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73691发布日期:2018-12-14 22:2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可移动电子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可移动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电池,也取得长足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便为更快的充电速度。

目前,普遍应用的充电方法为恒流恒压充电模式。恒流恒压充电第一阶段以恒定电流充电;当电压达到预定值时转入第二阶段的恒定电压充电,此时电流逐渐减小;当充电电流下降到零时,电池完全充满,是目前锂电池最常用的充电方法。为了提高充电速度,现在应用较广泛的快速充电方法是分步恒流恒压充电。即在电池存电量较低时采用大电流恒流恒压充电,随后依次减小充电电流的大小,从而达到快速充电的目的。

对于锂电池电芯而言,充电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随着锂电池的电量增加,当充电电流过大时,容易在阳极产生析锂。析出的单质锂不够稳定,并呈枝晶状,会导致副反应增多影响电芯的循环寿命和刺穿隔离膜导致电芯内短路等安全风险。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分步恒流恒压充电可以提高锂电池初期的充电速度,但随着电芯存电量的增加,需要分步降低恒流充电电流大小,以防止析锂风险,但这样做就会使充电速度逐渐降低,导致分步恒流恒压充电整体充电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结合分步恒流恒压充电与脉冲充电,提高电池的整体充电速度。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方法,所述充电方法包括分步阶段、脉冲阶段:

在分步阶段中,执行至少一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所述恒流恒压充电周期包括有指定充电电流的恒流充电和有指定截止电压的恒压充电;

在分步阶段中,当电池的状态参数达到析锂限制条件时,进入脉冲阶段;

其中,所述电池的状态参数包括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值、充电能量、充电容量中的至少一种。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

执行单元,用于在分步阶段中,执行至少一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所述恒流恒压充电周期包括有指定充电电流的恒流充电和有指定截止电压的恒压充电;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在分步阶段中,当电池的状态参数达到析锂限制条件时,进入脉冲阶段;

其中,所述电池的状态参数包括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值、充电能量、充电容量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充电过程包括分步阶段和脉冲阶段,首先采用分步恒流恒压充电,当电池状态参数达到析锂限制条件时,转换为脉冲充电,可以短时间内使电池充入更多的电量,提高电池的整体充电速度,并且脉冲电流充电的引入可以缓解电池的极化程度,降低电池阳极析锂风险,减小电池的阳极膨胀,并改善电池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中电流i和时间t的一个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7(1)是对比方案例i的充电电流i和时间t的关系示意图;

图7(2)是实施方案例i的充电电流i和时间t的关系示意图;

图8(1)是对比方案例i和实施方案例i的充电速度对比图;

图8(2)是对比方案例i和实施方案例i的循环容量保持率对比图;

图8(3)是对比方案例i和实施方案例i的电芯厚度膨胀率对比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来描述判断单元,但这些判断单元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判断单元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判断单元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判断单元,类似地,第二判断单元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判断单元。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三种,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适用于电池充电过程中,所述充电方法包括分步阶段和脉冲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电池包括但不限于锂电池。

如图1所示,所述充电方法包括:

101、在分步阶段中,执行至少一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所述恒流恒压充电周期包括有指定充电电流的恒流充电和有指定截止电压的恒压充电。

其中,所述指定充电电流指的是预先设置的恒流充电电流;所述指定截止电压指的是每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中恒流充电截止时的电池充电电压,也是恒压充电电压,通过预先设置截止条件确定。

在电池充电的初期,为了保证快速的充电速度,采用分步减小恒流充电电流的分步恒流恒压方式进行充电,即首先以较大指定充电电流进行恒流充电,达到指定截止电压值后,进入恒压充电,达到下一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中恒流充电的指定充电电流值时,进入下一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恒压充电的结果引起充电电流的减小,而恒流充电的结果引起充电电压的升高或不变,因此每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中恒流充电的充电电流值均小于上一周期,恒压充电的截止电压值均大于等于上一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分步阶段中恒流充电的充电电流值可以与上一恒流恒压充电周期恒压充电结束时的充电电流值不相等,此时考虑到分步恒流恒压充电的功能以及电池充电过程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要保证恒流充电的充电电流值小于上一循环恒流充电的充电电流值。

