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

文档序号:7378068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可容易地在短时间内使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而不互相干涉的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线圈构件的对齐装置(1)的特征在于具备:保持部(5),其呈圆环状设置有多个,对大致U字状的各线圈构件(10)的一个腿部进行保持;以及滑动机构(7、7A)和气缸机构(9、9),它们使多个保持部(5)沿径向移动,利用多个保持部(5)保持各个线圈构件(10)的一个腿部,使多个线圈构件(10)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然后,利用滑动机构(7、7A)和气缸机构(9、9)使多个保持部(5)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使多个线圈构件(10)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
【专利说明】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详细来说,涉及使大致U字状的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的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例如如下述这样形成。首先,使成型为大致U字状的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叠一边呈圆环状对齐。接下来,将对齐成圆环状的各导电体的腿部插入到在定子铁芯上呈圆环状设置的各槽隙中。然后,将相邻的腿部的端部彼此连接起来。由此,形成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
[0003]另外,关于使大致U字状的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叠一边呈圆环状对齐的技术,一直以来进行了各种研宄。例如,提出有这样的技术:将大致U字状的多个导电体的一个腿部分别插入到在对齐圆环托盘上设置的多个收纳槽中,在该状态下使该对齐圆环托盘转动(参照专利文献I)。根据该技术,多个导电体随着对齐圆环托盘的转动而转动,由此能够使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叠一边呈圆环状对齐。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733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可是,在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由于一边使对齐圆环托盘转动一边使多个导电体依次对齐,因此,至这些导电体的对齐完成为止需要时间。另外,如果使大致U字状的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依次进行对齐,则在对齐最后的导电体时,会与已经对齐好的导电体发生干涉,从而难以进行对齐。
[000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在短时间内使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而不互相干涉的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体的对齐装置(例如,后述的对齐装置
I),其使大致U字状的多个导电体(例如,后述的线圈构件10) —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所述导电体的对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具备:保持部(例如,后述的保持部5),其呈圆环状设置有多个,对各导电体的一个腿部进行保持;和移动部(例如,后述的滑动机构7、7A,气缸机构9),其使所述多个保持部沿径向移动,利用所述多个保持部对各个导电体的一个腿部进行保持,使所述多个导电体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然后,利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多个保持部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
[0012]在本发明中,利用呈圆环状设置有多个的保持部保持大致U字状的各导电体的一个腿部,使多个导电体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然后,利用移动部使多个保持部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使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
[0013]由此,使多个导电体扩张至互不干涉的区域而排列成圆环状,并从此处大致同时向径向内侧移动,因此能够缩短对齐所需要的时间。另外,由于使各导电体大致同时移动而对齐,因此与对齐的顺序无关,能够容易地使多个导电体对齐成圆环状,而不会互相干涉。
[0014]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多个保持部以相邻的保持部的位置沿所述圆环的中心轴线(例如,后述的中心轴线X)方向错开的方式配置。
[0015]在本发明中,相邻的保持部的位置被配置成沿着由多个保持部形成的圆环的中心轴线方向错开。由此,在使多个保持部向径向内侧移动时,能够避免相邻的保持部彼此干涉。
[0016]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多个保持部中的相邻的保持部彼此通过连杆机构(例如,后述的连杆机构57)互相结合,并且,所述多个保持部由下述部分构成:从所述移动部直接受到驱动力而移动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I保持部(例如,后述的第I保持部
51);和随着所述第I保持部的移动而从动的多个第2保持部(例如,后述的第2保持部
52)。
[0017]在本发明中,通过连杆机构使相邻的保持部彼此结合,并且,多个保持部由从移动部直接受到驱动力而移动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I保持部、和随着第I保持部的移动而从动的多个第2保持部构成。
