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76998阅读:1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普遍采用可充电电池,充电是移动终端最常用的日常操作之一,为了更好地指示充电状态,移动终端会通过一颗指示灯来进行表示,比如指示灯亮则正在充电,指示灯灭则未在充电。

由于充电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充电过程中包括多种状态,比如:恒流充电、限压充电、限流充电、涓流充电、恒压充电、脉冲充电等,充电过程中将包括上述的一项或多项状态;因此,在充电指示灯的开发中,需要仔细地对各种充电状态中添加充电指示灯的控制,因此,充电指示灯控制比较复杂,同时随着充电技术的不断革新,对于将来出现的新的充电状态无法预估。因此,现有的充电指示灯控制过程较为复杂,有待改进与发展。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能使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更加直观,简单,准确;从而提高开发效率,为移动终端厂商提供调试、开发的方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并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若充电电流低于第一预设电流,执行步骤B;若充电电流高于第二预设电流,执行步骤C;

B、关闭充电指示灯;

C、开启充电指示灯。

所述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A包括步骤:

A1、每隔预设时间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

A2、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若充电电流低于第一预设电流,执行步骤B;若充电电流高于第二预设电流,执行步骤C。

所述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A1包括步骤:

A11、每隔预设时间获取连接在移动终端和充电器之间的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差;

A12、根据所述电压差和检测电阻的阻值得到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

所述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B具体包括: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是,则关闭充电指示灯。

所述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C具体包括: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关闭状态,若是,则开启充电指示灯。

一种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其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并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

关闭模块,用于在充电电流低于第一预设电流时关闭充电指示灯;

开启模块,用于在充电电流高于第二预设电流时开启充电指示灯。

所述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中,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每隔预设时间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

比较判断单元,用于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

所述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中,所述电流检测单元包括:

连接在移动终端和充电器之间的检测电阻;

电压获取子单元,用于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差;

电流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电压差和检测电阻的阻值得到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

所述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中,所述关闭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是,则关闭充电指示灯;所述开启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关闭状态,若是,则开启充电指示灯。

一种移动电源,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中,所述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通过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并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若充电电流低于第一预设电流,则关闭充电指示灯;若充电电流高于第二预设电流,则开启充电指示灯,能使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更加直观,简单,准确;从而提高开发效率,为移动终端厂商提供调试、开发的方便。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 为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 为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中检测模块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现有技术中充电指示灯控制比较复杂等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能使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更加直观,简单,准确;从而提高开发效率,为移动终端厂商提供调试、开发的方便。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并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若充电电流低于第一预设电流,执行步骤S200;若充电电流高于第二预设电流,执行步骤S300;

S200、关闭充电指示灯;

S300、开启充电指示灯。

本发明通过检测输入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并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具体地,所述第一预设电流小于第二预设电流,例如,设置第一预设电流为10mA,第二预设电流为50mA,当检测到当前输入移动终端充电电流低于10mA时将执行步骤S200,关闭充电指示灯;当检测到当前输入移动终端充电电流高于50mA时将执行步骤S300,开启充电指示灯,根据充电电流的大小即可实现简单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从而提高开发效率,为移动终端厂商提供调试、开发的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00包括:

S101、每隔预设时间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

S102、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若充电电流低于第一预设电流,执行步骤S200;若充电电流高于第二预设电流,执行步骤S300。

在充电过程中,每隔预设时间即检测一次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例如每隔10s检测一次,确保充电指示灯控制的实时性,之后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根据充电电流的大小控制充电指示灯的开启和关闭,使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更加直观,简单,准确。

具体地,所述S101包括:

S1011、每隔预设时间获取连接在移动终端和充电器之间的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差;

S1012、根据所述电压差和检测电阻的阻值得到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

具体实施时,在移动终端和充电器之间设置一检测电阻,检测电阻的一端连接充电器,另一端连接移动终端,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差,再根据所述电压差和检测电阻的阻值得到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具体为将所述电压差除以检测电阻的阻值得到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所述检测电阻,不宜选择较大的阻值,避免导致流过该电阻上电流时产生一定的压降从而直接影响正常的充电功能;较佳地,所述检测电阻的阻值为10毫欧姆。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00具体包括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是,则关闭充电指示灯;所述步骤S300具体包括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关闭状态,若是,则开启充电指示灯。

当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小于第一预设电流时,先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是,则关闭充电指示灯,若否,则不作操作,通过先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为打开状态,避免在已关闭充电指示灯的情况下重复设置关闭状态。同理,当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大于第二预设电流时,先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关闭状态,若是,则开启充电指示灯,若否,则不作操作。

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一种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包括检测模块10、关闭模块20和开启模块30,所述关闭模块20和开启模块30均连接检测模块10,其中,所述检测模块10用于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并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所述关闭模块20用于在充电电流低于第一预设电流时关闭充电指示灯;所述开启模块30用于在充电电流高于第二预设电流时开启充电指示灯。具体请参阅上述方法对应的实施例。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模块10包括电流检测单元101和比较判断单元102,所述电流检测单元101连接比较判断单元102,所述电流检测单元101用于每隔预设时间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所述比较判断单元102用于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具体请参阅上述方法对应的实施例。

具体地,所述电流检测单元101包括检测电阻(图中未示出)、电压获取子单元1011和电流计算子单元1012,所述检测电阻连接在移动终端和充电器之间,所述电压获取子单元1011连接电流计算子单元1012,其中,所述电压获取子单元1011用于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差;所述电流计算子单元1012用于根据所述电压差和检测电阻的阻值得到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具体请参阅上述方法对应的实施例。

进一步地,所述关闭模块20具体用于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是,则关闭充电指示灯;所述开启模块30具体用于判断当前充电指示灯是否处于关闭状态,若是,则开启充电指示灯。具体请参阅上述方法对应的实施例。

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一种移动电源,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由于上文已对所述充电指示灯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作详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中,所述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方法通过检测输入至移动终端的充电电流,并比较充电电流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的大小,若充电电流低于第一预设电流,则关闭充电指示灯;若充电电流高于第二预设电流,则开启充电指示灯,能使充电指示灯的控制更加直观,简单,准确;从而提高开发效率,为移动终端厂商提供调试、开发的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