一轴承51在比转子2靠上方的位置将轴10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轴承52在比转子2靠下方的位置将轴10支承为能够旋转。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轴承51以及第二轴承52均为具有球体501、外圈502以及内圈503的球轴承。在球轴承中,外圈502与内圈503隔着球体501而相对旋转。球体501、外圈502以及内圈503的材料使用铁和铝等导电性的金属。即,关于第一轴承51以及第二轴承52,它们各自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均通过导电性的部件相连。
[006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球体501、外圈502以及内圈503整体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即使第一轴承51以及第二轴承52的一部分使用绝缘材料,而只要第一轴承51以及第二轴承52各自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通过导电性的部件相连即可。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球轴承作为轴承,但只要是轴承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呈导电性,则也可使用套筒轴承等其他方式的轴承。
[0062]第一轴承托架61配置在马达外壳4的上方,且为沿径向扩展的大致板状的部件。第一轴承托架61与马达外壳4通过压入而相互固定。
[0063]第一轴承托架61具有保持第一轴承51的第一轴承保持部611和通过压入而与马达外壳4固定的压入部612。第一轴承保持部611为上侧封闭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第一轴承51以及轴10的上端部容纳在第一轴承保持部611的径向内侧。关于压入部612的详细形状在以后叙述。
[0064]第一轴承托架61由铁和铝等导电性金属制成,且所述第一轴承托架61与第一轴承51的外周面电连接。
[0065]第二轴承托架62为配置在第二轴承52的径向外侧的呈环状的部件。第二轴承52被第二轴承托架62保持。并且,第二轴承托架62由铁和铝等导电性的金属制成,且第二轴承托架62与第二轴承52的外周面电连接。
[0066]如前所述,马达外壳4为通过向插入有定子3以及第二轴承托架62的模具的内部注入树脂而得到的嵌件成型品。即,第二轴承托架62通过模制树脂的成型而固定于马达外壳4。
[0067]如图2以及图3所示,引线7沿着马达外壳4的外周面沿大致轴向配置。引线7具有第一端子71、第二端子72以及导线部73。导线部73的上端与电连接于第一轴承托架61的第一端子71连接。导线部73的下端与电连接于第二轴承托架62的第二端子72连接。因此,第一轴承托架61以及第二轴承托架62通过引线7而电连接。
[0068]第一端子71通过使其一部分被突出部42和第一轴承托架61夹持而被保持。由此,能够同时实现将第一端子71固定到突出部42以及将第一轴承托架61与第一端子71间导通。即,不需复杂的固定结构和多余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电蚀现象且能够实现简单的组装和成本削减。关于第一端子的详细形状在以后进行叙述。
[0069]2-2.引线以及各轴承托架的连接部分的结构
[0070]接下来,关于引线7与第一轴承托架61间的连接部分,对其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马达I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图5是从马达外壳4以及引线7的径向外侧观察到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马达外壳4以及引线7的局部立体图。图7是马达I的局部仰视图。
[0071]如图4所示,第一端子71具有基端部711、弯曲部712以及延伸设置部713。基端部711从导线部73的上端部朝向上方沿大致轴向延伸。弯曲部712从基端部711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延伸设置部713位于第一端子71的末端,且从弯曲部71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下方沿大致轴向延伸。基端部711配置在突出部42的外周面。弯曲部712配置在突出部42的上端面。并且,延伸设置部713配置在突出部42的内周面。
[0072]如图4至图6所示,在马达外壳4的突出部42的表面设置有比周围凹陷的槽部421。槽部421具有外表面槽81、上表面槽82以及内表面槽83。外表面槽81配置在突出部42的径向外侧的面,且从突出部42的上端面向轴向下方延伸。上表面槽82配置在突出部42的上端面。并且,内表面槽83配置在突出部42的径向内侧的面,且从突出部42的上端面向轴向下方延伸。在外表面槽81、上表面槽82以及内表面槽83分别配置有第一端子71的基端部711、弯曲部712以及延伸设置部713。即,在包括外表面槽81、上表面槽82以及内表面槽83的连续的槽部421中配置第一端子71。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第一端子71的厚度而导致的第一轴承托架61的压入不良和第一轴承托架61的轴偏离。
[007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71的基端部711、弯曲部712以及延伸设置部713分别整体配置于槽部421中,但只要第一端子7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槽部421中即可。并且,突出部42也可不必是外表面槽81、上表面槽82以及内表面槽83全部具有。例如,也可省略外表面槽81、上表面槽82以及内表面槽8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无论任何时候,只要第一端子71与后述的压入部612电接触即可。
[0074]并且,如图4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表面槽81的径向深度尺寸比基端部711的径向厚度尺寸大。由此,能够抑制基端部711从突出部42的外周面突出。并且,内表面槽83的径向深度尺寸比延伸设置部713的径向厚度尺寸大。由此,能够抑制延伸设置部713从突出部42的内周面突出。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伴随第一轴承托架61与突出部42间的固定产生的第一轴承托架61的轴偏离。
