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连接器盒以及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6067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带连接器盒以及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带连接器盒以及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具有连接器部的盒。作为这样的盒,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分线盒的技术,该分线盒包括盒体、被支撑固定于上盒的压接用端子、和被收容在盒体内的作为电路体的片状配线件,该盒体具有:上盒,其在基板上一体成形有多个连接器壳体;和下盒,其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上盒。

专利文献1的片状配线件是如下部件:借助粘接剂,利用透明的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片,将由圆形的裸电线形成的预定电路夹入。通过将压接用端子以刺入到片状配线件的合成树脂膜中并咬入到裸电线的方式进行压接,从而将压接用端子和片状配线件的裸电线电气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0468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期望能够提高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效率。例如,在连接器与盒一体化后向连接器组装电线等导电部件的情况下,有时组装作业效率为低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造效率的带连接器盒以及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带连接器盒的特征在于,具备:连接器;盒主体,所述盒主体具有筒状的侧壁部、和将所述侧壁部的一端侧闭塞并与所述侧壁部一起形成收容部的端部壁部,所述盒主体是通过嵌入成形而形成的,所述盒主体在所述侧壁部与所述连接器一体化;以及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的一端侧与所述连接器连接,且另一端侧突出到所述收容部。

在上述带连接器盒中,优选地,所述导电部件突出到所述收容部的深度方向的深处部。

本发明的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工序:连接器保持工序,在具有注入树脂的空洞部和与所述空洞部分开的导电部件收容部的模具中保持连接器,且将与所述连接器连接的导电部件收容在所述导电部件收容部;以及盒形成工序,利用将树脂注入到所述模具的嵌入成形来形成盒主体,所述盒主体与所述连接器一体化,且将所述导电部件收容在内部空间。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涉及的带连接器盒以及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中,利用嵌入成形,将盒主体与连接有导电部件的连接器一体化。因此,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带连接器盒以及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实现能够提高制造效率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的平面图。

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的其他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其他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具的其他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已安放于第一模具的连接器以及电线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闭塞开口部后的第三模具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被关闭的状态的模具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被关闭的状态的模具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在带连接器盒的形成后被打开的模具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被用作盖部件的带连接器盒的立体图。

图15是沿着连接器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带连接器盒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连接器以及第四模具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带连接器盒

2盒主体

3连接器

4收容部

5侧壁部

6端部壁部

7周壁部

10模具

11第一模具

12第二模具

13第三模具

13a第一侧面

13b末端面

13c凹部

14第四模具

15贯通孔

16凸部

16a末端面

16b开口部

17第一保持部

18分隔壁

18a缺口部

19电线收容部(导电部件收容部)

20凹部

20a底面

21第二保持部

22缺口部

23、25端部保持部

24槽部

26空洞部

31壳体

33孔部

34嵌合部

35第一端面

36第二端面

37第一开口部

38第二开口部

39卡合突起

51第一壁部

52第二壁部

53第三壁部

54第四壁部

55凹部

55a底壁部

55b、55c、55d连接壁部

55e贯通孔

56保持部

56a一端

56c侧面

56b另一端面

56d开口部

70注塑成形机

c1中心轴线

w电线(导电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以及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想到的或者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5,针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带连接器盒以及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的平面图,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的其他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其他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具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模具的其他分解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1具有盒主体2、和连接器3。盒主体2具有收容电子元件等的凹形状的收容部4。被收容在收容部4的电子元件例如是连接器、熔断器、继电器、分支部、电子控制单元等。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1的从开口部侧观察的平面形状是矩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收容部4的大致形状是长方体。

