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1171阅读:829来源:国知局
充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器。



背景技术:

一般的移动设备充电时,充电器的连接线一端与移动设备电连接,另一端与插座电连接,然而在移动设备充电时,充电插座附近常需设置用于放置移动设备的物体,如桌子或椅子等;或者直接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地面或窗口;或者直接人手托着以进行充电,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充电器在对移动设备充电时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充电器。

一种充电器,用于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包括:

壳体;

插头,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吸附组件,与所述插头电连接,所述吸附组件能够产生磁性吸附力,所述吸附组件用于吸附所述移动设备;以及

充电组件,与所述插头电连接,且所述充电组件用于与所述移动设备电连接,所述充电组件用于对所述移动设备进行充电。

上述的充电器,充电时,首先插头插接于外界的插座上,由于吸附组件与插头电连接且通电时能产生磁性吸附力,所以移动设备可以被吸附组件吸附;然后,将充电组件连接至移动设备上,使充电组件与移动设备电连接,从而使充电器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使用时,由于移动设备充电时可以直接吸附于充电器上,从而可以将充电器插接在外界上的任意位置的插座上,解决了充电器在对移动设备充电时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吸头和吸附电路,所述吸头设置 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吸头与所述插头电连接,所述吸附电路位于所述吸头和所述插头连接的电路上,所述吸头能够产生磁性吸附力,使所述移动设备吸附于所述壳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开设有容纳腔,所述吸头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器还包括屏蔽磁套,所述屏蔽磁套设置于所述吸头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可以减少吸头对移动设备的零部件产生磁干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头包括吸头外壳、线圈和铁芯,所述线圈与所述铁芯均位于所述吸头外壳内,所述线圈套接于所述铁芯上,且所述线圈与所述插头电连接,所述吸附电路位于所述线圈与所述插头连接的电路上;

当所述线圈导电时,所述铁芯产生磁性吸附力,使所述移动设备吸附于所述壳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器还包括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

所述控制开关位于所述吸附电路与所述插头连接的电路上,当移动设备正在充电时,使用者可以先关闭控制开关,然后将移动设备与充电器分离;当使用者想把移动设备吸附于充电器上时,可以先将移动设备的外壳贴附在充电器的表面,然后打开控制开关使移动设备吸附于充电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组件包括接口和充电电路;

所述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所述接口与所述插头电连接,且所述接口用于与所述移动设备电连接;

所述充电电路位于所述接口和所述插头连接的电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组件还包括数据线,所述数据线的一端与所述接口连接,所述数据线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移动设备连接,使所述接口与所述移动设备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移动设备的凹槽,充电时,将移动设备放置于凹槽上,避免移动设备因充电器瞬间断电而从壳体上瞬间脱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外壁上还开设有通线槽,所述通线槽与所述凹槽连通,当充电器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时,充电器与移动设备之间通过数据线电连接,可以将与移动设备连接处的数据线容置于通线槽内,从而可以避免数据线与移动设备的连接处被凹槽的侧壁所干涉。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充电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充电器的另一立体图(不包括后盖);

图3为图1所示的充电器的电路图(充电状态);

图4为图1所示充电器的吸头的爆炸图;

图5为图1所示充电器的主视图;

图6为图1所示充电器的壳体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充电器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充电器的首选实施例。但是,充电器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充电器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充电器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充电器1用于对移动设备2进行充电。移动设备2可以是手机或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等。同时参见图2,充电器1包括壳体10、插头、吸附组件20以及充电组件30。插头设置于壳体10上。吸附组件20与插头电连接,吸附组件20能够产生磁性吸附力,吸附组件20用于吸附移动设备2。充电组件30与插头电连接,且充电组件30用于与移动设备2电连接。充电组件30用于对移动设备2进行充电。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形状为长方体。 壳体10包括前盖10a和后盖(图中未示出),前盖10a与后盖连接。插头设置于壳体10的底部。插头用于插接于外界的插座3上。

