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充电终端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718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可充电终端保护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套,尤其涉及一种可充电终端保护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脑等网络工具的普及,利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各种网络活动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作为电子产品保护的保护套也随之出现在市场上。相关技术中,保护套上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此外,移动终端的安装与拆卸放不便,抗摔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充电终端保护套。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充电终端保护套,包括:

上壳,所述上壳具有适于收容移动终端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一端敞开形成一装载口,以供所述移动终端自所述装载口滑入所述第一容置腔中;

底壳,所述底壳设置所述上壳底部,且所述底壳具有第二容置腔;

储能电源,所述储能电源包括电路板及与所述电路板相连的充电电池和电连接器,所述电路板及所述可充电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

所述电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底壳的一端,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充电插头及充电插座,所述充电插头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与所述装载口相对设置,当所述移动终端自所述装载口滑入至所述第一容置腔时,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对接,所述充电插座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底壳,以供数据线插头插拔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充电终端保护套,具有储能电源,可以通过储能电源为保护套内的移动终端充电,如此,可以为用户提供使用中电能保障,满足用户需求;同时,第一容置腔的一端敞开形成一装载口,在移动终端与保护套的装配时,可以直接将移动终端从该装载口滑入至第一容置腔,其装配更加方便,而且,装入后与保护套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结构更加稳固,抗摔效果更好;此外,其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可充电终端保护套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壳包括:

包框,所述包框的一端敞开形成所述装载口;

底板,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包框底部且与所述包框限定出所述第一容置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壳包括底壁部及侧壁部,所述侧壁部环绕所述底壁部设置以限定出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形成有一台阶面;

所述包框与侧壁部卡扣连接,所述底板被所述包框压紧贴合于所述台阶面,以遮盖所述第二容置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面形成一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一磁性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磁性片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充电电池位于所述磁性片的上方且压紧贴合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控制开关,所述底壁部设有与所述控制开关对应的按键,以供用户通过所述按键按压所述控制开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电量指示灯,所述电量指示灯绕环所述控制开关设置,所述按键为透光材质,以供所述电量指示灯的光线透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包框的上边沿形成有向内侧凸出以防止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容置腔脱出的挡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包框为软质材质制成的包框。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充电终端保护套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充电终端保护套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充电终端保护套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充电终端保护套另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充电终端保护套中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上壳 10;

包框 101;

装载口 1011;

挡边部 1012;

底板 102;

第一容置腔 S1;

底壳 20;

底壁部 201;

侧壁部 202;

第二容置腔 S2;

凹槽 S21;

电路板 31;

控制开关 311;

电量指示灯 312;

充电电池 32;

电连接器 33;

充电插头 331;

充电插座 332;

磁性片 40。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充电终端保护套,该保护套可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其包括上壳10、底壳20及储能电源。

具体的,上壳10具有适于收容移动终端的第一容置腔S1,所述第一容置腔S1的一端敞开形成一装载口1011,以供所述移动终端自所述装载口1011 滑入所述第一容置腔S1中。也就是说,第一容置腔S1的四周侧壁有一侧是敞开侧以形成装载口1011,图1示例中,以保护套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为敞开侧,进而形成上述装载口1011,在具体使用时,只需要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一端与装载口1011对准,插入至装载口1011中并稍用力推入即可使得移动终端滑入至第一容置腔S1,完成移动终端与该保护套之间的装配,装配完成后,移动终端被第一容置腔S1的其他侧壁包裹,以固定在该保护套中。

底壳20设置于所述上壳10底部,且所述底壳20具有第二容置腔S2,示例性的,底壳20与上壳10可以采用卡扣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紧固件(例如螺钉)紧固锁紧,或者是采用粘接方式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底壳20与上壳10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储能电源包括电路板31及与所述电路板31相连的充电电池32和电连接器33,所述电路板31及所述充电电池32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S2,较佳的,充电电池32可以采用锂电池等。

电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底壳20的一端,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充电插头331及充电插座332,所述充电插头331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S1内且与所述装载口 1011相对设置,当所述移动终端自所述装载口滑入至所述第一容置腔时,所述充电插头331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对接,所述充电插座332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底壳20,以供数据线插头插拔连接。

也就是说,电连接器33具有充电插头331和充电插座332,其中,充电插头331刚好位于第一容置腔S1内与装载口1011相对,如此,当移动终端自所述装载口滑入至所述第一容置腔时,充电插头331与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对接;而充电插座332露出底座,如此,方便于充电数据线的数据线插头插入其中。

