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接线箱以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3296发布日期:2018-07-04 09:0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电气接线箱以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气接线箱以及线束。



背景技术:

搭载于车辆并且将线束等连接处理用部件、保险丝、继电器、电子控制单元等电装件等各种电子元件模块汇集并收纳于内部空间的电气接线箱(也被称作连接箱、保险丝箱、继电器箱等)例如被设置在引擎室等空间部。

电气接线箱通常层叠多个箱体部件而构成箱体。因此,为了抑制在层叠的箱体部件之间液体从外部渗入箱体内部,上述箱体在一个与另一个箱体部件具备防水构造。上述防水构造是通过在一个箱体部件形成具有内壁和外壁的双重壁,将另一个箱体部件的外壁插入并组装到上述一个箱体部件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而构成。例如,对于在其箱体具有箱体主体和被配置在箱体主体的下方侧的下盖的电气接线箱中的防水构造,箱体主体的周壁被构成为外壁与内壁的双重壁构造,在将下盖向盒主体安装时,在盒主体的外壁与内壁之间插入下盖的外壁的末端部(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3665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对设置了上述电气接线箱的引擎室进行清洗的情况下,高压液体对箱体有强烈地碰撞。例如,在液体从下方向侧强烈地碰撞箱体的情况下,一部分液体从箱体主体与下盖之间的边界渗入到箱体主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有可能进一步渗入到箱体的内部空间。因此,期望对电气接线箱的防水性进行改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防水性的电气接线箱以及线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体部件,至少是收纳电子部件的箱体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箱体部件,是所述箱体的一部分,在所述箱体的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箱体部件的下方侧,并且,闭塞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箱体部件的下方侧端部的下方侧开口部,其中,所述第一箱体部件沿着所述下方侧开口部形成具有第一内壁和第一外壁的双重壁,所述第二箱体部件形成在所述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一外壁之间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在所述设置状态下在上方侧端部形成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朝向与所述第一外壁的所述第一内壁对置的外壁对置面侧且下方向侧弯曲。

另外,在上述电气接线箱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箱体部件在所述第二外壁的内侧具有沿着所述第二外壁形成的第二内壁,在所述设置状态下,所述第一内壁的下方侧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外壁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

另外,在上述电气接线箱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箱体部件具备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一外壁之间且两端部分别连结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一外壁的连结板,所述连结板将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一外壁之间的空间部在上下方向上划分为二,并且,沿着所述下方侧开口部被形成。

另外,在上述电气接线箱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箱体部件在所述第一内壁的与所述第一外壁对置的内壁对置面形成至少一个以上被卡止部,所述第二箱体部件在所述第二外壁形成至少一个在所述设置状态下位于与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一外壁之间并且与所述被卡止部卡合的卡止爪,所述第一外壁在所述设置状态下在与所述被卡止部卡合的所述卡止爪对置的位置形成开口部。

另外,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包括:电线;以及电气接线箱,具有:第一箱体部件,至少是收纳电子部件的箱体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箱体部件,是所述箱体的一部分,在所述箱体的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箱体部件的下方侧,并且,闭塞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箱体部件的下方侧端部的下方侧开口部,其中,所述第一箱体部件沿着所述下方侧开口部形成具有内壁(第一内壁)和外壁(第一外壁)的双重壁,所述第二箱体部件形成在所述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内壁(第一内壁)与外壁(第一外壁)之间的下方侧周壁(第二外壁),所述下方侧周壁(第二外壁)在所述设置状态下在上方侧端部形成朝向与所述外壁(第一外壁)的所述内壁(第一内壁)对置的外壁对置面侧且下方向侧弯曲的弯曲部。

另外,在上述线束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箱体部件在所述下方侧周壁(第二外壁)的内侧具有沿着所述下方侧周壁(第二外壁)形成的第二内壁,在所述设置状态下所述内壁(第一内壁)的下方侧端部位于所述下方侧周壁(第二外壁)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

另外,在上述线束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箱体部件具备被配置在所述内壁(第一内壁)与所述外壁(第一外壁)之间且两端部分别连结所述内壁(第一内壁)和所述外壁(第一外壁)的连结板,所述连结板将所述内壁(第一内壁)与所述外壁(第一外壁)之间的空间部在上下方向上划分为二,并且,沿着所述下方侧开口部形成。