盒主体2具有侧壁部5、端部壁部6、和周壁部7。侧壁部5是从侧面包围收容部4的壁部。端部壁部6是与侧壁部5一体成型且将侧壁部5的一端闭塞的壁部。端部壁部6与侧壁部5一起形成凹形状的收容部4。在带连接器盒1作为收容电子元件的单个的盒并被盖闭塞的情况下,端部壁部6能够构成盒主体2的底面。另外,在带连接器盒1被组装到其他装置的情况下,端部壁部6能够构成遮盖该装置的外壁部。另外,在带连接器盒1向电池组装的情况下,端部壁部6能够作为将电池的端子等覆盖的盖部而发挥作用。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侧壁部5具有第一壁部51、第二壁部52、第三壁部53、和第四壁部54。第一壁部51和第二壁部52是沿着纵向延伸的壁部。第一壁部51和第二壁部52隔着收容部4而在横向对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带连接器盒1中,“横向”是指沿着连接器3的中心轴线c1的方向,是盒主体2的平面形状即矩形的一边(本实施方式中,是长边)的方向。另外,“纵向”是指在盒主体2的平面形状即矩形中与横向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该矩形的短边的方向。另外,“深度方向”是指盒主体2的收容部4的深度方向,是与纵向及横向分别正交的方向。第三壁部53和第四壁部54是沿着横向延伸的壁部。第三壁部53和第四壁部54隔着收容部4而在纵向对置。

周壁部7被设置在盒主体2的开口部侧的端部。周壁部7相对于侧壁部5向外侧伸出,并围着侧壁部5。周壁部7与侧壁部5一起构成限制向收容部4渗水的二重壁的防水构造。

图4至图6所示的连接器3与侧壁部5成为一体并构成带连接器盒1。连接器3例如由树脂形成,并具有壳体31。壳体31是截面形状为大致椭圆形状的筒形状的中空的部件。连接器3还具有被配置在壳体31的内部的端子、以及以与端子接触的状态保持电线w的保持机构等。壳体31具有:将电线w拉出的孔部33(参照图5)、以及与嵌合对象的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34(参照图6)。孔部33从设置在壳体31的一个端面(以下,称为“第一端面”)35的第一开口部37朝向另一个端面(以下,称为“第二端面”)36地在壳体31的轴向延伸。电线w被插通在孔部33,其一端在孔部33的深处部由保持机构保持。电线w从第一开口部37朝向壳体31的外部地在轴向突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1具有被平行地配置的2个孔部33。从各个孔部33各拉出1根总计2根电线w。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嵌合部34是将嵌合对象的连接器插入的凹部。嵌合部34从在壳体31的第二端面36设置的第二开口部38朝向第一端面35地在壳体31的轴向延伸。在壳体31的外表面,设置有卡合突起39。卡合突起39与在嵌合对象的连接器上设置的卡合爪等卡合部卡合。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3与盒主体2的第一壁部51成为一体。第一壁部51具有朝向盒主体2的内部凹陷的凹部55。凹部55具有:底壁部55a,其在第一壁部51中比周边部分更向收容部4侧深入;和连接壁部55b、55c、55d。连接壁部55b、55c、55d将第一壁部51中的围绕底壁部55a的部分与底壁部55a连接。连接壁部55b、55c在纵向对置。连接壁部55d是与端部壁部6平行的壁部,将一对连接壁部55b、55c在纵向连接。如图1所示,连接壁部55d具有矩形的贯通孔55e。贯通孔55e将盒主体2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通。

连接器3将凹部55的底壁部55a贯通,且与底壁部55a一体化。如图2所示,连接器3中的第二端面36侧的端部从底壁部55a朝向外部空间地露出。更详细地,在壳体31中,至少包含卡合突起39的第二端面36侧的部分从底壁部55a朝向外部空间地突出。换言之,侧壁部5在使连接器3的与对侧的连接器嵌合的末端部分露出到外部空间的状态下与连接器3一体化。

如图1所示,盒主体2的第一壁部51具有保持连接器3的壳体31的箱状的保持部56。保持部56与壳体3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一体化,保持连接器3。保持部56与底壁部55a及端部壁部6一体地成形。保持部56是四方筒状的中空的构成部。保持部56的长边方向的一端56a与底壁部55a连接。如图3所示,第一端面35从保持部56的另一端面56b露出。壳体31将另一端面56b贯通,且与另一端面56b一体化。保持部56的侧面56c具有开口部56d。壳体31与侧面56c成为一体,并将开口部56d闭塞。

此处,参照图7至图13,针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盒1的制造中使用的模具10和带连接器盒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1利用嵌入成形将盒主体2相对于预先连接有电线w的连接器3一体化。对已将连接器3和电线w保持在内部的模具10注入树脂。注入到模具10后的树脂固化,与连接器3一体化而构成盒主体2。

(关于模具)