在具体应用中,当移动终端自所述装载口滑入至第一容置腔,且充电插头331与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对接之后,一方面,可以利用充电电池32输出直流电,并通过电路板31进行电压转换,转换成适于移动电源的供电电压,再通过充电插头331输入至移动终端,进而实现为移动终端供电;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充电数据数线外接充电,例如,将充电数据线一端的数据线插头插入至充电接口,将充电数据线另一端的数据线接口连接至电源适配器等其他直流输出装置,如此,直流输出设备输出的直流电通过充电数据线传输至充电接口,再通过电路板31进行电压转换,转换成适于移动电源的供电电压,最后通过充电插头331输入至移动终端,进而实现为移动终端供电,其充电方式灵活,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自由选择,使用更加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充电终端保护套,具有储能电源,可以通过储能电源为保护套内的移动终端充电,如此,可以为用户提供使用中电能保障,满足用户需求;同时,第一容置腔S1的一端敞开形成一装载口1011,在移动终端与保护套的装配时,可以直接将移动终端从该装载口1011滑入至第一容置腔S1,其装配更加方便,而且,装入后与保护套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结构更加稳固,抗摔效果更好;此外,其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

参照图3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壳10包括包框 101及底板102,其中,包框101的一端敞开形成所述装载口1011;底板102 设置于所述包框101底部且与所述包框101限定出所述第一容置腔S1。如此,一方面,方便于上壳10的加工,另一方面,包框101与底板102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因此,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例如,在一个示例中,包框101采用的软胶材质,而底板102采用硬质材质,如此,可以硬质的底板102可以支撑包框101形成与移动终端相适配的外形,另一方面,软质的包框101可以适当在移动终端与包框101装配时,具有一定形变量,以便于移动终端的装配,同时,软质的包框101具有减震缓冲作用,当移动终端摔落撞击时,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提高抗摔效果。

参照图3至图4所示,更为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壳20包括底壁部201及侧壁部202,所述侧壁部202环绕所述底壁部201设置以限定出所述第二容置腔S2,所述侧壁部202的内侧形成有一台阶面。包框101与侧壁部202卡扣连接,所述底板102被所述包框101压紧贴合于所述台阶面,以遮盖所述第二容置腔S2。

也就是说,包框101与底壳20之间采用卡扣连接方式,而且,底壳20 内形成有台阶面,当包框101与底壳20卡扣连接时,底板102刚好被的包框 101压紧贴合在台阶面上,如此,实现底板102的安装固定。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结构方式,在装配时,只需要将底板102放置在台阶面上,再将包框 101按压与底壳20卡扣即可,其装配简单方便,底板102固定牢固可靠,不需要其他紧固件,结构简单紧凑。

参照图3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容置腔S2的底面形成一凹槽S21,所述凹槽S21内设有一磁性片40。如此,形成的保护套其底壳20内部具有磁性片40,该磁性片40具有磁性,可以与磁性件或金属件吸附,进而使得该保护套可以直接与车载支架等配合使用,即使用时,直接将该保护套与车载支架吸附在一起即可实现了保护套的固定,其使用方便简单,而且磁性片40隐藏于保护套内,外观更加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的,移动终端保护套等,在需要固定时,无法与车载支架直接配合使用,需要单独购买一个金属片或磁性件,再将该金属片或磁性件通过粘胶粘接在移动终端保护套的背面,很显然,这种方式使用极为不便,粘接不牢固,而且严重影响外观。

有利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磁性片40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容置腔S2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充电电池32位于所述磁性片40的上方且压紧贴合于所述第一容置腔S1的底面。如此,以方便充电电池32的安装,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当包框101与底壳20之间采用卡扣连接时,包框101 将底板102压紧,而底板102则可以将充电电池32压紧,电池则对应将磁性片40压紧,如此,结构更加牢固。

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31上设有控制开关311,所述底壁部201设有与所述控制开关311对应的按键,以供用户通过所述按键按压所述控制开关311。如此,在使用时,用户可以按压底壳20上的按键而触发控制开关311,示例性的,该控制开关311用户控制通过充电电池32为移动终端充电,由此,控制开关311触发时,充电电池32即可输出直流电,通过电路板31转换后即可供给移动终端。

更为有利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31上设有电量指示灯312,所述电量指示灯312绕环所述控制开关311设置,所述按键为透光材质,以供所述电量指示灯312的光线透出。如此,将按键作为电源点亮的指示,例如电量饱和时为绿色,电量一半时为橙色,电量低时为红色,由此,方便于用户获知剩余电量。同时,将按键作为透光部分,可简化结构。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包框101的上边沿形成有向内侧凸出以防止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容置腔S1脱出的挡边部 1012。如此,利用向侧凸出的挡边部1012,可以对移动终端起到挡止作用,避免移动终端容易从第一容置腔S1脱落等问题,提高其结合的牢固性及抗摔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