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C/DC变换器用短路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3777阅读:637来源:国知局
一种DC/DC变换器用短路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设计DC/DC变换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DC/DC用短路保护采样及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DC/DC变换器中的短路保护电路有很多种,按采样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电压采样和电流采样两类。电压采样短路保护的典型结构是在变压器上增加一个辅助绕组,即电压感应绕组进行采样,如图1中所示的绕组T1。当电路出现短路时,输出功率变大,输入电流增加,采样绕组T1感应电压更负。电路通过D8和C13对感应电压进行整流滤波。电阻R27和R28对其进行分压后输入到误差放大器U2B的负输入端,此时误差放大器的输出为高电平。该高电平通过D12接到迟滞比较器U2A的正输入端,使其输出高电平,MOS管Q4导通,将U2B的正输入端拉到地,即U2B输出为低电平,电路停止工作。电容C20起到保持电压的作用。当电路停止工作后,C20通过电阻R18缓慢放电。当电压低于U2A的下门限电压时,其输出为低电平,MOS管Q4关闭,U2B恢复正常,电路重新启动。每间隔一段时间,电路恢复输出,如果输出还处于短路状态,电路将很快又进入保护,直至检测到电路输出正常为止。这种保护也称为“打嗝”保护。这时电路仅处于恢复保护过程和检测过程,故电路平均功耗很小。电流采样短路保护电路典型线路如图2所示。通过采样电阻RS1,将输出电流转化为电压进行采样。电路的输出端短路时,输出电流增大,RS1两端的电压增大,即误差放大器U1的负输入端变大,其输出端为低电平,二极管D1导通,反馈信号通过光耦PC1传递到前级,使PWM控制器的反馈补偿端(COMP端)电压升高,输出端(OUT端)输出为低电平,即开关管Q1不导通,电路进入保护模式。这种保护电路采样的是输出电流,所以可以精确设置过流保护点,例如,输出电流为2.4A,可以将输出电流的限流点设置为2.6A。现有DC/DC变换器中短路保护电路在性能上各有优缺点,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线路结构复杂,在混合集成电路组装中占用空间较大。当DC/DC变换器组装空间有限时,现有短路保护电路就不适用了。技术实现要素:为解决现有短路保护电路线路结构复杂、元器件数量多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短路保护电路,优点是线路简单、元器件数量少。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DC/DC变换器用短路保护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U1和三极管P1;所述的运算放大器U1的参考端连接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1,电阻R2和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前级采样端口,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P1的b极和电阻R3,三极管P1的c极接地,三极管P1的e极和电阻R3的另一端接使能端或前级禁止端。所述的运算放大器U1为TL431型运算放大器。所述的采样端口与DC/DC变换器中的PWM控制器的反馈补偿端连接。所述的DC/DC变换器包括:PWM控制器、输入滤波电路、输出滤波电路、反馈运算放大电路、变压器;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一端通过输入滤波电路与直流电源连接,另一端通过VDMOS管连接到地,PWM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到VDMOS管的栅极,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输出电压经二极管整流后再经滤波电路输出,输出电压经采样误差放大后、再经隔离传输到PWM控制器,控制VDMOS管驱动脉冲的占空比;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一端与PWM控制器的反馈端连接,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经反馈运算放大电路与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短路保护电路与PWM控制器的反馈补偿端连接。所述的DC/DC变换器为单端拓扑结构,具有前级禁止功能。所述的PWM控制器为UC1843芯片。PWM控制器具备反馈补偿端,通过该引出端可采集DC/DC输出短路、过流信号。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线路结构简单的短路保护电路,相对于现有的复杂电路结构,本实用新型仅由6个元器件构成,具有结构简单且占组装面积少等特点,并可实现电路的采样、比较和保护等功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DC/DC变换器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能够实现DC/DC变换器电路的短路保护。达到了现有的短路保护电路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现有技术的电压采样短路保护电路;图2现有技术的电流采样短路保护电路;图3本实用新型短路保护电路的结构图;图4本实用新型短路保护电路的在DC/DC变换器中的应用实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阐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实施例。为了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实用新型优选施例中详细说明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PWM(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器UC1843的短路保护电路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一种DC/DC变换器用短路保护电路,如图3所示,包括运算放大器TL431(U1)、电阻(R1、R2、R3)、电容(C1)和PNP三极管(P1)。运算放大器U1的8脚接电阻R1、R2和C1。电阻R2和C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接01端口。U1的输出端接P1的b极和电阻R3。P1的c极接地。P1的e极和电阻R3的另一端接02端口。01端口为前级采样端,02端口为使能端或前级禁止端。具体保护方式为:采样端01通过电阻R1和R2进行分压后接到U1的参考端(8脚)。DC/DC变换器正常工作时,该点的电压小于2.5V,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1脚为高电平,P1截止,对使能端或前级禁止端02不起作用。当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短路时,01端口的电压升高,即U1的8脚电压高于2.5V,使得U1的输出(1脚)为低电平,P1导通,02端拉低为低电平,使电路停止工作,实现保护。U1输出的低电平使P1导通,形成使能端的放电回路,防止U1有大电流通过,导致烧坏。其中当电路禁止保护后,整个电路停止工作,其中C1的电容通过R2放电,当C1的电压放电至低于2.5V时,U1的1脚输出高电平,P1截止,02端口恢复正常电压,电路又开始工作,由于电路依旧处于短路状态,检测到短路,电路又禁止,电路这样进入了“打嗝”保护的状态。电容C1可以调整电路的保护周期。R3是U1的限流电阻。本实用新型实际应用的具体线路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DC/DC变换器,包括:PWM控制器、输入滤波电路、输出滤波电路、反馈运算放大电路、变压器及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短路保护电路;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一端通过输入滤波电路与直流电源连接,另一端通过VDMOS管连接到地,PWM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到VDMOS的栅极,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输出电压经二极管整流后再经滤波电路输出。输出电压经采样误差放大后、再经隔离传输到PWM控制器,控制VDMOS管驱动脉冲的占空比,从而实现输出电压稳定。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一端与PWM控制器的反馈端连接,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经反馈运算放大电路与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短路保护电路与PWM控制器的反馈补偿端连接。该保护电路应用于输入电压100V,输出电压5V,输出功率为5W的DC/DC变换器中。采样端01端口接PWM控制器的反馈补偿端,DC/DC变换器正常工作时,采样点的电压为2.5V,经电阻R1和R2分压后,U1的参考端电压(8脚)为2.42V,小于基准电压2.5V。U1的阴极(1脚)为高电平10.8V,使能端02端口为低电平禁止。当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短路时,PWM控制器反馈补偿端的电平升高,为2.56V,即U1的参考端电压(8脚)升高,使得U1的阴极(1脚)为低电平0.5V。该低电平作用到02端口,拉低电路的供电线路,即电路控制环路停止工作,实现保护。电容C1放电到小于2.5V时,运算放大器U1的6脚为高电平,02端口的电平升高,电路开始工作。由于电路输出端仍是短路状态,电路又进入保护阶段。02端口电平的变化周期即为电路的保护检测周期。其测试的短路功耗如表1(三温测试数据)所示。表1-55℃25℃125℃短路功耗(W)0.811.042.42由表1可以看出,该实用新型技术在DC/DC变换器中实现了其短路保护的功能。上述提出的新型短路保护电路技术方案已经投入到100V系列的军用DC/DC变换器设计中,能够实现电路的短路保护。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仅限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和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