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999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将充电连接模块与电池组在结构上完全分离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可携式电子产品广为普及,而这些电子产品所消耗的电力更是随着功能的增加而上升,为了使用上的便利性与延伸性,使用者往往会额外携带备用的电源装置以备不时之需。

以智能型手机中常见的充电皮套为例,如图1A及图1B所示,在皮套82内容置了一电池组822,在皮套82的外部则设置有一充电组件84,充电组件84与电池组822之间则通过耦接至少一组控制芯片(图未显示),当手机9放置于皮套82中时,充电组件84的端口842耦接于手机9的端口92,电池组822将在启动充电模式后开始对手机9内部的电池(图未显示)进行充电。

但,上述的皮套电池虽然有携带上的便利性,但因为电子产品持续朝向轻薄短小的设计方向发展,设置于其上的端口也必须具有更多功能的设计,举例来说,手机上的端口除了可充电、传输数据之外,还可作为音源的输出埠,但,现行的充电皮套在未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仍旧连接在手机的端口上,若欲将手机的端口释出以作他用,仅能将手机自充电皮套拆卸下来方可实现,显见地,如此的皮套电池设计虽然便于携带,但却阻碍了手机的使用便利性。

另外,以常见的携带式移动电源来说,在容置电池的壳体中除了容纳电池组之外,还要配置有供电控制电路模块,使得移动电源的尺寸的薄化极限厚度约介于5mm,携带上虽不会太不方便,但始终无法忽略其体积上的阻碍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装置,以提供便于携带的优点,并同时兼顾电子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其将供电控制模块独立于电池组之外,使用以容置电池组的第一本体可进一步薄型化、可挠化,同时也增加了第一本体的空间利用率。其中所述的供电控制模块至少具有直流-直流转换芯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其将供电控制模块整合在两个端口之间,并利用第二本体予以包覆,以利于随身携带,且第二本体的外观与设计也不受到第一本体的限制,而可呈现多样且独特的型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其可作为电子产品扩充电力的使用,以实时地延长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源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在结构上各自为独立的结构体,且第二本体可拆卸式地连接于第一本体。其中第一本体容制电池单元,第二本体则容置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耦接于两者之间的供电控制模块。当电子产品需要充电时,电力可自电池单元通过第一端口以进入至供电控制模块,最终通过第二端口以传输至电子产品,以延长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其中,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能够通过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非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及上述方式的组合彼此连接。

其中,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通过至少一固定组件彼此连接。

其中,该电池单元为一电池组。

其中,该电池组还耦接一无线控制模块。

其中,该导电端子与该电池单元整合为单一结构,或各为单独结构且彼此耦接。

其中,该导电端子局部地外露于该第一本体,或完全地包覆在该第一本体内。

其中,该第一端口局部地外露于该第二本体,或完全地包覆在该第二本体内。

其中,该第二端口局部地外露于该第二本体,或完全地包覆在该第二本体内。

其中,该导电端子与该第一端口的耦接方法选自于有线连接、无线连接及上述方法的组合。

其中,该导电端子与该第一端口的耦接结构彼此匹配。

其中,该第一本体的材料选自于皮革、纤维、木质、金属、硅胶、高分子、碳材及上述材料的组合。

其中,该第二本体的材料选自于皮革、纤维、木质、金属、硅胶、高分子、碳材及上述材料的组合。

其中,该电子产品与该第二端口的耦接方法选自于有线连接、无线连接及上述方法的组合。

其中,该电子产品与该第二端口的耦接结构彼此匹配。

其中,该第一本体还包括一固定部,该电子产品可拆卸式地装设于该固定部。

其中,该第一本体的结构型态为套体、壳体或盒体。

其中,该第二本体还具有至少一扩充端口。

其中,还通过该扩充端口以可拆卸式地耦接至少一扩充单元,该扩充单元容置于一第三本体内且具有至少两个端口,其中一该端口耦接该扩充端口。

其中,该扩充单元还包括至少一控制模块,这些端口的型态依据该控制模块而有对应的型态。

其中,该第一本体、该第二本体及该第三本体分别能够通过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非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及上述方式的组合彼此连接。

其中,该第一本体、该第二本体及该第三本体分别可拆卸式地以非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

其中,其还通过该第一端口或该第二端口其中之一以耦接至少一扩充单元。

其中,该扩充单元容置于一第三本体内且具有至少两个端口,其中一该端口耦接该第一端口或该第二端口其中之一。

其中,该扩充单元还包括至少一控制模块,这些端口的型态依据该控制模块而有对应的型态。

其中,该第一本体、该第二本体及该第三本体分别能够通过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非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及上述方式的组合彼此连接。