如图7所示,模具10具有第一模具11、第二模具12、第三模具13和第四模具14。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各模具11、12、13、14的说明中,纵向、横向和深度方向表示利用模具10制造的带连接器盒1的纵向、横向和深度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模具11是固定侧的模具。第一模具11是与盒主体2的内表面对应的模具。第二模具12是移动侧的模具。第二模具12是与盒主体2的外表面对应的模具。第三模具13是滑动模具。第三模具13被配置在第一模具11的贯通孔15中,能够相对于第一模具11在深度方向相对地滑动。第四模具14是滑动模具。第四模具14相对于第一模具11在横向相对地滑动,将连接器3的嵌合部34闭塞。

第一模具11具有与第二模具12抵接的抵接面11a。另外,第一模具11具有与收容部4对应的凸部16。凸部16的末端面16a形成盒主体2的端部壁部6的内侧面,即收容部4侧的面。末端面16a比抵接面11a更突出。在第一模具11上形成有贯通孔15。贯通孔15将第一模具11在深度方向贯通。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15的截面形状是矩形。凸部16的末端面16a具有开口部16b。开口部16b是贯通孔15的末端面16a侧的终端。

第三模具13是棒状或柱状的部件,由贯通孔15能滑动地支撑。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模具13的形状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四方柱形状。第一模具11具有保持连接器3的第一保持部17。第一保持部17是在凸部16的末端面16a设置的凹部,具有与连接器3的壳体31对应的形状。

第一模具11还具有端部保持部23。端部保持部23被配置在比第一保持部17更靠第三模具13侧的相反侧。端部保持部23被配置在第一保持部17的附近,并朝向与凸部16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端部保持部23是板状的构成部,其末端面23a位于比凸部16的末端面16a低一层的位置。在末端面23a设置有保持壳体31的凹部23b。端部保持部23保持壳体31的嵌合部34侧的端部。在端部保持部23与第一保持部17之间存在槽部24。被注入到槽部24的树脂与连接器3一体化,成为底壁部55a。

第一模具11具有将第一保持部17和贯通孔15分开的分隔壁18。分隔壁18的末端面18b比末端面16a低一层。在分隔壁18上设置有将第一保持部17和贯通孔15连通的缺口部18a。缺口部18a从末端面18b设置到预定的深度。缺口部18a的宽度是至少能够插通电线w的大小。

如图7所示,第三模具13具有电线收容部19。电线收容部19是在第三模具13的第一侧面13a设置的凹部。第一侧面13a是第三模具13的第一保持部17侧的侧面。电线收容部19被设置在末端面13b的附近。末端面13b是在使第三模具13从末端面16a突出时成为末端侧的面。换言之,末端面13b是在组合第一模具11和第二模具12后在深度方向与第二模具12对置的面。在第三模具13中,在包围电线收容部19的壁面上,设置有与电线w对应的凹部13c。凹部13c形成在末端面13b侧的壁面上。在第三模具13的末端设置有从第一侧面13a朝向横向伸出的抵接部13d。抵接部13d在深度方向与分隔壁18的末端面18b对置。抵接部13d与分隔壁18的末端面18b抵接,从而构成将连接器3和电线收容部19分开的分隔壁。凹部13c至少设置在该抵接部13d。凹部13c与缺口部18a一起保持电线w。

第二模具12如图8所示,具有与盒主体2的外表面对应的凹部20。凹部20形成在第二模具12的抵接面12a上。抵接面12a是与第一模具11的抵接面11a抵接的面。凹部20的底面20a形成端部壁部6的外侧面。第二模具12具有保持连接器3的第二保持部21。第二保持部21是在凹部20的底面20a设置的台形的凸部,具有与连接器3的壳体31对应的形状。在组合第一模具11和第二模具12时,在第二保持部21与第一保持部17之间夹入壳体31,保持壳体31。

第二模具12还具有端部保持部25。端部保持部25被设置在与第一模具11的端部保持部23对应的位置。端部保持部25被配置在第二保持部21的附近,并朝向与第二保持部21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端部保持部25是板状的构成部,在其末端面25a设置有保持壳体31的凹部25b。端部保持部25与第一模具11的端部保持部23一起将壳体31的嵌合部34侧的端部夹入,并保持该端部。如果将第一模具11和第二模具12组合,则端部保持部23的末端面23a与端部保持部25的末端面25a抵接。基于此,成为端部保持部23、25连续的壁部,并将壳体31的第一端面35侧与第二端面36侧分开。

