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88429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包括1个NLDMOS、1个电阻232和N个SCR-LDMOS堆叠单元,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包括一个SCR-LDMOS器件和一个触发电阻,其中N≥2,衬底上还有(N+2)个P型重掺杂区作为保护环接地。该电路通过LDMOS的击穿触发堆叠SCR-LDMOS,在不提高触发电压的同时,采用堆叠的SCR-LDMOS提高了维持电压。
【专利说明】—种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静电释放(Electrostatic Discharge,简称为ESD)保护电路设计技术,尤指一种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LDMOS (Laterally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 LDMOS)触发堆叠 SCR-LDMOS(内嵌 LDMOS 的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简称SCR-LDM0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0002]芯片生产、封装、测试、存放、搬运过程中,静电释放(Electrostatic Discharge,简称为ESD)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普遍存在。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特征尺寸的减小和各种先进工艺的发展,芯片被ESD现象损毁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有关研究调查表明,集成电路失效产品的30%都是由于遭受静电放电现象所引起的。因此,使用高性能的ESD防护器件对芯片内部电路加以保护显得十分重要。
[0003]SCR-LDM0S是最常见的ESD保护器件之一,与普通SCR —样,具有抗ESD能力强等优点。图1为传统的SCR-LDMOS ESD保护器件,如图1所示,包括:P型衬底101和高压N型阱区102,P型阱区103,两个P型重掺杂区105和107,两个N型重掺杂区104和106,场氧108,栅氧109和多晶硅110。高压N型阱区102位于P型衬底101之上,第一 N型重掺杂区104、第一 P型重掺杂区105和P型阱区103位于高压N型阱区102之上。且第一 P型重掺杂区105位于第一 N型重掺杂区104和P型阱区103之间,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和第二 P型重掺杂区107位于P型阱区103之上,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位于第一 P型重掺杂区105和第二 P型重掺杂区107之间,场氧108、多晶硅110和栅氧109组成栅极。其内部寄生结构包含一个寄生PNP三极管Q1 (由第一 P型重掺杂区105、高压N型阱区102和P型阱区103组成)、一个寄生NPN三极管Q2 (由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P型阱区103和高压N型阱区102组成)以及高压N型阱区102上第一 P型重掺杂区105和第一 N型重掺杂区104之间的等效衬底电阻R。第一 P型重掺杂区105和第一 N型重掺杂区104接阳极,第二P型重掺杂区107和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接阴极,多晶硅110接栅极。当阳极接VDD时,如果多晶硅栅极加电压,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和高压N型阱区102之间的P型阱区103会形成沟道,电流将会经过衬底电阻R,流向阳极的第一 N型重掺杂区104,当电流足够大时,加在电阻R上的压降使得等效三极管Q1的发射结正偏,从而开启三极管Q1,而Q1的集电极电流将为Q2的基极提供电流,Q2导通后其集电极电流将为Q1提供基极电流,最终Qp Q2形成正反馈,SCR结构导通以泄放ESD电流。
[0004]SCR-LDM0S相对于LDMOS的优点是,开启后工作在SCR模式下,电流将从寄生的SCR流过,大大增加了 ESD泄放能力。但传统SCR-LDM0S也有其不足,即维持电压很低,作为高压ESD保护器件时,容易发生latch-up (闩锁效应)现象。SCR-LDM0S由于其非常低的维持电压导致了其在用作电源钳位时容易发生latch-up现象,电源持续放电,最终烧坏器件。
[0005]研究表明,通过堆叠SCR-LDMOS可以有效提高维持电压,从而改善latch-up现象,图2为常规的两个SCR-LDMOS堆叠的结构,包括P型衬底101、第一高压N型阱区102、第二高压N型阱区111、第一 P型阱区103、第二 P型阱区112、第一 P型重掺杂区120、第二 P型重掺杂区105、第三P型重掺杂区107、第四P型重掺杂区121、第五P型重掺杂区114、第六P型重掺杂区116、第七P型重掺杂区122、第一 N型重掺杂区104、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第三N型重掺杂区113、第四N型重掺杂区115、第一多晶娃110、第二多晶娃119、第一场氧108、第二场氧117、第一栅氧109、第二栅氧118 ;第一 P型重掺杂区120、第一高压N型阱区
102、第四P型重掺杂区121、第二高压N型阱区111、第七P型重掺杂区122位于P型衬底101之上,其中第一高压N型阱区102位于第一 P型重掺杂区120和第四P型重掺杂区121之间,第二高压N型阱区111位于第四P型重掺杂区121和第七P型重掺杂区122之间;第一 N型重掺杂区104、第二 P型重掺杂区105、第一 P型阱区103位于第一高压N型阱区102之上,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和第三P型重掺杂区107位于第一 P型阱区103之上,其中,第二 P型重掺杂区105位于第一 N型重掺杂区104和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之间,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位于第二 P型重掺杂区105和第三P型重掺杂区107之间;第三N型重掺杂区113、第五P型重掺杂区114和第二 P型阱区112位于第二高压N型阱区111之上,第四N型重掺杂区115和第六P型重掺杂区116位于第二 P型阱区112之上,第五P型重掺杂区114位于第三N型重掺杂区113和第四N型重掺杂区115之间,第四N型重掺杂区115位于第五P型重掺杂区114和第六P型重掺杂区116之间。其中,第一 N型重掺杂区104和第二 P型重掺杂区105组成了 SCR-LDM0S1的阳极,第二 N型重掺杂区106和第三P型重掺杂区107组成了 SCR-LDM0S1的阴极,第一多晶硅110、第一场氧108和第一栅氧109组成了 SCR-LDM0S1的栅极;第三N型重掺杂区113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114组成了 SCR-LDM0S2的阳极,第四N型重掺杂区115和第六P型重掺杂区116组成了 SCR-LDM0S2的阴极,第二多晶硅119、第二场氧117和第二栅氧118组成了 SCR-LDM0S2的栅极;SCR_LDM0S1的阳极接 VDD,SCR-LDMOS I 的阴极与 SCR-LDM0S1 的栅极连接,SCR-LDMOS I 的阴极与 SCR-LDM0S2的阳极连接,SCR-LDM0S2的栅极和SCR-LDM0S2的阴极接地,第一 P型重掺杂区120、第四P型重掺杂区121和第七P型重掺杂区122作为保护环接地。此堆叠结构虽然可以提高维持电压,但是同时也提高了击穿电压,过高的击穿电压就不能达到有效保护内部工作电路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击穿电压是堆叠SCR-LDMOS高压SCR ESD保护电路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LDMOS触发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该电路通过LDMOS的击穿触发堆叠SCR-LDMOS,在不提高触发电压的同时,采用堆叠的SCR提高维持电压。