[0075]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421的深度尺寸比配置在槽部421中的第一端子71的厚度尺寸大。但是,槽部421的深度尺寸也可比第一端子71的厚度尺寸小。若使槽部421的深度尺寸小于第一端子71的厚度尺寸,则能够使第一轴承托架61与第一端子71更加可靠地接触。
[0076]如图4所示,第一轴承托架61的压入部612具有环状部601、外侧固定部602以及内侧固定部603。环状部601位于突出部42的上方,且沿着突出部42的上端面呈大致圆环状扩展。外侧固定部602从环状部60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下方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并且,内侧固定部603从环状部60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下方呈大致圆筒状延伸。第一端子71的基端部711的一部分配置在突出部42的外周面与外侧固定部602之间。弯曲部712配置在突出部42的上端面与环状部601之间。并且,延伸设置部713配置在突出部42的内周面与内侧固定部603之间。
[0077]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钩状的第一端子71挂靠在突出部42的上端部。并且,通过由第一轴承托架61的压入部612覆盖该第一端子71而保持该第一端子71。由此,第一端子71通过第一轴承托架61而被可靠地固定。并且,第一端子71与第一轴承托架61更可靠地接触。
[007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端部711的一部分配置在突出部42的外周面与外侧固定部602之间。但是,也可以是基端部711整体配置在突出部42的外周面与外侧固定部602之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设置部713整体配置在突出部42的内周面与内侧固定部603之间,但也可只是延伸设置部713的一部分配置在突出部42的内周面与内侧固定部603之间。
[0079]压入部612与突出部42通过压入而相固定。与压入部612相压入的面可以是突出部42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中的任意面。例如,可以是内侧固定部603压入到突出部42的内周面。并且,也可是突出部42的外周面压入到外侧固定部602。
[0080]如图3以及图5所示,引线7的导线部73从第一端子71沿着马达外壳4的外周面向下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外壳4在其外周面具有两个壁部44。两个壁部44从外表面槽81的下端部沿大致轴向延伸到定子保持部41的外周面的下端部。导线部73在马达外壳4的外周面配置在两个壁部44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引线7损伤和勾挂。另外,马达外壳4也可具有三个以上的壁部44。并且,壁部44也可从外表面槽81的下端部断续地延伸到定子保持部41的下端部。
[0081 ] 并且,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71相对于导线部73中的配置在壁部44之间的部分配置在向周向的一侧错开的位置。即,导线部73中的位于比壁部44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从壁部44的上端部斜着延伸。其结果是,对导线部73中的位于比壁部44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施加有张力。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44的上端部成为对引线7的导线部73施加张力的支点45。即,马达外壳4在其外周面具有对引线7施加张力的支点45。并且,第一端子71的周向的中心配置在比支点45靠周向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引线7弯曲以及松弛。
[0082]并且,如图3以及图7所示,导线部73从定子保持部41的外周面的下端部沿着定子保持部41的下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导线部73的与第一端子7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二端子72连接。第二端子72与第二轴承托架62通过螺丝900固定。由此,第二端子72与第二轴承托架62电连接。
[0083]如此一来,第一轴承托架61以及第二轴承托架62通过引线7而电连接。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一轴承51以及第二轴承52的电蚀现象。
[0084]3.变形例
[0085]以上,对本发明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0086]图8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B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8的例子中,第一端子71B具有基端部711B、弯曲部712B以及延伸设置部713B。基端部711B从导线部73B的上端部朝向上方沿大致轴向延伸。弯曲部712B从基端部711B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延伸设置部713B从弯曲部71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下方且径向内侧斜着延伸。因此,基端部711B与延伸设置部713B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大。并且,延伸设置部713B可在径向发生弹性变形。
[0087]在图8的例子中,基端部711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和延伸设置部713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一轴承托架61B弹性接触。如此一来,第一端子71B与第一轴承托架61B更加可靠地接触。因此,第一轴承托架61B与第一端子71B更加可靠地导通。特别是,即使在内表面槽83B的径向深度尺寸比延伸设置部713B的径向厚度尺寸大时,也能够更加可靠地导通第一轴承托架61B与第一端子71B。