图7等所示的第四模具14具有主体14a和插入部14b。主体14a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棱柱状的构成部。插入部14b从主体14a的末端突出。插入部14b被插入到连接器3的嵌合部34。插入部14b的长度比嵌合部34的深度短。如果插入部14b被插入到嵌合部34,则主体14a的末端面与连接器3的第二端面36抵接,将嵌合部34的第二开口部38闭塞。另外,主体14a的末端面与端部保持部23、25抵接,与端部保持部23、25一起成形凹部55。如图8所示,第二模具12具有将凹部20和外部空间连通的缺口部22。缺口部22的截面形状与第四模具14的主体14a的截面形状对应。如果将第四模具14的主体14a插入第二模具12的缺口部22,则在缺口部22与主体14a之间,形成与连接壁部55b、55c、55d对应的间隙。

(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

针对带连接器盒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处,参照附图,对基于注塑成形机的带连接器盒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被安放在第一模具中的连接器和电线的立体图。第一模具11预先由注塑成形机70保持。例如由操作者预先执行了对于向连接器3组装电线w的电线组装工序。

连接有电线w的连接器3被以电线w突出的这一侧的端部与分隔壁18对置的方式嵌入到第一保持部17。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3被以壳体31的第一端面35(参照图5)与分隔壁18抵接的方式嵌入到第一保持部17。壳体31的嵌合部34侧的端部被安放到端部保持部23的凹部23b。电线w被插入到分隔壁18的缺口部18a,并从分隔壁18向壳体31侧的相反侧突出。在将连接器3安放到第一模具11时,第三模具13的滑动位置如图9所示,被设置为电线收容部19与分隔壁18对置的位置。因此,电线w从分隔壁18朝向电线收容部19突出,并被收容在电线收容部1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容易收容在电线收容部19,电线w优选以被卷成线圈状的方式等被整理。在第一模具11上保持连接器3和电线w的连接器保持工序例如由操作者执行。

图10是示出已将开口部闭塞的第三模具的立体图。将连接器3和电线w装配在第一模具11后,利用第三模具13,将第一模具11的开口部16b闭塞。第三模具13相对于第一模具11在深度方向滑动,利用末端面13b,将开口部16b即贯通孔15的末端面16a侧的端部闭塞。此时,第三模具13的抵接部13d与第一模具11的分隔壁18抵接,将连接器3的第一端面35和电线收容部19分开。电线w被保持在分隔壁18的缺口部18a与第三模具13的凹部13c之间。第三模具13被停止在末端面13b与凸部16的末端面16a成为连续的面的位置。末端面13b将末端面16a的开口部16b闭塞,并且与末端面16a一起构成与端部壁部6的内侧面对应的平面。末端面13b将开口部16b闭塞,并限制树脂流入电线收容部19。使第三模具13滑动以利用末端面13b来闭塞开口部16b的闭塞工序例如由操作者执行。

在闭塞工序结束后,执行合模工序。合模工序是向第一模具11组装第二模具12和第四模具14以关闭模具10的工序。合模工序结束后的模具10如图11所示。合模工序由注塑成形机70执行。第二模具12和第四模具14预先由注塑成形机70保持。注塑成形机70的致动器使第二模具12相对于第一模具11在深度方向相对地滑动。致动器使第二模具12的抵接面12a与第一模具11的抵接面11a抵接。此时,将第一模具11的凸部16插入到第二模具12的凹部20,形成盒主体2用的腔(空洞部)。注塑成形机70的致动器使第四模具14相对于第一模具11在横向相对地滑动。致动器将插入部14b插入到连接器3的嵌合部34,且使主体14a与端部保持部23、25抵接。