另外,在上述线束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箱体部件在所述内壁(第一内壁)的与所述外壁(第一外壁)对置的内壁对置面形成至少一个以上被卡止部,所述第二箱体部件在所述下方侧周壁(第二外壁)形成至少一个在所述设置状态下位于与所述内壁(第一内壁)和所述外壁(第一外壁)之间并且与所述被卡止部卡合的卡止爪,所述外壁(第一外壁)在所述设置状态下在与所述被卡止部卡合的所述卡止爪对置的位置形成开口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在箱体的设置状态下,被形成在第二箱体部件的第二外壁的上方侧端部并且朝向与第一内壁对置的外壁对置面侧且下方向侧弯曲地形成的弯曲部位于第一箱体部件的第一内壁与第一外壁之间,从而能够抑制液体渗入到第一内壁与第一外壁之间,并且,能够抑制渗入到箱体内部,因此,能够提高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箱体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箱体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箱体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气接线箱

2:壳体

2a:内部空间部

3:盒主体(第一箱体部件)

3a:内部空间部

3b:下方侧开口部

3c:上方侧开口部

3d:空间部

31:第一内壁

31a:内壁对置面

32:第一外壁

32a:外壁对置面

32b:开口部

33:连结板

34:被卡止部

4:下盖(第二箱体部件)

4a:内部空间部

4b:上方侧开口部

4c:空间部

41:第二内壁

42:第二外壁

43:弯曲部

43a:倾斜面

44:末端部

44a:末端部对置面

45:卡止爪

5:上盖

5a:内部空间部

51:外壁

52:内壁

53:下方侧端部

100:线束

101:电线

200:电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以及线束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限定的内容。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以及线束。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箱体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3是图1的A-A截面图。此处,图3是盒主体与下盖的截面的部分放大图。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箱体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4是图1的A-A截面图。此处,图4是盒主体与上盖的截面的部分放大图。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的箱体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此处,图5是图1中的B部的放大图,是盒主体与下盖的部分放大图。此处,各图的X方向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接线箱的宽度方向。Y方向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接线箱的厚度方向,是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Y1方向是近前方向。Y2方向是深远方向。Z方向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接线箱的上下方向,是与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Z方向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接线箱的箱体部件的层叠方向。Z1方向是上方向。Z2方向是下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接线箱1被搭载于汽车等车辆,并且,介在着各种电子元件等而将从电池等电源供给的电力分配至搭载于车辆的各种电子设备。电气接线箱1如图1和图2所示,被组装于线束100,是将构成电线101等连接处理用元件的连接器、保险丝、继电器、分支部、电子控制单元等电子元件200汇集并收纳在内部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被设置在车辆的引擎室等暴露于外部环境的场所,并且被连接在电池等电源与搭载于车辆内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电气接线箱1有时也被称作连接箱、保险丝箱、继电器箱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统称为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1如图1所示地包括由多个箱体部件构成的箱体2。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接线箱1通过使设置在箱体2的外侧的车辆安装部与车辆侧的安装面板等接触,并且用螺栓等缔结部件使车辆安装部与车辆侧的安装面板缔结,从而设置在车辆。电气接线箱1在设置于车辆引擎室的箱体2的设置状态下,其深远方向(Y2方向)侧与车辆侧的安装面板对置地安装,其近前方向(Y1方向)侧露出到引擎室的空间部。另外,电气接线箱1被以上下方向(Z)与垂直方向一致或者与铅直方向成任意角度的方式设置在车辆。

箱体2如图2所示,利用绝缘性合成树脂形成为箱型形状,在形成于内部的内部空间部2a收纳电子部件200。此处,电子部件200的至少一部分连接有从形成于箱体2的插入孔插入到内部空间部2a的电线101。箱体2包括:盒主体3;下盖4以及上盖5,并且成为从下方侧起按照下盖4、盒主体3、上盖5的顺序层叠多层(三层)而成的构造,即成为被分割为多个箱体部件的构造。

盒主体3是第一箱体部件,并且,是箱体2的一部分。盒主体3如图1和图2所示,在设置状态下,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外周形状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盒主体3具有内部空间部3a。内部空间部3a是箱体2的内部空间部2a的一部分。盒主体3在设置状态下,在下方侧端部形成下方侧开口部3b,在上方侧端部形成上方侧开口部3c。盒主体3被形成为其下方侧开口部3b和上方侧开口部3c在上下方向经由内部空间部3a而连通的中空形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盒主体3的内部空间部3a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在划分成的空间部直接插入收纳有保险丝箱等电子元件200的箱、电子部件200,并且保持。盒主体3包括第一内壁31、第一外壁32、连结板33以及被卡止部34。