[0088]另外,在图8的例子中,基端部711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和延伸设置部713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两方与第一轴承托架61B接触。但是也可以是基端部711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以及延伸设置部713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中的任意一个与第一轴承托架61B接触。
[0089]图9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C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9的例子中,第一端子71C具有基端部71IC和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部714C。基端部71IC沿着突出部42C的外周面配置。弹簧部714C从基端部711C朝向径向外侧且下方突出。并且,弹簧部714C能够在径向发生弹性变形。
[0090]如此一来,能够使弹簧部714C与第一轴承托架61C的外侧固定部602C更加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够使第一轴承托架61C与第一端子71C更加可靠地导通。特别是,即使当槽部421C的外表面槽81C的径向深度尺寸比基端部71IC的径向厚度尺寸大时,也能够使第一轴承托架61C与第一端子71C更加可靠地导通。
[0091]另外,在图9的例子中,在第一端子71C的基端部711C设置了弹簧部714C,但也可在第一端子的其他部位设置弹簧部。例如,也可以是第一端子具有基端部、弯曲部以及延伸设置部,且在弯曲部或者延伸设置部设置弹簧部,该弹簧部与第一轴承托架接触。
[0092]图10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D的局部分解纵剖视图。图11是马达ID中的马达外壳4D以及引线7D的局部立体图。在图10以及图11的例子中,第一端子71D具有基端部711D、弯曲部712D、延伸设置部713D以及弹簧部714D。基端部711D从导线部73D的上端部朝向上方沿大致轴向延伸。弯曲部712D从基端部711D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延伸设置部713D从弯曲部712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下方延伸。并且,弹簧部714D从弯曲部712D朝向上方突出。
[0093]而马达外壳4D的突出部42D具有孔422D、外侧突出部423D以及内侧突出部424D。孔422D从突出部42D的上端面朝向下侧凹陷。外侧突出部423D在孔422D的径向外侧向比孔422D的底面靠上侧的位置突出。内侧突出部424D在孔422D的径向内侧向比孔422D的底面靠上侧的位置突出。第一端子71D的基端部711D以及弯曲部712D分别配置在外侧突出部423D的外周面以及上端面。并且,延伸设置部713D配置在孔422D内。S卩,孔422D与第一端子71D的延伸设置部713D的位置相配合地形成。如此一来,在突出部42D的厚度不同的多个马达中,能够使用通用的第一端子。
[0094]并且,在图10的例子中,第一轴承托架61D的压入部612D具有环状部601D以及固定部603D。环状部601D沿着突出部42D的上端面呈大致圆环状扩展。固定部603D从环状部601D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下方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在该例子中,通过固定部603D压入到内侧突出部424D的内周面,马达外壳4D与第一轴承托架61D相固定。
[0095]并且,若使环状部60ID靠近突出部42D的上端部,则环状部60ID的下表面与弹簧部714D接触。由此,第一轴承托架61D与第一端子71D导通。特别是,在图10以及图11的例子中,外侧突出部423D的上端部的轴向高度比内侧突出部424D的上端部的轴向高度低。并且,这两者的高度差比第一端子71D的弯曲部712D的轴向厚度尺寸大。由此,能够防止在将第一轴承托架61D压入到马达外壳4D时,第一端子71D妨碍压入。即,即使在压入后,在第一轴承托架61D的环状部601D的下表面与第一端子71D的弯曲部712D的上表面之间残留有轴向间隙。
[0096]并且,在图10以及图11的例子中,弹簧部714D从弯曲部712D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且,弹簧部714D的上端部在第一轴承托架61D压入前位于比内侧突出部424D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并且,弹簧部714D能够在轴向发生弹性变形。因此,通过第一轴承托架61D的压入,弹簧部714D与环状部601D的下表面接触,且弹簧部714D通过环状部601D被向下方按压。由此,第一端子71D与第一轴承托架61D被进一步可靠地导通。另外,图10以及图11的弹簧部714D的结构也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71。
[0097]图12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马达外壳4E以及引线7E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图12的例子的马达外壳4E以及引线7E的局部立体图图。图14是图12的例子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98]在图12的例子中,引线7E沿马达外壳4E的外周面沿大致轴向配置。马达外壳4E在其外周面具有对引线7E施加张力的支点45E。并且,第一端子71E的周向的中心配置在比支点45E靠周向的一侧的位置。
