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电动紧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61975阅读:8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电动紧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紧线器,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动紧线器。



背景技术:

紧线器主要用于电力高压线路行业高空紧、撤线作业、杆塔的拉线调整、地线紧固等。目前国内电力系统在进行电力线路检修、施工的放紧线作业时,仍大部分使用的是传统型的紧线器。传统型的紧线器存在有体积大、重量大、操作费时费力、安全系数较低及不便于携带等缺陷或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一种便携式电动紧线器。

其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电动紧线器,包括壳体、电动机、减速机、丝杠、丝套、挂钩、控制器和遥控器,所述壳体内中部设有减速机,减速机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第一动力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丝杠的一端,第一丝杠的另一端套装在第一丝套内,所述第二动力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丝杠的一端,第二丝杠的另一端套装在第二丝套内,所述第一丝套及第二丝套的外端部分别设有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并分别延伸至壳体两端外,所述第一丝杠及第二丝杠分别与第一丝套及第二丝套螺纹连接;所述壳体外侧中部设有与减速机动力连接的电动机,电动机的一侧设有控制器,控制器上设有电源连接端子,控制器与遥控器通过无线电或红外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丝杠和第一丝套螺纹连接的螺旋方向与第二丝杠和第二丝套螺纹连接的螺旋方向相反。

所述壳体为截面呈正方形、内设空腔且两端设有挡板的长方体结构,所述挡板为正方形,该正方形中间设有圆孔,该圆孔周边上均匀分布设有四个豁口。

所述第一丝套和第二丝套均为一端封堵的圆筒状结构,其外径小于挡板上圆孔的直径1毫米,该圆筒状结构的外侧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与豁口大小形状相吻合且位置相对应的凸起条,即丝套穿入在挡板的圆孔内能来回滑动,且在凸起条与豁口的作用下不能转动;所述第一丝套和第二丝套的内壁上分别设有螺旋方向相反的内螺纹。

所述电动机为12V或24V的直流电动机。

所述控制器包括无线接收模块、二极管、三极管、电阻、按钮和继电器,所述电源连接端子的正极端与无线接收模块的电源端、第一按钮的一端、第二按钮的一端、第一继电器的一端、第二继电器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第一继电器触点的常闭端及二继电器触点的常闭端相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一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及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另一输出端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继电器的另一端及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电源连接端子的负极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继电器触点的常开端及第二继电器触点的常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触点的动端连接电动机的一端,第二继电器触点的动端连接电动机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按钮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按钮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遥控器与无线接收模块通过无线电连接。

所述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均为常开型按钮开关;所述第一继电器及第二继电器均为电压12V或24的中间继电器;所述第一至第四二极管的型号均为1N4007;所述第一三极管及第二三极管型号均为8050;所述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的阻值均为10kΩ;所述无线接收模块为内设稳压电路且至少设有两路控制的无线电遥控接收模块,所述遥控器为与无线接收模块相配套的且设有两个按键的遥控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省时省力、安全系数高及便于携带等优点。其实现了电动控制放、紧线,可遥控控制,使得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减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且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3,一种便携式电动紧线器,包括壳体、电动机、减速机、丝杠、丝套、挂钩、控制器和遥控器,所述壳体1内中部设有减速机2,减速机2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第一动力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丝杠3的一端,第一丝杠3的另一端套装在第一丝套4内,所述第二动力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丝杠5的一端,第二丝杠5的另一端套装在第二丝套6内,所述第一丝套4及第二丝套6的外端部分别设有第一挂钩7和第二挂钩8并分别延伸至壳体1两端外,所述第一丝杠3及第二丝杠5分别与第一丝套4及第二丝套6螺纹连接;所述壳体1外侧中部设有与减速机2动力连接的电动机9,电动机9的一侧设有控制器10,控制器10上设有电源连接端子11,控制器10与遥控器12通过无线电13连接。所述第一丝杠3和第一丝套4螺纹连接的螺旋方向与第二丝杠5和第二丝套6螺纹连接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壳体1为截面呈正方形、内设空腔且两端设有挡板的长方体结构,所述挡板101为正方形,该正方形中间设有圆孔102,该圆孔102周边上均匀分布设有四个豁口103。所述第一丝套4和第二丝套6均为一端封堵的圆筒状结构,其外径小于挡板101上圆孔102的直径1毫米,该圆筒状结构的外侧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与豁口103大小形状相吻合且位置相对应的凸起条104,即丝套穿入在挡板的圆孔内能来回滑动,且在凸起条104与豁口103的作用下不能转动;所述第一丝套4和第二丝套的6内壁上分别设有螺旋方向相反的内螺纹。所述电动机9为12V或24V的直流电动机。

所述控制器10包括无线接收模块、二极管、三极管、电阻、按钮和继电器,所述电源连接端子11的正极端与无线接收模块IC的电源端、第一按钮AN1的一端、第二按钮AN2的一端、第一继电器J1的一端、第二继电器J2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一继电器触点J11的常闭端及二继电器触点J21的常闭端相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IC的一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相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第一继电器J1的另一端及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IC的另一输出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第二继电器J2的另一端及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电源连接端子11的负极端与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第一继电器触点J11的常开端及第二继电器触点J21的常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触点J11的动端连接电动机9的一端,第二继电器触点J21的动端连接电动机9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按钮AN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1与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第二按钮AN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所述遥控器12与无线接收模块IC通过无线电13连接。所述第一按钮AN1和第二按钮AN2均为常开型按钮开关;所述第一继电器J1及第二继电器J2均为电压12V或24的中间继电器;所述第一至第四二极管D1—D4的型号均为1N4007;所述第一三极管T1及第二三极管T2型号均为8050;所述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的阻值均为10kΩ;所述无线接收模块IC为内设稳压电路且至少设有两路控制的无线电遥控接收模块,所述遥控器12为与无线接收模块IC相配套的且设有两个按键的遥控器。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丝套4及第二丝套6的外端部的第一挂钩7和第二挂钩8设置为能绕第一丝套4、第二丝套6轴向旋转的结构,方便使用时调整挂位。

进行紧线工作时,将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电动紧线器的电源连接端子11通过电源线连接汽车电源或其他移动电源,按下控制器10上的第一按钮AN1(制作时可标记为“松”按钮),这时由电动机9带动减速机2正向运转,减速机2的动力轴带动第一丝杠3和第二丝杠5正向旋转,第一丝杠3和第二丝杠5分别将第一丝套4及第二丝套6向外推出,加大第一挂钩7与第二挂钩8之间的距离;将第一挂钩7钩住导线,第二挂钩8与杆塔上的牢固件连接。这时,按下控制器10上的第二按钮AN2(制作时可标记为“紧”按钮),这时由电动机9带动减速机2反向运转,第一挂钩7与第二挂钩8之间的距离慢慢减小,逐渐收紧导线;如展放导线,再按下 “松”按钮,电机反转即可逐渐松开导线;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松开按钮,电动机即可停止运转。控制器10上的第一按钮AN1、第二按钮AN2可使用遥控器12进行遥控控制,在一些不方便人员靠近或其他有危险的地方使用,安全方便。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省时省力、安全系数高及便于携带等优点。其实现了电动控制放、紧线,可遥控控制,使得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减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且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