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远程控温的高压配电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841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远程控温的高压配电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远程控温的高压配电柜,属于高压配电柜领域。



背景技术:

高压配电柜是指用于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电能转换和消耗中起通断、控制或保护等作用,电压等级在 3.6kV ~ 550kV 的电器产品,主要包括高压断路器、高压隔离开关与接地开关、高压负荷开关、高压自动重合与分段器,高压操作机构、高压防爆配电装置和高压开关柜等几大类。高压开关制造业是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电力工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压配电柜在运行时,由于电流较大导致发热量较大,使高压配电柜内部温度升高,简称温升,温升过大严重影响配电柜的使用性能,甚至产生电气短路事故。过去行业常规作法是:在配电柜门板上开通风孔,这种形式降温的效果不明显,自然散热缺乏对流条件;另外开设通风孔后,一些异物会通过风孔进入综合配电柜内部,使得综合配电柜的防护等级达不到国家标准,因此传统的综合配电柜不具有散热功能,即使开孔勉强达到散热目的,也不可能达到高低压配电柜的防护等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远程控温的高压配电柜,使用者远程监控配电柜内的温度并选择合适降温方式,降温效率高,耗能低。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远程控温的高压配电柜,包括位于柜体外部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及位于柜体内部的上层横板和下层横板,所述左侧壁、右侧壁、上层横板和下层横板均为导热绝缘材料,且包含夹层结构,所述夹层内分别设置有导热管,所述左侧壁和上层横板内的导热管相互连通构成导热管路一,所述右侧壁和下层横板内的导热管相互连通构成导热管路二,所述柜体底部设置有水泵一和水泵二,所述柜体外的地下埋有散热器一和散热器二,所述导热管路一、水泵一和散热器一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管路一,所述导热管路二、水泵二和散热器二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管路二,所述循环管路一和循环管路二内充满冷却液;所述柜体的后侧壁内侧设置有风扇,所述后侧壁上与风扇对应位置设置有通风孔,所述柜体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GSM模块和单片机,所述水泵一、水泵二、温度传感器、风扇、GSM模块均与单片机相连。

所述导热管呈S型排布于夹层内。

所述散热器一和散热器二均包括两块金属散热板和均匀排布于两块金属散热板之间的散热管。

所述金属散热板上设置有散热翅。

所述散热器一、散热器二和导热管均为铝合金材质。

所述通风孔内侧设置有滤网。

所述风扇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设置于后侧壁的上、中、下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柜体内设置有水泵一、水泵二、温度传感器、风扇和GSM模块,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对配电柜内温度的实时检测,并通过GSM模块发送至操作者处的接收装置中,根据检测到的温度,操作者可以选择单独或同时开启风扇、水泵一和水泵二,并将操作指令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到GSM模块,以达到由弱至强的降温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既能保证降温效果,又能避免在不需要的情况下耗能过高,并且操作者无需实地进行控制,操作简单方便。

通风孔和风扇实现了配电柜内与外界的气流形成,通过内外冷热空气对流实现降温。

左、右侧壁和上、下层横板均为导热绝缘材料,且包含夹层结构,夹层内分别设置有导热管,热量通过左侧壁、右侧壁、上层横板和下层横板快速传递至导热管内的冷却液,冷却液在水泵一和水泵二的作用下,随导热管路流至散热器一和散热器二,并快速散热至地底,使冷却液降温后再回到柜体的导热管中,这一过程实现了对柜体内部的快速降温;

左侧壁和上层横板内的导热管相互连通构成导热管路一,导热管路一、水泵一和散热器一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管路一,所述右侧壁和下层横板内的导热管相互连通构成导热管路二,所述导热管路二、水泵二和散热器二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管路二。由于配电柜内的主要发热部位为横板上的电子元件,而横板处的导热管可快速将热量带走,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并且可以根据上下层横板上电子元件的发热量情况,仅开启水泵一或水泵二,即可达到较好的降温效果。