102、在分步阶段中,当电池的状态参数达到析锂限制条件时,进入脉冲阶段。

其中,所述电池的状态参数包括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值、充电能量、充电容量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析锂限制条件指的是在电池进入容易析锂的阶段、或电池阳极的嵌锂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根据电池的状态参数设定的限制条件。比如4.35v体系电池的充电电压达到4.2v时,达到析锂限制条件。

脉冲阶段的充电指的脉冲电流形式的充电,即以第一电流恒流充电一段时间之后,再以第二电流进行恒流充电、恒流放电或静置电池,依次循环,第二电流一般小于第一电流。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控制脉冲阶段的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的相对值,和/或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持续时间的占比,可以使电池在相同时间较分步阶段充入更多的电量,保证了电池的充电速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充电过程包括分步阶段和脉冲阶段,首先采用分步恒流恒压充电,当电池状态参数达到析锂限制条件时,转换为脉冲充电,可以短时间内使电池充入更多的电量,提高电池的整体充电速度,并且脉冲电流充电的引入可以缓解电池的极化程度,降低电池阳极析锂风险,减小电池的阳极膨胀,并改善电池循环性能。

进一步来说,结合前述充电方法流程,为了保证电池能够尽量充满电量,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充电方法还包括恒压阶段,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提供了以下充电方法流程,执行在步骤102之后,如图2所示,包括:

103、在脉冲阶段中,当电池的充电电压达到额定截止电压时,进入恒压阶段。

其中,所述额定截止电压指的是所述电池安全充电电压的上限。

步骤103中恒压阶段可以在电池的充电电压达到额定截止电压后,进一步充电,实现电池基本满充。

为了更清晰描述整个充电过程,见图3所示,为步骤101至步骤103整个充电过程中,电流i和时间t的一个关系示意图。

进一步来说,结合前述充电方法流程,为了对分步阶段进行进一步更清晰的解释说明,针对步骤101的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提供了以下充电方法流程,如图4所示,包括:

1011、在第n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中,以第n充电电流恒流充电至第n截止条件,然后以第n截止电压恒压充电至第n+1充电电流。

其中,第n充电电流和第n+1充电电流的电流值不同,0<第n+1电流<第n电流,n为正整数。

步骤1011的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第一步,以第一充电电流恒流充电至第一截止条件,然后以第一截止电压恒压充电至第二充电电流。

第二步,以第二充电电流恒流充电至第二截止条件,然后以第二截止电压恒压充电至第三充电电流。

依次类推,直至第n步,所述电池的状态参数达到析锂限制条件时,以第n充电电流恒流充电至第n截止条件,然后以第n截止电压恒压充电至第n+1充电电流。

其中,0<第n+1电流<第n电流<…<第二电流<第一电流,第一截止电压≤第二截止电压≤…≤第n-1截止电压≤第n截止电压。

其中,每步充电过程中恒流充电的截止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电池的指定充电电压值、指定充电能量、指定充电容量中的至少一种。以4.35v(voltage,电压单位,伏特)体系电池、截止条件为指定充电电压值进行举例,比如,第一截止条件:电池充电电压4.0v;第二截止条件:电池充电电压4.1v,等。以截止条件为指定充电能量进行举例,比如,第一截止条件:电池充电能量35%;第二截止条件:电池充电能量58%,等。以截止条件为指定充电容量进行举例,比如,第一截止条件:电池充电容量40%;第二截止条件:电池充电容量65%,等。其中,每步恒流充电截止时的充电电压即是每步的截止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每步中恒流充电的截止条件可以根据不同温度范围设置多于两套以上的截止参数。因为电池充电过程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均会受温度条件影响,从而相同电流值在不同温度下产生的极化电势不同,因此需要设置不同的截止条件。

