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线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2494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母线槽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低压输配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母线槽。



背景技术:

母线槽系统是一个高效输送电流的配电装置,尤其适应了越来越高的建筑物、大规模工厂以及数据中心经济的合理配线需要。母线槽系统通常包括供电箱、母线槽及插接箱。将插接箱内的取电端子(或称插接头、取电插头)插入到母线槽内与母线建立正确的电气连接后,取电端子即可与从母线槽中获取电能以给接电设备供电。然而,在利用母线槽系统进行大电流输送时,如何提高母线槽系统的安全性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母线槽系统的安全性能,提供一种母线槽。

一种母线槽,包括n条母线及能够导电的壳体,所述n为自然数,且所述n>2;所述壳体设有用于插入取电端子的插槽;各所述母线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侧;所述n条母线包括一条用于使所述取电端子接地的接地母线和(n-1)条导电母线;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插槽的槽口相对的顶板;所述接地母线安装于所述顶板内侧;各所述导电母线分别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除了所述顶板的其他侧面;并且,各所述导电母线与旋转后的所述取电端子能够建立电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在所述插槽的槽口的一端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且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形成所述插槽的槽口;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形状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安装有所述导电母线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顶板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分别对应垂直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板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所述第一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单元垂直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形状为板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母线槽内设有(n-1)个绝缘块;各所述导电母线分别通过各所述绝缘块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块设有第一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形成与所述插槽连通的凹槽;所述导电母线被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卡入所述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内侧和所述第二侧板内侧共设有(n+1)个隔板;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形成卡位槽;所述卡位槽用于卡入所述绝缘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在面向所述卡位槽的一侧设有导轨,且所述绝缘块在与所述导轨相应的位置设有导槽;或者,所述隔板在面向所述卡位槽的一侧设有导槽,且所述绝缘块在与所述导槽相应的位置设有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导槽相互接合,以将所述绝缘块卡入所述卡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最接近的所述隔板及所述第一侧板构成与所述插槽连通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最接近的所述隔板及所述第二侧板构成与所述插槽连通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用于使所述取电端子与所述母线槽实现自锁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板内侧设有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二卡扣结构构成接地母线槽,且所述接地母线被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卡入所述接地母线槽内。

上述母线槽具有的有益效果为:在该母线槽中,接地母线安装于壳体的顶板内侧,各导电母线分别安装于壳体内除了顶板内侧的其他侧面,且各导电母线与旋转后的取电端子能够建立电气连接。因此,在将取电端子插入母线槽内后,取电端子首先与接地母线建立电气连接关系,即从取电端子刚插入到母线槽后就具备了接地保护措施,从而能够避免因漏电而发生触电事故。另外,如果取电端子取电完毕,在将取电端子从母线槽中取出的过程中,也是最后才会断开取电端子与接地母线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故,上述母线槽能够在取电端子从插入到取出的整个过程中都使得取电端子具备接地保护措施,从而提高了母线槽系统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母线槽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母线槽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母线槽的绝缘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相配合的取电端子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取电端子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将取电端子插入母线槽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将取电端子刚插入到母线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取电端子在母线槽内旋转完毕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母线槽,请参考图1,包括n条母线及能够导电的壳体(图中未标出)。其中,n为自然数,且n>2。母线例如为高导电率的铜排或铝排,其用来传输电能,且各母线均安装于壳体内侧。壳体例如为金属壳体。另外,壳体具有用于插入取电端子的插槽280,并且,插槽280与母线槽外部的空间连通,从而使得取电端子可以进入母线槽内,以便取电。其中,插槽280属于槽。并且,插槽280的形状与取电端子相匹配。另外,各母线至少有一端裸露在插槽280内的空间。当取电端子插入到插槽280内,并分别与各母线贴合后,即可正常取电。

其中,n条母线包括一条用于使取电端子接地的接地母线110和(n-1)条导电母线120。接地母线110为地线。导电母线120例如为火线或零线。导线母线120的数量例如为4条(这4条导线母线120中包括3条火线及1条中性线,即三相五线制)或3条(这3条导线母线120均为火线,即三相四线制)。

另外,壳体包括与插槽280的槽口相对的顶板210。并且,接地母线110安装于顶板210内侧,各导电母线120分别安装于壳体内除了顶板210的其他侧面。换言之,顶板210内侧只安装有接地母线110,而其他导电母线120分布于壳体的介于插槽的槽口与顶板210之间的其他侧板内侧。因此,取电端子插入母线槽后,取电端子只要插到底即可直接与顶板210内侧的接地母线110建立电气连接,从而使得取电端子接地。

另外,各导电母线与旋转后的取电端子能够建立电气连接。那么,当取电端子插入到母线槽后,取电端子首先可以与接地母线110建立电气连接,之后将取电端子旋转适当角度例如90°,即可使得取电端子与各导电母线120接触导通,以实现取电功能。因此,在将取电端子插入到母线槽的过程中,取电端子最早与接地母线110接触导通,之后经过旋转后方能与各导电母线120接触导通。

