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加热式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变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369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箱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动加热式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变电箱。



背景技术:

变电箱是电力系统中对电能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集中和分配的场所的箱体。配电箱在使用时,其周围空气温度应不高于+40℃,不低于-5℃。24小时内平均温度不得高于+35℃。现有的配电箱,由于一般使用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因此其在降温方面处理的比较好。然而,当这种变电箱在低温环境下使用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最低温度能低于-30摄氏度,在这种环境下,普通的配电箱已经不能很好地保证其内部的各种电器部件正常工作。而且,变电箱的设备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在这么低的温度下也难以对其进行维修。此外,冬天北方经常会下雪,当箱体上的积雪过厚时会对变电箱的箱体本身造成损坏,甚至将箱体压垮,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能够适度加热的变电箱,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加热式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变电箱,以解决受低影响变电箱内的电力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加热式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变电箱,包括箱体,所述的箱体采用导磁性金属材料,所述箱体的外表面设有第一绝缘层,所述箱体的内表面上设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箱体内安装有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通过连接柱固定在箱体上,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上绕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通过接触器与外部的高频电源连接;

所述的箱体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单片机和接触器驱动模块;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的单片机电连接,所述单片机通过所述的接触器驱动模块与所述的接触器电连接;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箱体顶部的内侧;

所述支撑柱由导磁性金属材料制成;支撑柱的上下两端通过连接柱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上;

所述的支撑柱和接触器的数目分别为两个,对称的安装在所述的箱体内;

所述箱体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控制装置接收到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据低于一定的值时,控制装置便启动接触器,从而接通电磁线圈与外部高频电源的连接,使得电磁线圈在高频电源的激励下产生交变的磁场。导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箱体在交变的磁场作用下产生热量,从而对箱体内部和箱体的外部进行加热,防止箱体内部电力设备由于温度过低而影响工作性能;由于箱体发热,也使得箱体上不容易积雪,维修人员在维修时不会因为温度过低,导致手指被冻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第一绝缘层;3:第二绝缘层;4:支撑柱;5:连接柱;6:电磁线圈;7:接触器;8:控制装置;9: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自动加热式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变电箱,包括箱体1、支撑柱4、电磁线圈6、接触器7、控制装置8和温度传感器9;所述的箱体1由导磁性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的导磁性金属材料遇到变化的磁场后会产生热量;所述箱体1的外表面设有第一绝缘层2,所述的第一绝缘层2用于防止人员接触到变压器时触电事故;所述箱体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绝缘层3,所述的第二绝缘层3用于加强变压器箱体1的对外部的绝缘性。

所述箱体1内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支撑柱4,所述的支撑柱4的上下两端通过连接柱5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1上;所述的电磁线圈6缠绕在所述支撑柱4的外表面,所述的电磁线圈6通过接触器7与外界高频电源连接,所述的电磁线圈6通过高频电流后能够产生变化的强磁场;所述的箱体1到变化的磁场后产生热量,给箱体1的电力设备加热。

所述的箱体1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的温度传感9用于实时检测箱体1内的温度;所述的箱体1内安装有控制器8,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单片机和接触器驱动模块,所述温度传感器9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的单片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的接触器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接触器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的接触器7电连接。

实际使用时,首先设定一温度值,当温度传感器9检测到箱体1内的温度数据低于设定值时,温度传感器9向单片机发出触发信号,单片机将通过接触器驱动模块启动接触器7,从而接通电磁线圈6与外部高频电源的连接,使得电磁线圈6在高频电源的激励下产生交变的磁场。导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箱体1在交变的磁场作用下产生热量,从而对箱体1内部进行加热,直至箱体1内的温度升高至规定的值。由于箱体1发热,也使得箱体1上不容易积雪,维修人员在维修时不会因为温度过低,导致手指被冻僵而不能进行维修作业。

支撑柱4采用导磁性金属材料制成,因此支撑柱也能够产热。

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柱和接触器的数目分别为两个,对称安装在所述的箱体1内,这样对称安装可使得箱体1收到的磁场更加均匀,从而箱体1产生的热量分布也更加均匀。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