[000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包括I个NLDM0S、I个电阻232和N个SCR-LDMOS堆叠单元,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包括一个SCR-LDMOS器件和一个触发电阻,其中N彡2,衬底上还有N+2个P型重掺杂区作为保护环接地,所述NLDMOS的栅极通过电阻232接地,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第一个SCR-LDMOS的阳极连接NLDMOS的漏极并接VDD,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第η-1个SCR-LDMOS的阴极连接第η个SCR-LDMOS的阳极,其中,η = 2,3,...,Ν,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的触发电阻连接在两个相邻的SCR-LDMOS的栅极之间,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第一个触发电阻233还连接NLDMOS的源极和衬底,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第N个触发电阻一端连接第N个SCR-LDMOS的栅极,另一端连接第N个SCR-LDMOS的阴极和地。
[0009]进一步地,所述NLDMOS还可以为PLDMOS,此时,与栅极相连的电阻23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个SCR-LDMOS的阳极,其余的连接方式与为NLDMOS时相同。
[0010]当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的个数N为2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11 ] 一种NLDMOS触发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如图3,包括P型衬底201、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第一 P型阱区205、第二 P型阱区206、第三P型阱区207、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第二 N型重掺杂区210、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第一场氧223、第二场氧224、第三场氧225、第一栅氧229、第二栅氧230、第三栅氧231、第一多晶硅226、第二多晶硅227、第三多晶硅228、电阻232、第一触发电阻233、第二触发电阻234 ;
[0012]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和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位于P型衬底201之上;其中所述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位于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和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之间,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位于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和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之间,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位于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和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之间;
[0013]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和第一 P型阱区205位于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之上,第二N型重掺杂区210和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位于第一 P型阱区205之上,第二 N型重掺杂区210位于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和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之间;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和第二 P型阱区206位于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之上,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位于第二 P型阱区206之上,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位于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和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之间,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位于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之间;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和第三P型阱区207位于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之上,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和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位于第三P型阱区207之上,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位于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和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之间,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位于第七P型重掺杂区
219和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之间;
[0014]其中所述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及其上结构共同组成了 NLDM0S,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为漏极,第二 N型重掺杂区210为源极,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为衬底接触,第一多晶硅226、第一场氧223和第一栅氧229组成了 NLDMOS的栅极,栅极通过电阻232接地;
[0015]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及其上结构共同组成了 SCR-LDM0S1,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和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组成阳极,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组成阴极,第二多晶硅227、第二场氧224和第二栅氧230组成了栅极;