当取电端子取电完毕后,同理需要先将取电端子以与上述取电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直至取电端子旋转到可以从插槽280的槽口出去的姿态,而且旋转完毕后取电端子与各导电母线120已经断开了连接,但是取电端子与接地母线110仍然保持连接,直至将取电端子从母线槽中取出,才会断开取电端子与接地母线110之间的电气连接。因此,在取电端子取电完毕后,取电端子首先断开与各导电母线120之间的电气连接,最后才会断开与接地母线110的电气连接。

综上所述,在将取电端子插入母线槽内后,取电端子首先与接地母线110建立电气连接关系,即从取电端子刚插入到母线槽后就具备了接地保护措施,从而能够避免因漏电而发生触电事故。另外,如果取电端子取电完毕,在将取电端子从母线槽中取出的过程中,也是最后才会断开取电端子与接地母线110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综上所述,上述母线槽可以在取电端子从插入到取出的整个过程中都使得取电端子具备接地保护措施,从而提高了母线槽系统的安全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顶板210内侧设有第二卡扣结构211。第二卡扣结构211构成接地母线槽212,且接地母线110被第二卡扣结构211卡入接地母线槽212内,以防止接地母线110滑落。其中,第二卡扣结构211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卡扣,各卡扣朝内侧弯曲,呈倒钩状。具体地,第二卡扣结构211位于顶板210内侧的中间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壳体在插槽280的槽口的一端包括第一限位板220和第二限位板230,且第一限位板220和第二限位板230之间形成插槽280的槽口。另外,第一限位板220和第二限位板230的形状不同。

由于取电端子的结构要与母线槽相配合,才能保证取电端子正常取电,因此,在第一限位板220与第二限位板230的形状不同的前提下,取电端子分别对应于第一限位板220、第二限位板230的结构也具有差别,即可根据这一差别将取电端子准确插入到母线槽内,从而消除了母线槽与取电端子之间的错误安装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壳体还包括安装有导电母线120的第一侧板240和第二侧板250。顶板210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第一侧板240的一端、第二侧板250的一端。第一侧板240的另一端、第二侧板250的另一端分别对应垂直连接第一限位板220、第二限位板230。因此,壳体整体上是一个三端封闭且一端开口的结构。

另外,如果导电母线120的数量为偶数,例如4,则第一侧板240内侧的结构与第二侧板250内侧的结构对称,请参考图1。并且,安装于第一侧板240的导电母线120的数量与安装于第二侧板250内侧的导电母线120的数量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基于上述实施例中壳体的具体结构,第一限位板220包括第一单元221和第二单元222。第一单元221的一端与第一侧板240垂直连接,第一单元221的另一端与第二单元222垂直连接。第二限位板230的形状为板状。

其中,第一单元221和第二单元222的侧面形状均为矩形。另外,第二单元222的长度小于第一单元221的长度,这时第一限位板220的形状相当于“l”形。对于第二单元222其侧面形状即为矩形(或称为直条形)。因此,基于第一限位板220与第二限位板230上述的不同结构,很容易辨别出取电端子的正确安装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板220与第二限位板230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上述情况,例如第一限位板220形状可以为板状,而第二限位板230的侧面形状可以为l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母线槽内设有(n-1)个绝缘块300,即绝缘块300的数量与导电母线120的数量相同。各导电母线120分别通过各绝缘块300安装于壳体内侧。其中,绝缘块300由绝缘材料构成。并且,各绝缘块300用来安装导电母线120的结构都朝向插槽280。进一步地,位于第一侧板240内侧的各绝缘块300与位于第二侧板250内侧的各绝缘块300一一对称。

具体地,请参考图3,绝缘块300设有第一卡扣结构310。第一卡扣结构310形成与插槽280连通的凹槽320。其中,第一卡扣结构310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卡扣,各卡扣朝内侧弯曲,呈倒钩状,从而能够紧固导电母线120,避免发生滑落现象。凹槽320的槽口朝向插槽280。并且,凹槽320的大小根据导电母线120设置,换言之,凹槽320的内部空间要大于或等于导电母线120的体积,并且凹槽320的形状与导电母线120相同或相似。

请参考图1,导电母线120被第一卡扣结构310卡入凹槽320内。进一步地,导电母线120为导电排,且导电母线120是竖直被卡入凹槽320内的。因此,为了与导电母线120匹配,凹槽320的侧面形状为矩形。另外,由于凹槽320与插槽280连通,因此导电母线120的一面与绝缘块300接触,另一面裸露在外,以与取电端子贴合。因此,导电母线120的上述结构及安装方式较为简单,更便于实现取电端子的贴合取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一侧板240内侧和第二侧板250内侧共设有(n+1)个隔板260。并且,位于第一侧板240内侧的各隔板260均位于顶板210与第一限位板220之间,位于第二侧板250内侧的各隔板260均位于顶板210与第二限位板230之间。相邻的两个隔板260与第一侧板240或第二侧板250形成卡位槽270。换言之,位于第一侧板240内侧的任意相邻两个隔板260与第一侧板240形成卡位槽270;位于第二侧板250内侧的任意相邻两个隔板260与第二侧板250形成卡位槽270。请参考图1,卡位槽270用于卡入绝缘块300。并且,卡位槽270的大小、形状与绝缘块300的大小、形状相匹配。