同时在利用水冷降温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了柜体内部和地底的温差,及冷却液和材料本身的导热性能,除水泵需要较低的电能消耗外,其他不需要额外的电能,因此耗能低,不会增加配电柜的电流负担。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可远程控温的高压配电柜,使用者可以远程监控配电柜内的温度并选择合适降温方式,降温效率高,耗能低,且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远程控温的高压配电柜,包括位于柜体外部的左侧壁1和右侧壁2,及位于柜体内部的上层横板3和下层横板4,所述左侧壁1、右侧壁2、上层横板3和下层横板4均为导热绝缘材料,且包含夹层结构,所述夹层内分别设置有导热管5,所述左侧壁1和上层横板3内的导热管5相互连通构成导热管路一,所述右侧壁2和下层横板4内的导热管5相互连通构成导热管路二,所述柜体底部设置有水泵一6和水泵二7,所述柜体外的地下埋有散热器一8和散热器二9,所述导热管路一、水泵一6和散热器一8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管路一,所述导热管路二、水泵二7和散热器二9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管路二,所述循环管路一和循环管路二内充满冷却液;所述柜体的后侧壁内侧设置有风扇10,所述后侧壁上与风扇10对应位置设置有通风孔,所述柜体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GSM模块和单片机,所述水泵一6、水泵二7、温度传感器、风扇10、GSM模块均与单片机相连。

如图2所示,所述导热管5呈S型排布于夹层内,S型导热管路一体成型,接口少,不易渗漏。

所述散热器一8和散热器二9均包括两块金属散热板和均匀排布于两块金属散热板之间的散热管,散热管分别与循环管路一和循环管路二连通,冷却液流至散热管内后,通过散热管的管壁迅速传递至散热板,再由散热板传递至地底中,散热板面积相对散热管更大,因此散热更快。

所述金属散热板上设置有散热翅,以进一步增大散热板与地底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速度。

所述散热器一8、散热器二9和导热管5均为铝合金材质,导热快,不易锈蚀。

所述通风孔内侧设置有滤网,防止灰尘等异物进入配电柜内。

所述风扇10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设置于后侧壁的上、中、下区域,可实现分区域降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柜体内设置有水泵一6、水泵二7、温度传感器、风扇10和GSM模块,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对配电柜内温度的实时检测,并通过GSM模块发送至操作者处的接收装置中,根据检测到的温度,操作者可以选择单独或同时开启风扇10、水泵一6和水泵二7,并将操作指令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到GSM模块,以达到由弱至强的降温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既能保证降温效果,又能避免在不需要的情况下耗能过高,并且操作者无需实地进行控制,操作简单方便。

通风孔和风扇10实现了配电柜内与外界的气流形成,通过内外冷热空气对流实现降温。

左、右侧壁2和上、下层横板4均为导热绝缘材料,且包含夹层结构,夹层内分别设置有导热管5,热量通过左侧壁1、右侧壁2、上层横板3和下层横板4快速传递至导热管5内的冷却液,冷却液在水泵一6和水泵二7的作用下,随导热管路流至散热器一8和散热器二9,并快速散热至地底,使冷却液降温后再回到柜体的导热管5中,这一过程实现了对柜体内部的快速降温;

左侧壁1和上层横板3内的导热管5相互连通构成导热管路一,导热管路一、水泵一6和散热器一8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管路一,所述右侧壁2和下层横板4内的导热管5相互连通构成导热管路二,所述导热管路二、水泵二7和散热器二9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循环管路二。由于配电柜内的主要发热部位为横板上的电子元件,而横板处的导热管5可快速将热量带走,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并且可以根据上下层横板4上电子元件的发热量情况,仅开启水泵一6或水泵二7,即可达到较好的降温效果。

同时在利用水冷降温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了柜体内部和地底的温差,及冷却液和材料本身的导热性能,除水泵一6和水泵二7需要较低的电能消耗外,其他不需要额外的电能,因此耗能低,不会增加配电柜的电流负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