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0150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三相电因为每相用户的负荷不一致,导致三相电的相间电流(或电压)幅值不一致,但相间电流(或电压)幅值超过一定范围时,须对三相负荷进行调节,从而使不平衡的负荷差异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

现有使用继电器进行三相不平衡负荷调节的结构一般采用三只单相(即单组触点)的继电器分别串接在a相、b相、c相电路中,通过控制a相或b相或c相的接通来控制三相负荷不平衡的程度。图1是现有技术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接至三相电的示意图,该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包括第一继电器101、第二继电器102和第三继电器103,第一继电器101、第二继电器102和第三继电器103均为单组触点结构,第一继电器101、第二继电器102和第三继电器103的单组触点的各一端分别接至a相电、b相电和c相电,第一继电器101、第二继电器102和第三继电器103的单组触点的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并连接至负载104。使用时,第一继电器101的触点闭合,第二继电器102和第三继电器103的触点断开,当负载端负荷过高时,a相负荷降低,导致与b或c相的负荷差异超过允许的设定值,此时须将负载换相到b相或c相来调节相间不平衡的问题;但采用此方案时可能导致以下三个问题:

1、当整机装机时因为设备在运输等环节中可能使控制三相电的磁保持继电器出现两个继电器(第一继电器101和第二继电器102;或第二继电器102和第三继电器103、或第一继电器101和第三继电器103)或三个继电器触点闭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将出现相间短路的故障;

2、当逻辑控制电路控制故障时可能或控制两个继电器或三个继电器同时闭合而出现相间短路的故障;

3、当其中一个继电器触点粘接打不开时,另外两个继电器或其中的一个继电器闭合时将出现相间短路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通过结构改进,可实现互锁的功能,从而完全避免因控制逻辑问题或继电器触点粘接故障导致的相间短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均包含有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且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具有如下关系:当其中的一个触点组闭合时,则另一个触点组断开;所述第三继电器为单触点组;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一端分别接至a相电、b相电,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至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的一端,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组的一端接至c相电,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至第三继电器的单触点组的一端,第三继电器的单触点组的另一端连接负载;其中,第三继电器用来在第一继电器和/或第二继电器换相时先切断负载,避免第一继电器和/或第二继电器换相时因电弧造成的相间短路。

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均为1hd型继电器;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中的其中一个触点组对应1hd型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组,另一个触点组则对应1hd型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组。

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均为z型继电器;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一端分别对应z型继电器的常开端和常闭端,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分别对应z型继电器的公共端。

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的其中一个继电器为1hd型继电器,另一个继电器为z型继电器;所述其中一个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中的其中一个触点组对应1hd型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组,另一个触点组则对应1hd型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组;所述另一个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一端分别对应z型继电器的常开端和常闭端,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分别对应z型继电器的公共端。

在换相过程中,通过第三继电器先将负载切断,使第一继电器和/或第二继电器在不带负载的情况下进行换相,换相后再通过第三继电器闭合接通负载,避免第一继电器和/或第二继电器带负载换相时出现电弧使相间短路的危险。

所述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通过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相互固定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组的一端设有第三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继电器的单触点组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接线端子;所述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通过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第三接线端子和第四接线端子分别连接电路中的a相电、b相电、c相电和负载。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后在所述整体式结构中通过导电片接至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的一端;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后在所述整体式结构中通过导电片接至第三继电器的单触点组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将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设计成均包含有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且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具有如下关系:当其中的一个触点组闭合时,则另一个触点组断开;将第三继电器设计为单触点组;让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一端分别接至a相电、b相电,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至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的一端,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组的一端接至c相电,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至第三继电器的单触点组的一端,第三继电器的单触点组的另一端连接负载;其中,第三继电器用来在第一继电器和/或第二继电器换相时先切断负载,避免第一继电器和/或第二继电器换相时因电弧造成的相间短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可实现互锁的功能,能够完全避免因控制逻辑问题或继电器触点粘接故障导致的相间短路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接至三相电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本发明接至三相电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例本发明将负载接至a相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本发明将负载由a相切换至b相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本发明将负载由a相切换至c相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本发明将负载接至b相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本发明将负载由b相切换至a相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本发明将负载由b相切换至c相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本发明将负载接至c相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本发明将负载由c相切换至a相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本发明将负载由c相切换至b相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包括第一继电器1、第二继电器2和第三继电器3;所述第一继电器1包含有第一触点组11和第二触点组12,且第一触点组11和第二触点组12具有如下关系:当其中的一个触点组闭合时,则另一个触点组断开;所述第二继电器2包含有第一触点组21和第二触点组22,且第一触点组21和第二触点组22具有如下关系:当其中的一个触点组闭合时,则另一个触点组断开;所述第三继电器3为单触点组31;所述第一继电器1的第一触点组11和第二触点组12的各一端分别接至a相电、b相电,第一继电器1的第一触点组11和第二触点组12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至第二继电器2的第一触点组21的一端,第二继电器2的第二触点组22的一端接至c相电,第二继电器2的第一触点组21和第二触点组22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至第三继电器3的单触点组31的一端,第三继电器3的单触点组31的另一端连接负载4;其中,第三继电器3用来在第一继电器1和/或第二继电器2换相时先切断负载4,避免第一继电器1和/或第二继电器2换相时因电弧造成的相间短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继电器1、第二继电器2均为1hd型继电器(即具有一个常闭触点组和一个常开触点组);第一触点组11和第二触点组12中的其中一个触点组对应1hd型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组,另一个触点组则对应1hd型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组。