具体地,第一侧板240内侧和第二侧板250内侧分别设有(n+1)/2个隔板260。例如:如果采用三相五线制,则第一侧板240内侧和第二侧板250内侧分别设有上、中、下三个隔板260,请参考图1。另外,卡位槽270的槽口朝向插槽280。并且,位于第一侧板240内侧的卡位槽270的槽口与位于第二侧板250内侧的卡位槽270的槽口相对,从而使得第一侧板240内侧的结构与第二侧板250内侧的结构对称。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图3,隔板260在面向卡位槽270的一侧设有导轨261,且绝缘块300在与导轨261相应的位置设有导槽330。导轨261与导槽330相互接合,以将绝缘块300卡入卡位槽270内。故,如果隔板260的两侧都有卡位槽270,则隔板260的两侧都设有导轨261,如图2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隔板260。并且绝缘块300的上、下两侧(或者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导槽330,以使得位于绝缘块300上方的隔板260、位于绝缘块300下方的隔板260共同将绝缘块300固定于卡位槽270内。

可以理解的是,隔板260与绝缘块300结构不限于上述情况,例如还可以是:隔板260在面向卡位槽270的一侧设有导槽,且绝缘块300在与导槽相应的位置设有导轨(图中未示出)。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2,第一限位板220与最接近的隔板260及第一侧板240构成与插槽280连通的第一限位槽400。换言之,第一限位板220与位于最下方的隔板260及第一侧板240共同构成第一限位槽400。第二限位板230与最接近的隔板260及第二侧板250构成与插槽280连通的第二限位槽500。换言之,第二限位板230与第二侧板250内侧最下方的隔板260及第二侧板250共同构成第二限位槽500。第一限位槽400与第二限位槽500用于使取电端子与母线槽实现自锁紧。其中,自锁紧就是指将取电端子与母线槽固定在一起。

因此,当取电端子插入到母线槽后,并旋转了适当的角度例如90°后,取电端子上与第一限位槽400与第二限位槽500相应位置处的结构,则会分别与第一限位槽400、第二限位500相接合,从而使取电端子与母线槽实现自锁紧,能有效地防止在母线槽系统电动力过大或母线槽剧烈晃动时,导致母线槽和取电端子间的连接松动从而造成电力接触不良的现象,提高了母线槽与取电端子连接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母线槽相配合使用的取电端子的结构如图4、图5所示。取电端子包括外壳610。外壳610的形状例如为圆柱体状。并且,外壳610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由塑料制成。另外,在取电端子即将插入母线槽前所处的姿态下,外壳610的侧面宽度略小母线槽的插槽280槽口的宽度,以使得取电端子能够插入到插槽280内。

进一步地,取电端子还包括设于其顶端的接地弹性销630。接地弹性销630由弹性材质制成,具有弹性,并能够导电。并且,接地弹性销630的位置与母线槽内接地母线110的位置对应。因此,当取电端子插入到母线槽的插槽280内后,接地弹性销630与接地母线110即可弹性连接,从而通过接地弹性销630使取电端子接地,避免取电端子在漏电过程中,发生触电事故。并且,在取电端子之后的旋转过程中,接地弹性销630始终能够与接地母线110保持连接,直至将取电端子从母线槽内取出,接地弹性销630才会与接地母线110断开连接。

进一步地,取电端子还包括导电弹片620。导电弹片620与导电母线120对准后即可贴合并取电。当导电母线120通电时,取电端子即可通过导电弹片620从与其贴合的导电母线120中取电。导电弹片620的数量与导电母线120的数量相同,且导电弹片620的安装位置与导电母线120的位置一一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电弹片620和导电母线120可根据具体生产需求设置其位置和数量。

进一步地,取电端子还包括设于其底端外侧壁的两相对面上的限位凸块640。这两个限位凸块640用于分别与第一限位槽400、第二限位槽500配合使用,从而实现取电端子和母线槽之间的自锁紧。

接下来将阐述取电端子插入母线槽并实现取电的工作原理。

步骤1,首先将母线槽的顶板210固定安装在机房顶部,并通过供电箱对接地母线110、导电母线120通电。

步骤2,请参考图6,在使用取电端子取电之前,将取电端子置于母线槽插槽280的槽口下方。这时,取电端子所处的姿态为:外壳610的侧面宽度小于插槽280的槽口宽度的姿态。

步骤3,请参考图7,首先将取电端子的外壳610插入到母线槽的插槽280。之后,开始将取电端子沿取电端子的中轴线进行旋转。最后,请参考图8,取电端子共旋转了90°,这时,母线槽的顶板210内侧的接地母线槽212中的接地母线110与取电端子顶端的接地弹性销630弹性连接,第一限位槽400和第二限位槽500分别与取电端子外侧壁上的两个限位凸块640相接合,从而完成母线槽与取电端子间的自锁紧。并且,导电弹片620与导电母线120贴合,通过导电弹片620从导电母线120中获取电能,从而使得取电端子获取电能,以对接电设备供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