本实施例的充电器1,充电时,首先插头插接于外界的插座3上,如图1所示,由于吸附组件20与插头电连接且通电时能产生磁性吸附力,所以移动设备2可以被吸附组件20吸附。然后,将充电组件30连接至移动设备2上,使充电组件30与移动设备2电连接,从而使充电器1对移动设备2进行充电。使用时,由于移动设备2充电时可以直接吸附于充电器1上,从而可以将充电器1插接在外界上的任意位置的插座3上,解决了充电器1在对移动设备2充电时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的问题。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组件20包括吸头22和吸附电路24,吸头22设置于壳体10上,且吸头22与插头电连接,吸附电路24位于吸头22和插头连接的电路上,吸头22能够产生磁性吸附力,使移动设备2吸附于壳体10上。同时参见图3,当插头插入插座3时,吸头22和吸附电路24均与插座3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吸头22的形状为圆柱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的内壁上开设有容纳腔12,吸头22位于容纳腔12内。在本实施例中,吸头22与容纳腔12的内壁过盈配合,使吸头22紧固于容纳腔12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头22与容纳腔12的内壁之间还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纳腔12还可以省略,吸头22直接胶接或焊接于壳体10的内壁上。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器1还包括屏蔽磁套40,屏蔽磁套40设置于吸头22与容纳腔12的内壁之间,可以减少吸头22对移动设备2的零部件产生磁干扰。在本实施例中,屏蔽磁套40为电磁屏蔽薄膜。屏蔽磁套40呈套筒状,屏蔽磁套40套接于吸头22的侧壁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屏蔽磁套40还可以呈条带状,屏蔽磁套40缠绕于吸头22的侧壁上。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头22包括吸头外壳222、线圈224和铁芯226,线圈224与铁芯226均位于吸头外壳222内,线圈224套接于铁芯226上,且线圈224与插头电连接,吸附电路24位于线圈224与插头连接的电路上。当线圈224导电时,铁芯226产生磁性吸附力,使移动设备2吸附于壳 体10上。在本实施例中,吸头外壳222的形状为圆柱体。吸头外壳222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2222,线圈224的两端通过两根导线穿过通孔2222以与插头电连接。线圈224缠绕于铁芯226的侧壁上。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器1还包括控制开关50,控制开关50设置于壳体10的侧壁上。控制开关50位于吸附电路24与插头连接的电路上,如图3所示,当移动设备2正在充电时,使用者可以先关闭控制开关50,然后将移动设备2与充电器1分离。如图5所示,当使用者想把移动设备2吸附于充电器1上时,可以先将移动设备2的外壳贴附在充电器1的表面,然后打开控制开关50使移动设备2吸附于充电器1上。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组件30包括接口32和充电电路34。接口32设置于壳体10的侧壁上,接口32与插头电连接,且接口32用于与移动设备2电连接。充电电路34位于接口32和插头连接的电路上。在本实施例中,接口32为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组件30还包括数据线(图中未示出),数据线的一端与接口32连接,数据线的另一端用于与移动设备2的充电插口(图中未示出)连接,使接口32与移动设备2电连接。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的外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移动设备2的凹槽14,充电时,将移动设备2放置于凹槽14上,避免移动设备2因充电器1瞬间断电而从壳体10上瞬间脱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4的内壁上设有卡夹142,如图1、图5所示,充电时可以将移动设备2插入卡夹142中,从而使移动设备2更好的固定于充电器1上。在本实施例中,卡夹142为弹性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器1还包括弹性件(图中未示出),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壳体10的内壁上,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卡夹142抵接。凹槽14的深度等于移动设备2的厚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14的深度还可以小于或大于移动设备2的厚度。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的外壁上还开设有用于容置数据线的通线槽16,通线槽16与凹槽14连通。当充电器1对移动设备2进行充电时,充电器1与移动设备2之间通过数据线电连接,尤其是当充电插口位于 移动设备2的下方时,可以将与移动设备2连接处的数据线容置于通线槽16内,从而可以避免数据线与移动设备2的连接处被凹槽14的侧壁所干涉。在本实施例中,通线槽16的深度与凹槽14的深度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通线槽16的深度与凹槽14的深度还可以不相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