当然,也可以是另一种方案,即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均为z型继电器;此时,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一端分别对应z型继电器的常开端和常闭端,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分别对应z型继电器的公共端。

当然,还可以是再一种方案,即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的其中一个继电器为1hd型继电器,另一个继电器为z型继电器;所述其中一个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中的其中一个触点组对应1hd型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组,另一个触点组则对应1hd型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组;所述另一个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一端分别对应z型继电器的常开端和常闭端,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的各另一端分别对应z型继电器的公共端。

在换相过程中,通过第三继电器3先将负载4切断,使第一继电器1和/或第二继电器2在不带负载的情况下进行换相,换相后再通过第三继电器3闭合接通负载4,避免第一继电器和/或第二继电器带负载换相时出现电弧使相间短路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通过第一继电器1、第二继电器2和第三继电器3相互固定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继电器1的第一触点组11和第二触点组12的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接线端子13和第二接线端子14;所述第二继电器2的第二触点组22的一端设有第三接线端子23;所述第三继电器3的单触点组31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接线端子32;所述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通过第一接线端子13、第二接线端子14、第三接线端子23和第四接线端子32分别连接电路中的a相电、b相电、c相电和负载4。除了第四接线端子32固定连接负载4外,第一接线端子13、第二接线端子14、第三接线端子23可以任意地对应连接a相电、b相电、c相电;比如,可以是第一接线端子13、第二接线端子14、第三接线端子23对应接a相电、b相电、c相电;也可以是第一接线端子13、第二接线端子14、第三接线端子23对应接b相电、c相电、a相电;还可以是第一接线端子13、第二接线端子14、第三接线端子23对应接c相电、b相电、a相电等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继电器1的第一触点组11和第二触点组12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后在所述整体式结构中通过导电片15接至第二继电器2的第一触点组21的一端;第二继电器2的第一触点组21和第二触点组22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后在所述整体式结构中通过导电片24接至第三继电器3的单触点组31的一端。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采用了将第一继电器1、第二继电器2设计成均包含有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且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具有如下关系:当其中的一个触点组闭合时,则另一个触点组断开;将第三继电器3设计为单触点组;让第一继电器1的第一触点组11和第二触点组12的各一端分别接至a相电、b相电,第一继电器1的第一触点组11和第二触点组12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至第二继电器2的第一触点组21的一端,第二继电器2的第二触点组21的一端接至c相电,第二继电器2的第一触点组21和第二触点组22的各另一端相连接并接至第三继电器3的单触点组31的一端,第三继电器3的单触点组31的另一端连接负载4;其中,第三继电器用来在第一继电器和/或第二继电器换相时先切断负载,避免第一继电器和/或第二继电器换相时因电弧造成的相间短路。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可实现互锁的功能,能够完全避免因控制逻辑问题或继电器触点粘接故障导致的相间短路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三相换相继电器组合结构,在换相过程中,第三继电器3是为了在换相过程中先将负载4断开避免第一继电器1、第二继电器2进行换相时因电弧原因出现相间短路,实际实现三相电任意换相的操作是由第一继电器1、第二继电器2来控制实现的。换相后再将第三继电器3闭合,从而实现换相的目的;若能控制触点间的电弧也可不用第三继电器3。

以下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换相过程:

本实施例中,第一继电器1的第一触点组11为常开触点组,第一继电器1的第二触点组12为常闭触点组,第二继电器2的第一触点组21为常开触点组,第二继电器2的第二触点组22为常闭触点组。

参见图5至图7所示,其中,图中的①②③④为保护电路;负载4通过第三继电器3、第二继电器2、第一继电器1接至a相,如图5所示;当需要将负载4由a相至b相时,第三继电器3断开负载4,然后第一继电器1复归,由a相换到b相,最后第三继电器3再闭合负载4,完成a到b的换相,如图6所示;当需要将负载4由a相至c相时,第三继电器3断开负载4,然后第二继电器2复归,由a相换到c相,最后第三继电器3再闭合负载,完成a到c的换相,如图7所示。

参见图8至图10所示,负载4通过第三继电器3、第二继电器2、第一继电器1接至b相,如图8所示;当需要将负载4由b相至a相时,第三继电器3断开负载,然后第一继电器1动作,由b相换到a相,最后第三继电器3再闭合负载4,完成b到a的换相,如图9所示;当需要将负载4由b相至c相时,第三继电器3断开负载4,然后第二继电器2动作,由b相换到c相,最后第三继电器3再闭合负载4,完成b到c的换相,如图10所示。

参见图11至图13所示,负载4通过第三继电器3、第二继电器2接至c相,如图11所示;当需要将负载4由c相至a相时,第三继电器3断开负载4,然后第一继电器1、第二继电器2动作,由c相换到a相,最后第三继电器3再闭合负载4,完成c到a的换相,如图12所示;当需要将负载4由c相至b相时,第三继电器3断开负载4,然后第二继电器2动作,由c相换到b相,最后第三继电器3在闭合负载4,完成c到b的换相,如图13所示。

当然,也可以将第一继电器1的第一触点组11设为常闭触点组,第一继电器1的第二触点组12设为常开触点组,第二继电器2也类同。

因为第一继电器1、第二继电器2为1hd型继电器或z型继电器,无论图示中触点状态为任何情况均不会任意两相电同时接通的现象,故不会出现现有的相间短路缺陷。

上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