[0018]由此,相邻的保持部彼此通过连杆机构结合在一起,因此,当第I保持部从移动部直接受到驱动力而移动时,第2保持部也随着第I保持部而从动地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多个保持部大致同时移动,并且,无需对每个保持部设置驱动源,因此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0019]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导电体由第I导电体(例如,后述的第I线圈构件11)、和形状与所述第I导电体不同的第2导电体(例如,后述的第2线圈构件12)构成,所述多个保持部分别保持所述第I导电体的一个腿部和所述第2导电体的一个腿部。
[0020]在本发明中,采用形状互异的第I导电体和第2导电体作为导电体,并且,将第I导电体的一个腿部和所述第2导电体的一个腿部作为一组,并利用各保持部对其进行保持。
[0021]由此,通过使用形状互异的2种导电体,能够使导电体更加密集地重合,并且,将2种导电体各自的一个腿部作为一组并利用各保持部进行保持,由此,与对每个导电体设置保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保持部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保持部彼此的干涉,能够可靠地使导电体对齐成圆环状,并且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0022]另外,提供一种导电体的对齐方法(例如,通过后述的对齐装置I实行的对齐方法),使大致U字状的多个导电体(例如,后述的线圈构件10) —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所述导电体的对齐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的对齐方法具有:排列工序,在该排列工序中,对各个导电体的一个腿部进行保持,使所述多个导电体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和对齐工序,在该对齐工序中,使排列成圆环状的所述多个导电体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
[0023]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与上述对齐装置的发明相同的效果。
[0024]发明效果
[0025]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容易地在短时间内使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而不互相干涉的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立体图。
[0027]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第2保持部和滑动机构的后方立体图。
[0028]图3是第I实施方式的第2上侧保持部和滑动机构的前方立体图。
[0029]图4是第I实施方式的第2下侧保持部和滑动机构的前方立体图。
[0030]图5是第I实施方式的第I保持部和滑动机构的后方立体图。
[0031]图6是第I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0032]图7是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俯视图,并且是示出多个保持部向径向外侧后退而离散时的状态的图。
[0033]图8是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侧视图,并且是示出多个保持部向径向外侧后退而离散时的状态的图。
[0034]图9是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俯视图,并且是示出多个保持部向径向内侧前进而集合时的状态的图。
[0035]图10是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侧视图,并且是示出多个保持部向径向内侧前进而集合时的状态的图。
[0036]图1lA是用于说明基于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实现的线圈构件的对齐方法的图,并且是示出线圈构件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的状态的图。
[0037]图1lB是用于说明基于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实现的线圈构件的对齐方法的图,并且是示出线圈构件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的状态的图
[0038]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和保持于该保持部的第I线圈构件及第2线圈构件的立体图。
[0039]图13是从径向内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时的图。
[0040]图14A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旋转部和平板部的结构的前方立体图。
[0041]图14B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旋转部和平板部的结构的后方立体图。
[0042]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俯视图。
[0043]图16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保持部和保持于该保持部的第I线圈构件及第2线圈构件的立体图。
[0044]图17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保持部和保持于该保持部的第I线圈构件及第2线圈构件被释放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于相同的动作和效果,也省略其说明。
[0046]【第I实施方式】
[0047]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使作为导电体的大致U字状的多个线圈构件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在此,作为线圈构件,采用了这样的旋转电机用的线圈构件:其被分别插入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的各槽隙中,且彼此的端部被连接,由此形成定子线圈。
[0048]图1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对齐装置I具备:基座3 ;多个保持部5 ;作为移动部的多个滑动机构7、7A ;以及同样作为移动部的2个气缸机构9、9。