其中,该第一本体、该第二本体及该第三本体分别可拆卸式地以非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

其中,该第二本体还包括一无线控制模块,该无线控制模块同时耦接于该第一端口及该第二端口。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的皮套电池与手机的电性耦接示意图。

图1B为现有的皮套电池与手机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的第一实施态例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的第一实施态例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的第二实施态例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的第二实施态例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的第三实施态例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的第三实施态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的充电实施态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源装置

12 第一本体

122 电池单元

124 导电端子

14 第二本体

142 第一端口

144 第二端口

146 供电控制模块

16 固定部

2 电子产品

3 转接插头

4 市电

22 端口

82 皮套

822 电池组件

84 充电组件

842 端口

9 手机

92 端口

S 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底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请参阅图2A及图2B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性耦接示意图及结构连接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装置1用以提供电力予一电子产品2,电源装置1包括一第一本体12、一第二本体14,其中,第一本体12具有一容置空间S以容置电池单元122,其导电端子124外显于第一本体12,本实施例以导电端子124设置于第一本体12后表面为例说明,且电池单元122当然可为包括保护电路(PCM,图未显示)的电池组,第二本体14具有一第一端口142、一第二端口144及供电控制模块146,其中所述的供电控制模块146至少包括直流-直流(DC/DC)转换芯片、充电控制芯片等,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口142及第二端口144分别位于第二本体14的两端部,供电控制模块146则耦接于第一端口142与第二端口144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一本体12及第二本体14在结构上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结构体,在第一本体12与第二本体14通过耦接关系彼此连接时,其可通过第一本体12的导电端子124耦接于第二本体14的第一端口142,当然所述的耦接可为直接的电性耦接关系或间接的电性耦接关系,举例来说,直接的电性耦接可通过导电端子124与第一端口142直接耦接,如图1A所示,间接的电性耦接则可通过导电端子124先耦接另一电性组件(图未显示),再通过此电性组件与第一端口142的耦接而达到与导电端子124电性耦接的目的。

另外,电子产品2与第一本体12中的电池单元122则通过第二本体14同时耦接于第一本体12与电子产品2之间以实现电性耦接的关系,更详细来说,上述的电性耦接关系包括第二本体14的第二端口144与电子产品2的直接或间接耦接,因此,第一本体12中的电池单元122内的电力可通过本身的导电端子124、第二本体14上的第一端口142以传输至第二本体14,更进一步通过第二本体14中的供电控制模块146,以将经过整流、稳流后的电流通过第二本体14上的第二端口144再传输至电子产品2的端口22,以完成对电子产品2进行充电的程序。

当然,上述以电源装置1对电子产品2进行充电为例说明,反之,当电源装置1内的电池单元122需要进行充电时,由于第二本体14内的供电控制模块146还包括充电控制模块,因此,通过第二本体14的第二端口144以与市电、其他供电装置电性耦接,而第一端口142仍电性耦接于第一本体12的导电端子124,即可达到通过市电、其他供电装置而对电源装置1内的电池单元122进行充电的目的,举例来说,请参照图5所示,第二本体14的第二端口144耦接于转接插头3,并通过转接插头3与市电4耦接,因此,当第一本体12内的电池单元122需要进行充电时,可通过第一本体12、第二本体14及市电4的耦接关系以对电池单元122进行充电。

上述的电池单元122与导电端子124以单独的结构体,但通过导电组件(图未显示)以使电池单元122及导电端子124彼此电性耦接,在其他的实施例下,电池单元122与导电端子124也可整合为单一的结构,举例而言,电池单元122本身若可提供电路布局的功能,导电端子124即可直接形成于电池单元,而无须通过其他导电组件以电性耦接电池单元122及导电端子124。另外,为实现无线充电的目的,电池单元122也可耦接于一无线控制模块(图未显示),以通过此一无线控制模块实现无线充电;此外,在第二本体内也可包括另一无线控制模块(图未显示),且耦接于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之间。

在结构上论之,导电端子124可至少局部外露于第一本体12的表面,抑或是完全包覆于第一本体12的表面内,类似地,第一端口142及第二端口144也可至少局部外露于第二本体14的表面,抑或是完全包覆于第二本体14的表面内。而根据不同的供电模式,例如:有线供电模式、无线供电模式或上述两种供电模式的组合,导电端子124、第一端口142及第二端口144均会对应地呈现不同的结构型态,唯一不会改变的是,导电端子124及第一端口142的结构必须为彼此匹配的,电子产品2的端口22及第二端口144的结构必须为彼此匹配的。举例来说,当导电端子124适用无线供电模式,则第一端口142也必须为一种可适用无线供电模式的端口型态,当电子产品2适用有线供电模式,则第二端口144也必须为一种可适用有线供电模式的端口型态,不过对于第二本体14上的第一端口142及第二端口144而言,两者的端口型态并不一定相同。