图11是示出被关闭的状态的模具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剖视图,是示出被关闭的状态的模具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在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之间形成空洞部26。连接器3的第一端面35接触第三模具13的抵接部13d,或者,隔开微小间隙地与抵接部13d对置。电线w将缺口部18a和凹部13c闭塞,并限制树脂从空洞部26向电线收容部19流入。模具10被关闭后,利用注塑成形机70,将熔融的树脂注入到模具10的空洞部26。被注入到模具10内的树脂由于冷却等进行固化,从而成为与连接器3一体化的盒主体2。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盒1中,连接器3的壳体31与盒主体2由相同材质的树脂构成。如果将树脂注入到模具10的空洞部26,则壳体31中的与树脂接触的表面部会熔化,与树脂一体并固化。基于此,壳体31与盒主体2紧贴,连接器3被牢固地固定于盒主体2。另外,如果注入到具有凹凸部的壳体31的周围的树脂固化,则固化后的树脂与壳体31的凹凸部卡合,将凹凸部包裹或夹入。基于此,盒主体2牢固地保持壳体31。因此,在盒主体2的树脂是与壳体31的树脂不同材质的情况下,例如即使是不与壳体31的树脂紧贴的树脂,盒主体2也能够适当地保持连接器3。在保持连接器3的模具10中注入树脂并形成与连接器3一体化的盒主体2的盒形成工序由注塑成形机70执行。

注入到模具10的树脂固化后,注塑成形机70的致动器使第二模具12和第四模具14滑动,打开模具10。图13是示出在形成带连接器盒后被打开的模具的立体图。注塑成形机70利用顶出销将带连接器盒1从第一模具11推出。本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形机70利用顶出销将第三模具13与第一模具11一起推出。也就是说,推出第三模具13并开放电线收容部19的工序与推出带连接器盒1的工序同时地,由注塑成形机70完成。因此,操作者能够不必使第三模具13滑动,就开始下一次的将连接器3和电线w安放到第一模具11的连接器保持工序。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1例如被用作安装在电池主体上的盖部件。图14是示出被用作盖部件的带连接器盒的立体图。带连接器盒1被以将电池主体60的上表面60a覆盖的方式固定于电池主体60。上表面60a是配置有电池极柱、电池的端子等的面。在带连接器盒1的内部收容有熔断器等电子元件。与连接器3连接的电线w例如被连接到配置于电池主体60的控制基板等。在连接器3上,经由线束等,连接对电池进行控制、监视的控制装置等外部设备。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1具有连接器3、盒主体2、和电线w。盒主体2具有筒状的侧壁部5、和闭塞侧壁部5的一端侧并与侧壁部5一起形成收容部4的端部壁部6。盒主体2利用嵌入成形来形成,在侧壁部5与连接器3一体化。电线w的一端侧与连接器3连接,且另一端侧突出到收容部4。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1中,对于预先连接有电线w的连接器3,利用嵌入成形来形成盒主体2。基于此,与在盒主体2与连接器3一体化后对连接器3连接电线w的情况相比,为了对连接器3连接电线w而需要的工时较少。在连接器3与盒主体2一体化后,构成侧壁部5的各壁部51、52、53、54、端部壁部6容易成为组装作业的障碍。另一方面,在对单个连接器3组装电线w的情况下,与对已与盒主体2一体化的连接器3组装电线w的情况相比,电线w的组装作业的效率高。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1具有能够提高制造效率的这样优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盒1中,由于预先向与盒主体2一体化的连接器3安装了电线w,因此,不需要与基板的连接用的中间线束,能够降低成本。

向已与盒主体2一体化的状态的连接器3进行的电线w的组装越困难时,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1的优势越大。对于难以向连接器3组装电线w的状况,参照图15进行说明。图15是图1的xv-xv剖视图,是沿着连接器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带连接器盒的剖视图。在带连接器盒1中,如果连接器3接近端部壁部6地配置,则难以向连接器3组装电线w。换言之,在带连接器盒1中,如果以电线w向收容部4的深度方向的深处部突出的方式配置有连接器3,则难以向连接器3组装电线w。这是由于,进行组装的操作者难以确认连接器3的内部、工具/夹具、操作者的手指容易与端部壁部6干扰。也就是说,如果从连接器3的中心轴线c1到端部壁部6的距离l1较短,则难以向连接器3组装电线w。另外,如果从连接器3的第一端面35到对置的第二壁部52的距离l2较短,则难以组装电线w。这是因为,如果距离l2较短,则操作者难以确认连接器3的内部、工具/夹具、操作者的手指容易与第二壁部52干扰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盒1中,图1所示的距离l3即从中心轴线c1到第三壁部53的距离较短。如果从中心轴线c1到构成侧壁部5的第三壁部53、第四壁部54的距离较短,则难以向连接器3组装电线w。另外,如果第三壁部53与第四壁部54之间的距离较短等,收容部4狭小,则难以向连接器3组装电线w。另外,如果在电线w从连接器3突出的方向的延长线上存在肋等突出部,则难以向连接器3组装电线w。在带连接器盒1中,在连接器3被配置在难以组装电线w的位置的情况下,对于带电线w的连接器3,利用嵌入成形将盒主体2一体化的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盒1特别有利。

