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的易转移预装式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779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装式变电站,具体是一种稳定的易转移预装式变电站。



背景技术:

预装式变电站是一种将配电网末端变电站预先在工厂内制造装配,包括变压器、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内部接线(电缆、母排等)、计量、补偿、避雷器等辅助设备组合而成的一种成套变电站设备。是一种集高压配电设备、主令电器以及各种继电保护装置为一体的预装式变电站。

现有技术中,因预装式变电站质量较大,在转移过程中容易造成晃动,容易造成零部件脱落,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预装式变电站在悬挂和安置过程中,升起放置过程中容易晃动,这样也会影响到装置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的易转移预装式变电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稳定的易转移预装式变电站,包括柜体和活动底座,所述柜体两侧外壁上部对称焊接设置有悬挂挡块,所述柜体内下部水平设置有安置板,所述柜体内底部设置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分布在所述柜体底部的四个拐角处,所述安置槽内上端连接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下端连接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柜体两侧外壁下部连接设置有固定板,所述柜体下方设置有活动底座,所述活动底座上端中部焊接设置有定位杆,所述活动底座内水平设置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下端和所述活动底座下壁之间连接设置有交叉升降杆,所述活动底座下壁贯穿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活动底座下端,所述交叉升降杆下端两侧之间连接设置有连接钢索,所述连接钢索贯穿所述转动杆上端,所述活动底座左壁焊接设置有电机,所述转动杆和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之间连接设置有传动皮带,所述活动底座下端两侧对称设置有万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柜体的顶部呈圆弧状设置,所述柜体正面开有盖门,所述柜体两侧壁对称开有通风百叶,所述柜体下壁中心位置开有贯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置板边缘部分焊接固定在所述柜体内壁,所述安置板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贯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柱由上端的金属圆板和下部的金属柱组成,所述支撑柱下部金属柱贯穿所述柜体下端向下延伸,所述支撑柱下端固定有橡胶垫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板通过转动杆和所述柜体侧壁相连接,所述固定板表面具有螺纹贯穿孔,所述固定板顺时针转动后底部和所述柜体下端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底座为金属壳体,所述活动底座上端和所述支撑柱对应位置开有和所述支撑柱尺寸相契合的贯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杆和所述柜体下壁贯穿孔相对应设置且尺寸相契合,所述定位杆长度小于所述安置板下端距离所述柜体底部的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板和所述活动底座内壁尺寸相契合,所述升降板下端和所述活动底座下方内壁对称开有滑动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交叉升降杆由两根通过转动销连接的相同的金属杆组成,所述交叉升降杆上端和下端分别和所述升降板以及所述活动底座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所述电机的外壳部分焊接固定在所述活动底座左端,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向下设置且和所述转动杆保持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装置使用前,将电力设备固定在安置板的上端,需要移动安置装置时,通过万向轮能够自由的进行推动,配合支撑柱和定位杆的配合定位,装置的转移更加稳定,避免了装置内部件