并且,第二本体上14还可设置至少一扩充端口(图未显示),其可拆卸式地耦接至少一个扩充单元(图未显示),其容置于第三本体(图未显示)内并具有至少两个端口,其中一个端口用以耦接第二本体14上的扩充端口(图未显示);且在扩充单元内还可有至少一种控制模块,根据不同的控制模块,使扩充单元可具备不同的功能,同时扩充单元上的端口也根据控制模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型态。除了上述的实施例外,第二本体14也可直接通过第一端口142或第二端口144中的至少一个以与扩充单元耦接。而上述的第一本体12、第二本体14及第三本体分别可通过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非电性耦接方式彼此连接及上述方式的组合彼此连接。

上述的实施例公开第一本体12、第二本体14及电子产品2彼此电性耦接的状态,然而除了上述的电性耦接状态外,第一本体12、第二本体14及电子产品2还可以非电性耦接的方式彼此连接,举例而言,第一本体12可设计有一开孔,而第二本体14则可通过固定组件而扣挂在第一本体12的开孔上,或是第一本体12与第二本体14内各设置有一磁性组件,通过两个磁性组件的磁吸力以彼此连接,当然,所述的连接型态并非本实用新型限定的实施方式,举例而言,第一本体12及第二本体14还可通过卡合、内嵌等方式以彼此连接。

为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装置与电子产品的连接关系更为明确,请参阅图2A、图2B、图3A、图3B、图4A及图4B所示,以结构观之,首先先参阅图2A及图2B所示的电源装置1及电子产品2并无直接的连接关系,在此一结构型态下,电源装置1及电子产品2仅于电子产品2需要充电时,方会通过电源装置1的第二本体14以耦接第一本体12与电子产品2,且第一本体12及第二本体14之间的连接虽未于此表示,但如前述,第一本体12及第二本体14结构上的连接关系可通过扣合、磁吸、卡合、内嵌等方式以彼此连接,且,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本体12为盒体的型态,举例来说,实际的应用上则类似于现行市场中的移动电源与手机的搭配。

继续,在图3A及图3B中则是提供第二种电源装置及电子产品的连接型态,此实施例中的第一本体12以壳体的型态为例,所谓的壳体型态表示第一本体12具有一固定部16以容置电子产品2,因此,电子产品2可利用结构上的设计以与电源装置1连接,而不需一定通过电性耦接的方式以彼此连接,本实施例在实际的应用上,可类似于现行市场中的可充电壳体与手机的搭配。

最后,在图4A及图4B中则提供第三种电源装置及电子产品的连接关系,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的第一本体12为套体,所述的套体表示电子产品2可套设在电源装置1内,但在结构上类似于图3A及图3B所示的型态,本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1的第一本体12为一个具有固定部16的套体,因此电子产品2可以套设容置在第一本体12的固定部16内,在实际的应用上,此一型态类似于现行市场中的充电皮套与手机的搭配。而上述无论何种型态,电源装置1的第一本体12、第二本体14的材料可选自于皮革、纤维、木质、金属、硅胶、高分子、碳材及上述材料的组合,举例来说,第一本体12可为简约、高雅的皮质所构成,第二本体14则由具有高科技感、较为冷冽质感的金属所构成,如此的设计虽然具有相当大的质感反差,却可意外地呈现出独特的品味。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源装置中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在结构上为独立的结构体,因此第一本体的结构与第二本体的结构可完全独立地被设计,另外,由于第二本体并不需要受限于第一本体的结构,在收纳或携带的便利性大幅地提高,而对于第一本体而言,根据其内部容置的电池组的结构特性,当电池组本身具有可挠性,则第一本体也可通过使用较为柔软的材质以实现可挠的特性。

综合以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可拆卸式地与电力供需装置耦接,电源装置包括可彼此拆卸式地连接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第一本体中容置电池单元,第二本体则具有供电控制模块。因此,由于第一本体仅容置电池,故第一本体的设计度高,同时当电池组为可挠的结构,第一本体也可随之可挠,另外,第二本体在结构上因未受限于第一本体,因此在设计与使用上均提高其弹性与多样性。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