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频启动永磁三相同步电动机,属于三相同步电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
永磁同步电机是由永磁体励磁产生同步旋转磁场的同步电机,永磁体作为转子产生旋转磁场,三相定子绕组在旋转磁场作用下通过电枢反应,感应三相对称电流。此时转子动能转化为电能,永磁同步电机作发电机用;此外,当定子侧通入三相对称电流,由于三相定子在空间位置上相差120,所以三相定子电流在空间中产生旋转磁场,转子旋转磁场中受到电磁力作用运动,此时电能转化为动能,永磁同步电机作电动机用。常用的定频三相异步电动机一旦开始工作,转速不可调节,噪音大,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变频启动永磁三相同步电动机。
本发明的变频启动永磁三相同步电动机,它包含底座、前端盖、电机主轴、控制器盖、线束总成、接线盒、电动机壳、后端盖、散热盖、接线口、变频器、进线接线板、线束固定盖、电路控制板、控制器壳体、出线接线板、轴承、轴套和转子,底座与电动机壳连接,电动机壳的一端与前端盖连接,前端盖中有电机主轴通过,电机主轴上设置有轴承和轴套,电机主轴与转子连接,电动机壳的另一端与后端盖连接,后端盖与散热盖连接,电动机壳一侧安装有控制器壳体,控制器壳体上安装有控制器盖,控制器壳体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接线口,接线口处安装有线束固定盖,控制器壳体内设置有变频器、进线接线板、电路控制板和出线接线板,电动机壳上方安装有接线盒,接线盒与进线接线板之间通过线束总成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接线盒通过四个均布的螺钉与电动机壳连接,控制器盖通过紧固螺钉与控制器壳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控制器壳体与电动机壳之间通过螺钉连接,线束固定盖与接线口之间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进线接线板与出线接线板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导线与进线接线板和出线接线板连接位置通过螺钉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动机壳和前端盖上设置有通孔,电动机壳与电机主轴之间设置有轴套,前端盖与电机主轴之间设置于轴承。
作为优选,所述的后端盖与散热盖之间设置有散热器,后端盖与散热盖上均设置有散热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变频启动永磁三相同步电动机内设置有变频器,可以通过交流调速方式,使电动机的转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提高机械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同时,三项同步电动机中有较好的散热装置,降低电动机的工作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局部示意图。
1-底座;2-前端盖;3-电机主轴;4-控制器盖;5-线束总成;6-接线盒;7-电动机壳;8-后端盖;9-散热盖;10-接线口;11-变频器;12-进线接线板;13-线束固定盖;14-电路控制板;15-控制器壳体;16-出线接线板;17-轴承;18-轴套;19-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底座1、前端盖2、电机主轴3、控制器盖4、线束总成5、接线盒6、电动机壳7、后端盖8、散热盖9、接线口10、变频器11、进线接线板12、线束固定盖13、电路控制板14、控制器壳体15、出线接线板16、轴承17、轴套18和转子19,底座1与电动机壳7连接,电动机壳7的一端与前端盖2连接,前端盖2中有电机主轴3通过,电机主轴3上设置有轴承17和轴套18,电机主轴3与转子19连接,电动机壳7的另一端与后端盖8连接,后端盖8与散热盖9连接,电动机壳7一侧安装有控制器壳体15,控制器壳体15上安装有控制器盖4,控制器壳体15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接线口10,接线口10处安装有线束固定盖13,控制器壳体15内设置有变频器11、进线接线板12、电路控制板14和出线接线板16,电动机壳7上方安装有接线盒6,接线盒6与进线接线板12之间通过线束总成5连接。
其中,所述的接线盒6通过四个均布的螺钉与电动机壳7连接,控制器盖4通过紧固螺钉与控制器壳体15固定连接;所述的控制器壳体15与电动机壳7之间通过螺钉连接,线束固定盖13与接线口10之间螺纹连接;所述的进线接线板12与出线接线板16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导线与进线接线板12和出线接线板16连接位置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的电动机壳7和前端盖2上设置有通孔,电动机壳7与电机主轴3之间设置有轴套18,前端盖2与电机主轴3之间设置于轴承17;所述的后端盖8与散热盖9之间设置有散热器,后端盖8与散热盖9上均设置有散热孔。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该三相同步电动机中设置有变频器11,当三相同步电动机工作时,三相对称绕组,通入三相对称交流电,将在空间产生旋转磁场,此磁场切割转子19导体,将在转子19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及感应电流,并且转速低于同步速并与同步速方向相同旋转,变频电机是通过改变输入三相交流电的频率改变电机的转速,通过变频器11进行调速,非常方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