[0016]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及其上结构共同组成了 SCR-LDM0S2,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和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组成阳极,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和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组成阴极,第三多晶硅228、第三场氧225和第三栅氧231组成了栅极;
[0017]NLDMOS的栅极通过电阻232接地,SCR-LDMOS I的阳极连接NLDMOS的漏极并接VDD, SCR-LDMOS I的阴极接SCR-LDM0S2的阳极;第一触发电阻233 —端接NLDMOS的源极和衬底、SCR-LDMOS I的栅极,另一端接第二触发电阻234和SCR-LDM0S2的栅极;第二触发电阻234的另一端和SCR-LDM0S2的阴极接地;第一P型重掺杂区208、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和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作为保护环接地。
[0018]进一步地,所述NLDMOS还可以为PLDMOS,此时,与栅极相连的电阻232的另一端连接SCR-LDM0S1的阳极,其余的连接方式与为NLDMOS时相同。
[00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0]1、本发明击穿后的LDMOS通过电阻为堆叠的SCR-LDMOS的栅极提供电压,从而触发堆叠的SCR-LDMOS在不增加触发电压的基础上,堆叠SCR-LDMOS的维持电压成倍提高,从而有效减小了发生闩锁效应的风险。
[0021]2、本发明保护电路的维持电压为堆叠的SCR-LDMOS的维持电压之和,维持电压得到了大幅提高,有效减小了发生闩锁效应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该结构的触发电压取决于LDMOS的击穿电压,并不会随着串联SCR-LDMOS的个数的增加而成倍增加,有效解决了高压ESD保护中单个SCR-LDMOS器件维持电压过低和多个串联SCR-LDMOS器件的击穿电压又过高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现有的SCR-LDMOS ESD保护器件剖面示意图;
[0023]图2为现有的两个SCR-LDMOS堆叠的SCR-LDMOS ESD保护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等效电路图;
[002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等效电路图;
[0027]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LDMOS触发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2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LDMOS触发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该电路通过LDMOS的击穿触发堆叠SCR-LDM0S,在不提高触发电压的基础上,采用堆叠的SCR-LDM0S提高维持电压。
[0030]实施例1:
[0031 ]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NLDMOS触发堆叠SCR-LDM0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包括P型衬底201、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第一 P型阱区205、第二 P型阱区206、第三P型阱区207、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第二P型重掺杂区211、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第二 N型重掺杂区210、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第一场氧223、第二场氧224、第三场氧225、第一栅氧229、第二栅氧230、第三栅氧231、第一多晶硅226、第二多晶硅227、第三多晶硅228、电阻232、第一触发电阻233、第二触发电阻234 ;
[0032]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和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位于P型衬底201之上;其中所述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位于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和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之间,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位于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和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之间,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位于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和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之间;
[0033]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和第一 P型阱区205位于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之上,第二N型重掺杂区210和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位于第一 P型阱区205之上,第二 N型重掺杂区210位于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和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之间;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和第二 P型阱区206位于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之上,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位于第二 P型阱区206之上,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位于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和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之间,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位于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之间?’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和第三P型阱区207位于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之上,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和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位于第三P型阱区207之上,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位于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和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之间,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位于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和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之间;