连接器3优选是市售的产品等已有、现成的部件。在使用现成的连接器3的情况下,用于评价连接器3的评价费用被削减。例如,与利用相同模具同时地形成盒主体2和连接器3,并形成原创的连接器3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连接器3的评价费用。另外,在使用现成的连接器3的情况下,在制造效率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的方面有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1中,电线w向收容部4的深度方向的深处部突出。电线w从第一壁部51的端部壁部6侧的端部沿着端部壁部6突出。在这样地电线w的突出位置为端部壁部6的附近的情况下,将利用嵌入成形将盒主体2向带电线w的连接器3一体化的带连接器盒1是合适的。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包含连接器保持工序和盒形成工序。连接器保持工序是使连接器3保持到模具10,并且,将与连接器3连接的电线w收容到电线收容部19的工序,其中,模具10具有注入树脂的空洞部26和与空洞部26分开的电线收容部19。连接器3以至少一部分露出到空洞部26的方式由模具10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洞部26和电线收容部19被分隔壁18分开。盒形成工序是利用将树脂注入到模具10的空洞部26的嵌入成形来形成盒主体2的工序。在盒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盒主体2与连接器3一体化且将电线w收容在内部空间(收容部4)。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盒形成工序,将盒主体2和连接器3一体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为了向连接器3连接电线w而需要的工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盒的制造方法具有能够提高带连接器盒1的制造效率这样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盒主体2的形状、连接器3的形状不限于示例的形状。例如,盒主体2的平面形状也可以不是矩形,而代替为其他多边形等。另外,连接器3的嵌合部34也可以是阳型/阴型的任意一种。电线w从连接器3突出的方向也可以不是中心轴线c1的方向。此外,对于带连接器盒1的构成,能够进行适当变更。连接器3可以是防水连接器、非防水连接器的任意一种。

与连接器3连接且向收容部4突出的导电部件不限于电线w。导电部件例如可以是汇流条、端子、引线等。电线收容部19根据收容在内部的导电部件而被设置为汇流条收容部、端子收容部、引线收容部。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电线收容部19是收容导电部件的导电部件收容部的一例,具有适合于收容电线w的配置和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盒1的情况下,存在如下优点:即使导电部件中从连接器3突出的部分的形状是弯曲等复杂的形状,模具10的形状也不会复杂化。盒主体2的材质、形状等不受导电部件的材质、形状的影响,因此,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盒1中,连接器3的第一端面35从保持部56的另一端面56b露出,但是,也可以代替该情况,第一端面35不从另一端面56b露出地与保持部56一体化。在此情况下,优选电线w贯穿保持部56并从另一端面56b向收容部4突出。在这样的带连接器盒1中,电线w与保持部56的另一端面56b成为一体,并成为限制向收容部4渗水的防水构造。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针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连接器和第四模具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变形例涉及的连接器3的壳体31具有凸缘部32。凸缘部32设置在第二端面36侧。凸缘部32是朝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构成部。凸缘部32例如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保持部23、25而设置。变形例的第四模具104具有筒状部105。筒状部105是有底的筒状的构成部。如果筒状部105的末端105a与凸缘部32抵接,则利用筒状部105和凸缘部32,形成将壳体31的第二端面36侧的端部收容的封闭空间。树脂不会流入该封闭空间。也就是说,利用第四模具104能够完整地拉出壳体31的端部。根据本变形例,不需要端部保持部23,在盒主体2上不会形成贯通孔55e。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公开的内容能够被适当组合并执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