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终端支撑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7250阅读:1075来源:国知局
电缆终端支撑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缆终端再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再加工时用于支撑、固定电缆终端的支撑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终端用于和各种终端设备相连接,制作好的终端端头应集防水、应力控制、屏蔽、绝缘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以在各种工作环境中长期使用,并保持良好的接触性。现有制作终端端头时,并无专用的支撑固定设备,常随意使用各种箱体、板体对电缆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撑固定,这种临时性的固定方式,使得电缆并不能固定牢固,给后期的终端端头制作带来很大的不便,所制作的终端端头也常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增加了制作和检查时间,同时给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电缆终端支撑固定装置,以方便对电缆终端端头的制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电缆终端支撑固定装置,包括底板、气缸、斜板、作业板和固定爪,所述气缸和斜板匹配设置,至少有两组,斜板均固定设置于气缸活塞杆顶部,气缸活塞杆能沿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斜板上端面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且所有斜板上端面均处于一个平面内;

所述作业板与斜板上端面固定连接,作业板上设置有若干组固定单元。

具体而言,所述每组固定单元均包括两个固定爪,固定爪包括具有截面 为半圆状的固定爪箍和由固定爪箍两端水平向两侧延伸形成的固定爪侧边,两固定爪的固定爪箍凹面相对,一侧固定爪侧边相铰接,能合拢组成夹持固定电缆的圆柱状空间;

两个固定爪的圆柱状空间位于同一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爪的另一侧固定爪侧边上均开有长圆孔,长圆孔匹配有紧固螺丝。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爪侧边与作业板相平行,靠近作业板的固定爪通过支架固定于作业板上,另一个固定爪位于其上方。

优选的,本电缆终端支撑固定装置中,所述气缸缸体下部固定于底板上,气缸有两个,与之相匹配的斜板亦有两个。

优选的,所述两个气缸通过分流阀相并联。

针对电缆终端端头制作过程中,没有专用于支撑固定电缆终端的装置,,以方便终端端头的制作的现状,本发明所述电缆终端支撑固定装置,能够弥补这一缺陷,使用时,将电缆端部固定于固定单元中,便能够对电缆终端端头进行稳定再加工,保证了加工质量;此外作业板存在一定的斜度,能够避免电缆弯折,对其电气和机械性能带来折损;同时还能够通过气缸控制作业板高度,以满足不同身高操作人员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固定爪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图中:1.底板、2.气缸、3.斜板、4.作业板、5.固定爪、51.固定爪箍、52.固定爪侧边、53.紧固螺丝、54.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所述电缆终端支撑固定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1、气缸2、斜板3、作业板4和固定爪5,所述气缸2和斜板3匹配设置,至少有两组,斜板3均固定设置于气缸2活塞杆顶部,气缸2活塞杆能沿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斜板3上端面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且所有斜板3上端面均处于一个平面内,斜板3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支撑固定时,电缆弯折,影响加工质量和电缆性能;

所述作业板4与斜板3上端面固定连接,作业板4上设置有若干组固定单元。

具体而言,参照图2所示,所述每组固定单元均包括两个固定爪5,固定爪5包括具有截面为半圆状的固定爪箍51和由固定爪箍51两端水平向两侧延伸形成的固定爪侧边52,两固定爪5的固定爪箍51凹面相对,一侧固定爪侧边52相铰接,能合拢组成夹持固定电缆的圆柱状空间;

两个固定爪5的圆柱状空间位于同一轴线上。

所述固定爪5的另一侧固定爪侧边52上均开有长圆孔,长圆孔匹配有紧固螺丝53。

所述固定爪侧边52与作业板4相平行,靠近作业板4的固定爪5通过支架54固定于作业板4上,另一个固定爪5位于其上方。

使用时,将待加工电缆置于一组固定单元的两个固定爪5的固定爪箍51内,通过紧固螺丝53将之夹紧固定,从而保证了电缆的稳定性,方便后续的加工作业;此外,可以通过气缸2调节作业板4高度,方便不同身高操作人员进行作业;再者,作业板4上设置有多组固定单元,能够满足多人员同时操作,提高作业效率。

所述气缸2缸体下部固定于底板1上,气缸有两个,与之相匹配的斜板3亦有两个。所述两个气缸2通过分流阀相并联,在通过气缸2调整活动板4高度时,能够保证其协同动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