在转移中零件脱落造成故障;在进行安置时,通过牵引绳和悬挂挡块的固定,使用悬挂装置将柜体从活动底座上吊起,此时首先启动电机通过传动皮带带动转动杆转动,从而缠绕连接钢索并促使交叉升降杆的两部分逐渐向中部收拢,这样就能够通过升降板的缓慢上升推动支撑柱逐步上升,从而能够减少悬挂时所造成的装置振动对内部电力设备所产生的影响,这样装置更加安全稳定;在悬挂转移到位后,将所述柜体逐步放下,此时支撑柱接触安置面后逐步向上移动并压缩弹簧,这样能够减少所述柜体落地后的振动,很好的实现了装置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稳定的易转移预装式变电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柜体,2-悬挂挡块,3-安置板,4-安置槽,5-弹簧,6-支撑柱,7-固定板,8-活动底座,9-定位杆,10-升降板,11-交叉升降杆,12-转动杆,13-连接钢索,14-电机,15-传动皮带,16-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稳定的易转移预装式变电站,包括柜体1和活动底座8,所述柜体1的顶部呈圆弧状设置,所述柜体1正面开有盖门,所述柜体1两侧壁对称开有通风百叶,所述柜体1下壁中心位置开有贯穿孔,所述柜体1两侧外壁上部对称焊接设置有悬挂挡块2,所述悬挂挡块2用于固定牵引绳,这样便于将所述柜体1安置固定在合适位置,所述柜体1内下部水平设置有安置板3,所述安置板3边缘部分焊接固定在所述柜体1内壁,所述安置板3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贯穿孔,所述柜体1内底部设置有安置槽4,所述安置槽4分布在所述柜体1底部的四个拐角处,所述安置槽4内上端连接设置有弹簧5,所述弹簧5下端连接设置有支撑柱6,所述支撑柱6由上端的金属圆板和下部的金属柱组成,所述支撑柱6下部金属柱贯穿所述柜体1下端向下延伸,所述支撑柱6下端固定有橡胶垫片,所述支撑柱6下部能够在所述柜体1下端上下移动,所述柜体1两侧外壁下部连接设置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通过转动杆和所述柜体1侧壁相连接,所述固定板7表面具有螺纹贯穿孔,所述固定板7顺时针转动后底部和所述柜体1下端齐平,使用固定螺栓能够将所述柜体1通过所述固定板7固定在待安置位置,所述柜体1下方设置有活动底座8,所述活动底座8为金属壳体,所述活动底座8上端和所述支撑柱6对应位置开有和所述支撑柱6尺寸相契合的贯穿孔,所述活动底座8上端中部焊接设置有定位杆9,所述定位杆9和所述柜体1下壁贯穿孔相对应设置且尺寸相契合,所述定位杆9长度小于所述安置板3下端距离所述柜体1底部的高度,所述活动底座8内水平设置有升降板10,所述升降板10和所述活动底座8内壁尺寸相契合,所述升降板10能够在所述活动底座8内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板10下端和所述活动底座8下方内壁对称开有滑动槽,所述升降板10下端和所述活动底座8下壁之间连接设置有交叉升降杆11,所述交叉升降杆11由两根通过转动销连接的相同的金属杆组成,所述交叉升降杆11上端和下端分别和所述升降板10以及所述活动底座8活动连接,所述活动底座8下壁贯穿设置有转动杆12,所述转动杆12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活动底座8下端,所述转动杆12上端贯穿所述活动底座8下壁向上延伸,所述转动杆12下端贯穿所述活动底座8下壁向下延伸,所述交叉升降杆11下端两侧之间连接设置有连接钢索13,所述连接钢索13贯穿所述转动杆12上端,所述转动杆12转动时能够缠绕所述连接钢索13,以此能够改变所述交叉升降杆11两部分的相对角度,从而实现所述升降板10的升降,所述活动底座8左壁焊接设置有电机14,所述电机14为伺服电机,所述电机14的外壳部分焊接固定在所述活动底座8左端,所述电机14的输出端向下设置且和所述转动杆12保持平行,所述转动杆12和所述电机14的输出端之间连接设置有传动皮带15,所述电机14通过所述传动皮带15带动所述转动杆12转动,所述活动底座8下端两侧对称设置有万向轮16,所述活动底座8能够通过所述万向轮16在地面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装置使用前,将电力设备固定在安置板3的上端,需要移动安置装置时,通过万向轮16能够自由的进行推动,配合支撑柱6和定位杆9的配合定位,装置的转移更加稳定,避免了装置内部件在转移中零件脱落造成故障;在进行安置时,通过牵引绳和悬挂挡块2的固定,使用悬挂装置将柜体1从活动底座8上吊起,此时首先启动电机14通过传动皮带15带动转动杆12转动,从而缠绕连接钢索13并促使交叉升降杆11的两部分逐渐向中部收拢,这样就能够通过升降板10的缓慢上升推动支撑柱6逐步上升,从而能够减少悬挂时所造成的装置振动对内部电力设备所产生的影响,这样装置更加安全稳定;在悬挂转移到位后,将所述柜体1逐步放下,此时支撑柱6接触安置面后逐步向上移动并压缩弹簧5,这样能够减少所述柜体1落地后的振动,很好的实现了装置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