[0099]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一端子71E具有基端部711E、弯曲部712E以及延伸设置部713E。基端部71IE从导线部73E的上端部朝向上方沿大致轴向延伸。弯曲部712E从基端部711E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延伸设置部713E是第一端子71E的延伸设置部。并且,延伸设置部713E从弯曲部712E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下方沿大致轴向延伸。基端部711E配置在突出部42E的外周面。弯曲部712E配置在突出部42E的上端面。并且,延伸设置部713E配置在突出部42E的内周面。
[0100]如此一来,通过使第一端子71E呈钩状的形状,第一端子71E能够挂靠在突出部42E的上端部从而固定。因此,能够提高组装马达时的作业性。
[0101]并且,在马达外壳4E的突出部42E的表面设置有比周围凹陷的槽部421E。槽部421E配置在支点45E的上方。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槽部421E具有外表面槽81E、上表面槽82E以及内表面槽83E。外表面槽81E配置在突出部42E的径向外侧的面,且从突出部42E的上端面向轴向下方延伸。上表面槽82E配置在突出部42E的上端面。并且,内表面槽83E配置在突出部42E的径向内侧的面,且从突出部42E的上端面向轴向下方延伸。在外表面槽81E、上表面槽82E以及内表面槽83E中分别配置第一端子71E的基端部711E、弯曲部712E以及延伸设置部713E。即,在包括外表面槽81E、上表面槽82E以及内表面槽83E的连续的槽部42IE中配置第一端子71E。
[0102]如图12所示,槽部421E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支点45E之间的周向距离Dl比槽部421E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与支点45E间的周向距离D2长。如前所述,第一端子71E的周向的中心配置在比支点45E靠周向一侧的位置。因此,用于配置第一端子71E的槽部421E在一侧较宽。由此,能够使用于配置第一端子71E的区域较大且能够抑制槽部421E整体的周向览度。[0103]并且,在图12至图14的例子中,马达外壳4E具有多个凸部425E。凸部425E从供第一端子71E的弯曲部712E配置的配置面820E突出。在凸部425E中的一个凸部425E中,第一端面84E与端子端面715E对置。第一端面84E为凸部425E的周向一侧的端面。端子端面715E为第一端子71E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面。即,作为第一对置面的第一端面84E与作为第二对置面的端子端面715E对置。
[0104]因此,若第一端子71E通过施加给引线7E的张力而向另一侧移动,则第一端面84E与端子端面715E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71E向另一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施加在引线7E的张力减弱而导致引线7E弯曲松弛。
[0105]第一端面84E相对于周向垂直。由此,当第一端子71E与第一端面84E接触时,第一端子71E不易向另一侧滑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端子71E向另一侧移动。因此,若凸部425E的第一端面84E与第一端子71E的端子端面715E接触,则第一端子71E几乎不会进一步向另一侧移动。
[0106]在图12至图14的例子中,各个凸部425E的第一端面84E配置在比支点45E靠周向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对引线7E施加张力,且能够抑制引线7E弯曲松弛。并且,马达外壳4E具有多个凸部425E。由此,能够从多个部位中选择第一端子71E的位置。并且,能够根据引线7E的长度和弯曲情况而调节第一端子71E的位置。
[0107]并且,如图14所示,第一端子71E的弯曲部712E配置在配置面820E与第一轴承托架61E之间。凸部425E的为周向另一侧的端面的第二端面85E与第一端面84E相同相对于周向垂直。并且,末端部86E是凸部425E的上端面。凸部425E将第一端面84E和第二端面85E相连。末端部86E与凸部425E中的配置面820E间的距离最大。
[0108]在凸部425E的末端部86E与第一轴承托架61E之间存在有间隙。由此,凸部425E与第一轴承托架61E不接触。因此,通过使凸部425E与第一轴承托架61E接触,能够抑制第一轴承托架61E产生轴偏移。
[0109]沿周向相邻的两个凸部425E间的距离D3比第一端子71E的周向宽度D4大。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71E被搁置在凸部425E上方。因此,通过使第一端子71E与第一轴承托架61E接触,能够抑制第一轴承托架61E产生轴偏移。并且,凸部425E的末端部86E与第一轴承托架61E之间的距离比第一端子71E的弯曲部712E的厚度尺寸小。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71E越过凸部425E沿周向移动。
[0110]另外,在图12的例子中,凸部425E配置在突出部42E的供弯曲部712E配置的上表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凸部也可配置在突出部42E的供基端部711E配置的外周面。或者,凸部也可配置在突出部42E的供延伸设置部713配置的内周面。
[0111]图15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如图15所示,第一端子71F具有基端部71IF以及弯曲部712F。基端部71IF从导线部的上端部朝向上方沿大致轴向延伸。弯曲部712F从基端部711F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基端部711F配置在突出部42F的外周面。弯曲部712F配置在突出部42F的上端面。
[0112]如此一来,通过第一端子71F呈L字状的形状,能够将第一端子71F挂靠于突出部42F的上端部而进行固定。因此,能够提高组装马达时的作业性。
[0113]在图15的例子中,马达外壳具有多个凸部425F。凸部425F从供第一端子71F的弯曲部712F配置的配置面820F突出。并且,在凸部425F中的一个凸部425F中,凸部425F的周向一侧的端面与第一端子71F的周向另一侧的端子端面对置。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71F向周向另一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施加在引线的张力减弱而导致引线弯曲松弛。