[0034]其中所述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及其上结构共同组成了 NLDM0S,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为漏极,第二 N型重掺杂区210为源极,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为衬底接触,第一多晶硅226、第一场氧223和第一栅氧229组成了 NLDMOS的栅极,栅极通过电阻232接地;
[0035]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及其上结构共同组成了 SCR-LDM0S1,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和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组成阳极,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组成阴极,第二多晶硅227、第二场氧224和第二栅氧230组成了栅极;
[0036]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及其上结构共同组成了 SCR-LDM0S2,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和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组成阳极,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和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组成阴极,第三多晶硅228、第三场氧225和第三栅氧231组成了栅极;
[0037]NLDMOS的栅极通过电阻232接地,SCR-LDMOS I的阳极连接NLDMOS的漏极并接VDD, SCR-LDMOS I的阴极接SCR-LDM0S2的阳极;第一触发电阻233 —端接NLDMOS的源极和衬底、SCR-LDMOS I的栅极,另一端接第二触发电阻234和SCR-LDM0S2的栅极;第二触发电阻234的另一端和SCR-LDM0S2的阴极接地;第一P型重掺杂区208、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和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作为保护环接地。
[0038]实施例1提供的NLDMOS触发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为:
[0039]图4是NLDMOS触发两个堆叠的SCR-LDMOS的等效电路图:包括NLDMOS 305,电阻232,233和234,寄生电阻301,302,303和304,寄生晶体管Q3> Q4> Q5> Q6> Q7和Q8。其中,寄生电阻301为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等效电阻,寄生电阻302为第二 P型阱区206等效电阻,寄生电阻303为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等效电阻,寄生电阻304为第三P型阱区207等效电阻;寄生PNP晶体管Q3由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和第二 P型阱区206组成;寄生NPN晶体管Q4由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第二 P型阱区206和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组成;寄生LDMOS Q5由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和第二 P型阱区206组成;寄生PNP晶体管Q6由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和第三P型阱区207组成;寄生NPN晶体管Q7由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第三P型阱区207和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组成;寄生LDMOS Q8由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和第三P型阱区207组成。
[0040]从图4中可以看出,NLDMOS 305源极通过电阻233和234与地相接,NLDMOS 305源端的起始电位为零。又因为NLDMOS 305的栅极通过电阻接地,所以当阳极有ESD脉冲时,由于电阻和栅极电容耦合的作用,NLDMOS 305首先击穿,NLDMOS 305击穿后,1-V曲线将发生snapback现象,电流将流经电阻233和234,电阻233和234的压降将同时分别加到寄生LDMOS 306和寄生LDMOS 307的栅极上,则沟道形成,电流将经过电阻301、寄生LDMOS306、电阻303和寄生LDMOS 307流向阴极。当电阻301上的压降超过Q3发射结正偏的电压时,Q3开启,当电阻303上的压降超过Q5发射结正偏的电压时,Q5开启,则电流将经过晶体管Q3、电阻302、晶体管Q5和电阻304流向阴极。当电阻302上的压降超过Q4发射结正偏的电压时,Q4开启,Q3和Q4形成正反馈,开启第一个SCR-LDMOS内部寄生的SCR。当电阻304上的压降超过Q6发射结正偏的电压时,Q6开启,Q5和Q6形成正反馈,第二个SCR-LDMOS内部寄生的SCR开启。两个内部寄生的SCR开启后,1-V曲线将会发生第二次snapback现象,此时电流主要从堆叠SCR-LDMOS流过,泄放ESD电流,而电压被钳位在堆叠结构的维持电压,NLDMOS被关断。
[0041]该保护电路的维持电压是两个堆叠SCR-LDMOS的维持电压之和,维持电压得到了大幅提高,有效的减小发生闩锁效应的风险,而最重要的是该结构的触发电压取决于NLDMOS的击穿电压,并不会随着串联SCR-LDMOS的个数的增加而成倍增加,有效解决了高压ESD保护中单个SCR-LDMOS器件维持电压过低和多个串联SCR-LDMOS器件的击穿电压又过高的问题。
[0042]实施例2:
[0043]如图5所示,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用PLDMOS代替NLDM0S,此时,与PLDMOS栅极相连的电阻232的另一端连接SCR-LDMOS I的阳极,其余的连接方式与为NLDMOS时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工作原理相同。
[0044]实施例2采用PLDMOS代替NLDMOS来触发堆叠的SCR-LDMOS结构,因为PLDMOS具有较高的维持电压,使得第一次snapback后的维持电压较高,这也有助于抗噪声。
[0045]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LDMOS触发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的等效电路图。本发明可以通过堆叠更多的SCR-LDMOS堆叠单元501,使维持电压大幅度增加,更有效的防止闩锁效应的发生。
【权利要求】