[0049]基座3支承后述的多个滑动机构7、7A。基座3具备:4个圆柱状的基座腿部31 ;和被这些基座腿部31支承的圆环状的平板部33。处于平板部33的中央的圆孔35的直径与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的直径相对应,例如设定得比定子铁芯的直径稍大。在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中,未图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被配置在圆孔35的下方,用于将通过对齐装置I对齐好的线圈构件插入定子铁芯的各槽隙中的未图示的插入装置被配置在对齐装置I与定子铁芯之间。由此,能够利用插入装置将通过对齐装置I对齐成圆环状的多个线圈构件的腿部插入定子铁芯的各槽隙内。
[0050]多个保持部5对未图示的大致U字状的各线圈构件的一个腿部的下部进行保持。如图1所示,多个保持部5在基座3的平板部33上呈圆环状配置。更详细来说,多个保持部5分别被在基座3的平板部33上呈放射状设置的滑动机构7、7A支承,且能够借助于2个气缸机构9、9的驱动力沿径向移动。
[0051]另外,如图1所示,多个保持部5以相邻的保持部5的位置在圆环的中心轴线X方向(高度方向)上交替错开的方式配置。更详细来说,多个保持部5被配置成沿中心轴线X方向交替地错开,使得当多个保持部5借助于后述的滑动机构7、7A朝向径向内侧前进而集合时,保持部5彼此不发生干涉。
[0052]多个保持部5由下述部分构成:2个第I保持部51、51,它们从后述的气缸机构9、9直接受到驱动力而移动;和多个第2保持部52,它们随着第I保持部51、51的移动而从动。在此,在本说明书中,直接受到接受驱动力意味着不经由后述的连杆机构而受到气缸机构9、9的驱动力。
[0053]2个第I保持部51、51配置成互相对置,并且配置成相对于相邻的第2保持部52沿中心轴线X方向向下方错开。另外,多个第2保持部52由配置在上侧的第2上侧保持部53和配置在下侧的第2下侧保持部55构成,多个第2保持部52在圆周方向上交替配置。
[0054]多个保持部5的相邻的保持部5彼此通过L字状的连杆机构57互相结合。通过该连杆机构57,与第I保持部51相邻的第2保持部52与第I保持部51结合,与该第I保持部51结合在一起的第2保持部52与相邻的第2保持部52结合。这样,相邻的第2保持部彼此依次结合在一起,由此,多个第2保持部52随着第I保持部51的移动而从动。对于连杆机构57,在后面详细叙述。
[0055]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保持部52和滑动机构7的后方立体图。更详细来说,在图2中,示出了交替配置的第2上侧保持部53及第2下侧保持部55、和支承这些保持部的4个滑动机构7。
[0056]如图2所示,各滑动机构7具备:滑轨71,其被安装在基座3的平板部33上,且沿径向延伸;滑动引导件73,其卡合于滑轨71 ;以及引导板75,其被安装于滑动引导件73,且沿着滑轨71在径向上延伸。第2上侧保持部53和第2下侧保持部55被与滑轨71卡合而在滑轨71上移动的滑动引导件73和引导板75引导,从而能够沿径向移动。
[0057]第2上侧保持部53和第2下侧保持部55都经由板状的连接部4被支承于滑动引导件73,所述连接部4分别被安装于滑动引导件73的上表面,且向径向内侧延伸。连接部4不是与各保持部的圆周方向的中央而是与一侧(在图2中为右侧)连接,由此,能够使多个保持部5密集地集合在一起。
[0058]另外,第2上侧保持部53通过安装在连接部4的上表面的连杆机构57,与相邻的一个第2下侧保持部55结合。同时,通过安装在连接部4的下表面的连杆机构57,与相邻的另一个第2下侧保持部55结合。
[0059]如图2所示,连杆机构57由下述部分构成:L字状的板状部件,其由短条部571和形成有长孔575的长条部573形成;和螺栓570。在该连杆机构57中,短条部571被固定于一个连接部4。在长条部573形成的长孔575以比螺栓570的头部的直径小且比螺栓570的轴部的直径稍大的宽度形成。螺栓570的轴部被贯穿插入该长孔575中,螺栓570以在长条部573与螺栓570的头部之间确保有间隙的状态被固定于另一个连接部4。由此,螺栓570在长孔575内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另一方面,允许螺栓570在长孔575内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多个保持部5能够随着相邻的保持部5的沿着径向的移动而从动地沿径向移动。
[0060]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上侧保持部53和滑动机构7的前方立体图。另外,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下侧保持部55和滑动机构7的前方立体图。如这些图3和图4所示,第2上侧保持部53被安装于连接部4的上表面41侧,与此相对,第2下侧保持部55被安装于连接部4的下表面43侧。由此,第2上侧保持部53在中心轴线X方向上的位置与第2下侧保持部55在中心轴线X方向上的位置不同。
[0061]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第I保持部51和滑动机构7A的后方立体图。如图5所示,第I保持部51是与上述的第2下侧保持部55相同的结构,且安装于连接部4的下表面43侧。
[0062]支承第I保持部51的滑动机构7A是基本上与上述的滑动机构7相同的结构,且具备滑轨71、滑动引导件73和引导板75。
[0063]但是,滑动机构7A与滑动机构7不同,还具备被把持部45,所述被把持部45被设置在后述的气缸机构9的杆的末端的把持部把持。被把持部45向上方突出地设置在连接部4的上表面,并且嵌合于气缸机构9的把持部的凹部而被把持。由此,气缸机构9的驱动力经由被把持部45被传递至支承第I保持部51的滑动机构7A。
[0064]另外,滑动机构7A具备外侧止动件715,所述外侧止动件715对支承第I保持部51的滑动引导件73的朝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外侧止动件715沿着与径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且被固定部件717固定在基座3的平板部33上。通过使该外侧止动件715与滑动引导件73抵接,由此,支承第I保持部51的滑动引导件73的朝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限制。
[0065]另外,滑动机构7A具备内侧止动件713,所述内侧止动件713对支承第I保持部51的滑动引导件73的朝向径向内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内侧止动件713从水平部71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设置,所述水平部711从滑动引导件73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设置,内侧止动件713从径向外侧与设在基座3的平板部33上的内侧止动螺栓331抵接,由此,支承第I保持部51的滑动引导件73的朝向径向内侧的移动被限制。