[0114]图16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是其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图17是图16的例子中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8是图16的例子中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0115]在图16至图18的例子中,马达外壳也具有多个凸部425G。凸部425G从在突出部42G配置有第一端子71G的配置面820G突出。如图17所示,为凸部425G的周向一侧的端面的第一端面84G相对于周向垂直。第一端面84G为第一对置面。第一端子71G的端子端面715G为第二对置面。第一对置面与第二对置面对置。并且,第二端面85G为凸部425G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面。第二端面85G将凸部425G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和第一端面84G的末端部86G相连。第二端面85G呈随着从周向另一侧朝向一侧而远离配置面820G的坡状。
[0116]通过该形状,若第一端子71G要向另一侧移动,则端子端面715G与在周向另一侧相邻的凸部425G的第一端面84G接触。并且,能够抑制向另一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施加在引线的张力减弱而导致引线弯曲松弛。而若第一端子71G要向一侧移动,则第一端子71G能够沿在周向一侧相邻的凸部425G的第二端面85G移动。如图17所示,第二端面85G也可与第一端子71G接触。此时,第一端子71G上到第二端面85G上。如此一来,当第一端子71G上到凸部425G上,则与例如凸部425G的另一侧的端面与周向垂直时等不呈坡状的情况相比,在第一端子71G的周向的可配置区域较宽。由此,能够微调节第一端子71G的周向的位置。其结果是,容易调节引线的弯曲程度。
[0117]另外,如图18所示,第一轴承托架61G的压入部612G具有环状部601G、外侧固定部602G以及内侧固定部603G。环状部601G位于突出部42G的上方,且沿突出部42G的上端面呈大致圆环状扩展。外侧固定部602G从环状部601G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并且,内侧固定部603G从环状部601G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下方呈大致圆筒状延伸。第一端子71G的基端部711G的一部分配置在突出部42G的外周面与外侧固定部602G之间。弯曲部712G配置在突出部42G的上端面与环状部601G之间。并且,延伸设置部713G配置在突出部42G的内周面与内侧固定部603G之间。
[0118]压入部612G与突出部42G通过压入而相固定。与压入部612G相压入的面可以是突出部42G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中的任意面。在图18的例子中,突出部42G的外周面被压入到外侧固定部602G。而凸部425G配置在突出部42G的上端面。即,突出部42G中的具有凸部425G的上端面不是通过压入而固定的面。因此,即使第一端子71G上到凸部425G的第二端面85G上,也不易发生突出部42G与第一轴承托架61G间的压入不良或第一轴承托架6IG的轴偏移。
[0119]并且,使用钩状的第一端子71G且将具有坡状的凸部425G配置在突出部42G的外周面或者内周面中的任意一个上。此时,第一端子71G上到该凸部425G上需要使第一端子71G的基端部711G与延伸设置部713G之间的距离较充裕。即,需要使弯曲部712G较长。如图16的例子所示,通过将凸部425G配置在突出部42G的上端面,不需使弯曲部712G变长。
[0120]图19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9的例子中,突出部42H具有从供第一端子71H的弯曲部712H配置的配置面820H突出的凸部425H。为凸部425H的周向一侧的端面的第一端面84H将凸部425H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和为周向另一侧的端面的第二端面85H的末端部86H相连。第一端面84H呈随着从周向一侧朝向另一侧而远离配置面820H的坡状。
[0121]在图19的例子中,第一端子71H的为配置面820H侧的面的下表面与一个凸部425H的第一端面84H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向另一侧移动。
[0122]图20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在图20的例子中,马达外壳的突出部42J具有用于配置引线的第一端子71J的槽421J。并且,马达外壳具有从突出部42J的内周面突出的凸部425J。
[0123]突出部42J在槽421J的内表面槽83J的下端部具有上表面部426J。上表面部426J为沿径向扩展的面。在图20的例子中,凸部425J的下端部与上表面部426J相连。S卩,凸部425J呈从上表面部426J向上方延伸的形状。如此一来,凸部425J呈从沿周向扩展的上表面部426J向上方延伸的形状。由此,在凸部425J作为马达外壳的一部分而被成型时,凸部425J不会妨碍上下拔出模具。其结果是,即使在马达外壳设置凸部425J,也可以不使用复杂且价格高的模具。
[0124]另外,凸部间相连的上表面部也可不是突出部所具有的面。凸部间相连的上表面部也可例如为马达外壳的一部分,并为在突出部的周围沿径向扩展的面。
[0125]图21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在图21的右上示出突出部42K以及第一端子71K的局部横剖视图。在图21的例子中,马达外壳的突出部42K的内周面为供引线的第一端子71K的延伸设置部713K配置的配置面830K。突出部42K具有多个从配置面830K突出的突起427K。而第一端子71K的延伸设置部713K具有从与配置面830K对置的面凹陷的凹部716K。
[0126]设置在突出部42K的突起427K中的一个嵌入在设置在第一端子71K的凹部716K中。即,在凹部716K的内部配置一个突起427K。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71K的周向位置偏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施加在引线的张力减弱而导致引线弯曲松弛。
