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三相负荷自动平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5439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相电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三相负荷自动平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区的延伸拓展,大量大功率的单相家用电器,如空调、电热水器、电饭煲、微波炉、烤箱等进入普通家庭,这些家用电器给人们带来舒适、方便、快捷的同事,也给供电部门的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会使三相电流幅值及其相角互不相等,用户的负荷又是随机性很大,造成三相负荷不对称,给三相电压造成不平衡,严重时会引起大面积停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智能三相负荷自动平衡系统,其能够实现三相输出的平衡控制,并且能生成稳定的直流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智能三相负荷自动平衡系统,包括A、B、C三相电源线和零线N,该A、B、C三相电源线分别为A相电源线、B相电源线和C相电源线;所述A、B、C三相电源线上的用电用户包括固定单相用户群和可调单相用户群,固定单相用户群按照用户数量均与分配在A、B、C三相电源线上,每个可调单相用户群通过执行分机与A、B、C三相电源线连接,所述执行分机用于实现可调单相用户群的供电线路相线之间切换,在A、B、C三相电源线上还连接有智能主机,该智能主机用于检测A、B、C三相电源线和执行分机上的负荷状况,并向执行分机发送负荷平衡控制信号;

还包括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包括电压测量单元、压敏电阻VR1、压敏电阻VR2、压敏电阻VR3、滤波电阻R01、滤波电阻R02、共模电感、电容C01、电容C02、电容C1至电容C4、热敏电阻NTC和电源转换单元;所述电压测量单元用于与A、B、C三相电源线和零线N连接并输出A、B、C三相电源线分别对应的电压测量值和一电压参考值;压敏电阻VR1的一端和压敏电阻VR3的一端均与C相电源线连接,且压敏电阻VR1的一端和压敏电阻VR3的一端通过滤波电阻R01连接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入端,压敏电阻VR1的另一端和压敏电阻VR2的一端连接零线N,压敏电阻VR2和压敏电阻VR1的中间节点通过滤波电阻R02连接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入端,电容C01和电容C02串联形成串联支路,该串联支路的一端与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电容C2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连接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电容C1的另一端和共模电感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源转换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共模电感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热敏电阻NTC连接电源转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电容C2和电容C3之间的中间节点、滤波电容C01和滤波电容C02之间的中间节点、压敏电阻VR2的另一端和压敏电阻VR3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4并联在电源转换单元的两个输出端之间,且电源转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用于输出直流电,第二输出端接地。

优选的,所述智能主机包括处理器、显示器、存储器,显示器和存储器均与处理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处理器的型号为LQFP144。

优选的,所述电压测量单元包括分压电阻Ra、分压电阻Rb、分压电阻Rc、变压器Ta、变压器Tb、变压器Tc、稳压电阻R1、稳压电阻R2和稳压电阻R3,分压电阻Ra的一端连接A相电源线,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的一端,分压电阻Rb的另一端连接B相电源线,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b的初级线圈的一端,分压电阻Rc的另一端连接C相电源线,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c的初级线圈的一端,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变压器Tb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变压器Tc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均连接零线N;变压器Ta的次级线圈的一端用于输出A相电源线的电压测量值,变压器Tb的次级线圈的一端用于输出B相电源线的电压测量值,变压器Tc的次级线圈的一端用于输出C相电源线的电压测量值;变压器Ta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变压器Tb次级线圈的另一端、变压器Tc次级线圈的另一端均用于输出电压参考值;稳压电阻R1并联在变压器Ta的次级线圈的两端,稳压电阻R2并联在变压器Tb的次级线圈的两端,稳压电阻R3并联在变压器Tc的次级线圈的两端。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配电网络简单,可实现用户群的供电线路切换,智能主机不断检测三相负荷的大小,并根据预设的阈值控制执行分机从负荷重的相线上切换到负荷较轻的相线上运行,使三相负荷的平衡度保存在设定范围内;另外提供电源输出稳定直流电,可以为后续的电路进行供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三相负荷自动平衡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三相负荷自动平衡系统,包括A、B、C三相电源线和零线N,该A、B、C三相电源线分别为A相电源线、B相电源线和C相电源线;所述A、B、C三相电源线上的用电用户包括固定单相用户群和可调单相用户群,固定单相用户群按照用户数量均与分配在A、B、C三相电源线上,每个可调单相用户群通过执行分机与A、B、C三相电源线连接,所述执行分机用于实现可调单相用户群的供电线路相线之间切换,在A、B、C三相电源线上还连接有智能主机,该智能主机用于检测A、B、C三相电源线和执行分机上的负荷状况,并向执行分机发送负荷平衡控制信号。