第一内壁31沿着下方侧开口部3b和上方侧开口部3c连续地形成,是形成盒主体3的外周形状的部件。第一内壁31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从下方侧开口部3b延伸到上方侧开口部3c。第一外壁32在第一内壁31的外侧即箱体2的外部空间侧与第一内壁31对置地形成。第一外壁32被形成为在盒主体3的近前方向侧在上下方向从下方侧开口部3b延伸到上方侧开口部3c。盒主体3沿着下方侧开口部3b形成有具有第一内壁31和第一外壁32的双重壁。本实施方式的盒主体3通过第一内壁31以及第一外壁32而使盒主体3的周壁的近前方向侧成为双重壁。在第一内壁31与第一外壁32之间形成空间部3d。空间部3d被形成为从第一内壁31和第一外壁32的上方侧端部连通到下方侧端部,并且,在上方侧端部和下方侧端部与盒主体3的外部连通。第一内壁31具有与第一外壁32对置的内壁对置面31a。第一外壁32具有与第一内壁31对置的外壁对置面32a。内壁对置面31a和外壁对置面32a是露出到空间部3d的面。

第一外壁32在设置状态下,在与后述的卡合于被卡止部34的卡止爪45对应的位置形成开口部32b。第一外壁32的一部分以覆盖开口部32b的上方侧的方式相对于开口部32b向近前方向侧突出地形成。开口部32b被形成为连通箱体2的外部空间与空间部3d。开口部32b在宽度方向被形成为卡止爪45的上方侧末端部露出到箱体2的外部空间的大小。在上下方向,开口部32b的下方侧端部将卡止爪45露出到箱体2的外部空间,上方侧端部被形成直到盒主体3的上方侧开口部3c为止。因此,在该形成工序中,开口部32b使用在上下方向分模的模具,从而能够与盒主体3同时形成。

连结板33如图4所示,是将空间部3d在上下方向划分为二的部件。连结板33配置在空间部3d,两端部分别与第一内壁31以及第一外壁32连结。连结板33被形成在第一内壁31以及第一外壁32的上方侧。连结板33在盒主体3的周壁的近前方向侧即形成有双重壁的区域,沿着下方侧开口部3b形成。连结板33在从上方向观察时,在形成有开口部32b的区域被开槽。连结板33被形成为与正交于上下方向的面(水平面)平行。连结板33包括:在上下方向对置的下方侧端面33a以及上方侧端面33b。

被卡止部34如图2以及图5所示,是在设置状态下与后述的下盖4的卡止爪45卡合的部件。在第一内壁31的内壁对置面31a至少形成一个以上被卡止部34。被卡止部34通过内壁对置面31a以及外壁对置面32a在厚度方向夹持被收纳于被卡止部34的卡止爪45,从而以卡合了卡止爪45的状态进行保持。因此,被卡止部34被形成为能够收纳卡止爪45的大小。

下盖4是第二箱体部件,是箱体2的一部分。在设置状态下,下盖4位于盒主体3的下方侧,并且,是闭塞盒主体3的下方侧开口部3b的部件。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下盖4的外周形状被形成为与盒主体3的外周形状相同(也包含大致相同)的大致长方形形状。下盖4具有内部空间部4a。内部空间部4a是箱体2的内部空间部2a的一部分。下盖4在上方侧端部形成有上方侧开口部4b。下盖4被形成为连通内部空间部4a和上方侧开口部4b的浅盘状(托盘状)。下盖4已组装到盒主体3的状态下,被以使上方侧开口部4b在上下方向与盒主体3的下方侧开口部3b对置的状态卡止在盒主体3。

下盖4具有:第二内壁41;以及第二外壁42,在第二内壁41的外侧即箱体2的外部空间侧沿着第二内壁41被形成。第二内壁41沿着上方侧开口部4b连续形成,以下盖4的周壁的方式形成下盖4的外周形状。第二内壁41从位于下盖4的下方侧端部的底部突出,在上下方向延伸至上方侧开口部4b地形成。下盖4在第二内壁41的外侧即箱体2的外部空间侧,具有沿着第二内壁41形成的第二外壁42。第二外壁42在盒主体3的近前方向侧和盒主体3的深远方向侧的一部分,沿着第二内壁41地形成。在设置状态下,第二外壁42位于第一内壁31与第一外壁32之间,即位于空间部3d。在第二内壁41与第二外壁42之间形成有空间部4c。在设置状态下,空间部4c与盒主体3的空间部3d以及箱体2的内部空间部2a连通。在设置状态下,空间部4c位于第一内壁31的下方侧端部。