[0066]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5的局部剖面俯视图。在此,如上述那样,构成多个保持部5的第I保持部51、第2上侧保持部53和第2下侧保持部55的基本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只是安装在连接部4的上侧或者安装在连接部4的下侧。因此,在图6中,以第2上侧保持部53为例进行示出,参照该图6,对保持部5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067]如图6所示,第2上侧保持部53具备:保持部主体530,其安装于连接部4 ;和一对爪部533、533,它们安装于保持部主体530的末端侧。
[0068]在保持部主体530上形成有:2个凹部531、531,它们朝向基端侧凹陷;以及突出部532,其在这些凹部531、531之间朝向末端侧突出。
[0069]各爪部533以基端侧被插入各凹部531内的状态安装于保持部主体530。各爪部533的末端侧扩开并延伸,通过该末端侧和设在保持部主体530的2个凹部531、531之间的突出部532形成为大致3字形状,能够将线圈构件的一个腿部插入它们之间。
[0070]各爪部533通过在保持部主体530的两个侧面设置的一对夹紧机构534、534,将线圈构件的一个腿部把持在各爪部533的末端侧与突出部532之间。更详细来说,将一个线圈构件的一个腿部把持在一个爪部533与突出部532之间,将与一个线圈构件相邻的另一个线圈构件的一个腿部把持在另一个爪部533与突出部532之间。并且,不把持各线圈构件的另一个腿部,而把持各线圈构件的一个腿部,以使没有把持的另一个腿部位于比把持的一个腿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71]各夹紧机构534具备贯穿插入部535和弹簧536。贯穿插入部535的基端侧的头部通过螺栓537被固定在保持部主体530的侧面,轴部的末端侧贯穿各爪部533的基端侧,并被贯穿插入至突出部532的内部。各贯穿插入部535被贯穿插入直至彼此的末端互相抵接。弹簧536以收缩的状态卷绕在各贯穿插入部535的轴部。
[0072]在具备以上的结构的第2上侧保持部53中,使线圈构件的腿部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各爪部533的末端侧与突出部532之间。这样,各爪部533的基端侧被向外侧按压扩展。此时,各爪部533的基端侧借助于弹簧536的有力的作用力被向突出部532侧按压。由此,通过向各爪部533的末端侧施加朝向突出部532侧的力,由此把持线圈构件的腿部。
[0073]返回图1,2个气缸机构9、9分别如上述这样对第I保持部51直接施加驱动力。如图1所示,2个气缸机构9、9隔着基座3对置地配置。各气缸机构9具备:支承座90 ;圆筒状的气缸91,其被支承于支承座90 ;未图示的活塞,其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气缸91内;杆93,其与活塞连接;以及把持部95,其设置在杆93的末端。
[0074]在各把持部95的下表面侧形成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951,各凹部951嵌合于上述的突出设置的被把持部45,由此,被把持部45由把持部95把持。由此,各气缸机构9的驱动力被传递至支承第I保持部51的滑动机构7A。
[0075]通过使具备以上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动作,由此能够执行本发明的对齐方法。以下,参照图7?图11A、图11B,对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6]在此,图7和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的俯视图,图8和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的侧视图。图7和图8是示出多个保持部5向径向外侧后退而离散时的状态的图,图9和图10是示出多个保持部5向径向内侧前进而集合时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lA是用于说明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实现的线圈构件10的对齐方法的图,并且是示出线圈构件10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lB是用于说明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实现的线圈构件10的对齐方法的图,并且是示出线圈构件10 —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的状态的图。
[0077]并且,在图7和图9的俯视图中,为了方便,省略了保持部5所保持的线圈构件的记载,在图8和图10的侧视图中,为了方便,省略了线圈构件和保持部的一部分的记载。另夕卜,在图1lA和图1lB中,也一并示出了配置在圆孔35的下方的定子铁芯15。
[0078]首先如图7和图8所示,驱动2个气缸机构9、9,通过滑动机构7A使第I保持部51向径向外侧后退,直至外侧止动件715与滑动引导件73抵接。这样,第2保持部52也通过多个连杆机构57和滑动机构7,随着第I保持部51的移动而从动地向径向外侧后退。由此,多个保持部5全都向径向外侧后退而成为离散的状态。
[0079]接下来,在该状态下,利用各保持部5把持着各线圈构件10的一个腿部的下部进行保持。由此,如图1lA所示,多个线圈构件10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相当于本发明的对齐方法的排列工序)。并且,此时,不把持各线圈构件10的另一个腿部,而把持各线圈构件10的一个腿部,以使没有把持的另一个腿部位于比把持的一个腿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80]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多个线圈构件10由一种线圈构件构成,具体来说,是图8所示的这样的大致U字状的线圈构件。该线圈构件10例如以下述方式成型。首先,使4根直线状的线圈用平角线材成为一束,并在其大致中央部成型出在第I平面上呈大致S字形状的S字形状部。接下来,将比S字形状部靠两端部侧的腿部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弯折。接下来,沿着与第I平面大致垂直的第2平面,使S字形状部的大致中央部一边扭转一边弯曲,从而成型为以S字形状部为大致顶点部分的山形形状。由此,得到大致U字状的线圈构件10
