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进行升降的电机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4372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进行升降的电机支座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支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进行升降的电机支座。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机支架包括底板和两个相对从底板的两侧往上凸起的支撑体,底板支撑在安装面上,电机支撑在支撑体上,该结构的电机支架容易引起共振,且支撑体的支撑强度差,并且支座的高度不能够进行调节,给电机的安装和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进行升降的电机支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进行升降的电机支座,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安装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安装有活塞,所述活塞套接有U型气压缸,所述U型气压缸的两端的支臂内位于活塞的下方套接有减震弹簧,所述U型气压缸的中部的底板上安装有通气装置,所述U型气压缸的中部的底板上设置有与通气装置的内腔相连通的通气孔;

所述通气装置包括筒体,且筒体的下端和U型气压缸的中部的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筒体的上端穿插有通气柱,所述通气柱的内部贯穿有通气道,所述通气柱的侧面安装有与通气道相连通的通气嘴,所述通气柱的下端安装有凸起,所述通气柱位于筒体和凸起之间的部分套接有压缩弹簧,所述通气柱的下方紧贴有碗形橡皮垫,且碗形橡皮垫的下端和U型气压缸的中部的底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上一体成型设置有支撑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可进行升降的电机支座,通过减震弹簧可以避免因电机的振动引起的支座共振,通过活塞杆、活塞和U型气压缸的配合工作,可以对支撑板进行升降,从而满足的更多的工作需要,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中:1、支撑板,2、活塞杆,3、活塞,4、U型气压缸,5、减震弹簧,6、通气装置,61、筒体,62、通气柱,63、通气道,64、通气嘴,65、凸起,66、压缩弹簧,67、碗形橡皮垫,7、通气孔,8、支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进行升降的电机支座,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用来安装电机,支撑板1的下端焊接有活塞杆2,活塞杆2的下端焊接有活塞3,活塞3套接有U型气压缸4,通过对U型气压缸4进行充气和放气可以实现活塞3和活塞杆2在缸体内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支撑板1的升降,U型气压缸4的两端的支臂内位于活塞3的下方套接有减震弹簧5,减震弹簧5对电机产生的振动进行减震,从而避免了支座的共振,并且增强了支座的支撑强度,U型气压缸4的中部的底板上安装有通气装置6,通过通气装置6对U型气压缸4进行充气和放气,U型气压缸4的中部的底板上设置有与通气装置6的内腔相连通的通气孔7;

通气装置6包括筒体61,且筒体61的下端和U型气压缸4的中部的底板焊接在一起,筒体61的上端穿插有通气柱62,通气柱62的内部贯穿有通气道63,通气柱62的侧面焊接有与通气道63相连通的通气嘴64,通过通气嘴64向通气道63内进行充气和放气,通气柱62的下端一体成型设置有凸起65,通气柱62位于筒体61和凸起65之间的部分套接有压缩弹簧66,压缩弹簧66通过凸起65挤压通气柱62和碗形橡皮垫67紧贴在一起,从而避免U型气压缸4内的空气向外逸出,通气柱62的下方紧贴有碗形橡皮垫67,从而封堵通气道63,且碗形橡皮垫67的下端和U型气压缸4的中部的底板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支撑板1上一体成型设置有支撑槽8,从而方便安装电机。

工作原理:将电机安装在支撑板1上,当电机振动时,其产生的振动被减震弹簧5吸收,从而避免了支座一同产生共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电机产生的噪音,并且增强了支座的支撑强度,当需要对电机的高度进行升高时,通过通气嘴64向通气道63内进行充气,气体冲开碗形橡皮垫67的封堵进入到筒体61的内腔中,并从通气孔7进入到U型气压缸4内,由于U型气压缸4内的气体增加,气压增大,挤压活塞3向上移动,通过活塞杆2带动支撑板1向上移动,从而将电机的升高,当需要降低电机的高度时,向上拔起通气柱62,则压缩弹簧66被进一步压缩,通气柱62和碗形橡皮垫67脱离,则U型气压缸4内的空气经过通气孔7进入到筒体61的内腔,并从通气道63经过通气嘴64向外逸出,则U型气压缸4内的气体减少活塞3向下移动,通过活塞杆2带动支撑板1向下移动,从而降低了电机的高度,使用方便简单,安全可靠,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