在设置状态下,第二外壁42在上方侧端部被形成朝向第一外壁32的外壁对置面32a侧且下方向侧弯曲的弯曲部43。即,通过形成弯曲部43,从而第二外壁42的包含末端部44的上方侧端部朝向外壁对置面32a地在斜下方向闭塞空间部3d,将空间部3d与箱体2的外部空间阻断。第二外壁42通过形成弯曲部43,从而形成从内壁对置面31a朝向外壁对置面32a且向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43a。在设置状态下,倾斜面43a是位于下方侧的端面,是露出到箱体2的外部空间侧的面。在第二外壁42的末端部44形成末端部对置面44a。末端部对置面44a与第一外壁32的外壁对置面32a对置,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此处,在设置状态下,考虑因构成下盖4的合成树脂材料而造成的尺寸公差地设计下盖4,以使末端部对置面44a与外壁对置面32a几乎抵接。第二外壁42被形成为在对末端部44施加外力时弯曲部43能够进行弹性形变。因此,第二外壁42从下方侧对末端部44施加液体碰撞等外力,从而弯曲部43弯曲,末端部44朝向第一外壁32侧弹性形变,末端部对置面44a与外壁对置面32a抵接。第二外壁42以末端部44的下方侧端部在设置状态下与第一外壁32的下方侧端部同样地或者位于比其更靠近上方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弯曲部43。即,第二外壁42中的通过弯曲部43而弯曲的上方侧端部位于空间部3d的内部。

卡止爪45是在已将下盖4安装在盒主体3的状态下,以将盒主体3和下盖4卡止后的状态进行保持的部件。卡止爪45形成在第二外壁42,在设置状态下,位于与第一内壁31和第一外壁32之间的空间部3d,与被卡止部34卡合。卡止爪45的在厚度方向的厚度被形成为比被卡止部34的在第一内壁31的内壁对置面31a与第一外壁32的外壁对置面32a之间的在厚度方向的宽度略大。因此,卡止爪45在将下盖4安装在盒主体3时,通过压入状态,而被插入到内壁对置面31a与外壁对置面32a之间即空间部3d。为了使卡止爪45容易插入到被卡止部34,卡止爪45被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以上方侧末端部朝向上方侧地变窄。

上盖5是箱体2的一部分。上盖5在设置状态下位于盒主体3的上方侧的位置,并且,是闭塞盒主体3的上方侧开口部3c的部件。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盖5的外周形状被形成为与盒主体3的外周形状相同(也包含大致相同)的大致长方形形状。上盖5具有内部空间部5a。内部空间部5a是箱体2的内部空间部2a的一部分。因此,箱体2的内部空间部2a由盒主体3的内部空间部3a、下盖4的内部空间部4a以及上盖5的内部空间部5a构成。上盖5在下方侧端部形成下方侧开口部5b。上盖5被形成为盖状,是内部空间部5a与下方侧开口部5b连通的盖状。上盖5在已组装到盒主体3的状态下,利用被以使下方侧开口部5b在上下方向与盒主体3的上方侧开口部3c对置的状态设置在上盖5的侧面的卡止机构而卡止在盒主体3。上盖5沿着下方侧开口部5b连续形成具有外壁51以及内壁52的双重壁。外壁51以下方侧端部53向比内壁52的下方侧端部更靠下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使上盖5被组装到盒主体3的状态下,盒主体3的第一内壁31的上方侧端部位于外壁51与内壁52之间。另外,此时,外壁51位于盒主体3的内部空间部3a。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首先,操作者分别将电线101组装到收纳于盒主体3的内部空间部3a的子模块,制作子线束。其次,操作者从盒主体3的下方侧按照每个上述子线束将上述子模块插入到内部空间部3a,并与盒主体3的模块安装部件等嵌合并固定。其次,操作者将电子部件200从盒主体3的上方侧搭载于各模块,将电子部件200与电线101电气连接。其次,操作者使下盖4位于盒主体3的下方侧,使下盖4的第二外壁42从下方侧朝向上方侧地插入到盒主体3的空间部3d。此时,同时,卡止爪45被从下方侧朝向上方侧地插入到盒主体3的空间部3d。卡止爪45与内壁对置面31a和外壁对置面32a接触,在以将第一内壁31和第一外壁32相互分离的方式张开的同时,通过压入状态插入。此时,同时,盒主体3的第一内壁31的下方侧端部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地插入到下盖4的空间部4c。操作者使下盖4朝向上方侧地持续插入到盒主体3,在使下盖4不能再朝向上方侧移动时,下盖4相对于盒主体3的组装完成。此时,卡止爪45在厚度方向被内壁对置面31a和外壁对置面32a夹持。因此,下盖4能够以组装在盒主体3的状态保持。其次,操作者使上盖5位于盒主体3的上方侧,使上盖5的外壁51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地插入到盒主体3的空间部3d。此时,同时,在上盖5的外壁51与内壁52之间,盒主体3的第一内壁31的上方侧端部从下方侧朝向上方侧地被插入。操作者将上盖5朝向下方侧持续插入到盒主体3,在使上盖5不能再朝向下方侧移动时,上盖5相对于盒主体3的组装完成,电气接线箱1的组装完成。