进一步说明的是,每步充电过程中恒流充电的截止条件优先选用电压截止和能量截止,因为随着电池循环使用时间增长,其内部阻抗会逐渐增大,如果以容量作为截止条件,有可能导致使用后期存在析锂风险。

进一步来说,结合前述充电方法流程,为了对脉冲阶段进行更清晰的解释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提供了以下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包括:

脉冲阶段包括至少一个脉冲充电周期,每个脉冲充电周期包括:

1021、第a步,以电流ix进行恒流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整个充电过程,步骤1021中的电流ix可以即是步骤1011下的第n+1充电电流。

1022、第b步,以电流iy进行恒流充电或恒流放电或静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b步中,考虑到快速消除第a步中充电累积的浓差极化,从而降低析锂风险,并更好保护阴阳极免遭长期电势过高带来的结构破坏,优先采用小电流放电。

其中,iy<ix,这里电流iy的取值一般远小于电流ix。如通过充电倍率来表示充电电流的大小,则电流iy可以为0.05c(c,表示电池充放电电流大小的比率)、电流ix可以为0.95c。其中,充电倍率c指的是充电电流与电池额定容量的比值。

其中,所述第a步、第b步的终止条件,包括特定的持续时间、所述电池特定的充电电压值变量、特定的充电能量变量、特定的充电容量变量中的至少一种。比如当所述第a步与第b步的终止条件为特定的持续时间时,可以设置第a步持续0.9s(秒),第b步持续0.1s。当所述第a步与第b步的终止条件为特定的充电电压值变量时,可以设置电池充电电压提高0.05v的时候终止第a步,电池充电电压降低0.01v的时候终止第b步,其它终止条件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脉冲阶段中第a步和第b步的终止条件也可以根据不同温度范围采用不同的终止参数,以优化由于环境温度不同带来的极化电压不同风险。

进一步来说,结合前述充电方法流程,为了对恒压阶段进行更清晰的解释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针对步骤103的实现还提供了以下实现方式,如图6所示,包括:

1031、以所述额定截止电压充电至额定截止电流。

其中,所述额定截止电流指的是电池基本满充(规定的满充状态)的最终截止电流。

恒压阶段以额定截止电压充电至额定截止电流后,充电过程完成。

进一步来说,结合前述充电方法流程,为了使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的测试及对比结果,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例i、例ii作为对比方案,采用分步恒流恒压充电完成电池整个充电过程。例i、例ii、例iii、例iv、例v及例vi作为实施方案,基于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方法,通过分步恒流恒压充电以及脉冲充电阶段,完成整个充电过程。各方案统一采用的电池体系以licoo2(钴酸锂)作为阴极,石墨作为阳极,再加上隔膜、电解液及包装壳,通过混料、涂布、装配、化成和陈化等工艺制成。其中,电池阴极由96.7%licoo2(作为阴极活性物质)+1.7%pvdf(聚偏氟乙烯,作为粘结剂)+1.6%sp(超细碳粉,作为导电剂)混合组成,电池阳极由98%人造石墨(作为阳极活性物质)+1.0%sbr(丁苯橡胶,作为粘结剂)+1.0%cmc(羧甲基纤维素,作为增稠剂)混合组成,隔膜为pp(聚丙烯)/pe(聚乙烯)/pp复合膜,电解液由有机溶剂(30%ec(碳酸乙烯酯)+30%pc(碳酸丙烯酯)+40%dec(碳酸二乙酯))与1mol/llipf6(六氟磷酸锂),再加入添加剂(0.5%vc(碳酸亚乙烯酯)、5%fec(氟代碳酸乙烯酯)、4%vec(碳酸乙烯亚乙酯))组成。电池安全充电电压上限(即额定截止电压)为4.35v。

需要说明是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可适用于各种电压体系电池,不限于4.35v体系。