[0081]像这样得到的线圈构件10的腿部的截面为矩形状,并且,该线圈构件10在成型时被扭转。因此,在3字状的爪部533与突出部532之间,以一个腿部的侧面与爪部533和突出部532抵接的方式把持一个腿部,由此,未把持的另一个腿部被自动配置在比把持着的一个腿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82]接下来,如图9和图10所示,驱动气缸机构9、9,通过滑动机构7使第I保持部51向径向内侧前进,直至内侧止动件713与内侧止动螺栓331抵接。这样,第2保持部52也通过多个连杆机构57和滑动机构7,随着第I保持部51的移动而从动地向径向内侧前进。由此,多个保持部5全部向径向内侧前进而成为集合的状态。
[0083]此时,如图1lB所示,一个腿部被各保持部5把持的多个线圈构件10大致同时向径向内侧前进,由此,一边互相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集合(相当于本发明的对齐方法的对齐工序)。通过以上步骤,多个线圈构件10在圆周方向上重合而对齐成圆环状。
[0084]并且,如图9所示,对齐成圆环状的线圈构件10的圆环的直径被设定得比在基座3的平板部33上形成的圆孔35的直径小。由此,易于将对齐成圆环状的线圈构件10的腿部插入到在圆孔35的下方配置的定子铁芯15的槽隙中。
[008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起到了以下的效果。
[0086]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呈圆环状设置有多个的保持部5保持大致U字状的各线圈构件10的一个腿部,使多个线圈构件10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然后,利用滑动机构7、7A和气缸机构9使多个保持部5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使多个线圈构件10 —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
[0087]由此,使多个线圈构件10扩张至互不干涉的区域而排列成圆环状,并从此处大致同时向径向内侧移动,因此能够缩短对齐所需要的时间。另外,由于使各线圈构件10大致同时移动并对齐,因此与对齐的顺序无关,能够容易地使多个线圈构件10对齐成圆环状,而不会互相干涉。
[008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保持部5的位置被配置成沿着由多个保持部5形成的圆环的中心轴线X方向错开。由此,在使多个保持部5向径向内侧移动时,能够避免相邻的保持部5彼此干涉。
[008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连杆机构57使相邻的保持部5彼此结合,并且,多个保持部5由从气缸机构9直接受到驱动力而移动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I保持部51、和随着第I保持部51的移动而从动的多个第2保持部52构成。
[0090]由此,相邻的保持部5彼此通过连杆机构57结合在一起,因此,当第I保持部51从气缸机构9直接受到驱动力而移动时,第2保持部52也随着第I保持部51而从动地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多个保持部5大致同时移动,并且,无需对每个保持部5设置驱动源,因此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0091]另外,根据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执行的对齐方法,起到了与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0092]【第2实施方式】
[0093]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2除了保持部和连接部的结构不同这一点外,是与上述的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相同的结构。另外,在第I实施方式中,使I种线圈构件10对齐成圆环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2中,使形状互异的2个种类的第I线圈构件和第2线圈构件对齐成圆环状。
[0094]以下,参照图12?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2的保持部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095]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2的保持部6和保持于保持部6的第I线圈构件11及第2线圈构件12的立体图。更详细来说,图12是被构成多个保持部6的第2上侧保持部63和第2下侧保持部65保持的第I线圈构件11及第2线圈构件12的立体图。
[0096]如图12所示,保持部6—体地成型于连接部40的末端侧。另外,构成多个保持部6的第I保持部61 (未图示)、第2上侧保持部63和第2下侧保持部65的基本结构相同,除了安装在连接部4的上侧或者安装在连接部4的下侧的区别外,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具体来说,第I保持部61和第2下侧保持部65被安装在连接部4的下侧,第2上侧保持部63被安装在连接部4的上侧。因此,在图12?15中,以第2上侧保持部63为例进行示出,并参照这些图12?15对保持部6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097]在此,第I线圈构件11和第2线圈构件12都与上述的线圈构件10同样地是大致U字状的线圈构件,该大致U字状的线圈构件通过使S字形状部的大致中央部一边扭转一边弯曲而成型为以S字形状部为大致顶点部分的山形形状。但是,第2线圈构件12是比第I线圈构件11小的U字状,第2线圈构件12以嵌合在第I线圈构件11的内周的方式成型。
[0098]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2中,以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和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为一组,通过各保持部6对它们进行保持。由此,能够将第I线圈构件11和第2线圈构件12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更加密集地对齐。
[0099]第2上侧保持部63具备:保持部主体630,其安装于连接部4 ;和作为第I侧面部及第2侧面部的第I爪部631及第2爪部632,它们设置于保持部主体630的末端侧。
[0100]保持部主体630以随着从基端侧朝向末端侧而在一端侧逐渐变宽的方式形成。第I爪部631和第2爪部632 —体地成型于保持部主体630的末端面的两端部侧,保持部主体630和第I爪部631及第2爪部632成为一体结构。