其次,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针对在液体(例如清洗时使用的水)从外部碰撞箱体2的情况的液体流动,使用图3以及图4进行说明。在相对于电气接线箱1高压液体从下方侧朝向上方侧的情况下,高压液体碰撞箱体2的下方侧即碰撞下盖4侧。碰撞到盒主体3与下盖4的边界部的一部分液体朝向盒主体3的空间部3d地向上方向侧前进(S1)。渗入到空间部3d的液体碰撞通过弯曲部43而弯曲的第二外壁42的上方侧端部。碰撞上方侧端部的液体被倾斜面43a向下方侧引导,并向箱体2的外部空间排出(S2)。另外,在高压液体进一步碰撞倾斜面43a的情况,倾斜面43a向上方向侧施加外力。因此,第二外壁42的弯曲部43以末端部44朝向上方向侧的方式弹性形变,末端部对置面44a可靠地与外壁对置面32a抵接。由此,碰撞到倾斜面43a的高压液体被倾斜面43a向下方侧引导,抑制从末端部对置面44a与外壁对置面32a之间渗入空间部3d,并向箱体2的外部空间排出。

在一部分液体渗入空间部3d的比弯曲部43更靠上方侧,并进一步向上方向前进(S3)的情况,上述液体与连结板33的下方侧端面33a碰撞。与下方侧端面33a碰撞后的液体在空间部3d被向自重方向即下方向侧引导(S4),并从末端部对置面44a与外壁面对置面32a之间向箱体2的外部空间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高压液体相对于电气接线箱1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的情况下,高压液体碰撞箱体2的上方侧即碰撞上盖5侧。碰撞盒主体3与上盖5的边界部的一部分液体朝向盒主体3的空间部3d地向下方向侧前进(S5)。渗入空间部3d的液体与连结板33的上方侧端面33b碰撞,一部分向上方侧反弹,并向箱体2的外部空间排出。另外,另一部分停留在连结板33上,随着停留在连结板33上的液体量的增加而在连结板33上流动,从连结板33的切口落到下方侧,并从形成于第一外壁32的开口部32b,向箱体2的外部空间排出。

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在设置状态下,在第二外壁42的上方侧端部形成的弯曲部43位于空间部3d。通过弯曲部43而弯曲的第二外壁42的上方侧端部朝向第一外壁32的外壁对置面32a侧且下方向侧,将空间部3d在斜下方向闭塞。例如,在第二外壁42具备沿着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形成的弯曲部的情况下,渗入空间部3d的液体在与第二外壁42碰撞后,未通过倾斜面而向下方向侧引导,因此有可能从外壁对置面32a与第二外壁42的间隙从弯曲部43向上方侧渗入。与此相反,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接线箱1,渗入空间部3d的液体碰撞第二外壁42的上方侧端部,并通过倾斜面43a而向下方向侧引导,所以能够抑制上述液体在空间部3d从弯曲部43向上方侧渗入,并且能够抑制液体经由下盖4的空间部4c而向箱体2的内部空间部2a渗入,因此能够提高防水性。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以弯曲部43能够弹性形变的方式形成第二外壁42,在第二外壁42的末端部44,与第一外壁32的外壁对置面32a对置,并且,形成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末端部对置面44a。在液体与第二外壁42的上方侧端部接触,对末端部44施加上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弯曲部43发生弹性形变,从而末端部对置面44a与外壁对置面32a可靠地抵接。在更高压的液体碰撞的情况下,弯曲部43更积极地弹性形变,在末端部对置面44a和外壁对置面32a抵接的状态的抵接力增加,所以即使在高压液体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渗入空间部3d。另外,电气接线箱1的末端部对置面44a与外壁对置面32a进行面接触。与外壁对置面32a的接触相比于点接触的情况,由于电气接线箱1中的末端部对置面44a与外壁对置面32a的粘合性提高,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液体渗入空间部3d,并且,能够抑制渗入箱体2的内部空间部2a,因此能够提高防水性。