具体而言,智能主机包括处理器、显示器、存储器,显示器和存储器均与处理器连接。

显示器用于显示只能主机的工作状态以及A、B、C三相电源线的负荷状况。通过智能主机监控三相电源线的负荷情况,一旦发现负荷不平衡度超过预设值,则控制相应的执行分机从高负载相线上切换到低负载相线上,保证配电网络三相的平衡。智能主机中的存储器事先存储有预设值,处理器检测负荷状况并与预设值比对,其比对过程为现有技术,发现超过预设值则执行切换动作。处理器的型号优选为LQFP144。

还包括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包括电压测量单元、压敏电阻VR1、压敏电阻VR2、压敏电阻VR3、滤波电阻R01、滤波电阻R02、共模电感L1、电容C01、电容C02、电容C1至电容C4、热敏电阻NTC和电源转换单元;所述电压测量单元用于与A、B、C三相电源线和零线N连接并输出A、B、C三相电源线分别对应的电压测量值和一电压参考值Vref;压敏电阻VR1的一端和压敏电阻VR3的一端均与C相电源线连接,且压敏电阻VR1的一端和压敏电阻VR3的一端通过滤波电阻R01连接共模电感L1的第一输入端,压敏电阻VR1的另一端和压敏电阻VR2的一端连接零线N,压敏电阻VR2和压敏电阻VR1的中间节点通过滤波电阻R02连接共模电感L1的第二输入端,电容C01和电容C02串联形成串联支路,该串联支路的一端与共模电感L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共模电感L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和电容C2的一端连接共模电感L1的第一输出端,电容C2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连接共模电感L1的第二输出端,电容C1的另一端和共模电感L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电源转换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共模电感L1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热敏电阻NTC连接电源转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电容C2和电容C3之间的中间节点、滤波电容C01和滤波电容C02之间的中间节点、压敏电阻VR2的另一端和压敏电阻VR3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4并联在电源转换单元的两个输出端之间,且电源转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用于输出直流电,第二输出端接地。

电压测量单元包括分压电阻Ra、分压电阻Rb、分压电阻Rc、变压器Ta、变压器Tb、变压器Tc、稳压电阻R1、稳压电阻R2和稳压电阻R3,分压电阻Ra的一端连接A相电源线,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的一端,分压电阻Rb的另一端连接B相电源线,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b的初级线圈的一端,分压电阻Rc的另一端连接C相电源线,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c的初级线圈的一端,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变压器Tb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变压器Tc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均连接零线N;变压器Ta的次级线圈的一端用于输出A相电源线的电压测量值Ua,变压器Tb的次级线圈的一端用于输出B相电源线的电压测量值Ub,变压器Tc的次级线圈的一端用于输出C相电源线的电压测量值Uc;变压器Ta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变压器Tb次级线圈的另一端、变压器Tc次级线圈的另一端均用于输出电压参考值Vref;稳压电阻R1并联在变压器Ta的次级线圈的两端,稳压电阻R2并联在变压器Tb的次级线圈的两端,稳压电阻R3并联在变压器Tc的次级线圈的两端。

A、B、C三相电源线经过分压电阻Ra、Rb、Rc分压后,输入到三个变压器Ta、Tb、Tc,经过变压器隔离、降压之后,输出三相电压的测量信号,为防止测量信号受到负载测的干扰,在三个变压器Ta、Tb、Tc的输出端分别并联了稳压电阻R1、R2、R3。对C相电源进行浪涌保护和电压变换,输出安全稳定的12V直流电源。在C相电源线和零线N之间连接压敏电阻VRA用于抑制功能干扰和相线对零线N的过电压,压敏电阻VR3用于抑制火线的差模干扰和火线对地的过电压,压敏电阻VR2用于抑制零线N的差模干扰和零线对滴的过电压。经过压敏电阻的保护之后,通过R01、C01、R02、C02对输入的电压信号进行差模滤波,去掉外部电源中的谐波信号,然后经过共模电感L1,滤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隔离装置内部与外部的高频串扰。电压信号经过共模电感L1之后,由电容C1吸收浪涌电压的共模干扰,由电容C2、C3吸收浪涌电压的差模干扰,然后,电压的火线端经过热敏电阻接入电源转换单元,防止因浪涌电压产生的大电流进入装置,烧坏内部线路。电源转换单元获得纯净无干扰的220V交流电压之后,将其转换为直流12V电压输出。电源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并联电容C4,可以防止负载的波动对电源转换单元造成影响。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