[0101]第I爪部631和第2爪部632分别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并且以彼此的内侧面对置的方式设置。各爪部的短条部一体地成型于保持部主体630的末端面的一端侧,长条部设置成向末端侧延伸。
[0102]在如图12所示这样进行动作时,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的一个侧面IlA与作为第I侧面部的第I爪部631的内侧面631A抵接。同样,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的侧面12A与作为第2侧面部的第2爪部632的内侧面632A抵接。
[0103]另外,第2上侧保持部63作为夹紧机构在保持部主体630的末端面的中央部具备旋转部633和平板部634。
[0104]图13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对齐装置2的保持部6时的图。图14A是示出对齐装置2的保持部6的旋转部633和平板部634的结构的前方立体图。图14B是示出对齐装置2的保持部6的旋转部633和平板部634的结构的后方立体图。
[0105]如图13、图14A和图14B所示,旋转部633与后述的马达636和供其输出轴(旋转轴线Y)贯穿插入的壳体637 —体地形成。由此,旋转部633能够在第I爪部631和第2爪部632之间以与这些爪部大致平行的旋转轴线Y为中心旋转。在动作时,旋转部633与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的另一个侧面IlB和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的另一个侧面12B抵接。
[0106]旋转部633形成为沿着旋转轴线Y方向延伸的椭圆柱状。旋转部633的短径被设定为:在将旋转部633的长径方向作为大致铅直方向时,能够在旋转部633与各爪部的内侧面之间确保可供各线圈构件的一个腿部贯穿插入的程度的间隔。
[0107]另外,旋转部633的直径随着朝向末端侧(平板部634侧)而稍微变小。
[0108]因此,通过将旋转部633的长径方向作为大致铅直方向,由此,在第I爪部631与旋转部633之间确保了可供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充分插入的间隔。同样,在第2爪部632与旋转部633之间确保了可供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充分插入的间隔。
[0109]另一方面,从该状态开始使旋转部633旋转规定的角度(既能够向右转又能够向左转,例如,以平板部634的朝向从水平方向成为38度前后的方式旋转。以下,相同。),由此,第I爪部631与旋转部633之间的间隔变得足够小,从而将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把持在它们之间。同样,第2爪部632与旋转部633之间的间隔变得足够小,从而将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把持在它们之间。
[0110]并且,利用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多个马达636,由此对多个旋转部633的旋转动作进行同步控制。
[0111]平板部634被设置于旋转部633的末端,从旋转部633向其长径方向的两个外侧伸出规定的长度。即,平板部634在其中央部与旋转部633结合。
[0112]另外,平板部634的旋转部633侧的平面634A形成为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而向旋转部633侧倾斜的锥状。即,平板部634以越是靠外侧其厚度变得越薄的方式形成。由此,平板部634与旋转部633 —起旋转,锥状的平面634A与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的正面IlC和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的正面12C抵接而按压这些正面,由此,各线圈构件被进一步向各爪部的里侧压入而被更有力地把持。
[0113]并且,平板部634的伸出长度被设定为下述这样的程度:当旋转部633旋转了上述的规定的角度时,锥状的平面634A与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的正面IlC和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的正面12C抵接而能够充分地按压这些正面。
[0114]并且,如图13所示,在第I爪部631的内侧面63IA和第2爪部632的内侧面632A形成有朝向外侧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安装有防滑的聚氨酯橡胶631B、632B。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把持第I线圈构件11和第2线圈构件12各自的一个腿部来进行保持。
[0115]图15是对齐装置2的保持部6的俯视图。更详细来说,是示出了下述情况时的状态的俯视图:通过使旋转部633从旋转部633的长径方向为大致铅直方向的状态开始旋转规定的角度,由此把持了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和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
[0116]如图15所示,在保持部主体630的中央部内设置有马达636和壳体637,马达636的输出轴(旋转轴线Y)被贯穿插入该壳体637中。另外,在保持部主体630的两侧部内设置有固定部638、638,所述固定部638、638从侧方固定壳体637从而固定输出轴。旋转部633和平板部634借助于马达636的驱动而以旋转轴线Y为中心旋转。
[0117]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2的动作,除了保持部6的动作以外,与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相同。
[0118]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6如下面这样把持第I线圈构件11和第2线圈构件12各自的一个腿部来进行保持。
[0119]首先,在多个保持部6全都向径向外侧后退而离散的状态下,驱动马达636,使旋转部633旋转,以使旋转部633的长径方向成为大致铅直方向。由此,在第I爪部631与旋转部633之间确保了可供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充分插入的间隔。同样,在第2爪部632与旋转部633之间确保了可供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充分插入的间隔。另外,此时,平板部634的延伸方向也同样成为大致铅直方向。
