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电力负荷自动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7498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压电力负荷自动控制器。



背景技术:

负荷指的是导线、电缆和电气设备(变压器,断路器等)中通过的功率和电流。该负荷不是恒定值,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变动值。因为用电设备并不同时运行,即使同时运行,也并不是都能同时达到额定容量。另外,各用电设备的工作制也各有不同,有长期、短时、重复短时之分。在设计时,如果简单地把各用电设备的容量加起来作为选择导线、电缆截面和电气设备容量的依据,结果并不科学。要么过大,使设备欠载,不经济;要么过小,出现过载运行,导致过热绝缘损坏、线损增加,影响导线、电缆或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严重时,会造成火灾事故。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设计时采用一个假定负荷即计算负荷来表征系统的总负荷应。用计算负荷来选择导线、电缆截面和电气设备比较接近实际,因为计算负荷的热效应与变动负荷的热效应是相等的。计算负荷也称需要负荷或最大负荷。计算负荷是一个假想的持续负荷,其热效应与某一段时间内实际变动负荷所产生的最大热效应相等。在配电设计中,通常采用30分钟的最大平均作为按民热条件选择电器工导体的依据。

然而现有的低压电力再进行负荷时没有一个很好的自动控制效果,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没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同时在使用过程不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没有一个很好的用电安全性,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没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和操作性,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低压电力负荷自动控制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压电力负荷自动控制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卡接有控制盒主体,所述控制盒主体的上端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盒主体的内腔安装有电力转换盒,所述电力转换盒的内腔安装有低压盒,所述低压盒的内腔安装有负荷检测装置,所述负荷检测装置的内腔对称安装有电力控制装置,所述负荷检测装置的两侧均安装有电力连接装置,所述电力连接装置远离负荷检测装置的一侧安装有输入、输出连接装置,且输入、输出连接装置的内腔安装有启停装置,所述底座的内腔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控制面板、电力转换盒、电力控制装置和启停装置电力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内腔安装有蓄电装置,且底座的一侧安装有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与蓄电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的一侧安装有控制按钮,且控制按钮的一侧安装有显示装置。

优选的,所述输入、输出连接装置的内腔安装有电力检测装置,且输入、输出连接装置的外端安装有绝缘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电子控制式的方式,实现低压电路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自动性能,同时在使用过程可以节约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在使用过程能够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和检测,使得电力在进行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安全性,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低压电力负荷自动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力控制装置、2电力转换盒、3控制面板、4低压盒、5电力连接装置、6负荷检测装置、7启停装置、8输出连接装置、9控制盒主体、1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低压电力负荷自动控制器,包括底座10,底座10的上端卡接有控制盒主体9,控制盒主体9的上端安装有控制面板3,控制盒主体9的内腔安装有电力转换盒2,电力转换盒2的内腔安装有低压盒4,低压盒4的内腔安装有负荷检测装置6,负荷检测装置6的内腔对称安装有电力控制装置1,负荷检测装置6的两侧均安装有电力连接装置5,电力连接装置5远离负荷检测装置6的一侧安装有输入、输出连接装置8,且输入、输出连接装置8的内腔安装有启停装置7,底座10的内腔安装有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控制面板3、电力转换盒2、电力控制装置1和启停装置7电力连接,底座10的内腔安装有蓄电装置,且底座10的一侧安装有充电装置,充电装置与蓄电装置电性连接,控制面板3的一侧安装有控制按钮,且控制按钮的一侧安装有显示装置,输入、输出连接装置8的内腔安装有电力检测装置,且输入、输出连接装置8的外端安装有绝缘保护装置。本实用新型使用简单,安装便捷,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能够很好的对电路线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在使用过程可以方便使用者进行操作,具有一个很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电子控制式的方式,实现低压电路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自动性能,同时在使用过程可以节约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在使用过程能够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和检测,使得电力在进行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安全性,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