[0127]并且,在图21的例子中,突出部42K具有多个突起427K。如此一来,在第一端子71K具有凹部716K的结构中,能够使设置在突出部42K的突起427K的间隔比第一端子71K的周向宽度小。由此,与如图12至图14的例子所示突出部具有凸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固定端子的间距,第一端子71K在周向的位置能够微调整。
[0128]另外,在图21的例子中,凹部716K设置在延伸设置部713K,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凹部716K设置在第一端子71K的基端部71IK或者弯曲部712K,突起427K设置在突出部42K的外周面或者上端面。
[0129]图22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外壳以及引线的局部立体图。在图22的右上示出突出部42L以及第一端子71L的局部横剖视图。在图22的例子中,马达外壳的突出部42L的内周面为供引线的第一端子71L的延伸设置部713L配置的配置面830L。突出部42L具有多个从配置面830L凹陷的凹部428L。而第一端子71L的延伸设置部713L具有朝向配置面830L突出的突起717L。
[0130]在设置在配置面830L的凹部428L的一个中嵌设有设置在第一端子71L的突起717L。即,在一个凹部428L的内部配置突起717L。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71L的周向位置偏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施加在引线的张力减弱而导致引线弯曲松弛。[0131]并且,在图22的例子中,突出部42L具有多个凹部428L。如此一来,在突出部42L具有多个凹部428L的结构中,能够使设置在突出部42L的凹部428L的间隔比第一端子71L的周向宽度小。由此,与如图12至图14的例子所示突出部具有凸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固定第一端子的间距,且能够微调整第一端子71L的周向位置。
[0132]另外,在图22的例子中,突起717L设置在延伸设置部713L,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突起717L设置在第一端子71L的基端部71IL或者弯曲部712L,凹部428L设置在突出部42L的外周面或者上端面。
[0133]图23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在图23的例子中,马达外壳具有多个凸部425M。凸部425M从供第一端子71M的弯曲部712M配置的配置面820M突出。弯曲部712M具有从与配置面820M对置的面朝向上方凹陷的狭缝718M。
[0134]第一端子71M配置在第一位置Pl,第一位置Pl为在狭缝718M内配置凸部425M的位置。此时,在狭缝718M内朝向另一侧的端子内侧面719M与为凸部425M的周向一侧的端面的第一端面84M对置。即,端子内侧面719M为第二对置面,第二对置面与作为第一对置面的第一端面84M对置。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71M向另一侧偏移。
[0135]而第一端子71M如图23中双点划线所示配置在凸部425M间的第二位置P2。此时,为第一端子71M的另一侧端面的端子端面715M与凸部425M的第一端面84M对置。即,端子端面715M为第二对置面,第二对置面与作为第一对置面的第一端面84M对置。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端子7IM向另一侧偏移。
[0136]如此一来,在图23的例子中,也能够抑制第一端子71M向另一侧偏移。因此,能够抑制施加在引线的张力减弱而导致引线弯曲松弛。并且,在图23的例子中,与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一端子不具有狭缝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固定第一端子的间距。
[0137]并且,关于各部件的详细部分的形状也可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并且,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构件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即可进行适当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其包括: 轴,其在上下方向上沿中心轴线配置; 转子,其在所述轴的周围与所述轴一同旋转; 定子,其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树脂制的马达外壳,其容纳所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轴承,其在比所述转子靠上方的位置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且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呈导电性; 第二轴承,其在比所述转子靠下方的位置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且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呈导电性; 导电性的第一轴承托架,其与所述第一轴承电连接,且直接或者借助其他导电性的部件保持所述第一轴承; 导电性的第二轴承托架,其与所述第二轴承电连接,且直接或者借助其他导电性的部件保持所述第二轴承;以及 引线,其将所述第一轴承托架与所述第二轴承托架电连接,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外壳具有朝向上方沿轴向延伸的突出部, 所述引线具有与所述第一轴承托架电连接的第一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通过使其至少一部分被所述突出部和所述第一轴承托架夹持而被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为朝向上方沿轴向延伸的筒状,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 基端部,其从所述引线的导线部朝向上方沿大致轴向延伸;以及 