[0120]接下来,将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插入第I爪部631与旋转部633之间。另夕卜,将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插入第2爪部632与旋转部633之间。
[0121]插入后,驱动马达636,使旋转部633旋转规定的角度。由此,第I爪部631与旋转部633之间的间隔变得足够小,从而将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把持在它们之间。同样,第2爪部632与旋转部633之间的间隔变得足够小,从而将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把持在它们之间。
[0122]另外,此时,平板部634也与旋转部633 —起旋转而从锥状的平面634A的外侧的部分与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的正面IlC和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的正面12C抵接,随着旋转的进行,更内侧的部分与这些正面抵接而按压这些正面。由此,各线圈构件被进一步向里侧压入,从而被更有力地把持。
[0123]并且,在使各线圈构件对齐成圆环状后,在将各线圈构件的腿部插入到在圆孔35的下方配置的定子铁芯15的各槽隙内时,驱动马达636,使旋转部633旋转,以使旋转部633的长径方向成为大致铅直方向。由此,第I爪部631与旋转部633之间的间隔被充分地扩展,并且,第2爪部632与旋转部633之间的间隔被充分地扩展,由此,被把持着的第I线圈构件11和第2线圈构件12各自的一个腿部被释放。
[012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2,在第I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I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起到了以下的效果。
[0125]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形状互异的第I线圈构件11和第2线圈构件12作为导电体,并且,将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和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作为一组,并利用各保持部6对其进行保持。
[0126]由此,通过使用形状互异的2种线圈构件,能够使线圈构件更加密集地重合,并且,通过将2种线圈构件各自的一个腿部作为一组并利用各保持部6进行保持,与对每个线圈构件设置保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保持部6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保持部6彼此的干涉,能够可靠地使线圈构件对齐成圆环状,并且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0127]另外,例如,在借助于弹簧的作用力从2个方向夹持线圈构件的腿部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不但无法自我释放,而且在夹持时需要将腿部插入夹持面之间进行滑动。因此,在使用使多个摩擦系数大的弹性体形成为一束而成的线圈构件的情况下,无法吸收线圈构件的形状偏差,从而可能无法可靠地进行保持。
[0128]另外,如果例如要从4个方向将线圈构件的腿部夹入,则需要分别设置驱动机构,从而导致保持部大型化。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对齐时,保持部彼此互相干涉,无法使导电体对齐。而且,如果要进行释放,则需要另行设置基于驱动源的开闭机构,从而导致保持部大型化。
[0129]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部6上设置有与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的一个侧面IlA抵接的第I爪部631、和与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的一个侧面12A抵接的第2爪部632,并且,在保持部6上设置有旋转部633,所述旋转部633能够在这些爪部之间以与这些爪部大致平行的旋转轴线Y为中心旋转,并且,所述旋转部633与第I线圈构件11的一个腿部的另一个侧面IlB和第2线圈构件12的一个腿部的另一个侧面12B抵接。另夕卜,该旋转部633形成为沿着旋转轴线Y方向延伸的椭圆柱状。
[0130]由此,通过使椭圆柱状的旋转部633旋转,能够变更旋转部633与第I爪部631之间的间隔和旋转部633与第2爪部632之间的间隔,从而能够保持和释放各线圈构件的腿部。更详细来说,由于能够同时缩小和扩大这些间隔,因此能够同时保持和释放第I线圈构件11的腿部和第2线圈构件12的腿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以强力可靠地保持线圈构件,并且能够释放该线圈构件。另外,能够使保持部6小型化,进而能够使对齐装置2小型化。
[013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旋转部633向其长径方向的两外侧伸出的平板部634设置于旋转部633的末端。另外,平板部634的旋转部633侧的平面634A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而向旋转部633侧倾斜的方式形成为锥状。
[0132]由此,当平板部634与旋转部633 —起旋转时,从平板部634的旋转部633侧的平面634A上的外侧的部分与各线圈构件的正面抵接,随着旋转的进行,更内侧的部分与各线圈构件的正面抵接。此时,平板部634的旋转部633侧的平面634A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而向旋转部633侧倾斜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因此,能够按压各线圈构件的正面而将各线圈构件进一步压入凹部的里侧,从而能够更有力地保持各线圈构件。进而,能够调整线圈构件的保持位置的偏移。
[0133]【第3实施方式】
[0134]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30,除了保持部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以外,是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此,图16是第3实施方式的保持部8和保持于保持部8的第I线圈构件11及第2线圈构件12的立体图。另外,图17是第3实施方式的保持部8和保持于保持部8的第I线圈构件11及第2线圈构件12被释放时的立体图。