首先,根据对比方案例i及实施方案例i的测试,及其测试结果,对本发明实施方案的效果进行详细分析。

例i

步骤(1)1.2c恒流充电至4.0v;4.0v恒压充电至1.0c。

步骤(2)1.0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5c。

步骤(3)0.5c恒流充电至4.35v;4.35v恒压充电至0.1c;充电过程完成。

例i

步骤(1)1.2c恒流充电至4.0v;4.0v恒压充电至1.0c。

步骤(2)1.0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9c。

步骤(3)a:0.9c恒流充电0.95s;b:0.02c恒流放电0.05s。

步骤(4)步骤(3)中a和b循环,直至电池充电电压达到4.35v。

步骤(5)4.35v恒压充电至0.1c;充电过程完成。

其中,例i和例i的测试环境温度一致,均>20℃。

例i和例i的充电电流i和时间t的关系示意图分别见图7(1)及图7(2)。其中,电流i的单位为ma(毫安),时间t的单位为min(分钟)。需要说明的是,图7(2)中黑色方块部分为脉冲充放电过程,因a、b步骤循环频率极大,图7(2)仅作示意。

通过大量的测试数据对例i、例i充电过程的充电速度、循环容量保持率、循环过程中电芯厚度膨胀率进行对比,分别见图8(1)、图8(2)、图8(3)。

图8(1)中,充电58分钟时,通过例i的方法仅充入电池总容量的84%,而通过例i的方法已经充入电池总容量的90%,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充电速度。

图8(2)中,循环充电581周时,通过例i的方法进行充电,电池循环容量保持率仅为91%;而通过例i的方法进行充电,电池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3.2%,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电池循环容量保持率,提高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

图8(3)中,循环充电600周时,通过例i的方法进行充电,循环过程中电芯厚度膨胀率为8.23%;而通过例i的方法进行充电,循环过程中电芯厚度膨胀率为5.43%,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电池循环充电过程中电芯厚度膨胀率,进一步减小电芯的填装空间占比。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的对比方案和实施方案均未造成电芯阳极析锂。而在不发生析锂的情况下,结合图7(1)和图7(2)可以看到,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方法在充电中期可以采用较大的脉冲电流充电,从而使这一阶段有更快的充电速度。因此如图8(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方法在充电后期的充电速度要明显快于分步恒流恒压充电对比方案。由于脉冲阶段的加入,可有效缓解阳极在充电过程中被破坏的程度。因此如图8(2)和图8(3)所示,采用本发明的充电方法,电芯循环容量保持率显著提高,而且循环过程电芯厚度膨胀率显著减小。

然后,通过改变对比方案及实施方案的具体测试参数,根据对比方案例ii及实施方案例ii、例iii、例iv、例v、例vi,对本发明实施方案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例ii