弯曲部,其从所述基端部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基端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 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还具有从所述弯曲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 所述延伸设置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托架具有: 环状部,其沿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面扩展;以及 固定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或者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 所述基端部或者所述延伸设置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 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面与所述环状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槽部, 所述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槽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的深度尺寸比配置 在所述槽部中的所述第一端子的与所述第一轴承托架接触的部位的厚度尺寸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的深度尺寸比配置在所述槽部中的所述第一端子的厚度尺寸大,且所述第一端子配置在所述第一轴承托架与所述突出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在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面具有上表面槽, 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上表面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在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面具有从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面向轴向下方延伸的外表面槽, 所述基端部配置在所述外表面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在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面具有从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面向轴向下方延伸的内表面槽, 所述延伸设置部配置在所述内表面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还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部, 所述弹簧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托架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还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部, 所述弹簧部从所述弯曲部朝向上方突出,且与所述环状部的下表面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外壳具有从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面向下侧凹陷的孔, 所述延伸设置部配置在所述孔中。
14.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端部与所述延伸设置部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大, 所述基端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或者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托架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托架具有: 外侧固定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内侧固定部,其从所述环状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 所述基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外侧固定部之间, 所述延伸设置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固定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沿所述马达外壳的外周面沿大致轴向配置, 所述马达外壳在所述外周面具有对所述引线施加张力的支点, 所述第一端子的周向中心配置在比所述支点靠周向一侧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槽部,所述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槽部中, 所述槽部至少配置在所述支点的上方, 所述槽部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支点间的周向距离比所述槽部的周向另一侧端部与所述支点间的周向距离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呈朝向上方沿轴向延伸的筒状,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 基端部,其从所述引线的导线部朝向上方沿大致轴向延伸;以及 弯曲部,其从所述基端部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基端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 