1.一种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包括1个NLDMOS、1个电阻(232)和N个SCR-LDMOS堆叠单元,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包括一个SCR-LDMOS器件和一个触发电阻,其中N彡2,衬底上还有N+2个P型重掺杂区作为保护环接地,所述NLDMOS的栅极通过电阻(232)接地,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第一个SCR-LDMOS的阳极连接NLDMOS的漏极并接VDD,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第n_l个SCR-LDMOS的阴极连接第η个SCR-LDMOS的阳极,其中,η = 2,3,...,Ν,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的触发电阻连接在两个相邻的SCR-LDMOS的栅极之间,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第一个触发电阻(233)还连接NLDMOS的源极和衬底,所述SCR-LDMOS堆叠单元中第N个触发电阻一端连接第N个SCR-LDMOS的栅极,另一端连接第N个SCR-LDMOS的阴极和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NLDMOS替换为PLDM0S,此时与栅极相连的电阻(23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个SCR-LDMOS的阳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当N=2时,所述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包括P型衬底(201)、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第一P型阱区(205)、第二 P型阱区(206)、第三P型阱区(207)、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第二 N型重掺杂区(210)、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第一场氧(223)、第二场氧(224)、第三场氧(225)、第一栅氧(229)、第二栅氧(230)、第三栅氧(231)、第一多晶硅(226)、第二多晶硅(227)、第三多晶硅(228)、电阻(232)、第一触发电阻(233)、第二触发电阻(234); 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和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位于P型衬底(201)之上;其中所述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位于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和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之间,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位于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和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之间,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位于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和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之间; 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和第一 P型阱区(205)位于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之上,第二 N型重掺杂区(210)和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位于第一 P型阱区(205)之上,第二N型重掺杂区(210)位于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和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之间;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和第二 P型阱区(206)位于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之上,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位于第二P型阱区(206)之上,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位于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和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之间,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位于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之间;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和第三P型阱区(207)位于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之上,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和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位于第三P型阱区(207)之上,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位于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和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之间,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位于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和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高压N型阱区(202)及其上结构共同组成了 NLDMOS,第一 N型重掺杂区(209)为漏极,第二 N型重掺杂区(210)为源极,第二 P型重掺杂区(211)为衬底接触,第一多晶硅(226)、第一场氧(223)和第一栅氧(229)组成了 NLDMOS的栅极,栅极通过电阻(232)接地; 第二高压N型阱区(203)及其上结构共同组成了 SCR-LDM0S1,第三N型重掺杂区(213)和第四P型重掺杂区(214)组成阳极,第四N型重掺杂区(215)和第五P型重掺杂区(216)组成阴极,第二多晶硅(227)、第二场氧(224)和第二栅氧(230)组成了栅极; 第三高压N型阱区(204)及其上结构共同组成了 SCR-LDM0S2,第五N型重掺杂区(218)和第七P型重掺杂区(219)组成阳极,第六N型重掺杂区(220)和第八P型重掺杂区(221)组成阴极,第三多晶硅(228)、第三场氧(225)和第三栅氧(231)组成了栅极; NLDMOS的栅极通过电阻(232)接地,SCR-LDM0S1的阳极连接NLDMOS的漏极并接VDD,SCR-LDMOS 1的阴极接SCR-LDM0S2的阳极;第一触发电阻(233) —端接NLDMOS的源极和衬底、SCR-LDM0S1的栅极,另一端接第二触发电阻(234)和SCR-LDM0S2的栅极;第二触发电阻(234)的另一端和SCR-LDM0S2的阴极接地?’第一 P型重掺杂区(208)、第三P型重掺杂区(212)、第六P型重掺杂区(217)和第九P型重掺杂区(222)作为保护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堆叠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NLDMOS替换为PLDM0S,此时与栅极相连的电阻(232)的另一端连接SCR-LDM0S1的阳极。
【文档编号】H02H9/04GK104269402SQ201410450092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4日
【发明者】乔明, 马金荣, 张晓菲, 甘志, 张波 申请人:电子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