[0135]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30的保持部8相当于这样的结构: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6相对于各滑动机构7、7A以上下2级的方式分别设有2个。设置成上下2级的保持部6、6分别与连接部40、40 —体成型,这些连接部40、40的基端侧经由中间部件400连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下2级的保持部6、6保持腿部,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线圈构件的腿部。
[0136]另外,上下2级的保持部6、6分别与彼此相邻的上下2级的保持部6、6在水平方向并列地配置。在此,在第I实施方式的保持部5中,宽度尺寸比较大,因此,为了避免相邻的爪部彼此之间的干涉,需要将第2上侧保持部53和第2下侧保持部55配置成在高度方向上交替地错开。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部6中,宽度尺寸较小,因此能够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上下2级的保持部6、6与彼此相邻的上下2级的保持部6、6在水平方向并列地配置。
[0137]并且,如图17所示,设置成上下2级的平板部634、634在使各平板部的朝向(伸出方向)成为大致铅直方向时以不会互相干涉的程度的长度伸出。由此,能够在多个保持部8集合在一起的状态下进行线圈构件的把持和释放。
[0138]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30与第2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2同样地进行动作,起到了同样的效果。
[0139]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0140]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旋转电机用的线圈构件作为导电体,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成型为大致U字状的导电体即可。
[0141]另外,在第I实施方式中,使用了 I种线圈构件10,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为2个种类的第I线圈构件11和第2线圈构件1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任意的实施方式中都能够使用这些线圈构件,另外,在任意的实施方式中都能够使用更多种类的线圈构件。
[014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个气缸机构,与此相对应,设置有2个第I保持部51 (61),但是,气缸机构和第I保持部51 (61)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
[0143]标号说明
[0144]1、2、3:对齐装置;
[0145]5、6、8:保持部;
[0146]7、7A:滑动机构(移动部);
[0147]9:气缸机构(移动部);
[0148]10:线圈构件(导电体);
[0149]11:第I线圈构件(第I导电体);
[0150]12:第2线圈构件(第2导电体);
[0151]11A、12A:—个侧面;
[0152]11B、12B:另一个侧面;
[0153]11C、12C:正面;
[0154]51:第I保持部;
[0155]52:第2保持部;
[0156]57:连杆机构;
[0157]631:第I爪部(第I侧面部);
[0158]632:第2爪部(第2侧面部);
[0159]633:旋转部;
[0160]634:平板部;
[0161]634A:平面;
[0162]X:中心轴线(圆环的中心轴线);
[0163]Y:旋转轴线。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其使大致U字状的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所述导电体的对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具备: 保持部,其呈圆环状设置有多个,对各个导电体的一个腿部进行保持;和 移动部,其使所述多个保持部沿径向移动, 利用所述多个保持部对各个导电体的一个腿部进行保持,使所述多个导电体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然后,利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多个保持部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保持部以相邻的保持部的位置沿所述圆环的中心轴线方向错开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保持部中的相邻的保持部彼此通过连杆机构互相结合,并且,所述多个保持部由下述部分构成:从所述移动部直接受到驱动力而移动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I保持部;和随着所述第I保持部的移动而从动的多个第2保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电体由第I导电体、和形状与所述第I导电体不同的第2导电体构成, 所述多个保持部分别保持所述第I导电体的一个腿部和所述第2导电体的一个腿部。
5.一种导电体的对齐方法,使大致U字状的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所述导电体的对齐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体的对齐方法具有: 排列工序,在该排列工序中,对各个导电体的一个腿部进行保持,使所述多个导电体以在圆周方向上不重合的间隔呈圆环状排列;和 对齐工序,在该对齐工序中,使排列成圆环状的所述多个导电体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使所述多个导电体一边沿圆周方向重合一边呈圆环状对齐。
【文档编号】H02K15/04GK104471844SQ201380037059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2日
【发明者】山田光浩, 松本丰, 吉田亮, 大野健一, 松冈庆久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