另外,第二外壁42在设置状态下,以末端部44位于与第一外壁32的下方侧端部相同或者比其更靠上方侧的方式,形成弯曲部43。即,末端部对置面44a位于空间部3d,整个面与外壁对置面32a对置。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与末端部对置面44a直接碰撞并且从末端部对置面44a与外壁对置面32a之间使空间部3d向上方侧渗入。并且,能够通过倾斜面43a积极地将碰撞到第二外壁42的液体向下方侧引导,所以电气接线箱1能够提高防水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中,第二外壁42的上方侧端部通过弯曲部43而朝向下方向侧弯曲,并形成斜下方向的倾斜。在第二外壁42的上方侧端部沿着水平方向弯曲的情况下,在将下盖4相对于盒主体3安装时,下盖4相对于盒主体3的安装位置发生偏移,盒主体3的双重壁的下方侧端部与第二外壁42的沿着水平方向弯曲的区域接触,所以操作者难以将第二外壁42插入到空间部3d。与此相反,对于电气接线箱1,即使在下盖4相对于盒主体3的安装位置发生偏移的情况下,利用基于弯曲部43的倾斜容易将第二外壁42引导并插入到空间部3d,所以能够减少操作者组装电气接线箱1时的负担,并且,能够提高电气接线箱1的生产性以及信赖性。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下盖4具有第二内壁41,在设置状态下,第一内壁31的下方侧端部被插入位于第二内壁41与第二外壁42之间的空间部4c。即,在设置状态下,第二内壁41位于第一内壁31的下方侧端部的内侧(箱体2的内部空间侧),从而在液体渗入空间部3d,进而渗入第二外壁42与内壁对置面31a之间的情况下,第二内壁41防止上述液体渗入内部空间部4a,所以电气接线箱1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盒主体3在形成有双重壁的区域具备连结板33,渗入到空间部3d的比弯曲部43更靠上方侧的液体碰撞连结板33的下方侧端面33a,能够抑制到达第一内壁31和第一外壁32与上盖5的外壁51的下方侧端部53的边界。另外,能够抑制从上方侧渗入空间部3d的液体碰撞上方侧端面33b并在下方向进入空间部3d到达第一内壁31与第二外壁42的边界。如上所述,电气接线箱1通过形成有连结板33,从而能够抑制已渗入空间部3d的液体向箱体2的内部空间部2a渗入,所以能够提高防水性。

另外,连结板33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内壁31和第一外壁32连接地形成。即,连结板33与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第一内壁31以及第一外壁32交叉地形成,所以抑制第一内壁31以及第一外壁32弯曲,并且能够提高电气接线箱1的箱体2的刚性。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接线箱1,在第一外壁32,形成在设置状态下将与被卡止部34卡合的卡止爪45向外部露出的开口部32b,所以即使是第一外壁32位于第二外壁42外侧的构成,作业者也能够确认卡止爪45与被卡止部34的卡合状态,能够提高电气接线箱1的信赖性。

另外,卡止爪45使第一内壁31和第一外壁32在相互分离的同时插入到空间部3d。即,卡止爪45成为相对于空间部3d压入的状态,所以在第二外壁42中的形成有卡止爪45的区域,能够抑制液体从下方侧渗入空间部3d。另外,通过卡止爪45能够抑制液体从下方侧渗入空间部3d,所以在形成有卡止爪45即被卡止部34的区域,即使未形成连结板33,也能够抑制液体从上盖5的外壁51与第一内壁31之间渗入箱体2的内部空间部2a。另外,在形成有被卡止部34的区域,由于不需要连结板33,所以盒主体3能够通过一个在上下方向分模的模具一并地形成。

由于以上说明的线束100包括电气接线箱1,所以能够抑制液体渗入第一内壁与第一外壁之间,能够抑制渗入箱体内部,因此能够提高防水性。

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接线箱1,虽然盒主体3的第一内壁31和第一外壁32的双重壁形成在近前方向侧,但不限于此。例如,电气接线箱1还可以构成为双重壁作为盒主体3的周壁而形成在整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