步骤(1)1.2c恒流充电至3.9v;3.9v恒压充电至1.0c。

步骤(2)1.0c恒流充电至4.1v;4.1v恒压充电至0.5c。

步骤(3)0.5c恒流充电至4.35v;4.35v恒压充电至0.1c;充电过程完成。

例ii

步骤(1)1.2c恒流充电至3.9v;3.9v恒压充电至1.0c。

步骤(2)1.0c恒流充电至4.1v;4.1v恒压充电至0.9c。

步骤(3)a:0.9c恒流充电0.9s;b:0.01c恒流放电0.1s。

步骤(4)步骤(3)中a和b循环,直至电压达到4.35v。

步骤(5)4.35v恒压充电至0.1c;充电过程完成。

其中,例ii和例ii的测试环境温度一致,均<20℃,且>10℃。

例iii

步骤(1)1.2c恒流充电至4.0v;4.0v恒压充电至1.0c。

步骤(2)1.0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9c。

步骤(3)a:0.9c恒流充电0.95s;b:0.01c恒流充电0.05s。

步骤(4)步骤(3)中a和b循环,直至电池充电电压达到4.35v。

步骤(5)4.35v恒压充电至0.1c;充电过程完成。

例iv

步骤(1)1.2c恒流充电至4.0v;4.0v恒压充电至1.0c。

步骤(2)1.0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9c。

步骤(3)a:0.9c恒流充电0.9s;b:静置0.1s。

步骤(4)步骤(3)中a和b循环,直至电池充电电压达到4.35v。

步骤(5)4.35v恒压充电至0.1c;充电过程完成。

例v

步骤(1)1.2c恒流充电至标称容量40%;以此时电压,恒压充电至1.0c。

步骤(2)1.0c恒流充电至标称容量65%;以此时电压,恒压充电至0.9c。

步骤(3)a:0.9c恒流充电0.95s;b:0.02c恒流放电0.05s。

步骤(4)步骤(3)中a和b循环,直至电压达到4.35v。

步骤(5)4.35v恒压充电至0.1c;充电过程完成。

例vi

步骤(1)1.2c恒流充电至标称能量35%;以此时电压,恒压充电至1.0c。

步骤(2)1.0c恒流充电至标称能量58%;以此时电压,恒压充电至0.9c。

步骤(3)a:0.9c恒流充电0.95s;b:0.02c恒流放电0.05s。

步骤(4)步骤(3)中a和b循环,直至电压达到4.35v。

步骤(5)4.35v恒压充电至0.1c;充电过程完成。

其中,例iii、例iv、例v和例vi的测试环境温度一致,均>20℃。

在此不再一一给出例ii及例ii、例iii、例iv、例v、例vi的具体测试数据的结果图,仅将各例充电速度、循环容量保持率及循环过程电芯厚度膨胀率列入表1。表1中,各例的循环容量保持率均是循环充电100周的测试结果,循环过程电芯厚度膨胀率均是循环充电1000周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相同温度条件下满充时间均缩短,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均较高,且厚度膨胀率均较小。

表1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电芯体系在保证阳极不析锂的前提下,允许的充电电流参数将有所不同,在此处将不再一一举例。

本发明实施例的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适用于上述充电方法流程,如图9所示,所述充电装置包括:

执行单元21,用于在分步阶段中,执行至少一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所述恒流恒压充电周期包括有指定充电电流的恒流充电和有指定截止电压的恒压充电。

第一判断单元22,用于在分步阶段中,当电池的状态参数达到析锂限制条件时,进入脉冲阶段。

其中,所述电池的状态参数包括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值、充电能量、充电容量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是,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23,用于在脉冲阶段中,当电池的充电电压达到额定截止电压时,进入恒压阶段。

可选的是,所述执行单元21具体用于:

在第n个恒流恒压充电周期中,以第n充电电流恒流充电至第n截止条件,然后以第n截止电压恒压充电至第n+1充电电流;

其中,n为正整数;0<第n+1电流<第n电流。

可选的是,所述恒流充电的截止条件包括所述电池的指定充电电压值、指定充电能量、指定充电容量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是,所述脉冲阶段包括至少一个脉冲充电周期。

可选的是,所述第一判断单元22具体用于:

第a步,以电流ix进行恒流充电;

第b步,以电流iy进行恒流充电或恒流放电或静置;

其中,iy<ix。

可选的是,所述第a步、第b步的终止条件包括,特定的持续时间、所述电池特定的充电电压值变量、特定的充电能量变量、特定的充电容量变量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是,所述第二判断单元23具体用于:

以所述额定截止电压充电至额定截止电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充电过程包括分步阶段和脉冲阶段,首先采用分步恒流恒压充电,当电池状态参数达到析锂限制条件时,转换为脉冲充电,可以短时间内使电池充入更多的电量,提高电池的整体充电速度,并且脉冲电流充电的引入可以缓解电池的极化程度,降低电池阳极析锂风险,减小电池的阳极膨胀,并改善电池循环性能。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装置(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装置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