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还具有从所述弯曲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 所述延伸设置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凸部,所述凸部从供所述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配置面突出,所述凸部的朝向周向的所述一`侧的第一对置面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朝向周向另一侧的第二对置面对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部的至少一个中,所述第一对置面配置在比所述支点靠周向的所述一侧的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多个所述凸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沿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部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端子的周向宽度大。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外壳在所述突出部或者所述突出部的周围具有沿径向扩展的上表面部, 所述凸部的下端部与所述上表面部相连。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所述第一对置面相对于所述周向垂直。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所述第一对置面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二对置面接触。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周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面呈随着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一侧而远离所述配置面的坡状。
28.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从供所述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配置面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的周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面呈随着从周向的所述一侧朝向另一侧而远离所述配置面的坡状。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者2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上端面。
30.根据权利要求20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配置面与所述第一轴承托架之间, 在所述凸部的末端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托架之间存在有间隙。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末端部与所述第一轴承托架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一部分的厚度尺寸小。
32.根据权利要求18或者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从供所述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配置面凹陷的凹部, 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一部分具有朝向所述配置面突出的突起, 所述突起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内部。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多个所述凹部。
34.根据权利要求18或者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从供所述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配置面突出的突起, 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一部分具有从与所述配置面对置的面凹陷的凹部, 所述突起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内部。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多个所述突起。
3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外壳在其外周面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至少两个壁部, 所述弓丨线配置在所述两个壁部之间。
3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向所述定子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板, 在所述电路板搭载有进行脉宽调制方式控制的电子电路。
38.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机具有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文档编号】H02K5/16GK103872833SQ201310641530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7日
【发明者】石川将之, 佐藤纯一, 宫本将考 申请人: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